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2020-10-21 02:02阅读(60)

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范增是秦末第一谋士,张良、陈平联手才能对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秦末,陈胜、吴

1

?? 【范增是秦末第一谋士,张良、陈平联手才能对付。】

???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反秦,一百多万起义军,分属于数十个不同的派别,出现了一大批谋士,张耳、陈余、孔鲋、张良、范增、郦食其、陈平、蒯通(蒯彻)、娄敬、叔孙通等等。孔鲋、叔孙通、娄敬都是儒家,儒家只能当朝廷的博士,他们的政治主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张耳、陈余不是单纯的谋士,他们还是带兵打仗之人。把这五个人排除之后,著名的谋士就剩下范增、张良、陈平、郦食其、蒯通五个人。综合评定而论,范增是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只能屈居第二,陈平则排名在第三,郦食其之谋以舌辫著称排名第四,蒯通之策近乎馊主意排名第五。

范增是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人,天下反秦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范增精通兵书战策,好为奇门遁甲,范增之策有阳谋也有阴谋,纵横家是战略,兵家是战术,范增有纵横捭阖的战略风范,也有决胜千里的兵家权谋。范增出场的时候,正是陈胜被庄贾杀害之时,各路起义军和六国诸侯派系林立,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分成几大派别,天下反秦大业处于低潮时期,范增一出场献给项梁的战略谋划,顷刻间就扭转反秦大业的颓废之势。

陈胜王死了以后,陈胜的部将秦嘉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项梁派兵击败了秦嘉,合并了秦嘉的军队,拥兵10万,景驹逃跑死在了梁地(开封东)。章邯秦军先头部队到达粟地,项梁派朱鸡石、馀樊君领兵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兵败逃到胡陵(山东鱼台县),项梁引兵入薛城(山东枣庄南),杀了朱鸡石。东阳人陈婴拥兵2万多,自己不敢称王左顾右盼;陈胜的部将吕臣父子组织了苍头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10万,吕臣杀了叛徒庄贾,苍头军在魏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刘邦在沛丰一带有兵2、3万,楚地数千人的队伍不计其数,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到薛城开会,刘邦也前往薛城参加了会议。

范增前往薛城,对项梁说:“陈胜王为什么失败呀?秦国攻灭六国,楚国的灭亡是最冤枉的。想当初,楚怀王被秦昭襄王诱骗到秦国,楚怀王受尽屈辱死在了咸阳,楚国人怜惜怀念到今天。所以,楚国的预言家“南公”预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首义之后,不拥立楚怀王的后裔,却自己称王了,对楚国人没有号召力怎么能长久呢?将军你江东起兵后,楚国的各路义军争相归附将军,什么原因呀?因为将军世代为楚国将军,大家都盼望着将军能够复立楚怀王的后裔为楚王,树立起一面团结人心众望所归的大旗。”

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派人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后裔,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流落民间给人放羊,项梁把他找了回来,拥立为楚怀王,顺应民心民意。楚地的各路义军,都团结到了楚怀王熊心的周围,项梁的10多万军队,吕臣父子的10万苍头军,刘邦的2、3万兵马,陈婴的2万东阳兵收为楚怀王的近卫军,诸多小股的起义军也都归顺了楚怀王,重新整合的楚国军队不下30万。楚怀王封陈婴为上柱国,和楚怀王一起建都在盱台,项梁被封为武信君。

范增出山后首次谋划,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立楚怀王熊心为王,不但团结整合了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在六国各路起义军中竖起了一杆大旗,基本形成了反秦的统一战线。楚怀王逐步上升为天下反秦的领袖,可以这样说,范增的这一战略谋划奠定了反秦大业成功的基础。几个月后,项梁引兵北上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救援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随后,刘邦和项羽攻破城阳,在濮阳城郊大破秦军,秦军收缩濮阳城。转攻定陶没有得手,西攻邕丘大破秦军斩李由,项梁由是沾沾自喜有点骄傲了。

项梁骄傲而导致定陶战败身亡,楚国损失了数万人马,但是吕臣、项羽、刘邦率领的近20万楚军主力犹存。吕臣10万苍头军退守彭城东,项羽5万江东军退守彭城西,刘邦3万沛丰军退守砀郡。楚怀王熊心从盱台前往彭城,收缴了吕臣、项羽的兵权亲自掌管军权,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父亲吕青为令尹(宰相),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唯独没有收缴刘邦的兵权,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章邯击破项梁楚军后,错误的认为楚地之兵不足为忧,随即北上转攻魏、赵、代、燕。

章邯秦军攻破邯郸,赵王歇、张耳数万兵退守钜鹿,王离兵团包围了钜鹿,赵王数次请求楚怀王出兵救援。楚怀王决定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15、6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刘邦率3万偏师攻打秦关中,这个一正一偏的战略决策,是反秦同盟和秦朝的大决战。楚军15万主力救赵,会合各路诸侯兵20多万,总兵力达到40多万,和章邯秦军40万决战钜鹿;刘邦率偏师3万攻秦关中,可以牵制30万秦关中军团,避免秦关中军团驰援钜鹿战场。

