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

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

2020-11-16 09:03阅读(59)

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韩信作为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将军,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他在军事上基本上没有对手,可惜最终还是死在了吕后的手

1

韩信作为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将军,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他在军事上基本上没有对手,可惜最终还是死在了吕后的手里。那么韩信死后,他的子孙后代有没有活下来呢?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满门被杀,没有子孙活下来。

很可惜的是,从《史记》的记载上来看,韩信的后人应该都被杀光了。当初刘邦平定了天下,功高盖主的韩信被封为了齐王,后来被改封为楚王。

刘邦为了饶韩信一命,以谴责的方式,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可是韩信是政治上的白痴,他哪里懂刘邦的意思,甚至对刘邦心生怨怼。

刘邦舍不得杀韩信,不代表其他人舍不得。当时韩信偷偷的准备着谋反的事情,吕后觉得不对劲,就和萧何联合在了一起,把韩信骗到了宫中,用乱棍给活活打死了。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

韩信死了以后,吕后为了斩草除根,居然把韩信三族都给灭了。这三族里面,当然包括了韩信的子孙后代。

也就是说,韩信被杀以后,他全家都被吕后斩草除根了。那么韩信就没有后代流传下来,实在是比较可惜的一件事。

韩信的出身,我们不得而知,韩信的子孙后代,我们又找不到下落。在历史的烟尘中,韩信就好像是上天派下来办一件大事,办完事情就被上天给收走了一样。

根据广西京兆堂《韦氏族谱》来看,韩信还真的有后人活在世上。

这是一份比较令人吃惊的爆料,从《史记》上简短的描述来说,其实我们可以认定韩信全族被灭,后人自然也无法逃脱。但是京兆堂《韦氏族谱》中却记载了另外一个版本。

当初韩信的儿子被韩信的门客萧美给藏匿了起来,门客知道萧何跟韩信的关系不错,韩信被杀完全是吕后一手主导的。

何惊呼:信尚有后乎?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越赵佗必能保此儿。何乃修书遣客携韩信公幼子至南越暗曰: 此淮阴侯幼子,公善视之,以延淮阴宗祠。赵佗素仰韩信公威名,重萧何之情义,同意抚养韩信公幼子,因取韩字右边为韦姓!---《韦氏族谱》

门客萧美前去跟萧何攀谈了一番,萧何一提到韩信的死,就泪流满面,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大的冤案,这个时候,门客萧美才认定了萧何跟韩信关系是不错的。

所以门客萧美就将韩信幼子尚在的事情告诉了萧何,萧何大惊失色,认为汉朝已经容不下韩信的儿子了,所以就把韩信的儿子送到了南越国,他认为南越国王赵佗,肯定可以保住韩信的儿子。

所以萧何便吩咐蒯彻、萧美将韩信的小儿子送到了赵佗那边去,并且给赵佗写了一封信。赵佗得知以后,便收留了韩信的小儿子。

为了保证韩信的血脉不断,他们家取韩字的一半韦作为自己的姓氏,自此在广东、广西一带繁衍生息。

韦滢就是韩信的小儿子,他长大以后,文武双全,在19岁的时候,被赵佗分封到了滨海地区,此后世代都是这里的首领。

京兆堂《韦氏族谱》的真实性有没有佐证呢?

这份族谱里的记载,无疑给韩信后人的命运,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份族谱上的记载是不是真的。

要分辨这份族谱的真实性,其实只需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1. 第一、有没有证据证明韩信的门客曾经藏匿过韩信的小儿子?目前还没有。
  2. 第二、萧何给赵佗写的信,有没有在其他方面得到佐证?虽然没有直接看到萧何的信件记录,但是韩信刚被杀,萧何家就被刘邦派500甲士给围起来了,可见犯了大错,这从侧面可以佐证萧何极有可能在韩信的事件上动了手脚。
  3. 第三、蒯彻和萧美带韩信幼子前往岭南。宋朝挖水井的时候,发现一个古碑,上面写着一句谜语诗:汉代功臣铭,隐在秦城井。这或许是印证之一。
  4. 第四、韩姓改为韦姓。这方面的记录那就比较多了,在岭南当地,很多韦氏家族的族谱中,都有将韩姓改称韦姓的记录。
  5. 第五、子孙后代是否为土官。岭南地区韦氏在当地世袭土官,是有明确记录的。而且他们留下的碑文里,也有自称自己是韩信后代的记录。

