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刘备死后,蜀国真正的掌权者是不是诸葛亮?

刘备死后,蜀国真正的掌权者是不是诸葛亮?

2020-08-31 15:31阅读(77)

刘备死后,蜀国真正的掌权者是不是诸葛亮?:刘备死后,蜀国真正掌权的是诸葛亮无疑。刘备登基称帝之时,就已经册封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刘备是以兴复汉室为目

1

刘备死后,蜀国真正掌权的是诸葛亮无疑。

刘备登基称帝之时,就已经册封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刘备是以兴复汉室为目标,所以他的国号实质是“汉”,后来因为正统的问题,所以被曹魏,司马晋氏称为“蜀”,而刘备的小朝廷基本都是按照汉制来的,关键是东汉就已经废除丞相一职,由大将军,三公等人分割了丞相的权利,原因就是丞相权柄太重。

刘备之所以立诸葛亮为丞相,其原因就在于基业初创,需要把握紧一个拳头,使得权利集中,更方便发展壮大,如西汉开国时候丞相之权利都是非常大的,所以也为西汉的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刘备此时偏安一隅,三国之最弱,要想壮大,内部必须要安稳,只有中央集权才能避免内耗,安稳壮大,所以才有诸葛亮丞相一职的由来。

刘备死前,明确表明,以丞相诸葛亮为主,尚书李严为副,并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留守于永安。何为中都护?大致相当于吴国的大都督,也就是一地军政最高长官,相当于外放的封疆大吏,其实与诸葛亮的职权是不冲突的,一个掌握全局,一个负责一方,只是因为蜀汉地域比较狭小,统共只有那么一个益州,再加上此时是“白帝城托孤”,也就是被改名的“永安”,本身是征伐在外,李严此时才是才有仅次于诸葛亮的地位。他们两个本身身份是相差比较大的,所以才有后来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诸葛亮是不是为了揽权而恶意罢黜李严不得而知,但他们的影响力当真是不在一个档次,所以才有诸葛亮死后,李严也悲愤而亡,就是因为,他还希望诸葛亮再次重用他,而诸葛亮一死,后人不会违背诸葛亮的意志而给其复出的机会。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三国志·蜀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而自刘备死后,多地叛乱不断,这也是诸葛亮揽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来国家就弱,内部叛乱,外有大敌,如果不能使得朝堂安稳,蜀汉更没有机会,所以才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事必躬亲,不这样,蜀汉估计早就衰弱不堪,甚至内外勾结,投敌早亡。这也是后主刘禅能容忍诸葛亮的原因,刘禅有自知之明,并非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是有一定政治智慧的,他深知诸葛亮掌权的重要性,所以从未有意削弱诸葛亮的职权,这样才能以“益州”一州之地而独立数十年。换个方向,以诸葛亮之聪慧,焉能不知权臣的不得善终?他可不是自大才疏的霍光,连家人都约束不了,还敢行废立之事,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穿越者王莽同学。实在是形势如此,不掌大权,不足以兴政强兵,不足以安邦定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

刘备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后主即位后,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并且开府辟官属,不久又领益州牧。再加上以前就有的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和司隶校尉,权力已经到了人臣的极限,史书中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一点儿也不过份。

  有人说,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是“摄政王”的角色,这话说得也没错。汉法异姓不封王,末年曹操封王,刘备自称王都是例外。(刘备虽姓刘,但也不是汉帝封的。)蜀汉自称继承汉统,当然要效法高祖皇帝,所以诸葛亮这个“摄政王”,在名义上不可能封,而实权如之。

