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2020-11-05 12:02阅读(61)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西汉演义》记载:“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

1

《西汉演义》记载:“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其实原本是“五不死”,那么这个五不死又是怎么来的?刘邦为什么会承诺这些?

当年韩信帮助刘邦鞍前马后,荡平天下,在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未曾想,韩信追到荥阳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意思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一听,虽不高兴,但是韩信确实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如今关键时期,先答应了韩信再说吧,于是封韩信为“三齐王”,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韩信似乎还不满意,刘邦看出韩信心思,就决定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这下韩信才满意,便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统一天下,然韩信势力过大,刘邦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却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答应的“五不死”,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刘邦的妻子吕雉,也就是吕后看出刘邦心中所想,于是对刘邦说“陛下,您这件事就交给我处理吧!”

吕后又是如何破解这“五不死”的?

因有人说韩信谋反,吕后决定召韩信进宫,可是贸然前往,韩信不一定会来,于是派萧何去请,韩信见萧何前来,于是放松了戒备,进了宫中,前脚刚迈进宫殿,就有人将大门关闭。

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也懒得解释谋反一事,直接说道:“你怎么杀我,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可以问陛下。”

吕后:“这我自然知道,陛下没有办法,我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四处打量,发现宫殿阴森,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这时韩信心里有些发慌。

韩信假装镇定称:“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捆我韩信的绳,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完吕后就让身边的宫女拿着棒槌,活活将韩信打死,但是这个说法不严谨,说韩信一个大将军岂能被十几个宫女打死?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吕后在韩信进宫后,早已埋好的陷阱瞬间将韩信吊起,就这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那么历史上韩信究竟是如何死的?

楚汉之争结束之后,韩信很快就被解除了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有陈兵出入,后被人告发谋反,公元前201年,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建议,假装游云梦,趁韩信松懈,将其一举拿下,押送至洛阳,赦为淮阴侯。

韩信不满,随着陈豨谋反,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平叛,韩信与陈豨私底下有接触,据说原本想要突袭吕后和太子,结果又被人告发,吕后便于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将其斩杀,并灭了韩信三族。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2

尽管刘邦对韩信允诺了三不杀,也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吕雉何许人也,她自然有办法在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下杀韩信!吕雉逼迫萧何写信邀请韩信到宫中述事,然后污蔑韩信造反,命令宫女将韩信眼睛蒙上,装入麻袋,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韩信双眼被蒙,又吊在空中,因此是不见天,不见地,用木棍打死也满足见铁不死的原则。刘邦在出征途中听闻吕后处死了韩信,他的心态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句话概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兵仙,韩信可谓千年难得一遇!韩信从小就志存远大,他不是读书练剑,就是谈兵论道,家道中落之后饭都吃不起!韩信作为贵族,不愿意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商贾,更不愿意去当乞丐,最终一个洗衣服的阿姨见他可怜,每天给他一点食物充饥,以此维持生计。可以说没有漂母的存在,韩信早就饿死了,存活韩信的那个妇人就是漂母。

吕雉是秦末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她做事果敢,行事毒辣,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狠角色!天下大乱之后,吕雉到处说刘邦是天帝之子,斩的那条小白蛇是妖怪,以此鼓励刘邦起兵反秦,谋一个帝王将相当当。吕雉权谋高超,击败了情敌兼政敌戚夫人,又笼络了朝中实权大臣;汉朝建立后,刘邦忙着平定各地叛乱,消灭各地异姓王,汉朝的内政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吕后为了保证大汉将山永固,替刘邦诛杀了不少功臣,处死战神韩信就是吕后一手操持的!

韩信最开始投军时跟着霸王项羽,获得了将军钟离眛的赏识,被推荐给项羽做持戟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都被项羽大声呵斥,认为他一个小兵不当谋画军争!最终韩信离开项羽进入汉营,意图扶持汉王夺天下!韩信名不经传,得不到汉王重用,丞相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才能,月下追韩信,并用身家性命推荐韩信做汉军统帅!之后韩信率汉军出关,击败三秦,夺取关中之地;然后刘邦脱住项羽,韩信四处攻城掠地,扩大汉军实力。汉朝三分之二的天下是韩信打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朝!最终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忌惮,暗示吕后处决韩信,吕后逼迫萧何约韩信入宫,最终成功诛杀韩信!