通过这几方面的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份《韦氏族谱》所记录的故事,真实性虽然没有得到确凿认定,但是也有了一定的佐证。只等后人继续寻找新的证据来证明或者推翻它了。

总结:韩信死的的确愿望,没个后代说不过去。

说实话,没有韩信的话,刘邦压根就夺取不了天下,首先项羽这一关他就过不去。因为项羽军事能力太强,世上能对付项羽的,只有韩信。

当初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时候,韩信却表示刘邦对他有恩情,他不能背叛刘邦。正是因为这种恩情作祟,使得韩信错失了夺取天下自立的机会。

由此可见,刘邦要感激韩信,大汉朝的建立也多亏了韩信。可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功臣,最后却被吕后设计杀害。的确非常让人头疼。

为此韩信没有留下个后代,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我们姑且还是相信《韦氏族谱》的记载吧,好歹让这样的英雄,给后世留下一点念想。

参考资料:

《史记》

《韦氏族谱》

2

韩信的后代怎样了 关于韩信的成败之谜解析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的一生是极为辉煌的,但是晚年的凄惨,不经让人联想,他的后代如今生在何方?

  

  在西汉建立不久之后,功高盖主的韩信,遭受了猜忌,于公元前196年,在未央宫内,被吕后所陷害,死法极为残忍。吕后为何会这么做呢?司马迁认为这是刘邦的本意,只不过是借吕后一手,杀害自己的功臣,以减少自己的骂名。把韩信和陈豨扯在一起,认定他们有谋反之罪。但事实两者并没有联系之实,何来一起谋反,这些史料也就成了日后司马迁从侧面说明韩信是被刘邦所陷害的最有力的证据。刘邦为了斩草除根,并没有因为他之前的功劳而仁慈,而是下令诛杀韩信的三代。

  根据京兆堂《韦氏族谱》的记载,韩信有一幼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委托给萧何照看,于是萧何把幼子带到了南越,嘱托给了赵佗抚养。在韩信被杀害之后,刘邦对其他功臣的猜忌也就日益加强,随之到来的就是,派遣5百兵包围萧何家,对萧府日夜监视,直到萧何因贪污进监狱。这些异常行为表明,萧何救幼子的真实性比较大。

  直到《樵书》上记载,说广东一带,有个名叫韦土的官员,就是韩信的后代。其中也记载了萧何救幼子的事件,并且把这个幼子的姓氏有所改变,去其一半,只有韦。这样才使这幼子躲过刘邦的抓捕,逃过一劫。

  众多史书的记载,都认为韩信留有后子,只不过是以韦姓隐姓埋名,那就确定韩信是留有后子的,并且韦氏一族是有延存至今的,保留着韩信的血脉。

说实话韩信死的太冤了,没有韩信哪里有刘邦,估计早被项羽给灭了,刘邦就是个地痞无赖,哪里有项羽英雄豪杰,不值得啊!




3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韩信是被吕后杀死的,在韩信被杀之后,他的家族全部被灭了。因为韩信被灭族的时候,他们家的情况全部给抹掉了,以至于我们到今天都不知道韩信的妻子是谁,韩信的儿子是谁,似乎韩信天生就是一个孤儿。因为韩信是被灭族的,所以,他也就没有了后人。

后来有些韩信后人的记载,比如族谱。现存族谱大都是明清时修订的,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记载韩信有后代的《峒溪纤志》《滇南新语》等书籍,编撰于清朝,不是史书。


韩信所在朝代的《史记》和后来的信史《汉书》,都证明韩信被灭族,没有后人存活下来。

4

汉高祖刘邦既然要杀韩信,又怎么可能会留下韩信的后人呢,肯定是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在稳坐天下后,便开始对那些功臣们大开杀戒,韩信、英布、彭越等都无一幸免,而且这些被刘邦诛灭的功臣们,也基本上都是身死而族灭,韩信就是如此。

