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2020-07-24 18:05阅读(82)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研读过汉朝开国史书的人都知道一个事实,“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这一提

1

研读过汉朝开国史书的人都知道一个事实,“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这一提问为伪命题。可能是提问者有意考试答题者。

一.韩信领过军队打过仗并且打过很多硬仗,险仗。

韩信领军前,上演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相当精彩,在这儿不普及这段故事。萧何追回韩信后,向刘邦保举韩信,才有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举。

韩信成为汉大将军后,釆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举兵向东,平定三秦,夺取关中。

后来韩信带领刘邦手下几位著名将军,开辟第二战场,先平定魏国,又击败了代国,赵国,燕国等。韩信在战争中成长,因战功被封为相国,齐王。

二.韩信同项羽交手前,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刘邦和项羽的共同赏识,是楚汉共同争取的人物。有谋士公开指出,谁能争取到韩信,谁就能夺取天下,并且预测,如韩信自立山头,天下将三分。在同项羽交手前,韩信做到了知己知彼。运用了十面埋伏,离间计,重赏勇夫等计谋,让项羽被打到最后几人时,还认为是天不助他,是天意非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以上回答,不知提问者已为然否?

2

刘邦不是皇帝也不是贵族,为什么一造反就能夺取天下?萧何不过是个县吏,为什么一出手就变成汉初三杰之一?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差不多的原因。

天才并不是一天练成的,即使是身为兵仙的韩信,也是靠着无数的努力和刻苦学习练成的,韩信带兵虽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那是韩信没有遇到项羽。



事实上,如果韩信第一战面对的是项羽,他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说韩信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韩信在面对项羽时,明显就是底气不足,而且他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韩信早年投靠项梁,项梁死后又跟了项羽,做了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军中应该学习到了不少项羽的战略战术,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学项羽的破釜成舟,韩信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这也是他日后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还定三秦和彭城之战,韩信都有参与,但并不是领导者,只是作为名义上的大将军,韩信给刘邦出谋划策,这个时期的韩信应该还在刘邦的考察期,并没有委以重任和独挡一面。

毕竟刘邦要重用一个人,不能仅仅凭口上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刘邦就算不知道,也应该明白,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将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带兵的将军,如果一旦失败,轻的只有损失兵马,重的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集团的覆灭。



刘邦在经历彭城之败后痛定思痛,同时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对付项羽,因此对韩信才开始委以重任,让韩信独自领兵打仗。如果刘邦没有彭城之败,如果刘邦一路开挂打败了项羽,刘邦就不会对韩信委以重任,就其独自领兵打仗,那么中国历史上就没有韩信这号人物青史留名了

在独自领兵打仗后,就开始了一路开挂的军事生涯,韩信面对的第一个对手是魏豹,魏豹是魏国王室后裔,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并不突出,有几分能力,但并不是很会打仗的人,韩信仅仅是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就擒拿了魏豹。



韩信是怎么破魏的?

很简单,韩信是假意将主力摆在河东临晋渡口准备渡河,作出攻打魏豹的样子,然后暗中另外派部队从黄河上游的夏阳利用木头做的瓦罐等简易工具渡过黄河,直捣魏豹后方重镇安邑,逼近前线魏军的侧后,魏军惊恐万分,一触即溃,韩信就活捉了魏豹,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

韩信接下来的一场经典战役就是背水一战破赵国,也就是井陉之战。



韩信是怎么破赵的?

简单的说是背水一战+夺旗易帜。本来赵国有一个很历害的角色,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李左车,李左车向当时赵国的主帅陈馀提供了正确的意见,可是陈馀不听,这就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韩信是将主力军队布置绵蔓水边,军队身后就是河水,退无后路,只有前进,然后另外安排一支2000个的轻骑部队,人手两面旗帜,埋伏在赵军营寨边的山中,然后以河边的主力进攻赵军,赵军就出战迎战,韩信军佯装败退,又丢弃大批旗帜与物资,吸引赵军全军追击,赵军上当,然后埋伏在边上的2000轻骑冲入赵军营寨,将营寨的所有旗帜全部换成自已的,等到赵军打败河边的军队回营时,只见旗帜全是汉军的,以为营寨丢失大乱,接着韩信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



韩信背水列阵其实就是激发已方士气和引诱敌军,学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成舟,但也要看对手是谁才能用的,韩信的计谋就是针对没的对手做出不同的计谋。

对付魏王豹这样的,只需要简单的声东击西就行了,对付赵国陈馀这样的,就会稍微复杂一点的背水一战+夺旗易帜,而对付齐国,则是出其不意,对付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龙且时,用的仍然是半渡而击的计谋。