项羽钜鹿战场和刘邦关中战场,是相互联系、彼此牵连、相互声援的。如果项羽不抗住章邯40万秦军团,刘邦攻击关中不会轻易得手;如果刘邦不攻击关中,秦30万关中军团极有可能北上增援。楚怀王的这个战略决策,主意到底是谁出的史书没有记载,肯定不是陈婴、吕青、吕臣出的,这三个人在秦末战争中再也没有大的贡献。这个战略谋划很可能是范增、张良,范增是楚怀王身边的谋臣,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范增更容易接近楚怀王,很可能是范增策划的,因此范增成为北上救赵楚军主力的第三把手。

项羽杀宋义夺取楚军军权,不知道是不是范增谋划的,但是,项羽率领15、6万楚军主力,和20多万诸侯联军一道战胜秦军,围歼王离兵团,一定有范增的谋划,否则,项羽是不可能把范增称为“亚父”的。刘邦率三万偏师进攻关中,拱卫咸阳外围的秦关中军团有30万,战略要地荥阳、洛阳防线,秦军超过了10万。刘邦攻打昌邑(许昌)郑州时,高阳狂徒郦食其投奔,成为刘邦身边仅次于张良的谋士,张良为刘邦谋划策略,郦食其为刘邦说城劝降。

刘邦以3万兵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张良的“避实击虚”战术建议功不可没。以3万兵强攻、硬取荥阳、洛阳、函谷关,就是把3万兵打光,也不可能突破荥阳防线。南阳宛城有秦军5万,丹江、西陵主要是蕃兵,武关有秦军5万,峣关有秦军5万,蓝田、潼关兵力空虚,绕道南阳避开秦军主力,进攻秦军相对薄弱的地区,便于各个击破,取得意想不到的战略突破,刘邦先于项羽2个月打进关中。

范增和张良的第一次正面交手,就是项羽率军想进关中,刘邦挡着不让进。项羽兵40万、刘邦军10万,双方实力众寡悬殊。刘邦手下司马曹无伤暗中投靠项羽,范增言刘邦在山东的时候好酒及色,这次进入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听从范增建议:“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私交甚厚,连忙赶往刘邦军营给张良报信,张良预先知道了项羽、范增的底牌,鸿门宴上范增、张良打成平手。

项羽40万兵、刘邦10万兵,力量对比悬殊天平向项羽倾斜,曹无伤给项羽暗通款曲,项伯给张良报信天平反正,双方的暗斗走向明争,张良为刘邦预备多种应急手段,刘邦遂前往鸿门赴宴。事先项羽、范增商议好暗杀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数次举玦,暗示项羽对刘邦动手,项羽的犹豫不决没有摔杯为号,范增铤而走险诏项庄进帐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挺身而出化险为夷;樊哙闯宴则项羽亦有性命之忧,刘邦乘机率人逃脱,留下张良一人周旋。

鸿门宴后,范增和项羽密谋而“上下其手”,阴谋瓦解了刘邦称“关中王”,也阴谋瓦解了齐王、赵王等人的势力,建议楚怀王分封十八路诸侯,项羽自称楚霸王领九郡之地。项羽阴命衡山王、九江王截杀义帝楚怀王,不见得是范增的主意,但是义帝楚怀王被截杀,天下登时大乱。田荣并王三齐拥兵十几万;燕王臧荼合并辽东王韩广;陈余起兵拥立代王赵歇复为赵王,攻灭常山王张耳拥兵十几万;刘邦兵出栈道、陈仓,合并关中三王,拥兵20多万出关。

前206年4月,刘邦封汉中王,张良离开刘邦扶保韩王成,前205年2月,刘邦出函谷关。殷王、河南王、魏王豹遂降,击败韩王昌,立韩王信为王,张良离开刘邦一年后再次扶保刘邦,刘邦在洛阳发《讨项羽檄文》,一定是张良的谋划。刘邦彭城之败,固然是刘邦轻敌所致,但是张良、韩信也脱不了干系,韩信会兵来晚了,张良出谋划策不力比不上范增。彭城兵败之后,汉军集结荥阳,刘邦战略决定张耳、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刘邦固守荥阳吸引项羽30万楚军进攻,一定有张良的主意。

荥阳会战打了一年多时间,楚汉相争决战荥阳打的就是消耗战,实际上打的就是后勤保障,楚军粮草兵源不断,而汉军粮草兵源不足,张良始终拿不出锦囊妙计帮助刘邦。荥阳粮尽之时,韩信迟迟不予增援,坐等荥阳城破刘邦战死。刘邦听从陈平之计,以四万斤黄金贿赂离间项羽君臣,项羽开始疑心范增等人,削夺范增等人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请赐骸骨归田养老。”项羽准许了,范增未回到彭城,半路上突发心血管病而死。

范增虽然死了,荥阳会战刘邦败局已定,这就是范增所说:“天下大事定也”。范增的谋略之高,建议立楚怀王熊心,树立了统一战线的大旗,秦国最终灭亡。楚汉相争二年,为项羽谋定“彭城战役”、“荥阳会战”之胜利,张良、陈平二人联手,使用阴谋诡计方能制约范增。范增突发心血管疾病而亡,司马迁记载为背疮而死,而背疮实际上是心血管病引起的。范增死后,项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项羽楚军战略形势则急转直下,项羽一败成皋战役、二败广武战役,丢失成皋、洛阳、广武、荥阳,从此走上灭亡的道路。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







2

这里是芒果论史!

