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刘备为什么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极为信任的诸葛亮?

刘备为什么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极为信任的诸葛亮?

2020-11-03 08:01阅读(61)

刘备为什么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极为信任的诸葛亮?:刘备从来也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意义,而没有太多实际的权力,蜀汉实际

1

刘备从来也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意义,而没有太多实际的权力,蜀汉实际权力全部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丞相在一个政权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刘邦的丞相是萧何,刘备的丞相是诸葛亮,刘邦对萧何还有猜忌之心存在,可刘备对诸葛亮却是极为信任。

刘备与诸葛亮的交情,从隆中对的如鱼得水,到刘备在前方征战,诸葛亮在后方镇守城池,足兵足粮,两人各取所长,分工明确。有人说刘备打仗不带着诸葛亮就说明不信任诸葛亮,这绝对是最荒谬的谎言。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让一个不信任的人镇守后方足兵足粮?你会让一个不信任的人当这个政权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你会把自已身后的江山社稷、妻儿老小托付给一个不信任的人吗?

当然不会。

刘备打仗不带诸葛亮,让诸葛亮镇守后方是一种分工,都去前线打仗了,谁来镇守后方?如果这也叫不信任,那荀彧和萧何表示不服。

刘备对诸葛亮是绝对的信任,但刘备对李严就不一样了,诸葛亮是刘备一起创业的伙伴,但李严却是从刘璋那里投降过来的,刘备托孤选了李严,一是因为李严有些才能,二是因为李严身份特殊。

李严的身份是刘璋的旧部,但又与刘璋大部分旧部不一样的是,李严也是荆州人,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手下有大量投降过来的刘璋旧部,主要有益州本地人和从外地进入益州的东州人,而李严可以视为东州人的代表。

刘备托孤把李严拉上,与其是说托孤,还不如说是陪衬,除了诸葛亮,刘备政权再也没有合适的人接受托孤了,刘备把李严拉上,是为了安抚和拉拢原来刘璋旧部中的东州人。

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后,就开始考虑后事,先是把李严从太守位置上调到永安担任尚书令,成为中枢机要官职,尚书令其实也就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位低而权重,也确定了李严的托孤大臣身份。

刘备病重之际,托孤的安排是:改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而诸葛亮的安排是:丞相领益州牧,开府治事,在成都辅佐皇帝刘禅。从这个安排,就能看出,李严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权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比。

刘备的这个安排真是让人疑惑不解,既然李严是托孤大臣,为何要留下镇守永安而远离政治中心?既然是镇守永安边境,为何又是托孤大臣,这么远怎么辅佐皇帝?

再仔细研究一下李严的职位,你会发现,李严虽然有托孤大臣之名,且有统领全国军事之名,但无兵权之实,换句话说就是,李严只是个名义的全国军事总司令,而没有实际权力,或者说实际权力明显不符身份。

李严镇守永安,永安是蜀汉与东吴的边境,李严只不过算是蜀汉的一员封疆大吏而已,他手上的兵权也只有永安的驻军而已,这是一支边防军,要知道蜀汉的都城在成都,除去边境的边防军和各地的郡县兵之外,蜀汉的中央军是驻守在成都附近的。

皇帝刘禅和诸葛亮是在成都的,诸葛亮如果要调兵需要李严同意吗?根本不需要,如果不需要,李严算是哪门子的统领全国军事呢?从各种情况来看,李严除了顶着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名义之外,并没有全国兵权之实。

反而是诸葛亮拥有了蜀汉全国的兵权,比如南征南中,是诸葛亮这个丞相率军平定叛乱的,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在同一时间仍是驻守永安,再比如诸葛亮五次北伐期间,都是诸葛亮领导并亲率军队北伐的,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却在帮诸葛亮运输粮食!