由引可以看出韩信的用兵特点是:针对不同敌方制定不同的计谋,把对手研究得非常透彻,重视情报工作,敢用奇兵,敢用险计,出其不意制胜

再来看项羽的特点,项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出的战神,比之韩信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羽成名战就是破釜成舟,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这绝对是天下少有的战役,项羽是靠激发已方强大的求生力,以勇猛外加迂回策略大破秦军。



还有彭城之战,项羽靠三万楚军骑兵,大破刘邦56万联军,这是一场非常经典的骑兵突袭战,战术堪称完美,简单的说就是迂回+出其不意+攻打中刘邦指挥中枢,项羽没有从刘邦防守最严密的北方进攻,而是一路绕到刘邦了西边,堵住了刘邦的逃亡之路,再对刘邦的指挥中枢发动打击,大破刘邦,56万联军被屠杀了20万,淹死的,被杀的,被 踩死的不计其数。

项羽的特点就是迂回+强干,另外再带一些策略,项羽从来就不是勇而无谋,相反项羽打仗都有谋略,再加上勇猛,就是战无不胜了。



韩信虽然计谋百出,但有一个弱点,如果被识破了计谋,韩信就必死无疑,就算是垓下之战,是韩信真正首次正面对战项羽,韩信的联军是项羽的七倍,仍然不敢跟项羽硬拼,在首战还被项羽打进了中军,韩信败退。

项羽由于冲得太快,导致骑兵与步军脱节,才被孔将军与费将军从两翼击败,此战项羽以六万人的代价杀死韩信十几万人,终因体力不支而退回垓下。



项羽最终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对抗,而是输在了心理上,当天晚上,包围项羽的四面汉军全部唱起了楚歌,项羽和手下都是楚人,以为楚国尽失,再也无心应战,当天晚上,项羽就带着800骑兵突围而去,最终失败自杀。

韩信对战项羽是靠刘邦提供了全天下的军队和资源,兵力是七比一,人才、资源更是百比一,最后还是靠心理战打赢的,说韩信一出手能打败项羽,那绝对是吹牛,我是不相信的。

3

韩信唯一一次与项羽的正面交锋,是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围,当时韩信手下有100万左右的大军可供指挥,项羽麾下只有10万军队。据史书记载,楚军被包围在垓下后,项羽还主动出击了一次,结果被韩信击败,于是就让军队龟缩在壁垒里。

当时楚军粮食不足,人数远远比不过汉军,士气又很低落,虽然如此,楚军的战斗力仍是不可低估的。

楚汉相距五年,双方打过的大小战役有一百多场,汉军常常败北,兵员更换频繁,在垓下之围时,大部分军士都是临时征调过来的。而楚军在战场上一直占据优势,遭到失败的次数极少,保留的精锐较多,楚军大部分由久经沙场的老兵组成。

如果指挥得当,楚军可以打出李陵五千精锐击残十余万匈奴人的战绩。

韩信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强攻楚军壁垒,他令军队包围楚军,又让麾下的楚国人齐唱楚歌,楚军壁垒的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楚歌声。

楚军最后的失败,不是因为主力被汉军击溃,而是斗志被楚歌击垮。楚军士卒听到四面八方的歌声,都潸然泪下,一同咏唱起来。此时,他们已不愿再拿起武器战斗,只想卸甲归田,重新与家人过安宁的生活。

项羽见士卒已不可用,就率领800铁骑突围而逃,最终命丧乌江岸边。

有的将领用兵,重视排兵布阵,追求正面战斗的胜利;有的将领用兵,重视谋略,追求庙算胜敌。纵观项羽、韩信两人一生的军事生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项羽属于前者,韩信属于后者。



韩信征战一生,用过的战术都大致相同

韩信的能力,不是后天磨练的,是先天就拥有的。

公元前205年,刘邦令韩信攻打魏国,在四个月前汉军还在彭城被项羽击溃,韩信拿到的军队是由一群残兵败将和老弱组成的。

想要拿下魏国,就得先渡过黄河天险,魏王豹早已在临晋的渡口屯驻了大军。若是选择强行渡河,战事必然会旷日持久且损耗巨大。

魏国在临晋屯驻了大军,其国都安邑必定防守薄弱。韩信选择避实击虚,一边大张旗鼓在临晋附近造船,一副要强渡黄河的样子;另一边让伏兵在夏阳附近用木桶渡河。


一夜之间,韩信就率领着一支大军渡过了黄河,并向安邑扑去。魏王豹见国都不保,大惊失色,率领军队仓促驰援安邑,攻击韩信的军队。汉军以逸待劳,在大战中将魏军击溃,并俘虏了魏王豹。

韩信独自带兵灭了四个国家,在这期间共打了三场大战,每场战役使用的战术都不同,却又都相同。万变不离其宗,韩信指挥艺术的核心,就是避实击虚和攻心。从灭魏之战到垓下之围,韩信使用的战术 的本质都相同。