楚汉之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刘邦阵营有萧何、张良、韩信,项羽阵营有范增。据《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统一天下后曾经对楚汉之争做过总结,他认为他之所以胜,在于能用“汉初三杰”,而项羽之所以败,在于有一个范增却不用。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高度评价让范增的知名度大涨,但实际上范增作为一个谋士,水平到底如何呢?总的来说,范增是一个优秀的谋略家,却不是一个安分的臣子,项羽不信任他并不完全是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造成的。接下来,我将从其政治军事才能和个人性格两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军事才能:眼光毒辣,能对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

范增的才干非常值得肯定,具体体现出来就在于他的眼光极其毒辣,能够对未来的形势做出精准的预判。

在刘邦西入灭秦之后,范增就敏感的预测到了天下形势的变化,在灭秦之前,天下间的诸侯是同盟、是战友、是合力灭秦的好兄弟,可是秦朝一旦灭亡,诸侯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对手,变成了竞争者。刘邦被人称之为“长者”,宽厚仁和善于收买人心,同时又是第一个入关的诸侯,可谓是占尽先机,因此范增认定刘邦会是项羽最大的阻碍。

项羽因为刘邦封堵函谷关一事而决定攻打刘邦,范增就称刘邦头上有天子气,目的就是为了坚定项羽攻打刘邦的决心。那么此时打刘邦有什么好处呢?刘邦封堵函谷关,阻拦天下诸侯,一是以寡敌众,二是失了天下大义,此时攻打刘邦可谓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师。

虽然由于项伯泄密导致这次战争没能爆发,反而转为了鸿门宴,但范增老辣的目光依然得到了体现,其识人之准可见一斑。

另一件体现范增政治军事才能的事件发生在刘邦彭城之败后,项羽一路追击刘邦,刘邦一直退到荥阳才稳住阵脚。刘邦采纳郦食其的提议,据荥阳之险,取敖仓之粮,终于勉强守城,但项羽多次断刘邦甬道(运粮之道),刘邦实在无力坚守,准备以荥阳以西为汉,与项羽共治天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

项羽已经同意了刘邦的求和请求,但范增却坚决反对,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录了范增所言。大意就是说,此时正是汉军虚弱的时候,如果此时不将其彻底击溃,那么以后必定会后悔。项羽于是拒绝刘邦的求和,继续楚汉之争,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事实证明,范增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预判,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此时的楚军面对汉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一切继续这么发展的话,汉军可能真的就被楚军彻底消灭了,但关键时刻,范增负气离去了,这就和他个人性格上的弱点有关。

性格特点:妄自尊大,不懂为臣之道,故为君主所疑

陈平用离间计使得范增不被项羽所信任,这个离间计是怎么样的呢?项羽使者到时,陈平准备好酒好肉,待到使者说出自己是项王手下时,陈平就佯装大怒的说,“我还以为是范将军的使者呢”,随后就把好酒好肉撤了,然后端上来一些很差的食物。使者受了羞辱自然就将这些事情向项羽倾诉,于是项羽就不再信任范增了。

那么陈平的这个离间计到底如何呢?就《史记》上的描述来说,这实在是一场拙劣的表演,项羽但凡认真思考一番也不至于被离间,这说明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已经有了裂痕。

时间回到鸿门宴上,刘邦从小路逃跑之后,张良将礼物献给项羽、范增,并转达刘邦已经回军营的消息。范增此时的表现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有较为细致的记载,范增把张良献的玉斗放在地上拔剑斩破,然后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里的“竖子”说的是项庄,但实际上范增却是在指桑骂槐,联系到他在鸿门宴上多次对项羽使眼色而项羽不为所动的情况来看,他是在埋怨项羽。可值得注意的是,刘邦虽然已经走了,但张良还在,范增如此破口大骂,第一是不给项羽面子,第二是把君臣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外人眼中。

也就是说,范增是一个很容易意气用事的人,他在情绪控制方面非常欠缺,没有给到项羽足够的尊重。身为项羽的手下,却不把项羽放在眼中,他的这种表现能让项羽安心吗?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时,有嘲讽项羽之意,但若范增这样一个不懂“人臣之道”的家伙在他手中,他敢放心大胆的启用吗?恐怕也不见得!

意气用事的行为在范增身上非常常见,当陈平用离间计离间范增、项羽之后,项羽开始怀疑范增,而《史记 项羽本纪》用了一个字来表达范增对此事的反应,这个字是“怒”!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

“乃怒曰”,身为项羽的手下(臣子),竟然敢对君主发怒,范增的性格弱点在这个时候非常明显的暴露了出来。项羽不用范增而失天下,但范增这样目无君主的臣子,又有几个君主敢毫不顾忌的重用他呢?

所以说,范增的才干是足够的,但是个人的弱点也是明显的,项羽刚愎自用不假,但在不重用范增这件事上,范增自己也得承担一定的责任。

范增:优秀的谋士,拙劣的臣子

范增的水平如何呢?在谋略方面,那是相当不错的,他总是可以一眼看透敌人的战略意图,并且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所以在范增离去之前,刘邦有萧何、张良(此时韩信虽为大将军,但实际还未被重用),却始终在楚汉之争中落于下风。

但在做臣子的方面,范增的水平就很低了,他根本不懂为臣之道,表面上称呼项羽为君王,但内心其实还是把项羽当做一个“毛头小子”,一会指桑骂槐的喊“竖子”,一会儿又对着君主“发怒”。如此没有分寸的臣子,项羽又怎么敢重用他呢?

