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2020-11-12 11:32阅读(60)

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用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韩信、吴芮、彭越等人好

1

用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韩信、吴芮、彭越等人好比是刘邦的盟友,他们以刘邦为盟主;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好比是刘邦的家将,他们以刘邦为主公,把刘邦看做主人。就卢绾一人比较特殊,既像是盟友,又像似家将。由此看来,他们的封爵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渊源而不同的。

01

韩信、彭越、吴芮等人之被封为王

公元前206年八月,项羽征得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等十八位诸侯为王:

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以及后来所封韩王成等十八个诸侯王。

衡山王吴芮跟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等人一样,与刘邦同时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楚汉战争时,吴芮在洞庭湖巡视期间,结识了张良并成为好友。张良劝导吴芮拥立刘邦。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吴芮以吴王后代的身份,与韩信等人拥立刘邦登基为帝,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砀郡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在秦末时就在魏地举兵起义,项羽进入关中,分封诸侯后,各自回到封国。此时,彭越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一万多人,既没有得到分封,也没有具体的归属。

楚汉战争期间,彭越率兵归顺刘邦,拜魏相国,封建成侯,很快就平定梁地。

刘邦兵败彭城后,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

韩信灭掉齐国,就想自立为王,但不好直接提出,就派遣使者向刘邦请求代理齐王(假齐王),刘邦不情愿的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撕毁鸿沟协议,约定韩信、彭越一起进攻项羽。但韩信、彭越没有按照约定出兵,刘邦被打败退守荥阳,被项羽围困。刘邦陷入绝境,征询张良的建议。

张良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当初您与彭越、韩信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如果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封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便不来,事情发展也不至于绝望。“

张良这一”指山卖磨“的伎俩,还真把二人给忽悠来了。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就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由此看来,韩信、彭越、吴芮等人被封为王,都不是出自刘邦的本意,是不得已而为之。

02

卢绾之封王

卢绾(前256年-前19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市丰县)中阳里人,西汉时期异姓诸侯王之一。

卢绾的亲戚与刘邦的父亲交好,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时候乡民曾经持羊酒共同祝贺两家。因而,卢绾与汉高祖刘邦,是发小而且是同窗好友,深得刘邦信任。

刘邦为平民时,因为吃官司到处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左右。刘邦起兵于沛县,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由于卢绾与刘邦这层关系,他得以出入刘邦的卧内。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若论亲疏关系和被宠幸的程度,都无人能比得过卢绾,甚至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汉五年(前202年)七月,已经归顺刘邦的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此时刘邦已经称帝)。九月,灭掉臧荼。卢绾被封为燕王。

卢绾这个王,似乎有点“一字并肩王”的意思哦。刘邦登基后,再封异姓诸侯王,这是很特殊的情况。这个时间节点,刘邦称帝不久,还没有分封功臣,也有安定功臣之心的意图。

03

分封诸侯

分封异姓诸侯王不是出于刘邦本意,也不利于汉朝政权的稳固。但刘邦面对当时的局势,是不得已而为之。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功臣。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也没有把这件事确定下来。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与的食邑也最多,但众将不服。刘邦做了很大的工作,才得以摆平。

刘邦陆续分封了二十九人为列侯,但其他的将领都议论纷纷,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但已经为帝的刘邦,不仅要考虑功臣们的情绪,更要考虑刘氏家族的未来。

具体看一下周勃、灌婴、樊哙他们的经历。

周勃,祖先是卷县人,后来来到了沛县。以靠编织蚕箔维持生计,时常在人家办理丧事的时候,去吹萧做一下出鼓手的事混个饭吃。高祖刘邦起兵,周勃就以侍从官的身份跟随。

灌婴,睢阳人,以贩卖丝织品为生。刘邦攻城略地来到雍丘的时候,灌婴以侍从官的身份跟随了刘邦。

樊哙,沛县人,早年就是屠狗为业,因为是刘邦的连襟,就跟随刘邦征战天下。

英雄不论出处,不可否认,周勃、灌婴、樊哙都是杰出的人才,但没有刘邦,他们可能永远就是个小商贩而已。

尽管他们都立下了非凡的功劳,但刘邦仅仅就是个汉王,他们还能有多大的奢望呢?能够封侯也是意外的事情,必然不好与韩信等人可比。

在刘邦登基之后,异姓诸侯王对维护汉朝政权的稳固是最大的隐患。也就不可能再大量的分封诸侯王。封侯就是最大的功爵啦,而且消除异姓诸侯王是刘邦下一步必然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周勃、樊哙干的最起劲。

这就是作为刘邦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子弟兵,不能封王的原因。因而周勃等人也就无法与韩信等人封王相提并论啦。

2

虽然都被称作皇帝,但是刘邦和嬴政是完全不同的。刘邦这个皇帝却没有嬴政那个皇帝风光!嬴政做皇帝,只是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刘邦却远远没有嬴政那么风光。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人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等人被封侯。只不过是在确定谁吃肉、谁啃骨头、谁喝汤。

刘邦这个皇帝只是做为头号功臣的封赏!只不过是在从锅里捞饭的人里面拿了最大的一只勺子。

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和两个韩信,这八个被封为异姓王的功臣,都是和刘邦一起吃肉的人。刘邦暂时还没有实力自己吃肉让别人喝汤,只能和他们一起分享那块肉!