以背水一战举例,韩信的三万军队何以全歼赵军二十万大军呢?韩信令主力在水边固守,赵军全军出动,前来攻击而不能取胜。此时汉军埋伏已久的奇兵伺机而动,占领了赵军大营,将大营的赵旗帜都换成了汉赤帜。


赵军将士发现大营丢失,以为赵王和主将陈余都已经被俘虏,将士们军心动摇,然后溃不成军。汉军全军出击,追胜逐北,俘虏了赵王和陈余,两人被俘,赵国丧失了主心骨,仅两月就被韩信平定。

垓下之围,韩信也用了攻心的战术,他对楚军的打击,不是刀兵相见时的斩草披靡,而是心理上的催折,楚军几乎是不战而败。

天赋异禀

韩信一直都是个孤高自傲的人。

一个人若是没有能力,他高傲得起来吗?

韩信当初向一个漂母乞食,一连被接济了两个月,有次他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不禁当场对漂母夸下海口:“将来我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


听到这番话,漂母不但没高兴起来,反而十分愤怒地训斥韩信:“堂堂大丈夫,有手有脚的,却连饭都吃不上,我哀怜你才给你饭吃,还指望你报答我?!!!”

韩信当然是无地自容的,他虽然知道自己的贫困只是暂时的,但谁没有羞耻之心呢?谁听到这种话心里会好受呢?

韩信母亲死后,他没钱安排下葬,却还是找了处能安排一万户人家守墓的坟地,说将来要把母亲葬在那个地方。母亲的坟地能有万户人家守墓,那是王侯才能有的待遇,当时的韩信虽然贫困潦倒,他想成为王侯,似乎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他清楚:自己有封王封侯、经天纬地的能力!

那个屠夫为何只侮辱韩信,不侮辱其他人呢?可能是因为:韩信谁都比不上,却又谁都看不起,这样的人当然是很讨人厌的。

韩信之所以要遭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明明穷的一批却总把自己当成王侯;韩信之所以从胯下钻过去,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成为王侯。

有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韩信的这种能力,是出山时就有的,而不是战场上磨练出来的。

如若不然,刘邦、樊哙、灌婴之属,领兵打仗的年头不知比韩信多出多少,他们为何永远都成为不了韩信呢?韩信之所以一出山就能名震四海,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军事天才。

4

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秦朝彻底灭亡后,项羽分封十八王以安天下,但显然这只是项羽的权宜之计,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秦末以来的各路义军诸侯实力。而在各路诸侯之中唯有刘邦的势力仅次于自己,所以他将刘邦封在了当时还比较偏僻的蜀地,而以章邯、董翳、司马欣分三秦于关中作为牵制刘邦的棋子。

当项羽分完蛋糕之后,韩信在其麾下不得重用才跑去蜀地,投靠的刘邦。事实上,自韩信拜将之后的几年之间,他都没有与项羽交手的机会。因为当时韩信给刘邦定制的策略是,先去三秦关中之地,随后再伐诸侯,最后才与项羽做决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规划呢?

因为相比较而言,刘邦势力弱了一点,刘邦以蜀地关中西分天下牵制项羽,随后韩信出兵击破诸侯,然后会师合围项羽。在整个楚汉之争中,作为大战略家的韩信,为刘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实际上,前面的那些年,一直都是刘邦跟项羽正面刚,而韩信在外面疯狂刷野怪!

汉元年(公元前206) 十一月,项羽进攻齐王田荣,刘邦采纳韩信的策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下三秦,取得关中之地。因在秦末之时,刘邦曾第一个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所以威望相当高。

取下关中之后,刘邦一路势如破竹,收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降汉。同时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刘邦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率领56万大军兵临彭城,然后被人家项羽3万军队打的溃不成军,主力尽丧,那么,这时候有人一定会问韩信在哪里?

韩信此刻正在关中废丘围剿章邯的残部,没有时间来参与彭城之战,所以刘邦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不得不退守荥阳。一时间对于刘邦而言,战局相当被动,之前投降的三秦中的董翳、司马欣纷纷叛变,诸侯们也背汉而去,此时韩信建议刘邦分兵,由自己率军击燕、赵、齐断绝楚国粮道,最后与刘邦会师荥阳,对项羽形成战略合围。

在之后的日子里,就是刘邦在荥阳一带跟楚军对峙,而韩信偷偷北上刷野,等灭齐之后,才南下合围项羽,最终垓下一战,项羽兵败自刎。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不对的。韩信在于项羽交手之前,算是久经战阵了。他为大汉最后的成功,制定了最合理的战略构想,无论是夺取关中,还是后来的开辟北方战场,这些都是最终能战胜项羽的前提保障,虽然他与项羽真正意义上的交手只有一次,但一次定胜负,确实不愧“兵仙”之称号。

有的人,有天分,读书又好(兵书读的好),眼界又比别人广(战略眼观)、战术指挥又犀利,只需要一定的实战经验,就能纵横天下,这样的人,说的不是韩信,还能有谁?