汉高祖十年(即公元前197年),陈豨起兵反叛,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率兵前往剿灭。当时,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事后,刘邦便以韩信与陈豨暗约谋反为由,让吕后命令刀斧手将其拖到殿旁钟室中杀死。处决韩信后,吕后还下令诛灭韩信三族,将韩信妻儿家眷斩尽杀绝。

然而,韩信并没有因此而绝后。事实上,韩信还是有后人幸存下来了。

当初吕后诛灭韩信三族,他年仅三岁的幼子被萧何暗中保护下来,并将其送往远离汉廷势力的南越国(即岭南的两广地区)避难。韩信的后代为了避祸,不再姓“韩”,而是将“韩”字去掉一半,改姓“韦”。

而韩信的幼子南下避祸一事,则被岭南的韦氏族谱世代记载下来,并且还有唐代碑文为证。如今,韩信的后代韦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5

韩信被吕后杀死后他的后人都灭族了,再也没有关于他后人的记录。

6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助刘邦平定魏、代、赵、燕、齐诸侯五国,并最终在垓下围歼楚军,可以说是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但却是个政治素人,不善权谋,而且还恃才自傲,这就屡遭刘邦猜忌。

韩信在前203年,占领齐国后,便要求刘邦封其为代理齐王。刘邦当时被项羽围困于荥阳,闻讯大怒,痛骂韩信。

但在陈平、张良的劝解下,为了防止韩信手拥重兵生变,刘邦也只能遂了他的心愿,并且还虚情假意地去掉“代理”二字,封其为齐王。

韩信邀功求封,已触怒刘邦,但膨胀的韩信却丝毫无觉。

此后,刘邦与韩信约定合围项羽,韩信却按兵不动,这也令刘邦极为不爽。但此时还要用韩信拉磨,刘邦也只得强压怒火,安抚韩信。

所以,在消灭项羽后,刘邦立即着手解除韩信的兵权,开始卸磨杀驴。

刘邦借口韩信劳苦功高,不忍再令遭受兵戍之苦,令其交出兵权。

同时,韩信在齐国的一切权力被收回,刘邦的庶长子刘肥被任命为齐王。而韩信则被安置到面积更小的下邳做楚王去了。

前201年,韩信因收留楚将钟离昧,又被刘邦贬为淮阴侯。

自视甚高的韩信认为自己沦落与灌婴、樊哙等人同等地位,而郁郁不舒,经常称病不朝,并鼓动巨鹿郡守陈豨叛乱。

前197年,刘邦率军亲征反叛的陈豨。这时,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谋反。

吕后因此设计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钟室,诛杀韩信,并夷三族。

韩信功高震主,惨遭夷族,应该是没有后代幸存在世的。而多年后,生活在岭南地区的韦姓人却自称为韩信的后人,这又是为何呢?

《千百年眼》是明代学者张燧的一部史论随笔合集。这部著作的价值曾得到史学家王夫之的肯定。所以此书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在这部著作里,就详细阐述了岭南韦氏的来源。

据《千百年眼》记载,前196年,韩信被族诛时,他的3岁幼子被家客藏匿。

后来,韩信的幼子在萧何的帮助下,投奔了南越王赵佗,并被赵佗认为义子。

为了逃避朝廷的搜捕,赵佗为其义子改姓为韦,并赐给他沿海的一片封地。此后,韦姓人氏在广西一带繁衍开来。

韦氏家族的这种来源在《韦氏族谱》中亦有记载。而在族谱中,更明确指出,是蒯彻和萧美带着韩信幼子韩滢投奔赵佗的。

但也有史学家对岭南韦氏系韩信后人之说存疑,认为岭南壮族韦氏与汉姓韦氏并无关联。

7

汉六年,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

也就在前一年,韩信刚刚作为总指挥在垓下打败项羽,然后刘邦随即夺了他的兵权,由齐王改封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听到有人告发,刘邦那根敏感的神经被撩动,为避免动干戈,陈平出主意让刘邦以巡狩的名义到楚国云梦泽。