这些被封为异姓王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刘邦做皇帝之前就已经是王了。他们有的是在项羽分封之时就被封做了王,有的是在为了争取他们攻打项羽时刘邦封的王。

像吴芮、彭越、黥布、臧荼这些人,其实都不是刘邦的部下,只能说是一起对付项羽的合作伙伴。

那个钻裤裆的韩信,最初应该算是刘邦的部下,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摆了刘邦一刀,因此被封为了齐王。

不管怎么说,到了刘邦登基为帝时,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也就不得不保留他们“王”这个待遇。

至于卢绾,则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卢绾从小和刘邦一起玩,然后又和刘邦一起打天下,获得的功劳最多,因此被刘邦封为了王。多少有点刘邦想和他“同富贵”的意思。

对于这些和自己一起吃肉的人,除了吴芮之外,结局都不是很好。不仅肉吃不着了,连汤都喝不上了!

周勃、灌婴、樊哙等人,都是刘邦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刘邦养的功狗。

等到处理完那些和自己分肉的异姓王之后,刘邦和他们订立了“白马之盟”。“白马之盟”中约定: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老刘家有肉吃,功狗们和他们的子孙就永远能啃上骨头。)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老刘家吃肉,功狗们啃骨头,这个规矩不能乱。)

与那些异姓王相比,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虽然没有能够从刘邦口中分到一块肉,但是却始终能从锅里捞出一块骨头来啃。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3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刘邦被打得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病急乱投医。刘邦手下第一说客郦食其为刘邦出了一个分封六国之后的馊主意。虽然刘邦没有看出是个馊主意,但是张良却及时阻止了刘邦。张良明白清楚地告诉刘邦,不是不可以封王,关键要看依据什么封王。当时情形下,最能够激发斗志的便是因为功劳分封。所有能够帮助刘邦击败项羽之人,都可以在分封之列。最终刘邦先后封了多个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分别为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等八个异姓诸侯王。刘邦通过异姓诸侯王最终打败了项羽。为什么封王的是这个八个人而不是刘邦手下的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呢。



刘邦分封的主要依据是因功封王,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个八个异姓诸侯王分一下类。

第一类:韩王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

第二类:梁王彭越;

第三类:楚王韩信;

第四类:燕王卢绾。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周勃、灌婴、樊哙等人没有被封王。刘邦初期封王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因功封王。如果想封王最起码得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得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人马。虽然这些功臣的功劳也非常高,但是这些功臣的功劳还没有达到因功封王的标准,他们的功劳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侯爵。刘邦基本上按照他们的功劳给予了相应的封赏。这些人没有封王说明他们的能力和功劳真的不够。如果我们读史书可能会发现,樊哙、灌婴周勃等人的功劳似乎也都不小。比如樊哙的总功劳为“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周勃的总功劳为“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貌似功劳还可以,但是这些功劳,距离封王还有一大段距离,他们这点功劳够封侯,但是绝对不够封王。这些人也都是刘邦的嫡系部队,他们在整个战争中这几个人也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们的军队都来自于刘邦,他们都归刘邦直接统帅,他们没有任何独立性。他们连一方统帅的都没有担任过,也没有自己的力量,功劳又不够,怎么有资格封王呢?



刘邦众多部将之中真正因功封王也就是韩信一人。韩信的功劳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和他媲美。韩信的主要功劳有:1、在汉中为刘邦谋划天下大势。2、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采用这一战术成功迷惑了三秦,最终一举消灭三秦,刘邦得以重返关中。3、初败楚军。刘邦彭城大败之后,韩信在荥阳,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使汉军得到恢复发展的时间。4、攻灭魏豹。奇袭魏都安邑一举消灭西魏国,并且俘虏了魏豹,消灭了刘邦东出的后顾之忧。5、背水一战。井陉之战中消灭了二十万赵军,杀死了陈余,活捉了赵歇,一举灭掉了代国和赵国。6、逼降燕国。大军陈兵燕赵边境,用政治手段逼迫燕国投降,成功占领了燕国。7、攻灭齐国。在齐国打败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军,并杀死龙且。打败楚军之后成功灭掉了齐国。8、十面埋伏。垓下之战设下十面埋伏成功狙杀了项羽。楚汉之争期间,韩信先后灭掉了三秦、西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等九个国家,堪称大汉第一功臣。

楚汉战争末期真正掌握胜利天平的人不是刘邦和项羽,而是手握重兵的韩信。韩信当时向着刘邦则刘邦会取胜,向着项羽则项羽会取胜,自立为王则三分天下。刘邦其实最初并不想封韩信为王。韩信占领齐地以后,请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本来破口大骂韩信,但是迫于形势只能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也成为刘邦部将中第一个被封王的将军,也是第一个真正因功被封王的将军。大汉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分封他为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他不封王,当时天下便没有人有资格封王。刘邦建立大汉之后,改封韩信为楚王。