5

韩信出身卑微,曾经混的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却熟知兵事,用兵如神,灭三秦,伐赵代,平定三齐,联合诸侯共同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在军事上,韩信历史地位极高,历朝历代名将排序,他都名列前茅。那么韩信兵法学自何处呢?

韩信,淮阴人,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历史地位极高,有“兵仙”之称。

秦末,皇室无道,天下烽烟四起,到处都是反抗秦朝的势力,韩信也投入到了反秦斗争中,他投奔项梁,先后在项梁、项羽帐下任事。多次献计于项羽,不被采纳,于是离项羽而去,想转投刘邦。路遇夏侯婴,两人交谈之下,夏侯婴大为惊讶,视韩信为天人下凡,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韩信在刘邦处也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再次离去,准备转投他处。萧何得知韩信离去,来不及通知刘邦,骑快马追击韩信去了。当时,刘邦帐下常有士兵逃离,他以为萧何也离他而去,大惊失色。正在这时,萧何将韩信带了回来,再三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将军队交给他统领。

韩信掌管军队后,日夜训练,等待时机。恰在其时,齐地的实力派田荣因对项羽分封不满,驱逐了项羽分封的齐王,自立为王。项羽亲自领兵讨伐田荣。田荣是原齐国贵族,深得人心又善于用兵,项羽一时也无法击败他。韩信利用齐楚交战之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袭了三秦。等到项羽杀死田荣,三秦之地早已归属了刘邦!三秦已成他人口中肉,项羽却陷入了三齐反抗的汪洋大海中!刘邦借机联合诸侯统帅五十六万大军杀入楚地,攻克了楚国都城彭城!项羽得知,点起三万精锐骑兵,轻装前进,连夜奔回彭城,以摧古拉朽之势,直杀的诸侯联军尸横遍野,五十六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的妻子家人也被项羽俘虏。

击败刘邦后,项羽又回师齐地,平定了齐地的叛乱,令齐王归国。

韩信则利用这段时期平定了赵代,威服了燕地。稍作修整,挥大军南下,直取三齐。齐王不敌韩信,再次逃亡楚国求救。项羽命龙沮为大将,尽起楚国二十万精锐士兵,支援齐国。临行项羽许诺龙沮,击败韩信后由龙沮掌管三齐。龙沮受此鼓舞,一心想做齐王,于是不听部下合理建议,强渡潍水攻击韩信。韩信事先已在潍水上游加固大堤,阻断潍水上游,等到楚军渡至河中央时,韩信命人将上游决堤,于是大水倾泻而下,楚军淹死者不计其数!韩信趁机率军猛攻楚军,龙沮战死,楚军全军覆没!

龙沮之败,直接损失了楚国最为精锐的二十万主力部队,对项羽的打击极大。然而项羽终归是项羽,即使在兵力占据绝对劣势下,刘邦、彭越、英布之流也远非其对手,接连败于项羽之手。刘邦不得已拜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意图联合各路诸侯合力剿杀项羽。韩信本来怨恨刘邦不给他封王,但他也知道以自己之力远非项羽对手,于是便接受了刘邦的分封,起兵加入到了围剿项羽的阵营。

天下诸侯都知道项羽勇武难当,用兵出神入化,其麾下骑兵就像是一把利刃一般,所向披靡!以一己之力是没有任何机会击败项羽的,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击败项羽,进而获得逐鹿天下的机会。于是各怀鬼胎的各路诸侯为了一个消灭项羽的目的走到了一起,他们集合起军队交给韩信统一指挥。

此时,诸侯联军集合了四五十万军队,项羽只有不到十万的疲弱之师,大部都是老弱伤残,能战斗者只有十分之一二。诸侯联军强而楚军弱,补给线又被彭越切断,楚军伤病众多,项羽又素来爱护士卒,不忍心将伤兵抛弃,楚军丧失了机动能力,被诸侯联军围困于垓下!

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围困时日越久,伤亡越大!项羽开始突围!

诸侯虽然围困住了项羽,但是仍忌惮项羽的勇猛!没有与之交战的信心。韩信于是将诸侯军队分列两翼,自己统帅汉军和齐军坐镇中军。作战开始后,项羽异常勇猛,率领亲兵直突韩信坐镇的中军,韩信趁势回收阵容,诸侯在两翼包抄过来,切断了项羽与楚军的联系。项羽将计就计一味猛冲,韩信中军抵挡不住,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竞被项羽冲破,突围而去!