韩信本想发兵造反,但是又觉得自己的无罪,刘邦没什么理由杀他,想去见刘邦,又怕被生擒,结果韩信身边有人出了个骚主意——让韩信交出钟离昧,向刘邦献媚。

钟离昧是项羽的部将,韩信十面埋伏围项羽,其实还网开一面,钟离昧就是垓下之战的漏网之鱼。

项羽兵败后,汉政权追捕霸王余党,钟离昧与韩信交好,为避祸,隐匿在楚王府。

结果韩信采纳门客的建议,背信弃义杀了钟离昧,提着他的人头见刘邦,刘邦毫不客气地把韩信扣下,带回长安,贬为淮阴侯。

汉十年,即公元前196年,刘邦带兵前往代地平叛。

韩信有谋反意图,被吕后设计,由萧何骗入长乐宫钟室斩杀。吕后下令夷灭韩信三族。

《史记》记载:“遂夷信三族。”

这么说来,韩信应该是绝后了。也就不存在刘邦怎么对待韩信后人的事。

但是,关于韩信后人还有一个传说。

韩信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传说,萧何为维护汉政权,伙同吕后诱杀韩信,心里有愧,他连夜偷偷将韩信幼子韩修送到南越王赵佗处抚养,并改姓“韦”。

有人考证:“韦则相传淮阴侯少子,萧相国以托南越王,其子孙散居蛮土,去韩之半以韦为姓者也。”如今,两广一带很多韦氏居民都自称是韩信后人。

《百家姓》注释也有这个说法:“时韩信后人避祸曾藏身南粤(今两广一带),仅以姓氏的半边韦字作姓,故今广西壮族多韦姓。”

8

公元前196年,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的韩信被吕后所杀,同时被诛杀的还有韩信的三族。

据《汉书·韩信传》开篇: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

可以看出,韩信家贫、母死、还经常寄人篱下,典型的一个“赵氏孤儿”(可能没有亲族)。后来功封齐王,衣锦还乡,韩信千金馈赠缥母、封当初让他忍受“胯下之辱”的人为中尉,史书中却始终没有提他的亲族怎么样。我们只能认为韩信也许是真正的“孤儿”,要不然当初为什么颠沛流离,寄人篱下?

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韩信肯定有自己的一个家庭。虽然历史上没有写,但是做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肯定会有。韩信的王宫不止一个老婆,更不止一个孩子。所以在吕后杀韩信当天立即下令诛杀韩信的三族。这对本来就“人丁不旺”的韩信来说,是一个灭族的教训。而当时的刘邦还在平叛陈豨的路上一无所知。

所以,根本不会有“淮阴侯韩信被杀后,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的问题。刘邦纵使想对韩信的后人怎么样也晚了,吕后早就帮刘邦做完了。

9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淮阴侯韩信是被夷灭三族的,所以没有后人。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件事情按常理推断,他当时应该也没有什么比较近的亲戚了。

第一、韩信在少年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死了,他没有钱安葬母亲,只好简单的埋葬了。连一个能借丧葬费用的近亲都没有。

第二、他只能去村长家蹭饭,后来去河边找漂母去蹭,真的是无依无靠。

第三、衣锦还乡只做了两件事:感谢漂母、提拔胯下之辱的屠户。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过他的家事。

至于有一些书籍中提到韩信的后人,说的是“韩王信”,与淮阴侯韩信是不同的两个人,都是同时期的人物。《史记》中淮阴侯韩信是单独做传《淮阴侯列传》,而韩王信是与卢绾合并在一起的《韩信卢绾列传》。或许司马迁认为韩王信与卢绾都封过王,也都叛逃过匈奴,两个人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才放到一起做传的吧。

10

(韩信剧照)

韩信,一个伟大的将军,是绝对的军事天才,但是,政治上不是一般的弱。


因此,韩信在战争年代无比辉煌,到了和平年代,被屡屡降职,最后因为和谋反人员陈豨来往密切,被吕后诛杀。

很多人关心,韩信是死了,他的后代怎么样了呢?

