人文艺术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2020-11-16 14:01阅读(59)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魏国的衰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魏国统一三晋的国策导致三晋同盟破裂;其二、魏国官场腐败,虽盛产人才而终不为魏国所用。:-

1

魏国的衰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魏国统一三晋的国策导致三晋同盟破裂;其二、魏国官场腐败,虽盛产人才而终不为魏国所用。魏国本是三晋之一,立国之初就跟韩、赵两国结成三晋同盟,这个同盟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不是后来的合纵或者联横可相比拟的。魏国强大后,以晋国正统自居,收复河西,统一三晋都是魏国向着恢复晋国国际地位在努力。遗憾的是,统一三晋是一大败笔,导致了三晋同盟的破坏,也消耗了魏国的兵力,最终让齐国成为老大。

三晋一家,晋国从三军六卿制开始,六卿一直主导着晋国的国政。最终韩、赵、魏三家精诚合作,完成了三家分晋的历史使命,数百年的合作,让韩、赵、魏三国有合作的基础。魏国立国后,开始了变法事业,国富兵强后,魏国向秦、楚、齐三国索地,且战而胜之,这其中除了魏国军力强大外,也离不开韩国、赵国的支持。魏国当了老大后,就想着灭了韩、赵两国,完成统一三晋的目标。攻赵的桂陵之战,灭韩的马陵之战,让魏国精锐大军折损大半,且使韩、赵二国跟魏国离心离德。

魏国伐赵、伐韩失败后,秦国又崛起,一战收复河西之地,尽歼魏国精锐部队。如果魏国能耻而后勇,那么魏国还有崛起的可能,但是魏国吏治腐败,朝臣结党营私,寒门士子难以进入魏国朝堂。卫鞅、张仪、犀首、范雎等名臣皆在魏国成长起来的,却最终为秦所用。魏国不是没有人才,但是没有使用人才的器度。魏无忌作为魏国王室子孙,其才能出众,但依旧不被魏国重用,曾客居赵国十余年。后来魏无忌领兵击退秦军后,魏王更加猜忌魏无忌,最终无忌公子纵情声色而死。

破坏三晋同盟,人才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魏国衰落的核心原因所在。

2

历史很有趣,司马光迁来叙叙。

历史上所以朝代或国家衰落的原因都是一样的:政府里没有贤人。

贤人每朝每代都有,每个国家也有。政府里之所以没有,那是因为领导不会任用贤人。

没有贤人,国君的决策就没有人来纠正。魏国,就是一个典型。

△三家分晋△

1

最初,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实行改革,提升了魏国的经济实力,完善了魏国的法律;任用吴起,在河西地区扩地千里,西秦南楚,统统不敢来犯,同时训练出魏武卒,东征齐国,震慑中原,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国。

魏文侯一生忙着建国大业,疏于儿女教育,未能把“用人为贤”的道理给儿子魏击吃透。结果年轻的魏击一上台,完全瞧不起他爹留下来的老人,先是认命田文为相,后又把这个位置给了妹夫公叔痤。

△吴起塑像△

2

吴起眼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但国君两次选拔宰相都没有考虑过他,于是开始有点怨气。公叔痤趁机排挤,吴起跑到楚国去了。魏国河西从此受楚国威胁。

吴起跑了,段干木、田子方等人也老了,能规劝魏武侯的人基本就没有了,即使有,相信也会被公叔痤排挤掉。于是,魏武侯开始实施自己的“远大”战略思想,四处开战。

前387年吴起还在的时候,魏武侯就开始南征北战:打了郑国打秦国,杠完楚国杠齐国。

在外打成一片不过瘾,又开始跟兄弟打起来了:前383年,魏武侯居然出兵帮助卫国对抗赵国。从此兄弟分分合合,纠缠不清。直到魏武侯去世。

趁着魏武侯的死,赵、韩作妖,参与魏国继承人的争夺,把魏国造作了一回。

△古代战争△

3

跟魏文侯没有好好教育好孩子一样,魏文侯更加没有教育好孩子。所以魏惠王登基后,虽然国家有能人,他却看不到,活生生把魏国再次崛起的机会放弃了。

魏惠王时期的能人,首推当然是卫鞅,可惜魏惠王根本不听公叔痤的推荐,完全不把小书记员卫鞅看在眼里,任由他最后去了秦国。

△孙膑与庞涓△

第二个能人就是庞涓了。当然,他只能算半个能人。但是魏惠王不会调教他,看他打仗厉害,大家就一起骄傲。结果庞涓只顾自己的利益,未能为国家留下师弟孙膑,最后自己也被孙膑在马陵射成了刺猬。