优秀的谋士,拙劣的臣子大概就是说的范增吧!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3

范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重要谋士。在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范增投奔了楚军,成为项梁的部属和谋士,后来项梁战死沙场。

范增就跟随项羽与秦军作战,在楚汉相争的初期,被项羽称之为“亚父”,那么范增作为一个谋士,其谋略水平到底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历史事件,来看范增的战略水平到底如何。

一、规划楚军战略方向,重建楚国,推举楚怀王的后裔来号召天下。

在秦末农民起义之后,楚国的义军各自为政,很多起义队伍被秦军各个击破,楚国的起义活动陷入低潮。

项梁、刘邦等义军首领相会于薛地,他们商议挽救时局的方针和策略,这个时候,范增给项梁出了一个主意,他认为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为王。

因此,他主张立楚怀王的后人为王,以便于号召更多的老百姓加入楚军队伍。

二、范增是鸿门宴的真正策划者

清代学者顾嗣立曾评价范增:

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顾嗣立对范增的谋略水平表示怀疑,他认为范增就是一个70多岁的老者,年老体衰,除了火烧阿房宫以报仇雪耻之外,就会搞些歪门邪道,只会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暗杀盟友刘邦而已。

其实,这个计谋确实有点缺德,但是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取天下似乎很容易。

三、范增的战略战术比较高明和实在

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在荥阳出现了一个彻底消灭刘邦的机会,项羽却犹豫不决,欲战欲和,举棋不定。

范增劝项羽不要和谈,一举歼灭刘邦算了,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穷途末路,最后居然使出反间计,挑拨离间范增与项羽的关系。

项羽竟然怀疑范增会与刘邦里应外合,来谋害他,然后就不再重用范增,范增不得已,对项羽说: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就是撂挑子的意思:争夺天下的事已经基本完成,你项羽好自为之,我年老体衰,还是请让我安享晚年,回归民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范增确实是难得的谋士,刘邦自己对范增的评价更加直截了当,他说: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曾经高度评价范增:

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意思是说,范增是刘邦比较畏惧的谋士,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西楚霸王不会灭亡,范增应该也是杰出的谋士。

总而言之,西楚霸王的谋士范增,确实是深通谋略的高水平人才,古人已经有很多的评价,我个人也觉得范增是项羽集团最厉害的角色。

4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刘邦想要一统天下很难

以西汉三杰的谋略家张良为例,张良在战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战术上有较好的表现。这就是张良为什么无法复立韩国只能投靠刘邦的原因。在战略大局上,刘邦比张良还好。

范增的谋略

有明确记录的谋略:

1、劝项梁立楚之后。在陈胜被击败时,项梁尚未决定是否自立时,范增以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劝项梁立楚怀王孙子为楚怀王,收拢天下人心。

可以说,楚国之所以在秦末势力最大,就在于范增立楚之后策略,收拢天下人的同情之心: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给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

2、拒绝刘邦求和。在彭城之战后,面对刘邦以荥阳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项羽拒绝并围攻荥阳必杀刘邦。理由是:汉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后悔。

3、关于鸿门宴范增力杀刘邦的说法,更多是西汉建立后赞颂西汉的故事。实际上,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一起入关,如果要杀刘邦,也是项羽和各路诸侯一起商议的结果——毕竟刘邦派兵在函谷关阻挡的并不是项羽一个人,而是十几个未来诸侯。

鸿门宴突出了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实际上是刘邦VS项羽等十几个诸侯。

没有明确记录但很有可能是范增计谋:

巨鹿之战;分封刘邦为汉王;击败田荣;彭城之战;荥阳之战等。

张良的计谋

1、劝刘邦不要接受秦守将投降,而是绕路峣关从背后袭击秦军,攻入咸阳。这是军事战术上的谋略。

2、要求刘邦不要动秦朝府库的,是樊哙,张良只是帮忙劝说。

3、鸿门宴时,除了依靠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外,张良并无特别计策;如果没有樊哙的冲撞,刘邦难以走脱。

4、劝刘邦烧栈道,未必是真帮刘邦——深层是为韩王成的韩国提供一份安全保障。张良西劝刘邦烧栈道,东劝项羽东向,表面是为了刘邦,实则是让项羽东向、给韩国更多的生存空间——只是张良没有想到项羽根本就不放韩王成回韩国,

5、彭城之战战败后,册封东方策略是刘邦主动提出的,张良只是提供英布、朋友、田荣、韩信四人作为人选。至此,韩信才真正从刘邦手下成为大将。

6、劝刘邦不要为了削弱项羽实力而立六国后,理由是:若六国后复力,刘邦将会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这些人都去辅佐他们家乡的六国国王了;刘邦没有能力去赐予粮食给贫困、册封古代名人之后,无法建立德望。

7、张良劝刘邦接受韩信册封假王的要求。

8、张良劝刘邦割地给韩信、彭越以便让二人领兵来参战。

就张良的计谋而言,基本上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从没有从整体上看待天下局势的。唯一具有整体局势的计谋——劝刘邦封存咸阳府库,还是樊哙最先提出的