  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已十七,不算幼小,很快就是成年了。刘备有没有必要把国政交给外人?有没有必要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专国政?刘禅成年后,诸葛亮应不应该还政给刘禅?这些都引起人的思考。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时的局势,要更复杂,更危险。第一、刚和东吴打了仗,蜀军大败,东吴虽然暂时求和,但战争威胁并未彻底解除;第二、南中的少数民族趁机造反,想闹独立或者归附东吴;第三、蜀中有汉嘉太守黄元造反;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强大的魏国时时准备着消灭弱小的蜀汉政权;第五、刘备得蜀才九年,中间战事不息,蜀中人心并未彻底归附;第六、刘备借口汉献帝被曹丕害死而称帝,这个政权对内对外都形成口实,人心不服。(魏国当然不承认蜀汉,夷陵战后孙权遣使见刘备,也曾提及此事,表示不承认,刘备则表现得很渐愧。)第七、刘备兵败后,其军事实力已经损折大半,益州的经济力量也已见疲弊。

  这种局势,等于就是一个烂到底的摊子,年轻的刘禅根本没有能力应付。就是刘备自己,要重新收拾整齐,也不容易。

  前人对刘备托孤时的言语表示不理解,说刘备既然如此信任诸葛亮,为什么还会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殊不知,刘备自己经营一世的产业此时已破败殆尽,他交给诸葛亮的,其实是一个不值钱的烂摊子,所以才舍得说此话。(屈指算一算,刘备手下知名的人物,此时差不多死完了。地盘则荆州房陵上庸一带全失,南中大乱,蜀郡小乱,汉中无民。)

  诸葛亮把刘备这个烂摊子接过来,并表示自己不会有野心,会好好辅佐后主。然后几乎是从零开始,重新整顿。

  这时的诸葛亮,存在一个揽权和不揽权的问题。是大权独揽,居之而不疑;还是顾忌君臣名份,和内外议论,事事把后主皇帝推在前头?

  如果为了更好地办事,那自然是大权独揽最好。如果想爱惜羽毛,那自然是老老实实守丞相的本份。

  记得北宋时,苏东坡到金陵会见下台的宰相王安石,说吕惠卿闹得不像样,教王安石上书给皇上说一说。王安石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苏东坡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常礼,但皇帝以非常之礼待你,你如何能以常礼待皇上?”一句话说得王安石出了冷汗。

  诸葛亮这么大权独揽,其实也就是以非常之事报答刘备的非常之礼。如果爱惜羽毛,注意名声,那就可以说是“不忠”了!

  而诸葛亮执政以后,全力以赴地处理国政,竟至自校簿书,满面流汗,闻人劝谏,又愧谢不已。征南中之前,王连苦谏,诸葛亮竟为之迟延良久。还有,临终时家产只有薄田若干,桑树若干,形同平民,完全是以公事为上,不曾自谋私利。至于其它好处,史书所言已多,不再罗嗦。

  至于说诸葛亮还政刘禅的时机,我以为不在于刘禅有多么年长,而在蜀汉的局势发生变化,在三国中取得强势地位以后。具体地说,就是北伐成功,定关中,或者定中原以后。这个时候还政,才算完成了刘备交付的任务。

  如果蜀汉还是老样子,而刘禅年纪大了,就还政。那诸葛亮仍然可以说是“不忠”。

  事实上,蜀汉内部对这件事认识基本上一致,包括后主在内,都是支持丞相主政的。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任,本来后主有亲政的机会,但是基于刚才说的原因,后主并没有急于亲政,而是督促蒋琬北伐。直到过了许多年,蒋琬死后,后主看看统一中原的希望不大,这才开始亲政,到费祎死后,后主才全面把握政权。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号称四相。除董允一直在成都辅佐后主外,其它三人,主要的办公地点都不在成都而在汉中。诸葛亮自建兴五年出师到汉中,一直没有回过成都;蒋琬继任以后也住到了汉中,后来病重辞职,也还是住在涪县。费祎继任以后,也是常年住汉中,有一次回成都了,有人便说成都无宰相气,费祎便急忙移住汉寿。这其中有什么关窍呢?为什么丞相不住成都?这说明蜀汉的国策便是北伐统一中原,汉中便是北伐的前敌总指挥部。