3

汉初三杰的威名流传千年: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人皆有超世之才,共同辅佐刘邦打下了赫赫大汉,但是结局却不甚完美,其中俩谋臣文士好歹还混了个善终,而韩信这位武人,终究连善终都没办法得到。

事实上,历代百姓都兵仙韩信的陨落十分惋惜,这固然有司马迁笔法功底惊人,完整描绘了兵仙韩信的人生功绩,令读者们纷纷叹服于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从而对韩信的黯然退场极为惋惜;也有后世有关韩信的通俗演义不断加工演绎,使得韩信这种悲剧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的一方面原因。

兵仙韩信平生最大的伯乐便是萧何,当年韩信不堪项羽手底为区区侍卫,愤而投刘,但在刘邦军中,也依然不得重用,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刘邦的功勋故旧还没办法全安插进入要害职位呢,他一个随随便便来投的外人,凭什么一来就要居高位呢?这放到现在社会,也很容易理解:没有哪个在公司待了好多年的老员工会受得了这种情况,那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单位空降了个新来小年轻,一上来就是自己的领导。

但是韩信不一样啊,他就认定刘邦也是个和项羽一样的货色,没办法表现出自己那被埋没的才华,于是韩信越想越气,鬼使神差的,他居然卷入了一场来自刘邦军中的士兵啸营案件之中——按律当斩。韩信当然没能逍遥法外,只不过被押缚处斩之时,韩信遇到了那个影响他一身的男人——萧何。

萧何见到韩信 就如同天雷勾动地火,两人短暂的交流之后,“汉王刘邦难道不想要谋取天下吗?”韩信问,“当然想。”萧何答。“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杀死我这样的壮士呢?”韩信不慌不忙,在断头台上神色如常。萧何做了决定——刀下留人!萧何打算和他好好谈谈,二人进行了交谈,之后萧何觉得这个人当得起“国士无双”。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了。

刘邦很欣赏萧何,所以对于萧何的举荐,也很看重,一口气就把这位死囚升为都尉——治粟都尉。这个是管军粮的要职,刘邦觉得,怎么着也算对这位死囚足够看重了吧。但韩信知道后,一言不发,既不感谢也不埋怨,只是不声不响的开始打包行李,他准备跑路了,连夜的那种。萧何知道后,差点没急得哭出来,连详细禀告刘邦都顾不上了,赶快去追,也是连夜的那种。

当刘邦听说萧何跑了的时候,刘邦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一旦发现萧何其实没跑,只是连夜去追韩信,顿时就明白了韩信的重要性——不由得他不信,萧何都那样了。于是刘邦直接把这个一天将军没做过的、比自己整整小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韩信,拜为大将军。可以号令刘邦这个汉王麾下的诸将——几乎每个将军都比他资历老、岁数大。

韩信的军事天才般的能力使得他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续的大胜让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有些飘飘然了,竟然在一次刘邦处在生死关头(被项羽几乎要逼死)时候,要挟刘邦“封假齐王以镇齐地”,刘邦当场暴怒,几乎要立刻生嚼了韩信,最后还是在萧何的劝说下,换了一副大气的面具:男子汉大丈夫,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真王!但要说刘邦心里没有气那是假的,之后无论是驰入军夺兵还是云梦泽削爵,韩信再怎么迟钝,也多少嗅到了刘邦对他露出的别样的味道。

天下安定下来之后,韩信曾经的部将陈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期间,吕布接到韩信门客的举报,说韩信打算纠集亡命之徒死士若干,进攻皇宫。吕后非常害怕:韩信当年曾经肆无忌惮的对刘邦说过,他这样的人,将兵那是多多益善。

所以赶紧招来萧何问策,萧何想到了一妙招——伪造刘邦得胜回朝,令百官来贺,再由自己带韩信来宫里,而一旦到了宫里,韩信再大本事,也是插翅难逃。吕后照办,于是韩信被诛杀,夷灭三族。刘邦真的回来后,什么态度呢?刘邦“且喜且怜”,什么叫“且喜且怜”,那就是“媳妇儿干得好啊”的态度啊!无论从什么角度,刘邦都早就对韩信动了杀心了,韩信那么年轻,等自己一死,朝廷没有人镇得住他,以后这天下还不得姓了韩啊。

至于明清演义所谓刘邦曾经许诺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并不存在于正史之中,只是小说家语。就算真有,吕后也有办法杀了韩信,毕竟规矩都是他们家定的,一定想要他死,总归是有办法的。

4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韩信为何会被杀呢?