梁王彭越跟刘邦的关系比较微妙,彭越其实一直都不算是刘邦真正的部下。彭越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彭越第一次和刘邦相遇便是合伙攻打同一座城池。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彭越并不在分封之列。但是彭越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天下再次大乱之后,政治上敏锐的刘邦意识到在项羽腹地的彭越是一支可以拉拢的力量。所以他派人送给了彭越一方将军大印,彭越名义上也就成了刘邦的手下。后来彭越成为了魏王豹的国相,这也算是彭越的一次质的飞跃。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彭越就干了一件事——破坏,历史上也称之为彭越挠楚。由于彭越的存在,项羽总是不能在前线专心致志和刘邦作战。项羽不得不多次回军攻击彭越,当项羽大军匆匆忙忙赶来的时候,彭越连打都不打就直接溜了。项羽是找又找不到人,打又打不了,只得一次又一次来个长途奔袭。这样刘邦和彭越一个在正面战场,一次在敌后战场,打得项羽叫苦不迭。从而直接支援了韩信对项羽的战略大包抄行动。垓下决战前夕,刘邦被项羽再一次击败。刘邦想调动彭越和韩信前来合围项羽。但是此时的刘邦既调不动韩信,也调不动彭越。为了调动彭越,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彭越为梁王。彭越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能力,使得他成为仅次于韩信的第二号诸侯王。



韩王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属于同一类,本来和刘邦一样,都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或者诸侯王族。

韩王信本是韩襄王的后代。项羽分封的时候,封了韩成为韩王。但是项羽并没有让韩成回到韩国,后来干脆杀掉了韩成。韩成被杀死之后,韩国就是失去了国君,韩国也就是等于再一次灭亡。韩王信率领军队略定韩地,韩王信很快就平定了十几座城市,并且打败了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韩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刘邦为了拉拢韩人和韩王信,便立韩王信为韩王。即使刘邦不封韩王信为为王,韩王信自己也会以韩国王室的身份自立为韩王。韩王信被立为韩王之后,便一直跟着刘邦和项羽对抗,虽然期间曾经投降项羽,但是最终还是站在刘邦一边。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立韩王信为韩王。

张耳本来也是一方诸侯,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张耳后来被陈余打败之后才投奔刘邦。刘邦派韩信和张耳两人打败了陈余和赵歇,平定了赵地和代地。此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封张耳为赵王的原因一是为了利用张耳的威望安定赵地,二是张耳本来就是一股政治力量。



吴芮是英布的老丈人曾经率领一部分士兵和项羽一起入关。被封为衡山王都邾县。楚汉战争爆发之后,吴芮在张良的劝导下,改为拥立刘邦。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吴芮和韩信等人拥立刘邦为帝,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吴芮没有投靠刘邦之前已经是一方诸侯王,吴芮也是以诸侯王的身份投靠刘邦,刘邦只是把他的改封为长沙王。

臧荼曾经参加巨鹿之战,且随同项羽一共入关。项羽分封天下时,封燕国大将臧荼为燕王。韩信灭掉赵国之后,听从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说服臧荼归降。刘邦继续任命臧荼为燕王。

英布是项羽帐下第一猛将,参加项羽的所有军事行动。为项羽立下汗马功劳,项羽自然不会亏待这位勇猛的部将。英布被封为九江王都六县。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派随何劝服英布归附,英布最后投降刘邦。公元前203年,刘邦改封英布为淮南王。英布和刘贾进入九江,策反了楚国大司马周殷,之后又率领军队合围项羽。



这几个人其实严格意义上不是刘邦的手下,他们只能算是刘邦的合作者。他们和刘邦的关系更像是合作公司,刘邦只不过相当于是这些诸侯王的盟主而已。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这些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就是刘邦拉拢的对象。如果刘邦不给这些诸侯王足够的好处,这些人怎么会愿意背叛项羽。刘邦给这些人的好处就是保持或者扩大这些人的王位。刘邦暂时保住了这些人的王位,最终刘邦依靠这些异姓诸侯王打败了项羽。打败项羽之后,这些人拥立刘邦为皇帝。做为回报,刘邦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地位。

公元前202年,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拥立刘邦称帝。刘邦称帝后,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这些人诸侯王的身份。



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内部最大的威胁便是异姓诸侯王。刘邦当皇帝之后,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摆平异姓诸侯王。刘邦在解决异姓诸侯王的同时也盘算着分封同姓诸侯王。刘邦若想分封同姓诸侯王,就必须要解决封王的标准。大汉建立前后,封王的主要标准是军功。所有异姓诸侯王都有战功做为依托。刘邦若想分封同姓诸侯王需要把封王的标准由因功封王变为因亲封王。从因功封王到因亲封王需要有一个过渡,试探一下群臣的反应,卢绾正好是个合适的人选。卢绾有一点功劳,但是他的功劳绝对不够封王的资格。卢绾和刘邦的关系非常亲密,又没有达到血缘关系的标准。卢绾正好介于因功和因亲之间。如果刘邦封了卢绾为王,天下没有反应,他就可以逐渐封一些姓刘的且有些功劳的诸侯王。

燕王臧荼叛乱以后,刘邦看到了分封卢绾的机会。刘邦也明白卢绾的功劳还不足以封王,所以他要给卢绾一个立功机会。刘邦带着卢绾踏上了平定臧荼的道路。做为叛乱者的臧荼,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和卢绾没有花多少功夫就解决了臧荼。平定臧荼叛乱之后,刘邦立即封卢绾为燕王。刘邦封了卢绾为王,就等于告诉群臣我就是喜欢卢绾,我就要封他为王,即使功劳不够也要封他为王。如果大臣们默认了,或者反应不大的话,那就正中刘邦下怀,他就可以逐渐封老刘家的娃为王。如果大臣们反应激烈,甚至引起兵变,他也可以随时撸了卢绾。最终卢绾被封为燕王,也成为沛县子弟中唯一个封王的人。

4

首先这是属下与政治盟友的不同之处;第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功绩、与刘邦的亲密程度达不到封王的水平。