  蜀汉的宰相,诸葛亮的名号是丞相,录尚书事;蒋琬、费祎是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也是真宰相。(另外还有个益州牧、益州刺史官号,来表示全面统领军政大权)费祎之后,未见谁录尚书事,可见此事后主已经完全收权在手。姜维虽然屡次北伐,但只任大将军,不录尚书事,已经没有管理政务的权力了。由此亦可见,蜀汉专军政大权的,不仅有诸葛亮,还有蒋琬和费祎。这就也可以说明,诸葛亮的专权,不是一己之意,而是国家的需要。这种专权,和曹操的专权相比,形似而神不似。正应了那句古话:“有伊尹霍光之志则可,无伊尹霍光之志则篡矣!”




3

是。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诸葛亮品性高洁,谨慎谦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前掌控朝政,竭诚辅佐幼主,同时培养大量人才,在自己死后,这些人都基本按照他的的政策方针辅佐刘禅,让蜀汉继续存续了将近三十年。

一、诸葛亮临危受命辅佐刘禅

诸葛亮辅佐刘备按照《隆中对》国策一步一步实施自己的抱负,刘备也从身无立锥之地到坐拥荆州和益州,称王、称帝,三分天下建立蜀国,事业实力达到最鼎盛时期。

隆中定策


正当可以积聚实力,实现《隆中对》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时候,关羽在荆州盲动北伐,遭到魏吴的联合攻击,关羽战败败走麦城被俘身死,荆州失陷,蜀国硬生生被砍掉了一只臂膀,也失去了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重镇荆州。

刘备为给二弟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不顾大臣的极力劝阻,举兵伐吴,在夷陵被东吴火烧连营,精锐几乎损失殆尽,魏国还要趁火打劫,从汉中方向讨伐蜀国,蜀国陷入面临生死存亡威胁的巨大危机之中。

刘备退守白帝城,病危,托孤诸葛亮,拉着诸葛亮的手刘备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代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君臣肝胆相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感人肺腑!

刘备托孤


《三国志》“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二、诸葛亮精心辅佐幼主

突然面临的巨变,一下子打乱了诸葛亮的分兵两路进攻中原的隆中战略思想。诸葛亮只好辅佐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负责治理蜀国。


《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蜀国刘禅年幼,刘备临危托孤的两位大臣,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诸葛亮实际上是蜀汉的最高执政者。

《三国志·蜀·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刘禅对诸葛亮百倍信任和依赖,按照父亲刘备临终遗命行事,凡事都与诸葛亮商议和决定。诸葛亮也尽展才华和抱负,治理发展蜀国。


《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继位后曾明确表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面对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局面,对内稳定蜀汉政权,乱世用重典,坚持奖善惩恶,大力整顿史治,理顺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解决少数民族关系问题,平定南中,大力发展生产。对外按照国策,坚持既定外交战略,迅速派人出使东吴修复孙刘联盟。

《三国志·邓芝传》记载:“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于权。”

诸葛亮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一心一意治理蜀国,大力发展农业,振兴经济,发展军事,练兵修武,注重教育,赏罚分明,蜀汉也从危机中慢慢爬起,国力日益壮大。

筹备北伐


三、诸葛亮倾心继志北伐

为了实现自己《隆中对》战略决策确定的梦想,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在公元228年到234年间,诸葛亮率领数万蜀军五次北伐曹魏。但屡败屡战,最后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留下“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哀叹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济世安民、定国安邦,辅佐刘备十七年,辅佐刘禅十年,前后共27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培养的大量人才,切实维护、支撑刘禅蜀国继续存续了三十多年。他的谋略与忠诚,留名千古,令人折服敬仰!

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给我们的启示:创业艰难这样,做事业具备“不忘初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就一定能“方得始终!”

