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2020-11-11 09:31阅读(60)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原因很简单,他们相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经验。纵观中外历史,也许偶尔有那么一两个非常出色的天才,他们仿佛生下来就知道怎

1

原因很简单,他们相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经验。

纵观中外历史,也许偶尔有那么一两个非常出色的天才,他们仿佛生下来就知道怎么打仗,怎么看穿敌人的阴谋诡计,天生就能让士兵爱戴,有蛊惑人心的能力;但是这种天才毕竟是少数。

99%的人都是经验的学生,都有一个学习摸索的过程。

比如最开始学习怎么管理十个人,然后再学习管一百人,最后学习管一千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级都会把那些不适合的人筛下去(想想刘邦起兵到最后夺取天下进行过多少次战斗)。

另外还有一点,刘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胜利者,所以他的发小和部下通过这些胜利可以不断的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把这一次战斗的经验用在下一次战斗上;如果刘邦一直打败仗,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刘邦和他的小伙伴们可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

刘邦起义的时候已经快40岁了,本身就是沛县一霸,刘邦年轻的时候做过张耳的门客,能做亭长,按照秦汉惯例,家产十万钱以上,所以吕公避祸沛县的时候才会把女儿嫁给刘邦,虽然吕公和县令是朋友,但是显然吕公认为刘邦这个亭长比县令更能保护他。

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刘邦的经历?

因为这说明刘邦这样当地豪强,他的小伙伴肯定不是一般人,按照汉朝的话说,应该都是些惹是生非,不服官府的游侠儿、浪荡子,他们本身相比当时普通人(比如刘邦老实种地的哥哥)素质更适合军旅生涯。

2

这恰恰说明了刘邦是在低层社会上混的,刘邦在沛县认识的这些熟人中,也就是萧何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当时萧何的官职是县长的秘书。当然,后来想萧何做的也是文职,刘邦并没有让他带兵打仗过。

再说说刘邦那些能打仗的发小们。第一个卢绾,和刘邦关系最铁的一个人,两个人不但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还是老同学。在刘邦起义后,卢绾也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之中。虽然卢绾加入到刘邦的队伍中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反秦反项的过程中,卢绾还真没有立过什么像样的功劳,他最后之所以被刘邦封为了燕王,其实说白了就是他和刘邦的关系比较好而已。

再看樊哙,樊哙这个人杀敌很勇猛,在樊哙跟随刘邦起义之前,他是杀狗的。屠杀这一行业,他比较熟,所以,樊哙在战场上还是经常立功的。

樊哙还和刘邦有亲戚关系,他和刘邦都是娶了吕公的女儿。所以,就是因为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樊哙对刘邦的忠心是别人不能比的。

鸿门宴上的表现,也可以看得出,樊哙为了刘邦的安危,是不怕牺牲自己的,有这样的部下追随,刘邦何愁大事不成呀。

在刘邦的发小中,立功最大的当属曹参和周勃两人了。曹参在起义之前和萧何是同事,只不过那时的曹参是主管监狱的一个官。

由于曹参担任这个职位,经常和犯人打交道,所以曹参多多少少也是了解一些地痞流氓的习性的。就是一因为天天和流氓斗智斗勇,所以曹参在起义中杀起敌人来,异常的勇猛。

到了刘邦称帝后,按功劳而论曹参应该派第一,但是,因为刘邦还要用萧何来治理天下,所以刘邦就推举了萧何是第一,曹参只能委居第二。

周勃这个人也是一个恨角色,在战场上杀起敌人来,他并不比曹参差。在起义之前周勃的业余工作就是吹笙的一个艺人而已。主要是为殡丧业服务。到了刘邦称帝后,周勃的名次紧挨着曹参,排在第三名。

当然,刘邦的发小中能打仗的还有很多,我们就说这几个主要的吧。

就是因为这些人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反正在那个乱世王朝,只要你敢杀敢伐,就可能飞黄腾达,反正是烂命一条,即使赌输了也没什么,一旦赢了的话,那就是世世代代享尽荣华。这个赌注还可以一试的。