第三个能人就真的是厉害的角色。说他厉害,不是因为他能打,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实用的谋略,而是他的影响力很大。有多大?一直影响到今天,你说大不大?这个人就是孟子了。《孟子》里的“梁惠文王”就是魏惠王,因为他把都城由安邑迁去大梁了。

△古代士兵△

4

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一个人才离去,魏惠王最终“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打残他的,其中就有从魏国去秦国的卫鞅。打完魏国,卫鞅被秦国封于“商”这个地方,从此就叫做商鞅了。连这个爵位都是魏惠王“送”的,魏惠王真是魏国的败家子了。

魏国辉煌的时刻过去了,就没有什么后来了。我的回答也就到这里吧。

△孟子像△

小结

说到底,事业再忙也要教育好孩子啊!否则,三代之内,必有败家子!

新人登场,请多关照。觉得还行的点赞转发关注来一波吧,谢谢!

△战国中后期局势△

3

公元前353年,赵国攻卫国迫使卫国臣服,这引起了魏国的不安。魏惠王要为自己的盟国报仇便和宋国组成了联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采纳谋士段干朋的建议筹划救赵国,由于魏军主力攻击赵国后方空虚,秦国和楚国发兵攻打魏东少梁,安邑。魏国三面受敌但是魏军主将庞涓不为局面所动接客功打邯郸。赵国再次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见魏国赵国相互攻打一年多都呈疲于奔命,认为与魏国决战的时候到了——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主力大军救赵国。

……

……

孙膑安排齐军在桂陵设伏,魏国将军庞涓率大军进入伏击圈加上魏军攻打邯郸时已经消耗大量兵力再加上日夜奔波疲惫不堪,经齐军突然攻击是大败而归——邯郸也被赵军夺回。

十年后,魏惠王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军师率十万大军攻打齐国报仇。

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国大军,齐国军师孙膑设计奇谋:两军一接触齐军就假装大败,为了诱敌追击孙膑设计出*减灶*的招数,第一天挖了10万人的灶,第二天挖了5万人的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灶,造成齐军被魏军追击大量谈亡的假象,庞涓追击齐军3天发现军灶一天天都在减少认为齐军心涣散,已经不堪一击了于是率少数精锐追击把大部队甩在身后很远的地方,孙膑在地域险峻的马陵设伏见庞涓带领少数魏军追到,齐军主帥田忌一声号令是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溃不成军,庞涓也中箭羞愧自杀魏军10大军全军覆灭。

齐国一战威震诸侯成为强国,魏国从此走向衰败。




4

魏国的衰败主要在于魏惠文王日益骄横,刚愎自用,亲近小人所导致。

在魏国的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魏武侯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打造了以“魏武卒”为核心的军事力量,军队的实力大大增强。

魏武侯死后由魏惠王即位,并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魏惠王即位后可以说是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再加上有忠诚的大能辅佐,魏国经济和军事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对其他的国家战争也是连连取胜,可以说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随着魏惠文王看见其他的国家都打不过自己的时候,人也变得日益骄横,刚愎自用,亲近小人听信了一些不利国家发展的谏言,从而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大量的人才流落到了其他的国家,自己国家的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从而导致了国家人才衔接不上。其中最令人可惜的就是卫鞅,张仪。这两个可以说是当时的精英人才,魏惠王却将两人放到了秦国,从而导致秦国因此强大起来。

在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其魏军的精锐力量魏武卒几乎军战死。让魏国重建魏武卒的机会都没有了,毕竟训练新的魏武卒也是需要老兵带的,再说当时的秦国也经过了商鞅变法,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这时的魏国可以说是前有狼后有虎,再也难以翻身。

一个昏庸的国君竟然执政长达50年之久,可想而知这对国家是有多大的危害。可以说魏国本有机会灭掉六国,却被魏惠王打个底朝天。从战国一流国家变成了二流。以后也只有挨打的份。

魏惠文王可以说正确的诠释得于斯者,毁于斯。

5

战国时期的魏国,其从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是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在位时期(前369—前296),致使魏国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既不是什么人才流失,也不是魏惠王的昏庸无能。其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国的强大必然引起列国的联合攻击,魏国是实实在在被打衰弱的。

魏国在经历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后,魏国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国家,魏国联合韩、赵国两国结成三晋同盟,东败齐国、南抗楚国、西侵秦国,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这种状况在魏武侯后期,出现了一些变化,魏国与赵国出现了一些矛盾。到了魏惠王即位时,三晋同盟因韩、赵干涉魏国王位继承而正式宣告瓦解。