汉初八位异姓王其中英布、彭越等六位是政治盟友而不是直接下属。韩信、卢绾以不世战功或独特的亲密程度获得封王,实际是同盟关系。

英布、彭越、吴芮等人是归附刘邦的诸侯。何为归附?周武王聚集八百诸侯孟津观兵,来的诸侯就是归附。

英布、彭越、吴芮、韩王信、张耳、臧荼这六位在反抗秦国到项羽分封时,或已经是一方诸侯,或者是一方实力派。 所以他们是刘邦拉拢争取的同盟对象,名义上是与刘邦的汉中王平等地位,只是实际不如。

比如英布,此前是项羽分封的九江王,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派遣随何将英布从项羽阵营说服到刘邦阵营。

彭越在刘邦召集时,就以魏地刚平的名义不听号令,直到被封为梁王之后才带兵与刘邦会合。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位与刘邦是政治盟友,奉刘邦为天下共主。

韩信以其不世战功,从刘邦的属下提升到可以封王的程度。就如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因为功劳太大,而且其本人又有野心,所以得以封王(虽然刘邦内心并不愿意)

而且韩信封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镇住其他功臣的爵位封赏,想封王,功劳先比上韩信再说。

至于卢绾不仅有功,还与刘邦从父辈开始就非常亲密。无论是其衷心度还是抵御匈奴的需求出发,卢绾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秦朝虽然已经实行郡县制,但是当历史剧烈变革的时候,历史难免要往回拨一下。封王就是对盟友与功臣们的一个抚慰。

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因为战功与资历不足没有被封王,但是都被封侯享受食邑

食邑本就是除了封王,封侯,将相外,立有功绩达到一定程度才享有。虽然没有统治权,但可以享受赋税。

前面提到,韩信从属下到封王,除了被迫表彰韩信的功绩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断了这一帮直属臣子封王的念头。

这些人论功绩不如韩信,彭越等,论资历不如吴芮、英布、臧荼等。

所以他们只能享受次一级的福利,封侯食邑,而且还可以进入中央朝廷,获取权利,实际上已经获取了除了封王之外最好的待遇。

关键是还不像异姓王那般树大招风,刘邦用着也放心。

5

秦汉之际,王就是一方诸侯,是有实力的地方军阀;侯则是一种高爵,不是诸侯封国!周勃、樊哙是刘邦的同乡,灌婴是刘邦的下属,这三人长期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算得上是刘邦的亲信!秦朝统一天下后,推行的是郡县制,没有实权诸侯国;刘邦起兵反秦前就是秦朝官吏,统一天下后他自然希望推行郡县制,不搞分封制!但是韩信、卢绾功高震主,不得不封王;吴苪、彭越原本就是一方诸侯,封不封王人家都是王,属于同盟关系,所以汉朝建立后还得封王,不得不郡国并行!

用现在的职场的情形来比喻,你带领张三、李四创建了一个公司,你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老王,还有几个跟你同时创业的小明、小刚!你利用外来人才老韩,再与小明、小刚合作击败了老王,统一了某一个行业!那么你必然会允许老韩、小明、小刚成立分公司,而张三、李四只能做公司高管,不能去当分公司领导!因为你还得利用张三、李四去兼并其他分公司,分公司领导只能是你自己的血亲!刘邦面临的选择是一样的,他跟彭越这类原本就是王的人合作,击败项羽后他当了皇帝也只能封别人为王!

韩信是在刘邦还没有当皇帝,还是汉王的时候,以击败项羽为条件要挟当上齐王的!当时刘邦、项羽、韩信三足鼎立,韩信虽然是汉国大将军,但是他新招募的军队占据了赵国、齐国两地,实力强大到超越刘邦跟项羽任何一方!韩信向刘邦讨要假齐王爵位,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击败项羽,封韩信为真齐王,之后韩信跟刘邦合作击杀了项羽!当然刘邦统一天下后,将韩信迁到楚地为王,然后又剥夺一切权力,降为淮阴侯,最终没兵没权的韩信被吕后诛杀!说白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刘邦利用并弄死韩信就是遵循的这个道理!

异姓王虽然封了,但是可以一步一步消灭的!刘邦击败项羽后,又用了十多年时间以谋反的理由诛杀了除吴苪之外的绝大多异姓王!这些异姓王的封国被分封给自己的儿子或者侄子,并跟诸位大臣立誓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异姓王被诛杀后,刘邦远征匈奴惨败,他在大风歌中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猛士都被他杀了,何来猛士守四方呢?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先有吕雉专权后有七国反叛,最终汉朝还是走上秦朝的治国老路上!

6

刘邦从一介秦朝小吏而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无论韩信、吴芮、卢绾、彭越,还是周勃、灌婴、樊哙,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浴血奋战,战功赫赫。然而,刘邦坐定天下后,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这是为什么?