3

我觉得这其实是个逻辑性的问题。现在的人会怎么会知道刘邦,那是因为他当过皇帝,还是开国皇帝。那他为什么会如此?在古代,因为交通不发达,通讯信息不通畅,一个人的接触面是比较小的。想做一件大一点的事,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亲戚朋友故旧同乡。刘邦是如此,别人其实也一样。项羽的力量核心也是当初的8000江东子弟。个人能力强,拥护自己的人能力强,数量多,自然就容易成功。刘邦就是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里,个人能力出众,拥互他的人能力也很强且多的佼佼者。因此他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人,也才会被后世的人所知。否则的话,谁会知道刘邦呢?正是因为刘邦有很多很会打仗的发小,不管是他们一直就有这个能力,还是在战争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刘邦在他们的拥互下才能成功。没有这些很会打仗的发小,很可能就不会成功,刘邦也不会被后世的人知晓,这些刘邦的发小自然也不会被人所知。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有个人能力,并且又幸运的人。如果在当时有另外一个人,比如叫李彼,个人能力与刘邦相当,但是发小的能力和数量都超过刘邦。那么就是李彼做皇帝了,而刘邦很可能就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根本就不会被后人所知,或者只是留下一点点的痕迹,显得微不足道。

4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您别说刘邦的发小都会打仗,就连他那不咋样的后代刘备,都沦落到卖草鞋的份上了,随随便便的找俩大兄弟去结拜,这都能结拜出俩万人敌来。

其实关羽当时是个卖大红枣的,当然电视里变成了卖绿豆的,其实都一样,张飞是个杀猪的。您要是搁一般人的眼里,这也瞅不出这是俩万人敌不是。

这要是搁项羽这里,他也不识货啊!

您要是再往后数,朱元璋老朱,这更得劲,就一农民,还是赤贫,家徒四壁那种,要不然也不会一个月一大家子就能饿死一大半,为了混口饭吃吃,这和尚也做过,乞丐也当过,回头准备造反了,带着一帮子发小同样个顶个的牛掰。

您别说是发小了,拎出一个侄子还是外甥的,这都不是一般人,那都是猛将的存在。

人不一样,但路数一样,所以这里头肯定有道道。

是啥道道呢?要俺说就俩字——平台。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嘛平台呢?这么嘚瑟?有空咱也来一个!”

一般人来不了,但搁在刘邦这里却很简单,这平台唯一的准则就是,只要你敢来,俺就敢用你。

打个比方,樊哙这最开始也就是个屠狗的,那年月屠狗的虽然不多,但没有一百他也有八十,但就是樊哙成功了,不仅坐了左丞相,还封了舞阳侯,拉着吕后的妹妹做了老婆和刘邦成了亲戚。

能力肯定有。

咱就说了,一开始你让樊哙带十万人和人PK一下,基本上就是找死,这兵还没带地头上,指不定就炸营了。

所以樊哙也是一步步的成长起来的,你没有通过学习,这啥也能干,这就是不可能的事。

咋呢的呢?

打个比方,最开始的时候,刘邦给樊哙一百来人,让他指挥。

结果第一次砸锅了,但樊哙人回来了。

“没事!好兄弟!人回来就成!咋样?再给你一百人,能带不?”

“咋就不能?带!”得咧樊哙带着一百来人又出去嘚瑟。

结果又砸锅了,就这么来回几次,您感觉樊哙会不会带一百来人打仗了?(历史上樊哙是一员猛将,不会出现一次次砸锅的现象,咱就是打个比方而已!您别较真)

战场才是最棒的军校,只要人不死,活下来,学到的东西就很多。要不了,在战场上,打过两次以上的士兵,只要活下来的这都叫老兵呢?

结果刘邦一瞅:“行啊!这一百来人带的够爽利的!这回给一千人!瞅瞅咋样?”

能带的动,这下回可就是一万人,再来就是十万人的大部队了。

所以刘邦不吝啬自己的资源,只要你够胆,没毛病可劲的发挥就成,怕就怕那种打一回仗,瞅着血刺啦胡的战场,直接就怂了,那刘邦还能捧着当夜明珠吗?不能够啊!回头就给你丢垃圾堆里头去了,瞧都不带瞧你一眼的。

当然一味的勇猛他也是不成的,这样下来撑死了也就是个大将,弄个先锋而已,做不得统帅。

而刘邦这个平台不仅能让你有足够发挥的空间,他还自带成长功能!