综述

范增的立楚之后策略,立时收获天下人心,让刚刚破亡的楚国立即成为东方六国中的领袖。就算是鸿门宴,范增一眼就能看出刘邦是最大的威胁着而张良却看不出,还傻傻的帮刘邦,最终导致韩国无法复国。

《史记》记录的张良谋略,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提出的,都是战术性的策略,从无战略性策略。

两个具有战略性问题,都不是张良主动提出:封存咸阳府库是樊哙第一个提出,张良只是附和;捐山东天下是刘邦自己提出的,张良只是给出人选。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5

范增只知谋事,不懂谋身,注定结局凄凉。

在秦末汉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文臣武将英雄辈出。其中智谋之臣,最出色的当属张良、陈平、范增、郦食其和蒯通等人。他们的水平高低,该如何排名?世人众说纷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在笔者看来,称得上大谋略的,当属张良、范增和蒯通。陈平的计谋虽天下无双,但称不上大韬略,郦食其只能算是舌辩之士。

张良、范增和蒯通,是这段历史时期最出色的三大谋略家,但最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只有张良功成名就,悠然终老。原因就在于张良不但善于谋国,也善于谋身,而范增和蒯通只知谋国,不懂谋身,最终结局,只能是功败垂成,凄凉收场。所以,综合谋国谋身的水平,项羽手下第一谋臣范增,其水平远在张良之下,与蒯通在同一水平。

范增作为楚军的第一谋士,楚国主要的战略家,最出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陈胜失败的原因为切入点,借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力陈楚军的主要领导项梁,拥立原来楚王的后代熊心为楚怀王,赢得了江东的人心和民望,使楚军快速发展壮大。二是项羽取得楚军的军事领导权之后,范增以犀利毒辣的眼光,从众多的诸侯中将刘邦锁定为楚国最主要的敌人,坚决建议项羽借故杀了刘邦。鸿门宴上杀刘邦不成,又建议项羽将刘邦分封到偏远闭塞的蜀地为汉王。就凭这两大战略谋划,如果项羽能够采纳,就足以改写历史,范增也足以功成名就。但项羽没有接受范增的谋略,从表面上来看,是项羽的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但同时也有范增不懂谋身,没有获取项羽绝对信任的原因。所以,范增的计谋虽好,但终究没有付诸实施,等于是空言,这也是范增的水平远比不上张良的原因所在。

范增没有识人之明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秦末汉初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诸侯层出不穷。张良、陈平、韩信等人,虽几经波折,但仍然不改初衷,最终选择了刘邦作为辅佐的对象,与明主一起建功立业,打下了大汉江山,也成就了自己各自的辉煌人生。但范增却没有识人之明,固执地选择了狭隘自负、刚愎自用、残暴无道的项羽作为事奉的君主,且不知悔改,不懂迷途知返,不但毁了自己的前途和一世英明,还白白送了自己的一条老命,结局凄凉,令人扼腕叹息。

范增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项梁去世时,将项羽交付给范增,让范增鼎力辅佐,并让项羽以“亚父”尊称范增。项梁也许是出自真心,范增却绝对不可以当真。但他范增却不善于处理这种人际关系,不懂为臣之道,真心将自己当成项羽的“亚父”,以长辈自居,将君主项羽当小孩对待,高兴时呼项羽为“羽儿”,不高兴时呼项羽为 “竖子”。一个国家的君王,是万民之主,特别是战争时期更需要绝对的权威。而不知天高地厚的范增,动不动就想凌驾于君王之上,表面上看是对项羽的不尊重,其实是损害了项羽作为君王的绝对权威,像项羽这样盖世无双的英雄,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所以,当汉军中的陈平,实施并不高明的离间计,就彻底撕裂了范增与项羽之间的信任。与其说是陈平计谋的作用,倒不如说是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存在裂缝,彼此间的信任本来就存在危机。而这种裂缝和危机,主要责任是在作为人臣的范增。

范增不懂进退之策

陈平离间项羽与范增成功,项羽开始不信任和反感范增。作为一个顶级的谋士,这个时候却不知进退,不懂蛰伏隐忍,而是选择盛怒之下负气出走,“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请赐骸骨归田养老。”正在气头上的项羽,也就顺势同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范增,孤苦伶仃地经受颠簸之苦,还在回老家彭城的半道上,就因背疮发作而死。

范增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完成不同的选择。既然项羽不信任,也不同项羽斗气,选择暂时放权,什么事也不管,在军中做个闲散之人,像徐庶进曹营一样,一言不发,不出一计一谋。等一段时间,吃尽苦头的项羽,一定会识破陈平并不高明的离间之计,也一定会明白自己离不开范增的智慧。如此,范增与项羽的君臣之谊仍可挽回,楚国的大业仍还有前途,项羽也不至于落到最后自刎乌江的下场,范增不至于凄凉地死在半道了,一世功名毁于一旦。

总体来说,因为范增只善于谋事不懂谋身,所以虽然有过人的才智和韬略,但却不会有成就大业的机遇,其水平自然大打折扣,根本不可能与张良比肩,其谋身的本领甚至比蒯通都差了一筹。@晨风晓月趣历史,期待与您交流!