其一是,有很大的刘邦授意因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那时,刘邦54岁,韩信才29岁。韩信——战必胜,攻必取。在当时的天下,他的威望是很高的,一旦造反刘邦是没有胜算的。关于这一点,刘邦是非常非常的忌惮,况且,韩信还这么年轻。所以,刘邦是怎么样也会让韩信死在他前头的。因此,在刘邦领兵讨伐陈豨叛乱前,完全有授意吕后趁机铲除韩信的旨意的可能,因为这比让他这个皇帝亲自下手更稳妥。这就不难解释,在刘邦平叛回来知道韩信被杀后,先喜后悲的表现了。

其二是,与吕后的深谋远虑有关。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而在楚汉对峙荥阳时,刘邦受过箭伤,未痊愈,一直有伤痛。这点吕后是知道的,所以她也保不准刘邦还能撑多久,必须为将来考虑。吕后的儿子刘盈是个文弱的小年轻,尚未成年,一旦刘邦驾崩,自然无法驾驭韩信。吕后知道,太子今后要继承大统,所以要为儿子去掉荆棘。加上,吕后想让自己专权,一直想要重用外戚,而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名将,这就造成大臣与外戚之间的矛盾,因此杀掉韩信便可独揽大权。

不得不说,像韩信这么一个军事上的大才,在政治方面却表现出很大一片空白,沦为了那些政治家、阴谋家的掌间棋子与玩物

5

准确的来说当年刘邦给韩信的承诺是“三齐王五不死”。“三齐王”即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王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更没有杀他的刀。其实这句承诺最早的版本是出现在明小说家甄伟所写的《西汉演义》一书中,后广为流传,并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实际上这段话并未出现在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熟知的正史中,而是出现在各种民间所编修的演义亦或野史中,所以到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一个比较流行的关于韩信得到“五不死”承诺的故事版本。据说当年韩信还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时,他的家中只有一位瞎眼的母亲,所以生活的很贫困,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是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也时常去接济自己那更为贫困的在做风水先生的老邻居。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接济下,那位老风水先生被感动了,于是在某一天这位风水先生跟他说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这位风水先生跟韩信说到“在这后山中有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如果我比你母亲先死你把我葬在那里,我保你一生可大富大贵,当然如果你的母亲比我先死葬在那里,你就可出将入相,位列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就这样韩信知晓了这个秘密,而后就这样平静的过了数年的时间。直到某一天风水先生病重了,就在这个时候韩信想到了数年前风水先生跟他说的那个秘密,他的脑中一直回荡着“如果你母亲比我先死,你必能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话。



但是事实上在当时他的母亲身体还是很硬朗,丝毫没有病重的意思。可是现在的风水先生却快不行了,不过如果风水先生先走然后葬在那里,韩信顶多就是大富大贵,可是韩信显然不想如此。最终韩信决定活葬其母,在风水先生还没死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母亲活着葬到那个风水宝地上。之后风水先生听到风水宝地传出动静,他来查看的时候,眼见韩信居然生葬其母,并十分痛心的说到“天地昭昭,活葬其母,得天理不能得地理,得地理既天理难容”。



而后在数十年的时间,韩信果然凤凰腾达,先是做了刘邦的大将军,然后又坐上了“齐王”的位置,真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此时的韩信虽然享受着无上的尊荣,不过却无时无刻不再担心着风水先生最后的那句话,他每天都在害怕着自己活葬其母会遭天谴。所以最后他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刘邦,而刘邦为了不让韩信遭受到天谴,于是就下令全国的任何铁器都要写上这么一段话,那就是“刀不斩韩信、见天不杀韩信、见地不杀韩信”。



但是此时的刘邦是因为器重并且需要韩信才给了他如此优厚的承诺。不过众所周知在古代君王对待功臣向来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对韩信来说也不例外,当刘邦坐稳了皇帝的宝座后,他对韩信的存在越发的感到如芒在背,每每想到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不过无奈刘邦曾经亲口答应过韩信,不会杀他,如果现在杀了他恐对自己日后的名声不太好。所以刘邦一直都没有对韩信下手,不过不杀他并不意味着不整他,韩信在大汉建立不到数年就从齐王直接被贬到淮阴侯。