在这个背景下,魏国彻底陷入了四面为战的孤立处境,但是魏国凭借着雄厚的家底,仍旧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强盛。魏国衰弱的起点是与赵国爆发的“邯郸之战”以及因此引发的齐魏“桂陵之战”,这两场战争严重的削弱了魏国的军力国力,魏国虽然攻克了邯郸却最终还是被迫归还了赵国,齐国的参战更标志着对魏国霸主地位的挑战。

为了重新恢复魏国的地位,魏国由于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了韩国。由此魏国成为了众矢之的,赵国、齐国、韩国先后与魏国开战,魏军主力更是在马陵之战中十万魏军全军覆没,主帅太子申被俘、大将庞涓被杀。随着魏国野战力量的丧失殆尽,秦国对于魏国河西地区也发动了攻击。魏国在四国的攻击下,不断丧城失地,国力日渐衰弱。

以上一系列的事件标志着魏国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沦为了二流国家。魏国的衰弱不是一人一力可以阻止的,在战国争雄的年代,强势的一方必然遭受周边其他国家的联合攻击,魏国糟糕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魏国再也无力重新崛起。

6

魏国的兴盛和衰落实际上都是一个君主的锅

历史上国号为“魏”的政权历史上有很多,譬如三国时期的曹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还有隋末的西魏,但是历史上第一个魏国还是战国时期的魏国。魏国王室本是晋国的贵族,春秋时期的晋国实行六公卿轮流执政,后来六公变成了四公,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国,经过周天子的册封三国独立,这件事也成为了春秋战国的分水线

魏国在七国中创立了数个第一,比如第一个称霸,第一个称王,也是第一个衰败,真是焕然如梦。

魏国崛起依托李悝(kuī)变法,选贤任能。其时有李克,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魏成,段干木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众志成城,很快有了辉煌的霸业。魏国的衰落,从魏国丢失的吴起,犀首,商鞅,孙膑,范雎,张仪,信陵君等一大批优秀人物。这些丢失或闲置的人才在他国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从不同程度上伤害着魏国。正所谓“成于此,失于此”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魏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分出来的,早期魏文侯唯才是举,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到魏惠王这一代国君,有点骄傲自大,结果使得国内很多人才比如商鞅和张仪等人才等流落他国,在位期间。不断征战四方,造成国力大损,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使前几代君主辛苦培养出来的魏武卒损失殆尽,再加上地理位置出于四战之地,自己实力不断减弱,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变法实力增强,自然而然魏国不断衰落。

8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

分析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首先我们先看看魏国是如何崛起的。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一,魏的崛起,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晋的家底好,魏国分晋后,继承了晋国的大部分财产。二,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笔者认为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人才的流失

1,首先第一位便是被称之为政治与军事双全能的吴起,吴起这样一位人才在占据秦国河西之地后,却被后来的魏武侯所猜忌,最终不得不逃亡楚国,他的离去也让魏国失去了在战国初期争霸的利剑。

2,而让魏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第二位人物则是商鞅。商鞅最初是魏国公叔座的门下,当时的公叔座在临死的时候,曾向魏王举荐过这一个得意门生,并且告诉魏王,如果不重用他那么便把他杀死,不能让他逃亡到其他的诸侯国内,但是魏王当时对这句话显得十分轻浮,在公叔座死后不仅没有任用商鞅而且也没有把他杀死,所以最终导致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之后便在秦国开启了一系列的变法,而魏国也因此远远落后于秦国。

3,孙斌是让魏国加快衰亡的重要人物。孙斌被魏国同窗庞涓所嫉妒,最终庞涓捏造了一些未曾出现过的罪名,导致魏王直接把孙膑的双足砍掉,并且在他脸上刺上字表示对他的侮辱。但没想到孙膑在受到极大侮辱后并没有彻底丧失斗志,反而被齐国的使者接回齐国,被大将军田忌奉为上宾。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魏国因为流失了当时战国时期最有才能的几员大将,导致国力日渐衰落。因此人才流失是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魏国战略决策的失误

魏国霸业,在于三晋一体,也就是说,魏国能独霸,少不了赵、韩两国的支持。魏国不会和齐国或楚国结盟,原因便是赵、韩弱,齐、楚强,对于魏国霸业,能构成威胁的便是齐、楚两国,魏国只能联合赵、韩,以抑制齐、楚两国。但不幸的是,魏国君臣,想先统一三晋,然后与其他国家争锋,可无论是攻赵、攻韩,只会白白损耗三晋自身势力,反而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齐国两次救援,大程度损耗了魏国主力,在加上秦国又趁火打劫,魏国独霸的局面彻底终结,魏国也一蹶不振。