6

项羽的谋士范增的名气,大概是来源自刘邦的那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句话看似是推崇范增作为谋士很有水平,但何尝不是刘邦自诩有知人善任只能呢?其中刘邦挤兑项羽的意思,明显居多,至于范增,更像是一个不太理想地衬托。

那么真实的范增又是如何的呢?

明代评论家张燧在《千百年眼》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范增智不如儿女子。”其意思是指范增的智慧,还不如稚子与妇人。

这个评论或许有些过了,但其实范增真的就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吗?

一个好的军师,首先最基础的能力就是能够处理好和领导的关系,不能揣摩领导的意思,不能扮演好自己臣下的角色,你再有本事,再智计无双,也施展不出来啊。

而纵观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却没有那么和谐。

比如著名的鸿门宴上,刘邦逃走后,范增当着刘邦未能带走的随从,气的拔出剑来,把刘邦送来的玉斗给劈成两半,接着,还不解气,痛骂了项羽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情商到了范增这个地步,大概也是没救了。你当着敌方势力,公然质疑自己的主公,还肆无忌惮地指责,这样真的好吗?

须知项羽是一个多么骄傲的人,他家门高大,楚国顶尖贵族出身,少年成名,巨鹿一战成就天下威名,想来没有当场格杀了范增,脾气已经很好了。

更何况在鸿门宴上范增用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搞这种不跟领导通气的小动作,本来就已经很过分了。笔者真的不知道,范增到底优秀在哪里?

杀一个刘邦,项羽就真的能夺天下了么?

这种见解真的太肤浅了,项羽集团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其太排外了,没有一匡天下的政治理念,也没有能够给诸如萧何、韩信、曹参这类草根施展才华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张良,都能看出其中极大的问题。说到底,项羽自视甚高,有点看不起人,英雄的傲气,导致其失去了刘邦的狡黠和御下之道。

而一个范增,在内政上不能指出项羽的困局,即项羽集团只以楚国贵族们为核心,玩的还是春秋战国那套,根本不适应天下的形势。而在军事上,更加是毫无建树。

而更重要的是,范增的性格也是个大问题,总是一副为主公尽心尽力,操碎了心的样子,好似项羽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时刻需要自己的提点,你这么干置项羽的权威于何地?

如此范增,真的太难与刘邦集团的谋士相比较了,就是一个以游说出名的郦食其大概也是比不上的,至于陈平、曹参、萧何、张良,那更不可相提并论了。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7

作为项羽第一谋臣的范增,谋略水平在当时应该属于顶级水平,楚汉之争与其说是项羽与刘邦的争斗,倒不如说是项羽智囊团同刘邦智囊团的争斗,项羽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范增,刘邦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张良,这两个人的智谋都非常高,不过单从谋略来比,范增应该比谋圣张良更高一筹,这点从张良的表态也可以反应出来。张良说:‘’范增谋略三倍于我‘’。虽说这种话有张良谦虚的成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此说来范增当属‘’谋仙‘’。



范增是个高人,对天下局势看得很准,可惜他的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直到70岁时,楚国贵族项梁起兵反秦,他才得以出山,投靠项梁,正式开启他辉煌的老年人生。当时项梁带领会稽子弟兵度江而西,在薛地(今山东滕县)与刘邦等反秦义军汇合,范增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范增在反秦联盟会议上,分析了目前的局势,并指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己为王,没有利用楚人反秦的力量,范增建议项梁立楚怀王后人为王,凝聚楚人反秦的力量。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于是项梁派人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他为楚怀王,建立楚国政权。此举得到了楚人的积极响应,项梁的势力迅速增大,范增一出手,就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随后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作为宋义的副手,范增为末将,不久项羽杀了宋义,实际掌握了楚军,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由此范增开始尽心辅佐项羽。



公元前206年,刘邦破武关,率先进入关中地区,秦三世子婴投降,秦朝随之灭亡。按照协议刘邦应该被封为王,可被楚将英布武力破关,刘邦退出咸阳,驻扎在霸上。刘邦本来想着好好的表现一下,发布安民告示,以得关中民心,没想到势力强大的项羽硬是插上一杠,没有办法,势力不如人家项羽,只好忍气吞声。



刘邦的反常行为,引起了老谋深算的范增注意,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场鸿门宴,想要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没想到在鸿门宴上,刘邦的表现让项羽非常受用,根本没想要杀刘邦,范增气得半死,当场发飙,说项羽不可救药,并说灭项羽的一定是刘邦。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做捶死挣扎,刘邦向项羽请和,范增极力阻拦。可在此时刘邦的智囊团成员陈平献上一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虽说刘邦并不看好此计,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陈平之计一点都不高明,却成功了。范增一声叹息,无奈离去,病死途中。



范增的一生辉煌在最后的四年,可惜他并没有实现他的抱负,他本想好好辅佐项羽争得天下,做个开国功臣,可后来的项羽根本不按他的套路出牌,以至于心愿未了身先死。从范增的一系列策略来看,他是个谋略大家,但我觉得他又是个另类,他作为项羽的谋士,完全没有顾及项羽的面子和感受,经常把项羽当小孩一样责备,让项羽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我觉得范增虽为谋略大家,有才能,但确实没有平衡的智慧,对于项羽的残暴没有做过阻止,这些足够说明他还是一个自控能力很差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偏才而已。