要明白哪些人封王,哪些人没有封王的原因,就要搞清楚刘邦封王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我们知道,封王、封侯,大封功臣,都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必然程序,都是安抚人心的必要手段。然而,王和侯,都是除皇帝之外的最尊贵的爵位、封号,尤其是王,代表着除皇帝一人之外的无上荣耀,正因为荣耀的无上,便不可能人人都封,或稍有战功就封,所封者,必然是功劳最大,绝无仅有的几个人,一块饼要分个厚薄,才能显示出厚的尊贵,如果厚的封多了,封滥了,那就和没封一样,反而引起功劳大者的不平。所以,封王依据,首当其冲比的,自然是功劳。

就功劳而言,韩信如果称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韩信自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起,一路征战,高奏凯歌,且白手起家,开辟了北方战场,几乎给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功劳之大,无人可比。所以,还没等到刘邦称帝,刘邦就在张良的建议下,封了韩信为齐王。

吴芮的情况与英布有点类似,是割据南方的政权,长期盘踞鄱阳湖与洞庭湖之间,做过衡山王、长沙王,军队众多,势力强大,先拥项羽,后拥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后,吴芮是集体劝进者之一,以资格和功劳,吴芮自当封王,而且,他本来就是长沙王,不过再是刘邦再承认一下而已。

从韩信和吴芮的情况来看,封王有时候还含有妥协与收买的因素。例如韩信,他打下赵、代、燕等国后,齐国也差不多打下了,韩信便请求刘邦封他假齐王,好对付齐人,和南边的楚国,刘邦当时正与项羽对峙,焦头烂额,对韩信的要求非常不满,但没法,南方正吃紧,北方不能乱,于是妥协了,封韩信为齐王。

吴芮虽没这么激烈,但也是收买与妥协,吴芮拥数万雄兵,称雄于南方,吴芮既服从刘邦,这块地方在名义上就是刘邦的疆域,顺水推舟封吴芮一个长沙王,那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而彭越呢?那是在垓下之战最紧要的关头,刘邦与项羽决战,到了要关笼打虎的关键时刻,但彭越在梁地,迟迟不来,后来划了一大片国土给彭越后,彭越才来参战,瓮中捉鳖,终于打败项羽。而且,彭越是较早支持刘邦的,在刘邦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依然跟随刘邦与项羽斗争,他的作用很关键,封王也在意料之中。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刘邦封王,除了功劳之外,还有一个想早点结束战争坐天下的心理,把韩信、吴芮、彭越这些诸侯封为王之后,有利于战争的早早结束,否则,其中随便哪个一反,又要打个三年五载。

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虽然是刘邦早期的部下,战功也不小,但一方面从功劳和作用来说,不及韩信、彭越等人,另一方面,这些都是自己的宿将,不是地方军阀,也就无须妥协,封个侯,也能对付得了,因此没封王,只封侯。

唯独一个卢绾,是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还是同学,关系太好了,刘邦后来给他封了个燕王,这是刘邦封王过程中,唯一表现出了私心的一个人。

7

其实刘邦在政治上的眼光比秦始皇低不了多少,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开国皇帝,而刘邦就是第二个,坚定地继承了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长远战略。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两世而亡,刘邦既然继承了秦制郡县制,又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走了柔性建国的路线,这也就是郡国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局面,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在偏远地方实行分封制。

众所周知,刘邦在建立西汉帝国的过程中,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但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全部是迫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和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被迫分封的,刘邦的分封有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刘邦是不会主动进行分封的,彭城之战后,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恢复旧制分封,大肆分封原六国,让原六国臣民为自己效力,这样就能成就大事,结果被张良完全地否定了,幸亏刘邦及时悬崖勒马,及时停止了分封六国。

之所以说这些,就是因为刘邦在不断的政治斗争中,看到了郡县制的好处,而发现在分封制的坏处,如果不是形势所迫,刘邦是不会主动分封,那么就来看一看,刘邦是如何分封七大异姓王的?

刘邦封韩王信为韩王,主要是因为韩王信在楚汉战争平定了韩国故地十几座城池,并且时常带兵协助刘邦作战,在韩王信平定了项羽分封的韩王郑昌后,出于管理韩地的考虑,封韩王信为韩王。

赵王张耳之前是项羽分封的常山王,楚汉战争后,张耳投靠了刘邦,协助刘邦对项羽作战,并且协助且韩信攻打魏地、赵地,被韩信向刘邦推荐封王,刘邦与张耳是故交,又有韩信的推荐,于是刘邦封张耳为赵王。

淮南王英布原本就是项羽所封的九江王,在楚汉战争中投降了刘邦,垓下之战前后,刘邦为了拉拢诸侯,共同攻击项羽,封英布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本就是项羽所封的燕王,韩信灭赵后,归顺了韩信,投降了刘邦,刘邦仍然封臧荼为燕王,燕地本来就地处偏远,山高皇帝远,刘邦根本就没有打过燕地,臧荼投降后就一直是燕王。

燕王卢绾是刘邦从小到大关系最好的朋友,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同乡又是邻居,一起出来打天下,在前任燕王臧荼造反被杀后,刘邦将卢绾被封为燕王,根本原因就是刘邦想将因功封为过渡为因亲封王,想将异姓王分封改为同姓王,以短暂巩固西汉根基。

长沙王吴芮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的后人,是秦始皇时期的鄱阳县令,一直是作为一股独立的势力存在,秦末时呼应农民起义,秦灭后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时,改为支持刘邦,刘邦称帝后封吴芮为长沙王。

梁王彭越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股独立的势力,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发展壮大,刘邦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反对项羽在彭城之战后极力拉拢彭越,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先是让彭越率军前来支援,但彭越不来,刘邦在听了张良的建议后,裂土封王,将彭越封为梁王,彭越才带兵前来支援刘邦打垓下之战。

楚王韩信是所有异姓王中刘邦唯一直接的手下成为封王的案例,韩信是萧何举荐给刘邦,因为才能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在彭城之战后,韩信开始独自率军作战,破魏、灭赵、诛齐,在成功灭亡齐国后,韩信主动向刘邦请愿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刘邦为了让韩信安心带兵支援,不仅同意了韩信的请求,而且直接封了齐王,不用代理。