当然这肯定不是刘邦耳提面授的教育,是因为刘邦这个平台他吸引人啊,因为他不吝啬自己的资源,所以有能力的人,他这平台就跟那黑暗中的光亮一样的发亮,这些个人才就像飞蛾一样的扑了过去。

那么吸引的有能力的人多了,刘邦这些个发小就算是大字不识一个,在这些有能力人的沾染下,他也能学到个一二三四五。

这老话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您比方说大名鼎鼎的兵仙韩信,人家带兵那叫个好,多多益善吗?

这瞅多了,你照猫画虎他也能画出个样子不是?

哎!所以但凡胆大的,还能活下来的,战场上学完了,回头还有人在前边做样子,这也能学成。

樊哙当时如果学不成的话,没法子了,刘邦给个贴身大保镖当当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撑死了也就是保镖头而已的。

说了这么些都是理论,有些空洞,咱举个实例大家伙感觉一下。

朱元璋老朱的侄子朱文正。

这哥们整个就是一个二世祖,一天天的也是不务正业,蹦着高高的玩乐,老朱手底下的人没几个人瞧的上的。

结果当年陈友谅围困洪都,就是这个哥们坐镇 ,那可是六十万大军啊,朱文正手底下就八万来人。

咱夸张的说一下,陈友谅让人一人吐一口吐沫都能把洪都的城墙给淹了。

就这朱文正楞是守了八十五天,这都快三个月了,你都不知道把陈友谅逼的让人用刀子搁洪都的城墙上楞是砍出一洞来,但就算是这样,朱文正还是牢牢的将洪都赚到手里头等着老朱回来。

这要是真是一二世祖能守的住?天生也不会有这能耐,还不是看着看着就会了,你不给他看,说死了他也不会。

有人说乡下人这呀那呀的?是,乡下人看起来是土,那是因为没见过多大市面,认识不足,你让他在城里头呆个三五年的,土吗?指不定比城里头还精明!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所以不管是刘邦还是刘备,或者是朱元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给来帮衬他的人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平台。

而且他们的这个平台还是那种可以进行成长的平台,捎带着他们带着的发小啥的也跟着无限量的成长起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5

为什么刘邦发小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只是刘邦,我们看到历代皇帝的发家史都与其身边的人能征善战分不开的,这些人中就会有一些朋友或是同乡。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说具有带兵统帅打仗天赋的人其实很多,只是在和平年代并没有让这种能力凸显出来,而在天下大乱之时英雄辈出,这种人的天赋及被发挥出来。而这种发挥恰恰是在起义的农民军或者帝王身旁的人,他们更容易吸取战斗经验总结战斗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多的理论知识,也不如一场实战来得有效。有着丰富的作战理论和实践结合能使他们迅速的成长。

其次,与他们所处的平台相关,起义军领袖身边往往有着优秀的军事将领及谋臣,他们每天在一起商量行军打仗策略,商量计谋,慢慢的耳濡目染,他身边这些发小也会成为与其能力相当的将领。

还有,与这些帝王个人能力有关,好的领导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知人,容人,用人。人能力强弱的数量也是遵守正态分布的,极端聪明且完美的人和超级SB的人都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集中在中间。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优点和长处,只要把这些优点发挥出来,就足以出类拔萃。 而好的领导就能让你绽放光芒的领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会领兵打仗都死了。。。活下来的都是会打仗的,所以会感觉他们的发小好厉害,是一种感知偏差。