韩信后代的两种观点



1、观点一:韩信没有后代,被诛杀干净。

关于韩信后代的问题,在《史记》和《汉书》中有相同的交待,我们拿史记中的一段话来看看。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啥意思?我韩信,后悔没有用谋士蒯通的计策,导致被妇女(吕后)小人(萧何)所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接着,韩信被诛杀了三族。

从这较为权威的《史记》来看,韩信是没有后代的,杀光了。

2、观点二:说韩信有后代,后来改姓成了韦。



这种观点越来越被人认可。此观点来自《韩韦氏族谱》,这是一段不短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韩信死时,韩信的幼子韩潆仅仅三岁,被韩信的门客萧美所藏匿。

这事被萧何知道了,也许是心里有愧,萧何同意继续藏匿韩信这个幼子,没有揭发。为此,吕后听到风声后曾用500兵士包围了萧何的府邸。因为拿不出充足的证据,最后也没能拿萧何怎么样。

之后,萧何改了孩子的姓,叫韦云际(天保),并委托蒯通把韩信儿子送到了南方的南越国。为什么选择蒯通?因为此人对韩信足够忠诚。

在南越那里,韩信的儿子受到了南越国王赵佗的照顾,后来这韩家的韦天宝,成了南越那边的一个土夷长。800年后的唐朝,在广西出现了鼎盛的韦氏家族,这就是韩信的后代。

现在,全国的韦姓人士不少,但是,广西的韦姓族人,和从广西走出去的韦姓族人,都是属于韩信后代,被称为“韩韦氏族”。

韩信后代是否存在的分析

两种情况,到底哪个更靠谱呢?破晓君认为可能韩信真的有后。为何这样说呢?


(萧何剧照)

1、萧何和韩信的关系虽然一般,但留个后,可以算作是心理补偿。

从萧何的履历来说,此人还是有能力,识人才。

曾经,韩信刚来的时候,萧何就做了大力的推荐,甚至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桥段。

天下大定后,萧何在吕后的被迫下,给出了馊主意,让韩信走了阴间。从心理学来讲,背叛自己的朋友,进行一定补偿,绝对是一种普遍的正常心理。

2、韩信后代的事情,不仅仅出现在族谱上。

韩信有后这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可以在明末文人来元成写的《樵书》中见到:


“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当淮阴钟室难作之时,信有客匿其孤,求抚于萧相国。相国作书,致南粤尉(赵)佗。佗素重信,又怜其冤,慨然受托,姓之以韦者,去其韩之半也。孤后有武功,世长海蠕,受铁券。至今,萧何与尉佗书,尚勒鼎彝,昭然可考。”

不过,反对的人说,这《樵书》是笔记小说,当不得真。但是,谁又能完全否定呢?注意最后四个字“昭然可考”。

之后的民国时期,有了《淮阴志征访稿》,这访稿是经过了不少调查的,也说韩信有后代,这可不是笔记小说。


(岭南第一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所在的圣书大庙)

再往远追溯,就是唐朝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这是唐朝时期,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办制。这韦敬办就是韩信后人。

雕刻上去的碑文,其中有一句写道:维我宗祧,昔居京兆,流派南邑,上望无阶。

什么意思?我的祖先,曾经居住在长安,后来受迫害,后人流落于岭南,如今后代想达到祖先的荣耀非常艰难了。这个祖先,指的就是韩信。

碑文里还有一句颂词写道:皇皇前祖,睦睦后昆。上祢京兆,奕叶高门。流派南地,盖众无论。遍布诸邑,宗庙嘉存。

这说的是,老祖宗韩信威名显赫,现在的子孙后代非常和睦(韩改韦氏)。老祖宗出身名门,灵位还在长安。(他的儿子)逃亡流落在了遥远的岭南,(因为他隐姓埋名)世人不知道也不再谈论(他有子孙)。(如今韩改韦姓的子孙)遍布岭南各个州邑,(虽然惨遭夷灭三族)家族宗庙(血脉)却得到保存和很好的发展。

这个碑文是唐朝的,不是明朝后期所谓的进行族谱的修缮,私自修改的家谱。

而根据当时的事情发生,以及一些证据的考证,韩信有后代,还是有一定的逻辑道理。



总而言之,韩信的后代大概率是存在的,广西的韦氏(韩改韦姓),以及从广西走出去的韦氏,大概率就是韩信的后代。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