可是不管韩信得到如何的惩罚,刘家人注定是不会放过他的,刘邦不能杀他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不能杀他。最终刘邦的皇后吕雉对韩信下手了,她先将韩信骗到了皇宫中位于第三层的绣花楼中,然后将绣花楼的所有窗户全部密封,之后将韩信装到布袋中活活的闷死。而吕雉的这些安排恰好就没有违背“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王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更没有杀他的刀”的诺言,先是韩信是在绣花楼的第三层中,也就并没有看到地,后将绣花楼的窗户全部密封,也就看不到天,之后将他用布袋闷死,就更没有用到刀和绳子。



当然对于吕雉最后是怎么在不违背诺言的情况下弄死韩信的,除了以上所说的,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是最终以韩信的家人来逼迫韩信自杀,或是在将韩信装到麻袋的时候用竹签将他刺死。总之当时的吕雉杀掉韩信的时候并没有违背当年刘邦给韩信的任何承诺。其实只能说在当时不管刘邦给了韩信什么承诺,如果刘邦真想杀韩信,不管是怎样的承诺,刘邦总有千万种的方法让他死。



只能说韩信死的可惜啊!一代兵仙就这样惨死在一个女人的手中,曾经的韩信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但最终韩信还是毁在了权利的手中。

6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言,说是当年韩信灭掉齐国后,派人向刘邦讨封假齐王。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就气得火冒三丈,直接对着韩信的使者大骂起来。

看到刘邦情绪失控,张良就赶紧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顿时醒悟,便立马叫张良给起草了一份委任状,正式册封韩信为“三齐王”,即“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同时,在张良的见证下,刘邦又亲口立下誓约,许诺他“五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见绳不杀,见君不杀”。

随后,韩信才满心欢愉率领大军到垓下围歼项羽。然而,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刘邦觉得韩信势力太大,便采用陈平的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给活捉,但考虑到先前曾答应韩信“五不杀”,便只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



五年后,代国陈豨谋反,刘邦决定亲自带兵出去平叛,但又害怕韩信在后方捣乱,于是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自己曾经许诺的“五不杀”,自然不能反悔。这时吕后看出刘邦心思,就对刘邦说:“这事就交给我处理吧,你只管放心出去!”

随后,吕后逼迫萧何将韩信骗到未央宫的钟室里,然后命令宫女将韩信蒙上眼睛后装入麻袋,接着将其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此时,韩信双眼被蒙住,看不见天;而他被吊在空中,也不见地;让宫女用木棍乱棒打死,也没有违背见铁不杀和见君不杀的原则。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用绳子绑住韩信,所以并没有违背刘邦的诺言。

虽然说,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但正史上却没有任何关于“五不杀”的记载,而且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韩信从来就不是什么信男善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不惜牺牲郦食其夺取齐国,不惜拿钟离昧人头脱罪可以看出来。

更主要的是,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奸诈狡猾是他最基本的素质,欺骗对手、迷惑对手一直都是他的强项,所以他自然明白,君王如果想杀你,什么丹书铁券、誓言承诺,统统都可以随时作废,因为最终解释权都在他手上。而想让君王不杀你的真正办法,就是要让他明白,如果杀了你,给他所带来的坏处要大于好处。



也正因为此,韩信才敢逼迫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后来更是逼迫刘邦给他划分地盘后才肯到垓下围歼项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韩信之间谁会真正信任谁呢?韩信又怎么可能天真的相信刘邦那所谓的“五不杀”,刘邦自己也不会搞出这样一件贻笑大方的事情出来。

后来,韩信在刘邦伪游云梦时,之所以敢独自去拜见刘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实际谋反行为,而钟离昧也已经被他所杀,如果这个时候刘邦拘捕韩信,甚至把他杀掉,会让其他诸侯王没有安全感,甚至兔死狐悲。

因为,在这些诸侯王看来,这可能就是刘邦打算削藩的前奏,到时其他诸侯王很有可能为求自保而实现某种串联,甚至积极行动起来,如果是这种结果,那刘邦就算成功拘捕韩信,也会引起他难以收拾的后果。