图片来源于网略,欢迎评论、点赞。

4

诸葛亮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的遗嘱是“李严统领内外军事”,李严相当于“军委主席”兼“顾命大臣”。诸葛亮违背刘备的意志,逐步攫取军权。

李严一向自视清高,不愿主动与他人来往。

后来北伐时,李严因督办粮草不力,再加上别人投诉李严的其他一些问题,诸葛亮觉得时机成熟了,所以顺理成章地上书弹劾李严,李严被贬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自此以后,诸葛亮就一家独大了。刘禅名义上是主子,其实是傀儡。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遗嘱是: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佐刘禅。

诸葛亮拿下李严,通过政变,攫取荆州军团掌控权。并自领益州牧,成为蜀国老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已然篡国。

诸葛亮架空魏延这个最后的元老。北伐绝无胜算,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穷兵黩武耗尽蜀国民力民心,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借机虢夺了汉中军区的魏延军权。

5

导语

刘备病故白帝城后,蜀国政局震荡,在生病期间,这位汉末逐鹿天下的“常败”英雄,在江湖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尤其是自己的身后之事的托付;在与诸葛亮的一番遗嘱中,看似肝胆相照、风轻云淡;却令诸葛亮脚??手软、步步惊心!那么,刘禅的后蜀国时代,掌握国家大权的究竟是不是诸葛亮呢?感兴趣的朋友请你继续往下看......

惊悉关羽驾鹤西去,昔日的追梦兄弟竟先我而去,刘备的心在滴血,他记起了兄弟们在他落难中喝酒时的声音:“大哥,海若无峰你作岸,山若无顶你为峰;人行江湖,无兄弟之情、朋友之义,怎可闯荡!”

刘备实在痛惜自己极其欣赏、信赖的关二弟死于无名鼠辈之手,而且失去蜀汉屏障荆州,刘备完成了登基大典后立即在大会上提出攻打仇敌东吴,为兄弟报仇!

诸葛亮首先委婉的向刘备提出反对意见!众人又推出德高望重的赵云去劝阻,同样无效。就在刘备点齐兵马,调集军队,在成都市的皇城外广场举行出师仪式活动时,又传来张飞在阆中被部下杀害的消息!刘大哥几乎崩溃,按理说这笔帐不应算在东吴头上,但是这件事让本来滳血不止的心头又插上一把刀子,气昏了头的刘大哥根本不管你“东屋、西屋”,一律格杀勿论!

(白帝托孤,刘备提笔写遗诏)

仅仅过去十个月的时间,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刘备兵败病卧长江边的军事要塞白帝城,延至4月,和所有帝王担心的一样,刘备也面临自己的身后事。

刘备只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养子,两个幼子名叫刘永刘理,养子刘封,大儿子刘禅虽己成年,尙嫌稚嫩。面对的对手却是心机、修养远胜刘禅的曹丕,更无法和自己对手孙权的竞争。

刘备想起了汉武大帝的独具慧眼,将辅佐大臣由霍光担任的成功经验。他势必小心谨慎,为蜀国的安定团结作出自己最后的努力。

刘备的大脑迅速快进思考蜀中所有大臣的重量,无疑,第一人选就是诸葛亮,这是一位陪伴自己从头打到现在的忠实老臣,他的大局观和治政能力不可怀疑。

稍微有点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刘备又选了第二个辅佐大臣,就是许多三国迷不很熟悉的李严。

如果说刘备的夷陵之战是一位由布衣逆袭而成一代君王的遗憾结局的话,那么,白帝城托孤却恢复了刘备卓越的大局观和江湖枭雄的内心秘密。

我们应该看到,蜀汉政权有两大利益集团;这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追随自己打下江山的荆楚集团和以李严为代表的原跟随刘璋的益州集团。

刘备选中两人作为托孤大臣,巧妙的平衡了两个集团的力量,并使其互相牵制,不致使权力过分集中于某一方。

对于诸葛亮,刘备心里十分复杂,为了不上演功高震主事情的发生,当刘备进军西川时,就把诸葛亮留在荆州,只带了法正入川。

白帝城边古木疏的刘备房间内,几位大臣随侍左右,刘备突然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儿子刘禅不堪重任,你就罢免了他,蜀国归你。”