然而上天还是眷顾韩信,项羽突围后却迷路了,在乌江边被汉将吕马童等人追上,数千名汉军顺势包围了项羽。好一个楚霸王,即使面对数百倍的敌人仍气壮胆大,率领仅存的24名士兵冲突入汉军阵营,直杀得汉军鬼哭狼嚎,不敢接近,项羽命令部下投降,部下全都拒绝投降,虽项羽一起自杀身亡。

垓下之战,四面合围,虽未能困住项羽,但未项羽后来自刎埋下了伏笔。韩信用兵得当,如果换作他人,断无突围之可能,若干年后同样勇猛无敌的冉闵就是死在这种战术之下!

韩信立下不世之功,其军事才华被后世所赞誉,那么他的军事才华源自于哪里呢?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打了三秦一个措手不及,分封在三秦的是原秦国降将章邯等人,二十万关中子弟在他们手中被诸侯联军坑杀,所以他们在三秦是不得人心的!然而即便如此,章邯还是坚守孤城近一年之久!如果韩信与章邯位置调换,韩信未必能守这么久!

伐赵之战,陈馀自恃老字号革命战士,听不进部下利用井陉口地势伏击韩信的合理化建议。

先期与韩信作战的除了章邯之外,其他如魏豹、陈馀、龙沮,要么不知兵用兵,要么骄傲自大,给了韩信击败他们的机会!所以说一个人成功有时候自身未必有那么大的能量,敌人的昏招也是自己成功的阶梯。

此外,韩信曾在项羽帐下任事,肯定看到过项羽排兵布阵,对他不会没有任何帮助。

韩信善于用兵,能掌控大部队,但是战术灵活较项羽还是差了那么一些。项羽之所以失败起败在后勤补给,非战之罪。


6

提及韩信,不免是一些“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的赞誉,典故“多多益善”也与之有关。然而《史记 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却以韩信的落魄开篇,说其既因品行有所不当,不能被推荐做官,又缺乏经商的才能,只好整日以蹭饭度日。


日子久了,连村长媳妇都有意见了,将家中的“饭点”提前。当韩信到了,村长媳妇告知其,“战斗”已经结束。由此,韩信明白了,再也不去村长家了。这里说一句,这个村长媳妇人还是挺好的,可以容忍韩信蹭饭“接连数月”。接着《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可以推断出,韩信原来的家境,应该还是比较殷实的,这是为何?

(1)韩信因“一饭之恩”说出的话时,遭到漂母的反怼。言语中的“王孙”,是对官家子弟的尊称;如果韩信家贫,漂母应该不会这么称呼的;

(2)受到“胯下之辱”时,那个“胯上”之人说,韩信“好带刀剑”。刀剑也不是,那时一般小户人家所能拥有的,应该是祖上传下的;

(3)韩信领兵打仗后,熟悉兵法、《春秋》以及西汉建立后,刘邦命韩信申军法,都说明了韩信读过不少书籍。而书籍作为入仕做官的“垄断资源”,也应该是比较殷实家庭,才能拥有的。

综合起来看,韩信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家庭,后面家道中落。读了不少书,包括军事兵法,说明韩信具备了军事理论。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秦末爆发农民起义,韩信自备兵器,加入了项梁的队伍。这段最底层部队的战斗经历,无疑对于韩信的军事生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军事理论与战场实际的联系,使得在军事极具天赋的韩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因为身边有个“老司机”项梁带路。

韩信在项梁身边,参与了击败秦将章邯、刀斩秦将李由的战斗,利用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教学”,开始将军情理论融会贯通,不是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项梁死后,韩信来到了项羽身边,成为了一名警卫,执戟郎中。站在项羽帐外,韩信更有机会接近军中将领,耳濡目染,了解如何带兵打仗 。

不久,按捺不住的韩信,结合自己此前的多次战斗经验,多次迫不及待地给项羽出谋划策。只不过,没有被项羽接受。于是,韩信转投在刘邦麾下,以期在军事上,一展身手。由此表明,期间项军多次战争的发展态势,很可能如韩信所料,以至于其有足够的底气,另投他处。

又经过一番折腾,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挑选了良辰吉日,斋戒沐浴,搭起高台,拜韩信为大将。由此,开启了韩信的“开挂人生”: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之地;
  • 故设疑兵,击溃魏军,俘虏了魏王豹。在张耳的配合,北击代王陈馀,活捉代相夏说、破代;
  • 此后,成安君陈馀不采纳李左车的计策,最终为韩信、张耳所败,以至于赵王歇也被活抓;
  • 利用水淹,韩信在齐国大败项军,项羽大将龙且被杀。

与项羽正面对决之时,韩信可谓是身经百战,是汉军数次大战役的总导演。在垓下,此时的项羽包围了汉军,而彭越、韩信则隔岸观火,以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危难之际,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分封彭越、韩信,以换取二人的出兵。最终,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