只可惜,刘邦也是玩弄政治的高手,他身边更是有张良和陈平这种能够洞察人心的高手,所以他们将计就计,直接趁势将韩信活捉,但却没有杀掉韩信,甚至都没有治韩信的罪,只是把韩信封为淮阴侯。刘邦这样做,等于公开向天下表示,自己并不是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只不过,因为韩信实在太厉害,留着他这个藩,他会睡不着觉。所以只能把他给削掉,但我依然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这样对韩信,并不算过分,而且还非常的宽大。因为,萧何、张良也都只是封侯。

同时,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后,也没有把韩信的地盘收归中央政府,而是把韩信的地盘分为两块分封给其他人。刘邦这种处置办法,会让诸侯们感觉,刘邦只是要收拾那些威胁自己的藩王。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张敖、彭越、英布就会觉得,只要自己谨慎做事、低调做人,就可以保留既有的地位。因为,刘邦并没有显示出要削藩的意图。

后来,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一直呆了五年时间。此时,燕王臧荼已经被杀、汉王信已被逼得亡命天涯、赵王张敖也被废、彭越已被剁成肉酱诛灭三族,刘邦的削藩计划已经快接近尾声,韩信是死是活已经显得不再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趁刘邦外出平叛之机,果断联合萧何将韩信杀死,将韩信手中的权力给瓜分掉。于是,萧何接替韩信成为大汉朝的相国,并将韩信的五千户食邑也给拿走。(“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7

张良为保韩信诱使汉高祖刘邦写下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是演义书中杜撰的情节,真实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

真实历史上,刘邦称帝后只是想削弱韩信的实力,从心里并没要杀韩信的意思。其实这不难理解,刘邦要集权,必须要收回韩信手中的兵权。于是把韩信从“齐王”迁封为“楚王”,意思是调离他曾经“耕耘”多年的地方,这就叫断其枝蔓。

做完这些刘邦并没有就此罢手,之后假借有人说韩信有谋反之意,把他又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并把他置于眼皮底下,只要韩信老老实实,刘邦断不会加害于他。

我们可以反推这个结论,吕后和萧何杀掉韩信后,刘邦得到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喜的是终于除去了心头之患,怜的是韩信立下了不世之功就这样死去令人痛惜。



这从侧面说明刘邦很爱惜韩信这个人才,进一步说明刘邦不会轻易杀死韩信。

韩信之死怪不得别人,“天时、地利、人和”,该反时不反;落魄、猜忌、势衰,不该反时却要和陈浠里应外合谋反,真不知道韩信是怎么想的!

假如韩信真要谋反,刘邦写再多的赦书对他也没任何意义。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少,比如,明朝的朱元璋就曾颁给了时任丞相的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卷丹书,最后李善长不是一样被杀了吗?

退一步讲,即便刘邦写了这道赦书,吕后、萧何杀韩信也没有抗旨,因为萧何懂律法,他之前是秦朝“律法文书”之类的官吏,精通法律的萧何为吕后出谋划策,巧妙破解了“赦书”的约束力。



我们来看看萧何为吕后出的妙计

话说边将陈浠谋反,之前陈浠和韩信早就联系好了,韩信答应陈浠起兵时,他乘刘邦平叛之机,做策应在宫中发动暴乱,趁乱杀死吕后和她的儿子们。

谁知道韩信做事不密,吕后得到了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她急忙找来丞相萧何商量对策。萧何以刘邦平叛成功凯旋归来为诱饵,特邀韩信来宫中庆贺。韩信不知是计,欣然前往。

韩信来到了长乐宫,刚进门就被士兵捆了起来,随后关押到了长乐宫的钟室。

萧河和吕后迈步来到了韩信面前,“韩信,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吕后冷冷地问。

韩信觉得此时辩解毫无意义,“人为刀葅,我为鱼肉,”说什么也没用。他只是说:“高祖曾对我许下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我希望吕后遵守律法,不要抗旨不尊。

萧河、吕后相视一笑,说,“韩信,今天我就让你死的心甘情愿”吕后把手一挥,旁边走来一个士兵,手里拿着一只面口袋。上去直接把口袋罩在了韩信的头上,然后用麻绳在他的脖子处捆了个死结。



韩信眼前顿时一黑,呼吸也变得不顺畅了。他有些疑惑,不知吕后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这时吕后说话了:“韩信,你还能看到天吗?”韩信明白了,这是吕后之前早就想好对付他的办法。

韩信仍不死心,觉得自己还有救。

“我不是还站在地上吗?你仍然没有权利杀我,如果你杀我就是违抗圣旨。”韩信用带着一丝慌乱的口气说道。

韩信话音刚落,士兵一拥而上。用绳子捆住韩信双脚,倒挂在了钟室半空中。

吕后微笑的走向前,在韩信的耳边轻轻说道:“说出来你最后保命的一项吧!时间不早了,你也该上路了”。

虽然吕后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在韩信耳中仿佛晴天霹雳。

人死之前都有求生的愿望,就好比落水的人,即便是一根稻草也要紧紧抓在手里,哪怕稻草的作用对他来说微乎其微!