(诸葛亮初上出师表)

当时的蜀汉政权大约有二百多个县,区域包括云、贵的一部分,虽然在三国中属于最弱的一方,但是,这毕竟是昭令天下了的蜀国政权,岂是轻飘飘一句话就送人的?直令时年43岁的丞相一身冷汗,双膝发软,这是刘备的狠辣一手,无疑是在告诚丞相孔明:“你若敢这样做,那你只有落得一个“不臣不忠不义”的下场,这句话对于“名垂宇宙”的诸葛亮来说,实在是太重了,几乎锤击着那一颗象征君臣关系的赤心!

诸葛亮流着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结束语

四十三岁的诸葛亮“有惊无险”的接受了刘备的临终嘱托,以丞相身份,全面掌管蜀汉政权的军政大权。此后的十一年,他平定内乱,动用全国力量,筹措资金物资;自己奔赴汉中前线,亲自担任前敌总指挥,在秦巴山区开展了一幕幕精彩的攻防战役,直到自己五十四岁病逝于前线。他可以面无愧色的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先主说:“大王,别来无恙!”

6

原本按照刘备托孤的遗愿也是军政分离的。由益州派系将领李严掌管蜀汉军事大权,诸葛亮则掌管蜀汉内政大权。刘备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担心蜀汉出现军政大权尽皆掌握的权臣。刘备把军政大权分开让蜀汉阵营中不同派系的人掌控,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也正因为李严和诸葛亮之间关系不睦,因此才更让刘备放心。本身刘备的托孤没有任何问题,但他却低估了诸葛亮的权力欲望。这就导致后来蜀汉陷入了诸葛亮专权的历史时期。

刘备死后,李严和诸葛亮最开始各司其职,也算是平稳过渡了。但不久后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竞争就越发严重起来。李严因为官职比诸葛亮低,所以一直被诸葛亮稳压一头。李严一边给诸葛亮下绊子,一边又刺激诸葛亮低野心,甚至蛊惑诸葛亮进爵称王。诸葛亮这方面自然也对李严保持了相当高的警惕性。但也因为顾及影响没有对李严下死手。后来随着李严对诸葛亮低威胁越来越大,诸葛亮就上书刘禅参了李严一本。诸葛亮也凭借自己和刘禅的亲厚关系彻底搬到了李严,从此蜀汉形成了诸葛亮一家独大的局面。

诸葛亮有多么专权,从以下几方面就可以有所了解。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其大意就是要刘禅尊敬诸葛亮,多采纳诸葛亮的意见。刘禅也确实听刘备的话,在刘禅即位后,刘禅不仅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还赋予了诸葛亮开府建牙的权利。允许诸葛亮“开府治事”。要知道刘备时期,刘备即使再信任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也不会允许他开府,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诸葛亮可以自成体系了。诸葛亮可以拥有自己的臣子,可见诸葛亮权势滔天。

从刘禅方面来看,虽然在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皇位。但事实上刘禅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蜀汉大权一直都握在诸葛亮手中,刘禅曾说过一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用大白话说就是,国家大事全部由诸葛亮一言而决,刘禅自己就负责祭祀祖宗了。从这句话足见刘禅内心之中多么的悲愤。一个皇帝丝毫权利都没有,只能干一些无关痛痒的祭祀工作,可见诸葛亮专权有多么绝。

再说诸葛亮有没有野心,历史上李严曾蛊惑诸葛亮进爵称王,加九锡。诸葛亮听后虽然没有直接回复李严,但在《三国志·李严传》中记载,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若灭魏斩睿,帝还故乡,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意思就是一朝一日灭了魏国别说九锡了,就是十锡也敢接受。由此可见诸葛亮未必没有野心。只不过曹魏还在诸葛亮明白篡不篡权都没有什么实际关系。由此也坐实了诸葛亮专权的事实。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7