三,战争的巨大消耗

桂陵之战后,魏国还是最强的大国。由于韩国和魏国的矛盾加剧,魏国于是再次兴兵攻韩,引发了历史著名的马陵之战。这战之后,魏国惨败庞涓身死,导致魏国是实力大大受损,从此衰落。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魏国在各方面的决策失误,导致自身的国力大大受损。经过几次战争后,对于魏国的消耗巨大,魏国从此在实力上远远落后于秦国,慢慢衰落,最后被秦国所灭。

9

我来回答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01

魏是怎么强盛起来的

公元前423年,三家灭智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韩魏赵三家分晋,基本上,赵的地盘在北部,韩的地盘在南部,魏的地盘在中间。从地盘大小来说,赵最大而韩最小,魏家的地盘有些独特,甚至可以说有些奇葩。魏国的地盘是一个狭长地带,并且被秦国、楚国、韩国和赵国包夹在中间,而与齐国之间也不过隔着鲁国。魏国跟所有强国都是邻国。

李悝变法

到了魏文侯时期。开始担心国家的安危,且遇到了李悝,听取了李悝的建议,进行了变革,历史上称为“李悝变法”,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早。大致的内容是对“士”这个阶层人员。

按照周朝的社会分工,士农工商为四大类。其中。农工商都自食其力,政治上没有地位。而士是贵族的衍生品或者边角料,享受禄田也就是薪水,不用自食其力并且享有受教育和打仗的权利,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高于其他三类人,心理上有优越感。

的待遇和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李悝用的是一套《法经》。根据历史记载,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所以李悝成为中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第一个法家,并被记载入中国法制史。

《法经》共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刑法部分就是以《法经》为基础。

具体变革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全力发展农业,鼓励士参加农业活动;

第二,整顿现有的各种封地,收回部分人的继承权,其土地分给士。

参照了当年管仲在齐国的做法,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简单说来,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精耕细作,增加生产。当然,这包括原先的土地以及待开垦的荒地,而士们就在这次重新分配中获得了土地。李悝开始为农民减税,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并且把破落士们转化成为职业军人,扩充了魏国的军事力量,军人可以用战功获得爵位和奖赏。

李悝变法实行三年之后,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富裕了,社会治安好到路不拾遗的地步,一些移民国外的人开始回流了。民富则国强,魏国的综合国力一时间不仅远远强过韩国和赵国,而且远远超出秦国和楚国。国民的富裕程度,则仅仅次于齐国。在魏文侯时代,因为国强了,才迫使周天子进行了封侯,才有了编制。真正意义上算是魏国。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之前韩赵魏都被称为“三晋”。

战争将矛盾进行统一,将魏人团结了起来。也引出另一将星:吴起

吴起

吴起由鲁国来到了魏国,经李悝和翟璜推荐,吴起得到面见魏文侯的机会,且得到魏文候的欣赏。魏文侯拜吴起为大将。

从吴起开始,战国职业经理人盛行。此后的整个战国,实际上就是职业经理人们在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了不固定的雇主而斗得你死我活。今天是敌人,明天就可能是朋友,或者是敌人同时也是朋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和这个群体盛行一时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春秋末期的各种兼并分解导致整个士阶层三观尽毁,不再相信忠诚,不再相信仁义,不再相信……除了自己,除了实力,什么都不再相信。

吴起训练军队有一套,史上有名的“魏武卒”就是出自吴起之手,有了军队干嘛呢,打仗呗。所以,战国时期最先挑起战争的就是魏国。打得秦国一败涂地,秦国人基本上已经被打得没有脾气了,只能防守而不敢进攻。甚至,秦国人三次准备迁都以避开吴起的锋芒。

“晋国人欺负我们两百多年了,如今分成三个国家了,还要欺负我们。”秦国人对吴起又恨又怕,对魏国的仇恨真是无以复加。

并且任乐羊为将军,灭了中山国,成立了新的中山国。派自己的儿子公子击进行驻守,由乐羊和西门豹(废除河伯娶妻的那一位官员)进行辅佐。

所有诸侯当中,魏文侯最先设立相国一职。分担自己的工作,大、且重要之事才由自己定夺。魏文侯五十年(前396),魏文侯薨了。前后,李悝、魏成子、翟璜等人也都善终去世。魏文侯及李悝们的时代结束。