综上所述,虽然家道中落,但颇具军事天赋的韩信,幼时便开始学习兵法,后跟随项梁、项羽见习,将军事理论融会贯通,后转投在刘邦麾下,成为了大将,为西汉的立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7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实际上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是有天才存在的。而韩信就是此类人。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前确实没有任何统兵作战的实战经验。虽然在此之前韩信也是混军伍的。但是此前韩信在项梁帐下听命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兵。而之后项梁兵败身亡后韩信又到项羽帐下听命。这个时候到韩信也不就是个执戟郎中罢了。执戟郎中听着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就是替项羽看门的罢了。所以说“兵仙”韩信在项羽麾下的时候根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韩信在项羽麾下当执戟郎中的时候,曾经多次想要献计献策。但是被项羽无视。最后韩信发现项羽不愿意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为人刚愎自用不能成事所以就离开了项羽军中。

韩信投靠刘邦之后也没有受到重用。只是当了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的职位,后来韩信因为卷进一起罪案当中差点被杀了。之后因为口出惊人之言被推举给刘邦。而刘邦也不能光靠他说几句话就重用他。因此让他做了管理粮饷的工作。这份工作看似权利不大,但实际上十分重要。俗话说“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古代战争期间粮饷是最为关键致命的。如果粮饷有缺的话,战争还没打就已经失败了。后来刘邦看见韩信也没体现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就非常失望。

后来故事发展大家也清楚,萧何在无意间结识了韩信。他认为韩信有大才。之后韩信看得不到重用所以就逃跑了。萧何连忙丢下工作去追韩信。这就是著名的“萧何夜下追韩信”。后来萧何保证刘邦就重用他,所以韩信就回了刘邦军营。实际上在拜将之前韩信也不知道会拜他为大将军。但是事情发生后,刘邦的手下马上就不干了,一个个对着韩信大骂,而刘邦也坐视不理。实际上刘邦想看看韩信如何解决面前的困境,以及他能不能震住这帮子骄兵悍将。最后一个小兵出身的韩信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其他人的不满。由此可见韩信是真有本事。

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韩信之前从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但是他当上将军后却那么厉害这实际上并不值得惊讶。因为韩信一脉的传人都有这种能力。韩信的师傅是尉獠,而尉缭的老师又是鬼谷子。鬼谷子一脉可是尽出奇人呐。孙膑和庞涓不也都是刚出仕就受到掌权者重用,开始领兵作战嘛。所以说鬼谷子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他教授的每一个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是最顶尖的人才。而且貌似鬼谷子百家学说无一不通。这就更加的让人难以置信了。而作为鬼谷子一脉的传承者。韩信有如此能力也说得过去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羽并非不是韩信的对手。韩信和项羽真正意义上对决的就只有一次,那就是垓下之战。而就是这一次的战役,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项羽败给了韩信。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韩信和项羽的垓下之战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当然了战争中没有公平不公平这么一说。但事实就是,垓下之战刘邦联合各诸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剿项羽。刘邦一方本身就占尽了优势。再加上韩信用兵神鬼莫测。一记“十面埋伏”搞得项羽大败而归。项羽也因此一战而自杀身亡。

在这场“不公平”的对决中项羽失败了。但如果韩信和项羽公平对决那胜负又将如何呢?我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如果小兵团作战韩信必败。因为小兵团作战的话计谋的用处会很小,而体现统帅本身的能力就很强。而众所周知项羽是一个四肢强于大脑的统帅。所以小兵团冲锋陷阵的打法韩信必败。第二,如果是大兵团作战。那么结果就是项羽必败。大兵团作战考验的就是双方统帅的决策能力。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智谋方面韩信绝对是吊打项羽的存在。而个人武勇在大兵团作战面前毫无用武之地。而且项羽一直以来都看不起韩信。在他的心里他总认为韩信不过就是当年给他守门的小官罢了。本身智谋就不如韩信,再加上轻敌。那么项羽想不败都难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说韩信没有打过仗的。

韩信早就投军到项梁麾下,打过仗。

后来项梁战死,韩信转投靠到项羽麾下。

这段时期,韩信应该连续参加了几次大战役,但未必是高级军官,可能是低级军官。

不过,他曾在项羽身边担任持戟郎中,也就是贴身警卫的意思。

贴身警卫的军衔不高,却是项羽的心腹,能够和大老板说话的。

韩信这个持戟郎中,也不是什么真正意义的警卫员,类似于参谋的角色。

然而,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而且很看重部下的人品。

韩信之前曾经黑社会流氓打倒,强迫从胯下钻过。项羽认为韩信此人不是好汉,是猥琐小人,不应该重用。

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不听,还出言讥讽。

久而久之,韩信觉得这里没有前途,就逃走了。

大家注意,韩信逃到刘邦那里的时候,已经在项羽手下整整2年。

期间项羽不断作战,从南打到北,韩信作为军事人员,当然也是参加了作战。

话说回来,韩信真正打仗未必打得赢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政治,而不是军事。

项羽不太懂政治,几乎是以自己区区力量同全国诸侯为敌,根本就不可能胜利。

他也不想想,当时秦朝实力那么强,在全国诸侯反对下还是垮台了,何谈他自己。

说难听的,项羽的政治能力也就是吕布的水平,而刘邦、韩信都是老谋深算的曹操、刘备水平,项羽能够支持这么久才被消灭,已经很难。

韩信第一次和项羽交手就是彭城之战,刘备、韩信大主力把项羽老巢徐州都抄掉了。当时项羽在山东作战,前有敌人,补给基地又被占领,对方兵力又这么庞大,正常来说项羽就完了。