这也是刘邦所有异姓王封王的大致理由,可以看出,除了韩信与卢绾之外,其他的异姓王都是以一股独立的势力存在,或者根本就是项羽所封的王,这些异姓王原本就有很大的独立性,刘邦无法完全控制这些异性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出于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必须拉拢所有诸侯和他一起反对项羽,出于政治目的,刘邦不得不封这些相对独立的诸侯为王,即使刘邦不封,这些人多半也是独立存在的,也相当于山大王一样。

换句话说,这些异姓王,刘邦如果分封还能捞取政治利益,与刘邦是政治同盟,如果不分封,这些异姓王也会独自存在,还有投靠项羽的可能,刘邦为什么不分封呢,这是当时独特的政治环境的产物,也是刘邦迫不得及的安排。

但是韩信和卢绾就不相了,刘邦封韩信和卢绾的原因与其他异姓王是不一样的,即使是韩信与卢绾,对刘邦来说,分封理由也是不一样的。

韩信被封王多少有些逼宫的意思,封建社会皇帝或天子的分封一定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但刘邦封韩信就是被动的,韩信当时拿下了齐地,仅凭一已之力就扫清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功劳确实足够大,当刘邦命令韩信率军南下共同抵抗项羽时,韩信居然按兵不动,还派出使者向刘邦要代理齐王封号。

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就是讳忌,以臣下向君主讨要分封,这个臣下若不是权臣,在封建社会也不可能了,韩信有意威胁刘邦,刘邦迫于政治形势,同意了韩信的要求,韩信才率领大军南下,这也是刘邦最记恨韩信的地方,所以在项羽被灭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因为刘邦担心韩信在齐地培养私人势力,坐大后会产生威胁。

刘邦封卢绾的理由也是最独特的,燕王臧荼谋反被杀后,刘邦就封了卢绾为燕王,卢绾既不是战功赫赫,也不是独立势力,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和刘邦关系非常好,刘邦封卢绾是向天下放出一个信号,他想将“因功封王”改为“因亲封王”。

也就是为刘邦之后的封刘氏子弟为同姓王作准备,这是因为眼看秦朝灭亡没人来救,对郡县制补充的矫枉手段,刘邦的本意是希望同姓王能够在天下有变时维护汉室江山,同时刘邦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完全照搬秦朝制度,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司法制度,抑或是军功制度。

对于周勃、灌婴、樊哙这样的功臣,刘邦是不会封王的,这是刘邦的政治理念导致,刘邦唯一封的一个关系亲近的异姓王卢绾最终还是造反了,让刘邦对异姓王产生失望,再加上刘邦希望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以同姓王来拱卫政权,所以之后的异姓不会再考虑封王了,即使有再大的战功。

同时,刘邦定了白马盟约,明确表示异姓不能封王,这成了整个两汉不成文的法律,所以像周勃、灌婴、樊哙这样的功臣,是不会被封王的。

8

刘邦建国时,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随在他身边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武将中的周勃、曹参、樊哙等人,他对他们一个王都没有封过。而他不喜欢的,讨厌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却一连封了七个王。

说起来,他真正喜欢又封为王的。只有卢绾一个。不过,刘邦封卢绾为王,却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是因为当时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后,又实在不放心别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卢绾去替代。否则的话,他也是不可能封卢绾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卢绾去替代,卢绾也从他最信任的一个人,一下变成了最不放心的一个人,最后两人反目成仇。

(刘邦剧照)

那么,刘邦何以要做出这种反常的行为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刘邦压根就没想过要封谁为王。如果非要说他想封谁为王的话,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儿子们。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又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蛋。刘邦在军事上比较一般,但政治上却异常清醒。那时候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举起反对暴秦的大旗,致力于推翻秦朝。但是,其实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当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认同秦始皇。他对秦始皇没有封他自己的儿子们为王,没有加强皇族的权势,最后造成秦朝被一个小小的赵高玩转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刘邦在建国以后,便开始努力剪灭他封过的那些王们,把他们都纷纷换给了自己的儿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刘邦既然要剪灭那些异姓诸侯王,当何以又要封他们呢?或者说,刘邦并不愿意封王,最终却一共封了七个异姓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韩信剧照)

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大都是项羽封的。刘邦不过是予以承认而已。而刘邦的承认,也并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认,而是无奈的选择。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韩信,以及归附韩信的臧荼、张耳。韩信打下齐地以后,想当王,便去信给刘邦说,他想在齐地当假王,好管理齐地。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明知道韩信是要挟他,却也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与此同时,韩信又奏请封臧荼、张耳为王。这两个人,因为是韩信奏请的,因此和韩信关系要更亲近一点。后来,吕后处决韩信后,臧荼也是因为和韩信很亲密,不得不抢先造反。

张耳情况特殊一些,那时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儿子张敖继承。而且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但因为张耳的赵王曾经是韩信奏请分封的,刘邦对张敖非常不耐烦,造成张敖部下造反。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刘邦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张良剧照)

二、妥协。

作为妥协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当时刘邦和项羽划定鸿沟为界限,两家握手言和。项羽回楚地,刘邦回汉地。这时候,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让他乘胜追击,不可贻误战机。刘邦倒是打起来了,可是韩信、彭越、英布他们不动。项羽反过来,又把刘邦围困。刘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认他们王的身份,并且还给他们划定了土地边界。这样一来,才调动了三人的积极性,参与到刘邦讨伐项羽的行动中来。