韩信同样如此,因为倒挂血涌向了大脑,韩信眼中充血,他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天下没有杀我之兵,士兵都听我指挥,同样没有杀我的武器,你不能用铁杀我!”



吕后和萧何交换了一下眼神,吕后用手掌“啪、啪、啪”连击三下,随即跑进来了一群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围在了韩信四周。

这时韩信看不到外面的情况,只听到了嘈杂的脚步声。

吕后用调戏的声音说道:“韩信,谁告诉你杀人只能用士兵,杀死你这些宫女绰绰有余;谁告诉你杀人只能用铁,你没领教过削尖竹竿戳在身上是啥滋味吧?”今天我就让你领教一下女人们的厉害!

吕后把手用力向下一挥,宫女像疯了一样,拼命往韩信身上猛戳,仿佛是压抑的情绪瞬间迸发。也许她们在想,戳死一个战无不胜的男人是一个弱女子的荣耀。

结语:韩信就这样被杀死了,吕后采取萧何的计谋,既杀了韩信,又没有违抗皇帝的圣旨,讲真十个韩信也斗不过一个吕后。

文/秉烛读春秋

8

这个所谓的“赦书”就是小说编的,原出《西汉通俗演义》,史书上从来没见过这种说法。

而之所以这些以“评书”、“话本”为底本杜撰的“西汉初年故事”喜欢这样的桥段,在于对韩信之死的惋惜,以及对张良这个智囊形象的拔高和对吕后这个女性形象的极致丑化。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话本”、“评书”世界里,多数情况下,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画是有典型套路的,比如对于“明君”的推崇,往往会让他成为一个比较虚化的符号,类似于《兴唐传》中的李世民。

对于“智囊”的偏爱,比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种“能掐会算”的摇羽毛扇子的智慧象征,往往集善于一身,并有各种先验的预测性奇谋,而他们的挫折,往往被冠之以“天命”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对于“福将”则突出其“小聪明”及“狡黠”,对于“猛将”则突出其“高傲”及“憨傻”。

整体而言,即极致性突出角色的某一个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以制造简单的戏剧冲突,以利于单一线索叙事。

而这之中,女性政治角色,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无论是吕后还是薛刚反唐中的武则天,都属于阴毒狡猾之辈。

而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中,各个人物恰恰各居其位,张良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吕后的阴毒,都囊括其中。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张良根本没有记载参与了诛杀韩信的密谋,而只有萧何和吕后合谋,还是由萧何亲自骗韩信入宫朝贺,刘邦战胜陈豨。

而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韩信应该确实与陈豨密谋,要里应外合谋反,而吕后和萧何作为当时留守关中的决策者,属于典型的应付挑战者。

吕后“当机立断”杀死韩信,恰恰在前线战事没有结果之时,消灭了隐患,应该算是比较合格的政治选择。

而刘邦在战胜陈豨回朝听到韩信的死讯,也是且怜且喜,心情复杂,说明这个事件,并不是什么处心积虑地铲除异己,而是在网开一面后,一代名将部下仍要走向自己对立面的复杂情感。

所以,吕后无所谓抗旨,因为就不存在这么可笑的圣旨。

9

这么文艺范的赦免书肯定不可能是正史。

这是个没有正史出处的故事,史记里没有,其他史料也没有,它出自《西汉演义》,没错,这是个小说里的段子,所以先声明一下,以免大家当正史看,事实上,正史是不可能有这么文艺范的赦免书的。

演义里是这么写的:“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意思是说,在天光下不得杀韩信,君王即刘备本人,其实还有男人的意思,不能杀韩信,各种铁器刀兵不能杀韩信。

也就是说,这三点基本上能让韩信高枕无忧了。

公元前197年,刘邦亲征陈豨和王黄,韩信称病未能同往,而其家中的一个叫乐说的人,与韩信结仇,就跑到吕后那里告韩信有谋反之意。

吕后早就有除掉韩信的意思,现在刘邦不在,正是大好时机,更何况有乐说这个告发之人,不杀韩信,正待何时?