结果战神项羽名不虚传。他以区区3万骑兵突袭,击溃韩信、刘邦56万大军,歼灭30多万。

其实,此战项羽就应该完蛋的,只是依靠超人的指挥才能,进行了奇袭才偶然获胜。

虽然韩信仍然奉行实力碾压战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逐步消耗项羽的实力,最终获胜。

比如著名的垓下战役,项羽楚军10万,而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其中韩信轻率的部队就有30万。

这种作战,双方实力相差太远,项羽不可能每次都创造奇迹。

9

韩信本来是小兵出身,做过项羽的执戟郎,就是站在后面执戟做依仗的。但项羽根本没有识人之能,导致韩信出走投靠刘邦。纵观韩信的一生,可谓攻必取战必胜,暗渡陈仓败章邯、故伎重演破魏王、背水一战平赵国、乘胜追击下燕代、以少胜多定齐国、半渡而击杀龙且、垓下楚歌灭项羽。你会发现实际上韩信的战略是非常高明的。

我们把时间拉到彭城之战后,刘邦兵败彭城,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退守荥阳与项羽形成对峙的局面。此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齐王田荣,赵王歇,魏王豹纷纷叛汉归楚。此时韩信接手了兵权,摆在韩信面前的是一群残兵败将和项羽士气高涨的虎狼之师。韩信除非是傻子才会选择和项羽正面交战。此时韩信给刘邦制定了一个战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你们只看到了韩信垓下之战时的风光,没有看到韩信在彭城之战后就一直策划如何才能形成垓下之战的局面。事实上垓下之围只是韩信战略计划的最后一步,如果从整体上来看,韩信非但不是与强弩之末的项羽对战,而是带着一帮残兵败将经过数年的奋战打败了兵峰强盛的项羽。

韩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汉二年四月,刘邦兵败彭城。同年八月,韩信用声东击西之计生擒魏王豹。汉三年十月,韩信以拔旗易帜之计以三万人灭赵二十万大军。燕国听说韩信灭赵后,归降了汉。汉四年十一月,韩信用潍水击败救援齐国的龙且军团二十楚军,平定三齐之地。经过两年的时间,韩信终于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在完成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后,灌婴随韩信平定齐国后,立即南下横扫彭城。彭越,刘贾截断了楚国粮道。至此完成了“南绝楚之粮道”。最后韩信从齐国出发,刘贾从寿春出发,截断项羽东归之路。楚国大司马降汉,与英布率领的九江兵从东面合围楚军。此时项羽面对的局面据《史记》记载:

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韩信完美的实现了他的战略意图,最终击败了项羽。

至于韩信为什么这么擅长兵法,可能这真是天赋。而且韩信是从小兵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他的理论不会纸上谈兵,总能落到实处。

10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素有“兵仙”美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战派军事家,杰出的军事统帅。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典故。


韩信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是在投奔刘邦之后,才正式开始领军作战。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韩信的成长过程,跟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类似的。

韩信少有大志

韩信年少时,家贫且放纵无礼,即做不了官,也不懂得经商之道。甚至,韩信一度困苦到要靠蹭饭,才能度日的地步。

但是,贫困的韩信素有大志。他天天背着一把从来不出鞘的剑,哪怕常常被人讥讽,甚至是受了胯下之辱,也从不改变。这说明,韩信年少时,就有成为将军,征战沙场的志向,而且从未改变。

秦初,秦始皇曾广收天下兵器。韩信有剑,说明他的家庭,不是有一定的传承背景,就是在生活状况还好时,至少还买得起一把剑。


韩信读过哪些兵书,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韩信可以识字、写字是确定的。推测,他应该是读过书,学习过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并且还在不断的学习积累。

韩信曾“师”从项梁

韩信并非直接从大将军做起的,他在投靠刘邦之前,曾经投奔过项梁、项羽。

《史记》载:“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韩信直属项梁指挥。这就跟总裁的助理、秘书一般,即使韩信之前没有从军打仗的经验,但是也可以从“总裁”项梁那里,学习到很多军事知识。更何况,项羽“万人敌”的兵法也是项梁教授的。韩信的学习环境,要比项羽更具优势。