由此可见,这两个人被封王,主要是刘邦妥协的结果。

三、拉拢。

拉拢封王的,主要是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这两个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位置比较敏感。因此,刘邦觉得没有必要和他们打,于是就采用拉拢的办法,承认他们的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没有一个是刘邦愿意封的。因此,最终剪灭他们,避免国家重新出现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

9

刘邦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战胜西楚霸王,立于九五至尊之位,建立西汉王朝,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也都等来论功行赏的一天。

分封天下,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列土封疆,有人封侯拜相,也有人心生不满,觉得自己的卓越功勋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

那么,在刘邦分封时,为何韩信、吴芮、彭越、卢绾会被封王,而战功卓越,且与刘邦关系亲密的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却无法列土封疆?

“存在即合理”,在刘邦的天下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背后也都有各自的历史原因,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便不会再有这样的疑问了。

吴芮,早在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时,便已经位列王侯,被项羽封为“衡山王”,而刘邦在当时也只是被封为“汉王”,从地位上来讲,他们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直到楚汉相争开始,各路诸侯王都成为刘邦和项羽想要争取的军事力量,在那个时候,吴芮在张良的劝说下,投入到刘邦的阵营,虽然听从刘邦号令,本质上其实还是一种盟友关系,所以,西汉建立以后,吴芮封王顺理成章。

彭越虽然不是十八路诸侯王之一,但是彭越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也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其手下拥有的兵力,已经近万,他的战斗力不容忽视。

楚汉争霸时期,彭越投入到刘邦的阵营,算是“带资”入伙,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属于盟友关系,彭越对刘邦的命令也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性听从。

比如在刘邦违背鸿沟之盟,约彭越和韩信一起进攻项羽时,彭越便没有响应刘邦,直到刘邦允诺给出足够的代价时,才出手与刘邦联手,在刘邦许诺彭越的条件中,就包含裂土为王,所以彭越封王是因为他利用时局从刘邦手里夺来的。

韩信则与彭越不同,他本身是刘邦手下的将领,却趁着战场局势变动时机,使用了与彭越一样的手段,迫使刘邦不得已将他封为齐王,归根结底,韩信封王,刘邦是被迫的,这也为韩信的悲惨结局埋下祸根。

大体而言,刘邦立国之初封王者,在楚汉之争时期,都属于刘邦的盟友,而并非是他的家臣,只有韩信是利用手段威逼才得以封王。所以,周勃、灌婴、樊哙有战功、有关系,却都无法封王,毕竟天下就那么大,已经存在的异姓王已经让刘邦心生不满,又怎会再立新王瓜分自己的地盘呢?

说到这个问题时,就不得不提到卢绾,因为他是开国元勋,但是却战功不多,明明是家臣,却又被刘邦主动封为王,这是为何呢?

第一,卢绾与刘邦的关系亲密

周勃、灌婴、樊哙等人,虽然与卢绾都是刘邦从沛县出来的老兄弟,却依然有远近亲疏之分,卢绾与刘邦的关系,是这批人当中最亲近的存在。

卢绾与刘邦同一天出生,两家之间的关系也非常亲密,甚至为俩孩子一起办的“满月酒”,如果卢绾是一个女孩儿,他和刘邦就是青梅竹马。

卢绾与刘邦这一辈子一起出生,一起读书,一起玩,一起放荡不羁,即便是刘邦落难的时候,卢绾还是不离不弃,从没有因为刘邦的处境而犹豫半分,这一层关系,是卢绾最大的优势,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

所以,刘邦在多年的征战当中,对卢绾一直照顾有加,在刘邦辗转千里的征战生涯,沛县众人皆是沙场拼杀,而卢绾却只是“以客从”,跟随在刘邦身边,过着相对安全舒适的日子,这一点其实很符合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卢绾对刘邦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刘邦对卢绾自然也是患难与共,富贵同享。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时,虽然那段日子对于志在天下的刘邦来说并不好过,但总算是有了一些成绩,自然也要与诸位跟随他多年的有功之臣分享富贵,于是,周勃、樊哙等人都被封了侯,而卢绾则“入汉为将军”。

仅从卢绾封将军一职,就能看出刘邦对卢绾的“偏心”,因为秦汉之际,讲究论功行赏,卢绾一直跟在刘邦身边,虽然忠心可嘉,却没有立功的机会,即便有功劳,也都要挂在刘邦的荣誉账上,所以卢绾不能封侯,会动摇军心。

刘邦没给卢绾封爵,便给他封了官位,毕竟爵位是论功行赏,但是官位却是按需分配,刘邦可谓良苦用心。

不过,刘邦这一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失去效果,比如他与项羽争霸天下,卢绾的官职已经升到太尉,这已经是武官的“天花板”,无法继续升官了。而刘邦身边的其他武将,却都凭借军功一升再升,爵位已经很高,甚至韩信已经做王。

卢绾虽然官居太尉,却还是跟着刘邦,并没有带兵立战功,爵位自然还是无法封赏,官职自然也无法封赏,这样的情况出现,刘邦自然不满意,毕竟不能亏了自己兄弟。

“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食饮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何)、曹(参)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绾者”