下面是我的回答:我认为,毋庸置疑,就是诸葛亮,不过是一步步实现的!原因如下!一、诸葛亮先是保持镇定,维护蜀汉集团内部的安稳!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成了顾命大臣之一,不过掌握内外军事权力的却是李严!为什么这样做,我想刘备有他自己的想法!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的代表,跟随刘备比较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致命的缺点!因为刘备在世的话,不管诸葛亮有心无心,都翻不出任何浪花!

当然我们知道诸葛孔明是真君子,忠诚于刘备,做不出这种事!但是你不做不代表刘备不怀疑,而这一点就在托孤的时候体现了出来!所以,为了抑制诸葛亮可能造成的危害,刘备就把益州派代表李严推到了前面,还让李严都督内外诸军事,从而达到权力的平衡!甚至,刘备在临离这个世界之前,还认真的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行,你可取而代之,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戒心之重!面对刘备的戒心和益州派代表们振奋,诸葛亮这时候就做了一件事,用生命和荣誉向刘备保证了自己有生之年绝对不会对蜀汉不利的观点!

二、在蜀汉集团内部平稳过渡后,诸葛亮为了先主遗志,开启了自己整合权力的步伐,毕竟没有权力,啥事都难办,而这第一部就是收拾李严!诸葛亮在刘备仙去之后,以恢复中原为目标,整顿南中后,准备出军北伐,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是军队的中心,但是在朝堂话语权方面严重不够!为此,诸葛亮虽然被天子尊称为“相父 ”,还要写《出师表》以证心迹!

为了提升军队战力和朝堂话语权,也为了保持南中的持续稳定,诸葛亮将南中壮年百姓一万人组建了蜀汉集团的特种兵“无当飞军”!这个时候因为刘备三兄弟刚走,荆州派的势力在朝堂绝对还属于一流!再加之皇帝还年轻,尚有一定的志向,再加上诸葛亮曾经安居平五路、一计罢退五路兵的卓越贡献,让当时燃眉之急的蜀汉转危为安,更加增加了诸葛亮在皇帝心中的砝码!

可是正是在北伐途中,有人跑出来捣乱,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就是益州派的代表李严,而背后就是整个的益州派!众所周知,蜀汉灭亡,与荆州、益州两派内斗脱不开关系,益州派们时不时在皇帝面前进言,阻止诸葛亮行事!而且还借为国为民之言,行祸国殃民之实!不过这个时候的内斗,却没有后面的严重,只是代表李严蹦哒的比较厉害,仗着刘备的宠信和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

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进度、时机恰到好处,不过这个时候李严怕诸葛亮实力壮大,危害到自己的利益,竟然拒发粮草,同时还假传圣旨让诸葛亮撤军,并欲寻找机会欲将传话之人灭口!曾经的功臣,此时此刻已经变成了祸国殃民的毒瘤,而且这个毒瘤还在不久之前劝诸葛亮加九锡称王,且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撤换大臣!虽然北伐最好的时机被李严破坏,但是诸葛亮却趁此机会,狠狠地打击了益州派,从而将蜀汉军政完全落到了自己手中!

三、诸葛亮借粮草事件整治了李严后,还用边拉边打的手法,暂时性的分化了益州派阵营,达到了集权的目的!政治李严后,诸葛亮还不忘给李严之子李丰职位,以此作为拉拢益州派一部分心向北伐人士的例证,对于顽固到底的益州派,诸葛亮坚决打压!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手法,诸葛亮才在很短的时间里聚拢了权力,从而开始了以自己意志为标准的蜀汉行动!