项梁兵败战死之后,韩信跟随了项羽,被项羽任命为郎中。秦时的郎中,就是帝王的侍从官,贴身侍卫。可见,项羽还是比较信任韩信的。之所以如此,应该是韩信之前曾是项梁贴身侍卫的缘故。

韩信追随项羽左右,这才有了“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之事。此时的韩信,在军事上已经开始成熟,并且有了自己的想法。

只可惜,项羽傲慢自大,不善于听取建议,再加上有点看不起韩信,这才让韩信失去了希望,愤而跳槽,投奔了刘邦。


看到这里,韩信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现代的职场人。刚入职场,觉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就耐心留了下来。新老板来了,一瓢冷水浇下,希望破灭,跳槽。

韩信在跳槽刘邦公司之前,并非没有领过兵,打过仗。只不过在项梁、项羽那里,他不是主帅罢了。韩信是有自己的成长过程的。

韩信有天赋,善实战

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想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的地位,不是不可能,但的确会非常艰难。而韩信在军事上,却颇有天赋。

韩信作战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注重实际,非常重视情报收集,每次都是打“知己知彼”之战,并且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管韩信有没有学过《孙子兵法》,韩信的所做所为,都暗合了很多《孙子兵法》中所讲的策略。

韩信的百战百胜,一不靠天,二不靠运气,而是自己谋划来的。

韩信在第一次与刘邦交谈时,献上了《汉中对》,分析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优劣势。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韩信起兵之时,很清楚刘邦在汉中的军队,是抵挡不住项羽的。所以,他避开了项羽的锋芒,挑选了项羽平定齐国田荣叛乱,无暇西顾之时,“暗度陈仓”,一举定三秦。

汉军出关中,一路势如破竹,取了彭城。只是,刘邦原本是市井无赖,得志便张狂,被从齐国赶回的项羽,率三万精骑突袭,大败而逃。

韩信向刘邦建议,由刘邦率主力在荥阳挡住项羽;自己则分兵攻打魏、燕、赵、齐等国;另外,再派一路兵马南下,断绝项羽的粮道,以便最终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从这一建议就可以看出韩信的远见卓识。

韩信独立率兵,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

雎水之战,韩信使用“声东击西”、“木罂渡军”计,平定了魏国。

井陉之战,韩信使用“拔旗易帜”、“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计,收复了赵国。

井陉之战后,韩信又拜了一位新的老师,即广武君李左车。韩信“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随后,韩信听取了李左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派使者收服了燕国。

之后,韩信东进,撕毁了郦食其与齐王定下的盟约,进攻齐国。又以“半渡而击”的策略,击败并杀死了项羽派来救援齐国的龙且,平定了齐国。


最后,韩信受齐王爵,与刘邦、彭越、英布等人合兵一处,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策,彻底击败了项羽。

韩信厉害在哪里

韩信所用的战术,有些是独创的,但并非全部都是独创的战术,只是韩信都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了自己的再创造。

比如“半渡而击”,至少在春秋宋襄公之时就有了。宋襄公与楚军作战,部下就建议趁楚兵渡河时,进攻楚军。结果,宋襄公不同意。

韩信的“半渡而击”,就加入了自己的创新。他根据龙且的特点,以及河流的情况,做了更进一步的部署。

韩信首先算定了龙且骄傲,看不起他,故意诈败;并提前派人到河流上游拦截了水流,让龙且误认为可以轻松渡河。当楚军走到河中心时,上游放水,汉军趁机掩杀。楚军遭水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一战”,更是经典之战。后来的人,多数只学会了“置之死地”,却没有学到“而后生”的“拔旗易帜”疑兵计,更没有算到对方统帅的作战能力和意志。

没有扰乱敌军的疑兵之计,对方兵力占优,如何会混乱撤退呢?不利用对方主帅的弱点,不让对方主帅犯错,又如何会落入圈套呢?只要一点没有谋算到,即使己方士兵死战,最后也是只有死路一条。三国马谡就是最典型的失败战例。

而韩信的“四面楚歌”,则算定了项羽,以及楚军的心态,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战。

所以,韩信的厉害,就厉害在,他在不断学习、实践古人兵法的同时,还会不断的加入自己的创新。韩信注重侦查敌情,注重了解对方主帅、军队的情况,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甚至天气状况。然后,再根据实际局势,制定出完善的作战计划。

如此的韩信,不百战百胜,那才奇怪了。


韩信对项羽,照样是胜于谋略。

韩信先是故意避开了项羽的锋芒,当己方壮大之后,再一举击败了项羽。韩信是“兵权谋”的代表人物,而项羽是“兵形势”的代表人物。韩信是善于全局谋划,临场作战的全面军事人才,而项羽则是仅善于利用战场有利形势的大将军而已。所以,当项羽消,而韩信长之时,韩信自然可以一出手就灭了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