02

魏武侯时代

魏文侯去世,武侯即位,吴起本以为自己可以登上相国之位,但是结果出乎意料,田文上位。田文去世后相国一位仍然轮不到吴起,而且还要宣布要夺了吴起的兵权,并且把他调离西河之地,吴起意识到势头不对,一怒之下,就去了楚国。

实际上吴起的出走,让步魏国失去保持强大的机会。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孙武并称的吴起,可以说是战国初期最为耀眼的存在,在鲁国他以弱兵打败强齐,在魏国他改革兵制使秦人不得东出,在楚国改革变法使诸侯不敢加兵,说他是千古奇才也不为过。

(吴起)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曹操

把吴起放到楚国后,楚国开始强大起来,而西边的秦国也不断的制造麻烦,此时,魏武可能作出一生中最错的选择。秦国公子连逃亡魏国已经很长时间,魏武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认为公子连是亲近魏国的,趁着秦国内乱的机会送公子连回秦国,助其正位。本想培植一个亲魏的势力。结果公子连就是后来的秦献公。正是秦献公即位后,奋发图强,并未亲魏,秦献公在魏国的时候学习到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文明,将之带回秦国,治理秦国,他的儿子孝公更了不起,作用商鞅进行变革。

因为秦国的河西等大片肥沃土地都是在被魏国夺去,此后的几十年时间,秦献公一直以收复河西为主要任务,与魏国交战,直到秦献公去世,留给后继国君的任务还是收复河西。之后,其继任者秦孝公励精图治,与商鞅变法成功,收回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在接下来的战国中后期,

秦国从与魏国小摩擦到狠揍魏国再到灭掉魏国,魏武侯送公子连归秦这步棋算是走错了。

总体而言,魏武还算英明,下一位到了魏惠王。

03

百年基业,毁于魏惠王

就是《孟子梁惠王》里主角。如果说他老爹放走吴起是一大失误,这哥们同时失去了庞涓和孙膑。庞涓先到魏国谋了个职。成为魏国大将军。

失去庞涓和孙膑两位军事天才

孙膑打算到魏国谋个差使,就找到了是个庞涓,结果庞涓嫉妒心强,就蛊惑魏惠王,说孙膑怎么怎么不好,魏惠王就下令砍了孙膑双腿。倘若魏惠王能够查明真相,估计就不会有后面的两场败仗。

结果不但失去孙膑这位军事人才,孙膑逃往齐国后,成为齐国的军师。因为魏王自恃军力强大,进攻韩、赵,得罪了了盟友,赵求救于齐,齐派孙膑、田忌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消灭了魏国的有生力量。还把庞涓给收拾了。在军事上失去优势,从此一蹶不振。

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史记·魏世家》

失去大才商鞅

失去法家大才商鞅,让他去了秦国。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革,从此秦国综合实力大增。成为魏国的头号劲敌。被秦国打得被迫迁都。

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自称为王。

梁君(魏惠王)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战国策·秦策》

魏惠王是魏国分晋后第一位称王的人,他爷爷和老爹都称侯,这种称王除了有点面子之外,没有一点实际好处,反而成为众矢之的,引起了齐楚两位大国的不满,于是接下来一系列这两国的军事活动,全是冲魏国去的。

所以说,魏国的衰退就是魏惠王惹的,也被称为败家子,3次错误决策,摧毁了魏国百年基业 。关键这哥们活太久,老糊涂了就会做出一败家的决策。所以,魏惠王后,魏国基本上就没戏了。

图片来于网络

10

四处树敌,毫无战略!

在笔者看来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要知道自重庞涓做上军事第一人之后那可是东边打完六国,西国打秦国,你今天占领了这个国家一块地,明天占领另一个一块地,这哪里是在为魏国考虑啊,这是变形害魏国!

人民就那么些,而你天天出战,别说一个魏国了,十个也架不住这么耗的,更何况你遭惹的也不是等闲之辈,比如将来冉冉升起的两个巨星,齐国和秦国!

那句话怎么说来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真的太适合魏国拉

毫无战略而言

好吧,就算你想要开疆拓土,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呀,是该先东还是先西,像人家秦国就很聪明一直目标就是东出,东出,可魏国呢,除了得罪人的打法,就不见着,有什么战略目标,都占领着一堆小城小地的,那有啥用?

还不是最后无限拉仇恨,让所有人联合打自己?

综合上述就是我想论述的魏国衰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