8

范增的谋略水平不算顶尖,跟同时代的张良、陈平相比还是颇有差距,就是跟韩信的智囊蒯通相比,也颇有不及。范增水平虽高,但是他跟的项羽并非明主贤君,因此他的功劳不及张良等人,名声自然而然不及汉初三杰。笔者认为水平低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范增认为巴蜀和汉中是蛮荒之地,很大方的把三处地盘分封给刘邦了。汉中古代称为南郑,春秋晚期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得,商鞅变法后汉中也一体变法,经济条件很好。巴蜀是秦国的后勤基地,经过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巴蜀大地成为天府之国。巴蜀距离秦国远,又有秦岭相隔,因此巴蜀成为秦国流放犯人之地,但这不代表巴蜀就比关中差!范增孤陋寡闻,认为巴蜀莽荒,汉中穷困,就建议项羽把三处地盘给刘邦。殊不知这三处地盘受反秦战争波及少,相对中原和关中而言更加富裕,这成了刘邦的帝王之资!

范增给刘邦的地盘最佳位置是越国旧地,一方面可以将刘邦置于楚国的监视之下,另一方面可以让实力较强的南越国攻击刘邦。范增另一个表现就是死于反间计,他身为谋士智囊,居然无法破解陈平的反间计,最后不得不孤身离开,死于荒野之中。陈平用反间计离间楚军上下层关系,项羽在军队内部展开派系清理,许多兵将无辜被杀,此举大大削弱了楚军的团结安定!更可笑的是项羽听信汉使之言,认为范增有谋反之嫌,范增在汉国的地位高于项羽,于是疏远了亚父范增。对于陈平的阴谋,范增毫无还手之力,可见范增能力偏弱!

项羽残暴不仁,攻城略地必会杀戮屠城,范增作为天下名士,却无法劝阻项羽减少杀戮,使得项羽有了暴君之名,百姓不附楚,诸侯不亲项!项羽在反秦战争中,对那些敢于抵抗的城市,一旦城破,必然屠城。秦军二十万降军,在新安城被一夜坑杀,秦王子婴以及秦室宗亲也被杀戮一空。咸阳作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项羽不但不建都咸阳,反而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项羽劫掠秦人,烧毁秦陵,可谓罪恶滔天,恶行累累,范增没有阻止。当年成吉思汗屠戮无辜,丘处机万里西行拜见成吉思汗,给铁木真讲了许多道理,最终铁木真颁布了《止杀令》。楚汉战争中,刘邦拖住项羽,韩信攻略六国,这样的谋略范增没有看出。

9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大著名的智者,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其中就包括张良,另外两位是徐茂公和刘伯温。

有人会说,半人半仙的诸葛亮不算吗?不好意思,诸葛亮还真算不上,连司马懿都斗不过的人,怎么能算智者呢!

但范增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智者,和同时期的张良相比毫不逊色。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是将范增和张良放在同等级别之上的,那为什么范增没能像张良一样智者之名流芳千古呢?

原因就是这两匹千里马遇到的伯乐不同,刘邦给了张良施展才华的绝佳平台,范增虽然有定国之策,却得不到项羽的采纳,最终张良成为了胜利者,范增成为了失败者,这就是两人最大的却别。

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蒋济曾评价范增:“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范增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助人“平步取天下”呢?旭哥用范增的三次谋划来论证蒋济的观点。

薛地之谋,灭亡秦国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点燃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后,各地反秦势力风起云涌,但王离的长城军团南下赵地,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东出中原后,各地的反秦力量纷纷偃旗息鼓,陈胜和吴广也先后被杀,秦军大有重新平定天下之势。

正是在这样危机的时刻,项梁召集项羽、刘邦、范增在薛地商讨对策

在这次会议上,范增分析了陈胜失败的原因。秦灭六国,楚人的仇恨最深,因此楚国的反秦力量最强大,但陈胜自己称王,不能得到楚国其它势力的支持,导致其势不长。楚人一直怀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怀王,如果能将楚王后人复立为楚怀王,必然能最大限度的团结楚国各种势力,壮大力量。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很快楚国复立,并成为六国反秦的盟主,而后秦国也是被楚国的项羽和刘邦所灭。

智者就是这样,不用真枪实弹的上战场,往往一个谋划就可以左右天下大势,范增的薛地之谋就是这样,直接吹响了秦国的丧钟。

鸿门宴上,空留遗憾

范增跟随项羽进军关中后,极力主张项羽对刘邦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将潜在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原因是范增通过对比刘邦进入关中前后的行为,得出刘邦胸怀大志,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另外,望气者指出,刘邦有天子之气。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

为此,范增在鸿门宴前后,为杀害刘邦进行了三次努力。

第一次,极力主张项羽起兵攻击刘邦,直接 军事的手段解决问题,但被项伯化解。

第二次,在鸿门宴上,范增曾先后三次示意项羽,杀害刘邦,但项羽不为所动。

第三次,范增让项庄舞剑,借机杀害刘邦,又被项伯化解。

范增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可以看出范增有多么的老辣,但凡鸿门宴上,刘邦被范增所杀,也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了,天下必然是项羽的天下。