8

刘备的遗嘱是“李严统领内外军事”,李严相当于“军委主席”兼“顾命大臣”。诸葛亮违背刘备的意志,逐步攫取军权。

第一,南方三郡的叛乱原本规模不大,用不着诸葛亮亲自动手。事实上,这正是边将李恢亲自剿灭的。诸葛亮唯一动机是借机攫取京畿军团的掌控权,至此,刘备四个军团,诸葛亮据其一(第一军团即荆州军团,败于诸葛亮在隆中对出的“荊益分兵”的馊主意)。

“南土平定,(李)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三国志》(刘备四个军团之一,被诸葛亮攫取)

第二,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遗嘱是:

首先,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佐刘禅;

其次,李严统领内外军事 ——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

结局是,诸葛亮拿下李严,攫取荆州军团掌控权,唯一答案是政变。(刘备四个军团之二,被诸葛亮攫取)

第三,自领益州牧,成为蜀国老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已然篡国。

第四,架空魏延这个最后的元老

蜀汉建兴六年的首次北伐,“目的一”,是为了攻取曹魏凉州或者凉州的一部分,为蜀汉集团寻求一块出川的跳板。

北伐绝无胜算,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穷兵黩武耗尽蜀国民力民心,诸葛亮“目的二”就是:借机虢夺了汉中军区的魏延军权。

诸葛亮攫取蜀汉集团内部权力,自然也少不了对魏延及其汉中军团下手。(刘备四个军团之三,被诸葛亮攫取)

9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为皇帝,但诸葛亮是真正的掌权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刘禅为什么没有实权?

刘禅登基时,只有十七岁,他为什么无法掌握大权呢?其一,刘禅的才能平平。刘备四十几岁才得子,在刘禅成长过程,刘备一直忙于军政,对其子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因此,刘备的英雄才气并没有遗传给刘禅。其二,刘禅没有强有力的皇族、外戚为外援,对一个小皇帝来说,要统治一个国家谈何容易,没有强有力的叔伯、兄弟为靠山,要统治一帮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实非能力所能及。

也正是虑及此,刘备把国家大权托付给忠心的诸葛亮,当然,刘备也不希望诸葛亮过于擅权,故而还指定另一个辅政大臣李严。

其次,李严被诸葛亮架空

依刘备的遗言,诸葛亮负责行政,李严负责军事。刘备去世前,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刘备这个安排,诸葛亮与李严是一文一武,就好比东吴的张昭与周瑜。按理说,李严掌权全国武装力量,权势极重,尽管是第二号人物,倘若诸葛亮无法夺取兵权,那么在这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早晚权力会被李严架空的。诸葛亮当然明白兵权的重要性,因此,他便利用丞相之权,兼领益州牧。益州牧就是益州的军政长官,不仅掌行政,也掌兵权。大家知道,蜀汉帝国的主体就是益州,益州的兵权落入诸葛亮之手,那么“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实际上就被架空了。因此,诸葛亮实际上把军、政两项大权都操在手上,成为蜀国真正的掌权者。

第三,诸葛亮的北伐,目的之一是要牢牢控制兵权

大家知道,诸葛亮大多数时代都在北伐,并不是在京城里搞政治,诸葛亮北伐,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恢复汉室,收复中原。那是不排除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把兵权牢牢控制在手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只要看看蜀汉军事制度的二元结构就知道了。蜀汉的军制在三国中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丞相府对军队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就是一种政治优先。当时蜀国高级将领如魏延、吴懿等,表面上是军中一哥二哥,但实际上完全无法控制军队。诸葛亮去世前,把军队统治权柄交给丞相长史杨仪而不是最高级别将领魏延,很明显就是丞相府才是拥有最高军权。后来接班人蒋琬也是丞相长史,出自丞相府。如果诸葛亮不发动北伐,长期待在军队里,那么他就无法真正控制骄横跋扈的将军们。

10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刘备死后,蜀国真正的掌权者是刘禅,办事的是李严和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为丞相,被刘禅称为相父,但他的权威远远达不到曹操那种程度。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