但是她想到了刘邦的这三句嘱咐,不敢轻易带人杀掉韩信,这就有点戏文儿的味道了,说实在的,想杀你,谁还在乎给你的赦免书,丹书铁券都能给你一刀,这明显是文人们的文笔杜撰。

于是就叫萧何去忽悠韩信来宫里见吕后,萧何大家都知道,是韩信的老铁,韩信很信任他,于是就跟着进了宫。

韩信一进宫门,就被吕后命人五花大绑,然后被投入一个大铁笼子,罩上黑布,然后让一群宫女用竹枪拼命往里捅,把韩信活活捅死了。

这不就把刘邦的三个基本点给全破了么,还把韩信弄死了。

但是这样的说法真真是演义的手法,在封建社会,想让你死,别说什么君王许诺,哪怕你有丹书铁券,也能判你个满门抄斩。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10

公元前197年,汉朝廷传出一条震惊朝野的大消息,吕雉趁刘邦出征时期,伙同萧何将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诱入后宫,以谋反罪将其吊在空中,用竹尖杀害。

吕雉、萧何为什么要趁皇帝出征时杀害国家重臣?

刘邦的不安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便将韩信徙封楚王。楚地比齐地大,人口也比齐地多,这样看来韩信是被加封了。但是,刘邦可不是一般的主,该奖惩谁,怎么奖惩他心里是有一本账的。

徙封韩信是有条件的,就是以地释军权,刘邦夺走了韩信的军权。如果此时,韩信做了楚王后,能够安心种花养草,闲庭信步可能也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可是,这位天才军事家,偏偏不肯贪享安逸,到了楚国,仅4、5个月就又组织起一支强可敌国的大军。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往事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一、刘邦与韩信

韩信原本项羽营中的一个小吏,因得不到项羽的任用,逃往汉营。不想到了汉营仍是管粮的小官,还差点因违军法被处斩。幸而被夏侯婴救下,并将其推荐给刘邦。

刘邦当时虽然是用人之际,但没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还是没重用韩信。韩信一赌气又跑了,这才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故事。这次当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时,刘邦搭台拜将,将韩信封为大将军。

当然韩信为大汉立下的累累战功,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是,有那么两件事,让刘邦刻骨铭心。

1、韩信迫刘邦封他为齐王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这时刘邦的第一谋士郦食其,告诉刘邦说自己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臣服汉王。刘邦当时正是手头上兵紧之时,听说郦食其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便可收服齐国。

当然是乐不得的好事,于是,派郦食其出使齐国,不久果然传来了好消息,齐国答应臣服汉王。结果消息传来一串串,韩信趁齐国与汉营谈判之时,放松了戒备,被韩信趁机成功拿下齐国。

按说这也是件好事,郦食其虽然是说服齐国臣服,但齐国仍是齐王的。而韩信攻下齐国,那齐国就是刘邦的了。两个结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如此,刘邦这边正是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之时,他当务之急是要保命。韩信当此之时,不急着救刘邦,而是急着攻齐,还在刘邦危机之时,胁迫刘邦封他齐王。

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史记》

刘邦无奈之下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心中的怨也结下了。刘邦开始感觉到了韩信是在以他为第三股势力来威胁他。

然而,这次韩信真的有点冤。为什么呢?其实在这之前,韩信接到刘邦的指令命其攻齐。并且韩信下魏破代后,他的二十万精兵已经被刘邦调去解荥阳之急。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史记.淮阴侯列传》

那么对于韩信来说,刘邦当初只给他两万弱兵,韩信就用两万弱兵下魏破代,结果韩信随着战争兵越打越多,这二十万精兵是韩信在战争中打出来的。

地盘抢了归刘邦,兵越打越多也归刘邦,这齐国是被我韩信打下来的,当然齐王归我韩信喽。别说我不救荥阳,我的二十万精兵不是被你刘邦带走了嘛。

这是刘邦和韩信第一次在关键问题上出现问题。

2、垓下合围之时,韩信又在关键时刻拿了刘邦一把

楚汉战争进入消灭项羽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本来刘邦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好了一起围剿项羽。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韩信、彭越又按兵不动了。