6


谢邀,刘邦沛县带出来的小兄弟中,论打仗的有樊哙,曹参,周勃,夏侯婴和卢绾等。要谈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带兵打仗。从小处讲,三方面原因,一,个人禀赋。如樊哙杀狗出身,胆子大,体魄好,象黑旋风李魁,两把夹钢板斧见人杀人,见鬼剁鬼。曹参呢?监狱长出身,看惯生死起伏,精通道家鞱略,人们只记得\"萧规曹随\"的为相之道,以为他是个文官,其实他是军功最高的,破两国攻下122个县城。周勃本来是个编篾器的,但臂力好,能拉强弓,所以从小教官做起。夏侯婴在沛县就养马驾车,技术一流,所以一辈子干这活。至于卢绾全靠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二,战场磨练。刘邦从沛县起兵,到汜水之阳登基,可以说身经百战,这帮人可以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历练久了,也百炼成钢,在战场上老兵胜过新兵,老将胜过新将,这种历练出来的经验和胆识,在应急反应中,胜读兵书百卷。三,刘邦的知人善仼,怎么样的战斗规模和怎样的对手,派怎样的人上,对于战斗胜利,提升士气,磨练将才至关重要,这点是刘邦的长处,连韩信都不得不佩服其善将将。但总的来说刘邦这帮兄弟中,培养出了一批将才,但毕竟眼界格局有限,所以出不了帅才。所以刘邦困于汉中,兵士逃亡,一筹莫展。这就涉及到谈兵的大的方面,也就是《汉书》中提到的兵家四势。即所谓的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刘邦之所以胜,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具备,兵权谋者,张良可以代之,运筹帏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兵阴阳者,韩信可以代之,借天时地利以击之,如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前两者可以为帅。兵形势者,樊哙勉强算一个,雷动风举,以轻疾制敌者。兵技巧者,周勃可以算一个,习手足,便器械,以利攻守之胜者。后两者可以为将。有主公善仼,有帅才善筹划,有将士之忠勇,萝卜都棱泡了,还不出几个会打仗的,那就是扶不上墙的废柴了。

7

第一,他们都和刘邦一样,有流氓脾性。这个流氓脾性是什么呢?一是不怕死,二是打不赢的时候敢逃。

(刘邦的发小)

先说不怕死。战争不管怎么打,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怕死。脑袋一发热就冲上去,往往能够收到奇效。如果像个读书人那样,瞻前顾后考虑很多问题,那仗就不用打了。而刘邦的发小都是平常打架斗殴打惯了的,所以在战场上常常就会冲锋在前。主帅一冲锋,士兵们当然也会跟着冲上去。所以刘邦的部队常常就会打赢。

再说打不赢敢逃。我们都看过流氓打架,打的时候血肉横飞,但是一说打败了,大家立刻如鸟兽散。这和那些有英雄气概的人不一样,有英雄气概的人,有面子思想,打败是一件丢脸的事。比如项羽,项羽在乌江边打败了,他就要自杀,他说无脸见江东父老。如果是刘邦的发小,那就对直渡过河去,又从头再来。

敢于逃跑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别想把他打死,他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刘邦在战场上有多次逃跑的经历,甚至把他的儿子从车上踹下来逃跑。

(刘邦)

第二,刘邦的发小能打仗,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导师,这位好导师就是韩信。其实刘邦拜韩信为统帅之前,他基本上是小战小胜,大战大败。韩信是一个奇才,他很好地继承和利用了战争的两条法则:一条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条是兵不厌诈。在遇到韩信之前,刘邦的发小们主要打的是第一条。后来韩信教会了刘邦的发小们打第二条。比如曹参周勃等人,一直就担当韩信的副手,后来就逐渐能够独当一面。

跟着韩信主要学会的是战场上的战术安排,在战略问题上,刘邦有两位很好的战略家:张良和陈平。这两个大佬,对刘邦发小们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第三,刘邦的发小们会打仗,是他们在战场上练出来的。刘邦自己不怎么会打仗,他就让他的发小们自己带队去打,这样,他的发小们在战场上就得到了锻炼。这和项羽部下是完全不一样的。项羽很能打,项羽的部下在战场上都听项羽的指挥,有统一的意志。所以我们很少听过项羽那些将领们的名字,而刘邦的将领们则赫赫有名。

(韩信)