刘邦此时意识到,想要给卢绾加封,又不惹人非议,只有积累战功一条路可走,于是,他派卢绾到自己堂兄刘贾身边,主要带兵在项羽后方周旋,负责骚扰项羽的补给线。

项羽军队强大,刘邦很难抗衡,所以设下骚扰项羽补给的计策,执行这个任务的主力部队是彭越,

刘贾只属于策应部队,卢绾在刘贾这里既可以得到战功,又不会受到项羽的主要照顾,这才是刘邦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果然,在击败项羽以后,骚扰后勤工作的部队功劳很大,而卢绾因为太尉官职,压了刘贾一头,功劳他占了大半,刘贾自然也无所谓,毕竟自己是刘姓,少些功劳也无所谓。

刘邦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帮助卢绾封侯,而且封的是长安侯,地位在侯爵当中也是绝对的佼佼者,无人可比。

刘邦迁都到长安以后,卢绾虽然暂时失去长安,但很快在燕王臧荼造反后,刘邦带着他前去平反,又刷一波战功,顺势又封他为燕王。

可见,卢绾的能力并不突出,战功也都是在刘邦帮忙下积累一些,最终的燕王很可能也是刘邦暗中策划收入囊中,正如刘邦所言,“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卢绾正是凭借这样的亲密关系,才被封为王,其他人羡慕不来。

第二,刘邦的帝王之术

不论刘邦最初是何等身份,在他建立西汉以后,他都是名副其实的帝王,而且是伟大的汉朝开国皇帝,他与其他皇帝一样,也懂帝王之术。

卢绾一路从内侍工作升至诸侯王,难道就纯粹是因为刘邦看重他们之间多年的深厚情谊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其一,在卢绾封王事件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虽然成为大一统的王朝,但是当时的七位异姓诸侯王却占据着半壁江山,尤其还有韩信这样的威胁存在,令刘邦时刻不安,如果异姓诸侯王联合在一起,他的江山便无法坐稳,但是异姓诸侯王之中,有一位自己人的话,则情况会大不相同。

卢绾就是这个人选,他能力平平,而且关系亲密,既可靠又不可怕,是作为异姓王之中为自己代言的最佳人选。

另外,卢绾封王以后,相当于增加了汉朝控制的地盘,而且是一位异姓王,不会受到其他异姓王的反对和排挤,如此一来,刘邦则可以慢慢进行下一步计划,剪除异姓王,封刘姓王,稳固江山。

自古帝王多绝情,刘邦虽然也是帝王,却属于有情有义之人,虽然他对异姓诸侯王出手狠辣,但是对沛县的老兄弟们,也算是有情有义了。

刘邦走到人生末路时,平叛英布,再次回到故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他的泪水中,或许有不舍,或许有无助,而最多一定是怀念当年,与兄弟们一起上山捕猎,下河捉鱼的日子吧。

10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熟悉这些人跟刘邦的关系如何?

我们先说被刘邦封为王的这些人,韩信和彭越这两个人可以归为一类说。

韩信的功劳相必大家都已经清楚了,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他给刘邦打下来的。韩信被封为王是众心所望,这没有什么好诟病的。

我们再说彭越,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韩信在北方开辟新的战场,刘邦和项羽主要对峙在荥阳。

彭越主要负责在项羽的后面捣乱,隔三差五的断项羽的粮道。

他弄的项羽很无助,因为彭越是打游击战的开山鼻祖。项羽对他恨的是牙痒痒,只要项羽想去打他,他就躲起来,如同鬼魅一般,项羽根本找不到他。

等项羽回头打刘邦的时候,他就从后面偷袭项羽。就是因为彭越的存在,所以,刘邦才能给项羽在荥阳对峙两年多的时间。

到了韩信发动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因为刘邦答应封他们为王,所以,他们才肯出兵帮助刘邦打项羽的。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建立大汉,开始称帝。

他称帝之后,就只好履行诺言,把韩信、彭越和英布封为王了。彭越和韩信就是这样当上的王。

我们再说卢绾和吴芮,这两个人一个被刘邦封为了燕王,一个封为了长沙王。

先说卢绾,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还是邻居。

他们的交情别人当然不能比了。我们只说一件事,你就知道刘邦和卢绾的关系有多亲近。在刘邦当了汉王之后,只有两个人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卧室,这里两个人一个是卢绾,一个是刘邦的弟弟刘交。

可见,刘邦对卢绾的信任程度。

虽然在楚汉争霸当中,卢绾并没有立过什么像样的功劳,但是,他和刘邦关系最铁,最后刘邦让周勃,曹参等功臣选卢绾为王,卢绾就是这样当上的王。

至于吴芮的长沙王,他是项羽灭秦之后,被项羽封为衡山王的。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他两不相帮,刘邦称帝后,就让他当了长沙王。

长沙这块地盘在古代就是不毛之地,刘邦根本就没有看得起过这一块地盘,所以,后来刘邦诛杀异性诸侯王的时候,就是没动长沙王。

周勃、灌婴和樊哙三个人都是刘邦的老乡,出身比较贫寒,樊哙之前是杀狗的,在跟随刘邦起义之后,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

周勃起义之前是鼓乐手,后来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但是,也仅仅是防守为主,像韩信那种开疆拓土的功劳,他立的不是很大,给个侯就算不错了。

灌婴是刘邦的骑兵司令,他的功劳主要是在垓下之战后,追项羽到乌江这段路程,最终在乌江逼迫项羽自杀。

所以,他们的功劳,都没有达到封王的地步,刘邦也不可能把他给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