刘邦急切地问张良:“子房,为之奈何?”张良告诉刘邦:给韩信、彭越加封。刘邦立即同意给韩信、彭越加封。可是韩信还是不动,张良又向刘邦献策,给了韩信一个重重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得了加封和重诺,这才出兵,也才有了项羽乌江自刎。同时也更使刘邦感到了来自韩信的威胁。

二、刘邦的心病

刘邦自从拜韩信上将后,一共三次夺了韩信的兵。然,刘邦每次夺完韩信的兵后,没多久韩信手上又能变出20几万兵。

就在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手上也30万兵。在当时,刘邦和项羽两兵总合也只有20万兵。所以,历史上总有人说韩信当时有条件自立为王。

原来,韩信兵仙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的。韩信有变兵的本事,普通老百姓到了他的军营,没几个月韩信就能把他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

这个特长在刘邦打天下时是伟绩,可是,到了和平时期,它就成了刘邦的心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天夜里刘邦梦见韩信起兵造反了。第二天,刘邦就把陈平召来商量怎么办?陈平为刘邦献出了一个诱捕韩信的计策。韩信被抓,带回京城后降其为淮阴侯。

吕雉、萧何诱杀韩信

陈豨反了。刘邦亲自率兵出征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朝廷仍然是吕雉、萧何监国。

吕雉接到消息说韩信与陈豨私信,准备里应外合举兵造后。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对于吕雉和萧何来说并不重要,既然韩信已经成为刘邦的心病,那对于他们俩个人来说,当是为君分忧,彻底解除后患。

吕雉和萧何一商量,决定由萧何诱骗韩信入宫,由吕雉出面杀韩信。韩信真以为“三不杀”是块免死金牌。然,吕雉要想杀人什么招想不出呢。

宫殿里看不见天,吊在空中就不着地,这世上不是只有铁器可以杀人,竹尖一样可以把人扎得千疮百孔而死。

如此,吕雉、萧何不仅为刘邦解除了心腹大患,而且还维护了刘邦皇帝金诺的尊严。刘邦出征平叛归来后,听说他的大功臣韩信被吕雉杀了,发出痛心的一声叹惜。

韩信的死倒底冤不冤?

韩信死了,刘邦遵守了他的诺言。历史却从来没有忘记他们之间的恩怨。

有人说,韩信死的冤,也有人说韩信死有余辜。到底是冤还是死有余辜,今天就摆几个《史记》中记载的事实,让事实说话。

1、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韩信见死不救,反而攻打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答应臣服的齐国,并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其中包含有胁迫、坐山观虎斗的嫌疑。这点连项羽都明白,否则他不会派蒯通去说服韩信自立为王。

2、韩信在临死前高喊,后悔当初不该没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这样的话忠臣是说不出的,因为忠臣心里从来就没矛盾过,又怎么会后悔呢?

说明韩信当初不仅矛盾过,而且还挣扎过。只是他通过权衡利弊后,才做出了不能自立为王的决定。因为他没有经济来源,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时韩信虽然是齐王,表面上看他与刘邦、项羽平起平坐。但韩信手下的将领仍然是刘邦的。自己手上的主力部队曹参、灌婴、丁复、傅宽、蔡寅、陈涓、冷耳、柴武、王周等将军都是刘邦。这些人会和他一起兵变吗?

齐国负责的税收官吏也都是刘邦的人,财政收入归刘邦,没有了刘邦的军资供给,韩信的齐王成立吗?

刘邦才是驭人高手,他若是真的控制不了韩信,绝对不会凭白的给韩信拜将封王瞎许重诺。

3、野史上说,韩信偷偷派人私信陈豨商议计谋:计划用假诏令,将官府的犯人、劳役等人组成一支军队,夜问带领他们去偷袭太子、吕后。然后与陈豨一起里应外合,举兵造反推翻汉王朝。

这个消息虽然不是那么可信,但起码可以说明韩信有坐地起兵的能力,不然这样的传说也不会流传到今天。这才是刘邦当时把为什么他视为肉中刺的真正原因。

总结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启示是,刘邦乃天下之主,韩信只是刘邦宏图大业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刘邦欣赏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且将韩信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他打江山服务的。

韩信,江山!不是单凭军事奇才就可以夺取的。所以不可以想当然。

人!什么时候都要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