有这三个原因,刘邦的发小们,就都很会打仗了。

8

这个其实很简单,一个是因为摆在的位置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把你摆在你擅长的位置上,你也可以撑起一片天下。管理确实是一门学问,更何况是管理一个国家呢?佩服刘邦的这些手下,为什么不佩服刘邦一个小无赖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呢?对于皇帝来说他只需要管好那几个大臣就可以了,而跟随他的那些大臣呢?也只需要管好他手底下的几个人就可以了,因为做事的,或者作出政策,政令的这些不是他们,他们只要作出决断就可以了。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这几个人都是普通人,张良是韩国的贵族,据说韩信也是六国贵族的后裔,只不过没落了。当时来说能够认识字的人有几个?韩信却能够学兵法,佩剑这样的人会是一般的老百姓吗?萧何也是官吏出身。有他们这几个人在,整个国家都能够管理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邦真的不是无赖,他身边的朋友也不是一些狐朋狗友。萧何,沛县管事的,县令的助手,文化水平本来就很高,而且在官场上也摸滚带爬的很多年了,对于这样的聪明人来说,管理一个县,和管理一个国家是一样的。张耳,刘邦封他为赵王,刘邦年轻的时候是游侠,不是无赖,很早的时候就结识了张耳,张耳那是赵国的贵族,想想如果刘邦是一个无赖,张耳会结识他吗?还有王陵,沛县的豪强,刘邦在沛县的对手雍齿,他的背后就是王陵,这样的一个人也愿意和刘邦结识,后来跟随刘邦。

至于还有夏侯婴,曹参等等这些人虽然不是上流社会的人,但是也是吃皇粮的,曹参是狱卒,夏侯婴也是沛县衙门的马夫,社会地位并不是很低。至于樊哙,周勃,卢馆等等这些人就是刘邦最底层的朋友了,但是樊哙本来就是一个屠狗的,这样的人肯定是打仗的好手。周勃是一个外乡人,在沛县结石了刘邦,卢馆算是刘邦真正的发小,而且关系非常好,一开始刘邦起义的时候,大小事都是和卢馆商量的。

我们要知道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芒砀山斩蛇起义的时候几十个人,发展到最后一统天下,这其中经历多少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不要以为觉得刘邦运气好,项羽的运气还不好吗?楚国的贵族,振臂一呼就是一支军队,刘邦可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却从一个老百姓一步一步走上了至高无上的帝位。他手底下的那些人也是一样的,经历的事多了,自然就懂了。

9

这些人并不是天生就会打仗的,也并不是天生就有军韬谋略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一个初来乍到的韩信拜大将,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却不能。

风云际会而已,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后来的权势,恐怕又是一个赵括,势力从小到大,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才有后来的他们。

不排除在打仗方面有天赋,但从小战斗到大战役的不断历练和学习提升更是重要,举个栗子,学数学的,牛逼的那些人,肯定是有天赋的,但也是从小不断学习的,一开始就让干大的也是不行的。

环境造就一个人,不排除有天才,但天才一辈子躲在山沟里也是一世无成的。世界上有那种“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但更多的是溯流而上,历尽艰辛,跃龙门的小鲤鱼。

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出在一个地方的,其实就是中国的老乡情节,做事时拉的最多的当然是老乡,成事时显贵的肯定老乡多。

10

刘邦的发小之所以都能够带兵打仗,这与刘邦本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原因如何呢?我来分析一二。

刘邦知人善用

刘邦不拘小节,知人善用。就连敌对势力的韩信,英布等人前后前来归降,都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价值和作用。那么对于自己的发小等人,但凡有点才能,刘邦都会发挥他们的作用。如果这些发小在项羽帐下,基本会被埋没(参照韩信经历

幸存者偏差

在刘邦的发小里面我们只知道一些出名的有记载的发小,而其他发小要么不出名要么在战场上战死,留下来的都是会打仗的发小。而由于出名的发小被我们过分关注,所以给我们一种感觉刘邦的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的错觉和假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幸存者偏差。

我再举个例子。个别不读书的人成为了成功人士,而个别名牌大学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但是媒体又乐于播报这种极个别现象,所以有时会给你一种读书无用的假象。

刘邦的知人善用,使发小们都能才尽其用发挥自己的价值,使樊哙等人都成为了能征善战的将军。而幸存者偏差又使现象放大,误以为他的发小都能打仗。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