范增荥阳拒绝刘邦求和,奈何项羽不听,失去最后的机会

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刘邦被围困荥阳,粮道也被切断,形势岌岌可危,不得不向项羽求和。

范增建议项羽,一鼓作气,攻下荥阳,天下的归属就在此一役。但项羽觉得长期围困荥阳,楚军力量也消耗很大,加之陈平的反间计,让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所以就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并赶走范增。

楚汉之争的结果从这一刻就正式见了分晓,围困荥阳可谓上天赐给项羽的机会,奈何只有范增看到了,而项羽没有看到。

范增在返乡途中,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一代智者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总结:

千里马能不能日行千里,还在于骑马的人给不给日行千里的机会,张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智者,是因为遇到了刘邦,范增也有足以和张良拼美的才能,却无处施展,只能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所以,一句古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谢谢邀请。论秦末诸谋士的实力,范增排第二,无人敢认第一(当然不排除其他人谦虚)。为何这样说,请看下文分析。

说起张良大家应该不会陌生,秦末杰出谋士,辅助刘邦取得天下,后又游览山河为大汉谋划基业,在民间是智慧的化身。同时期,另一位极其厉害的谋士也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范增,辅佐项羽,虽然他跟着老板项羽以失败告终,但范增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张良曾低调地说过“范增比我强十倍”,不要以为是张良为人谦虚,范增是确确实实有两把刷子,只不过最后结果没有张良好,成王败寇无可厚非 。



说实话,怪也怪在范增没有跟对人,西楚霸王项老兄成不了大气候。我们从头开始说,范增正式投入除暴秦阵营的时候,已是七十高龄。人到这个年纪还敢出来折腾,小编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勇气和魄力,范增决心要用余生干一番大事,说走就走,范增一个人拄着小拐杖来到会稽,投奔项梁。项梁久闻范增大名,对范增以礼相待,非常尊重。

立楚王,聚散沙成利剑对抗秦兵

陈胜亡,反秦之路遭遇镇压,项梁束手无策,召集谋士共商大事。就在无计可施之时,范增向前一步走,接着分析陈胜为何失败,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范增认为楚国人受秦国的伤害最深,楚国人民对秦国的怨恨自然最大,若找到楚怀王的后人立为起义军领袖,众股势力就能拧成一股绳,然后一举推翻秦朝。于是项梁依计而行,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起义军领袖,从此军心大稳,各地高举张楚的大旗,纷纷听从楚怀王熊心的号召。

助项羽除宋义,降章邯

项梁一时掉以轻心被章邯杀害,范增自然为项羽效力,而项羽也像他叔叔一样非常尊重范增,他称范增为“亚父”,对范增言听计从。后来,楚怀王命宋义为主将,项羽为部将,率领着五万兵马前去解救赵国。项羽多次向宋义提建议,但是宋义一味饮酒作乐,根本没有心思打仗,后来范增建议项羽除掉宋义夺取兵权。随后,范增助项羽破釜沉舟,降章邯于巨鹿。

鸿门宴,设计欲除刘邦

项羽战胜章邯后,得知刘邦已入住咸阳,便直奔函谷关。当时刘邦派人镇守函谷关,项羽当时刘邦麾下的将士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刘邦想要占咸阳称王,封子婴为丞相,占据城中的所有金银财宝”,项羽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生气,想要率领着兵马攻打咸阳。 当时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沛县是出了名的贪财好色之徒,如今刘邦攻占咸阳,却没有动城中的金银珠宝和美女,显然刘邦志不在咸阳。我最近发现刘邦头顶有一片五彩祥云,这是天子的征兆,一定要趁刘邦羽翼未满时,除掉他以绝后患”。但有项伯告密,刘邦有了防范。 在鸿门宴上,刘邦向项羽表明了缘由,他称自己率先进入咸阳完全都只是运气好,而且当中一定有小人挑拨离间,项羽被刘邦的深深诚意打动,渐渐地消除了杀意,但是范增依然不会打算放过刘邦,范增多次举玉佩示意项羽动手杀刘邦,可此时项羽心中怒气已消,并且跟刘邦称兄道弟。于是范增就去找来项庄,让项庄舞剑除掉刘邦,结果半路杀出了项伯,坏了范增的好事。后来樊哙出来搅局,他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刘邦借此机会不告而别,项羽没有能够抓住机会除掉刘邦,最终让刘邦活着离开了鸿门宴。范增得知刘邦逃走了,于是他愤怒地摔碎了玉斗,并且愤怒对项羽说“你这小子难成大事,我们最终都会成为沛公的阶下囚”,后来果然应验。

无奈自己是个王者,老板是个青铜



陈平用反间计挑拨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项羽竟然不经过大脑思考就相信了他人的话,开始怀疑范增勾结刘邦。项羽也不思考一下,范增年过古稀,哪还有造反之心。不得不提的是范增年事已高,气性很大,而陈平恰好利用这一点,暗地里撒播谣言毁范增,范增毒火攻心 ,身体日况益下。最终项羽逼走了范增,范增在回彭城的路上,背上的毒疮发作死在了路上。

可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无道理,而老板是个失败者,手下人自然再有实力也不被人认可,在我看来,范增的实力是一流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