李严只是运粮的好吧,哪来的兵权?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李严都没有兵权,最多也就是驻守在永安边境地区的边防军归李严管理,从种种事迹来看,李严被拉到中都护这个位置上就是个笑话,不过这个笑话就是刘备故意而为之的。

再看看刘备的托孤,比如那句著名的托孤之语: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是: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辅佐他,如果他无才能,你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取舍。

然后刘备又下诏令给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意思是:你与丞相一起从事,一定要把丞相当成父亲一样对待。

看到了吗?刘备托孤至始至终是在跟诸葛亮说的,包括交待诸葛亮如何取舍刘禅,包括交待自己的儿子对待诸葛亮要像父亲一样,重点是刘备在对诸葛亮交待,跟李严说过什么吗?没有。

李严只是刘备托孤诸葛亮的陪衬而已,如果只托孤一个人,难免有人说闲话,多了一个李严,表面上是拉拢了东州人,实际上李严除了地位高了一些,权力并没有增加,甚至连兵权都不见得比托孤前大多少,要知道李严当太守时,手下的郡县兵都有数千,现在当中都护,乃至骠骑将军时,基本上也和以前差不了多少。

2

刘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知人善任,甘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自古军政还是要分家的,刘备深知这个道理,他对于诸葛亮的赏识,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于整体大局观的把握才是难能可贵的。

刘备对于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他若还活着,他必然有办法驾驭这位孔明先生,但他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也才有了白帝城托孤这感人一幕。

确实能够扛起整个刘家基业的,缺了孔明先生必定不可,但诸葛亮的太过于光明磊落,反而让刘备的担心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刘备临死前的开悟

刘备虽死,但整个刘家基业也需要有人打理,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但要是将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管理,未免有点太过于鲁莽草率了。

古代帝王和丞相的关系,一般都是相互制衡,当时诸葛亮身为丞相,虽说在辅佐帝王刘禅,但其实是凭借一己之力扛起整个帝国大业,既当皇帝又当丞相,如果再手握兵权,那就是赤裸裸的独裁,刘备再蠢也不可能那么做。

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必然有其道理。说实话,刘备手下的军事人才还真不少,但为何偏偏选了个李严,很大程度上就归功其出身地域,里面是当时地地道道的蜀地本地人,自然也更熟悉周边地理环境,能够依山傍势,带兵作战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当然想象是美好的,事实却给刘备狠狠打了脸。

刘备所选中的李严,最终和诸葛亮处处针锋相对,两人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还适得其反。

刘备也算是体恤了诸葛亮一回,既是军权又是政权都让诸葛亮掌控,即使诸葛亮没有反叛之心,但在当时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刘备,明知此事极为不靠谱,一方面要分心,另一方面两头都不能全力以赴,到底是负责治理,还是带兵出外征战,很多时候面临两难抉择。

累是一方面,如果不能合理统筹协调,一方有难,一定会影响到另一方。却不料诸葛亮压根不领情,诸葛亮对于权力的渴望还是有的,但并非直接篡位夺权。

当时位居丞相的诸葛亮和刘备初定的李严意见不合,李严要求要和诸葛亮平起平坐,而且在军权上要争夺更大的话语权,但诸葛亮容不得他半点反驳,并没有深入了解治理之道的诸葛亮,必然不会同意李严的做法。

最终两人赌气,诸葛亮亲自带兵作战,李严负责后方粮草供应,但他却玩了诸葛亮一把,最终北伐的失败,更让诸葛亮认为李严极不靠谱。

刘备的一厢情愿,却不料弄巧成拙

按照刘备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制约手下的权力,避免最终威胁到刘家基业的安危,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各司其职,找准自身定位。

但刘备未免有点太想当然了,只要刘备还活着,这样的安排或许还受用,但他死了,必定会发生动荡。

李严的军事才能有之,诸葛亮的治国方略有之,想当年李严也是凭借5000兵力,剿杀了数倍于自己的山贼,跟随刘备征战多年,实战经验显然更丰富。

本来他继承兵权也无可厚非,若要将兵权交给诸葛亮,实战经验不足,对蜀地的地形也没有完全的掌握,不亚于纸上谈兵的风险。

3

严格地说,刘备并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而是在诸葛亮手中。

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兵败退到永安以后一病不起。此时他年事已高,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开始为身后事进行准备。对于刘备来说,他的长子刘禅年纪尚幼,而蜀汉刚刚经历了一次惨败,内忧外患,显然需要安排得力的人辅佐。
刘备首先把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托孤于他,并要求刘禅“事之如父”。此外刘备还遗诏尚书令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并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如果光从表面看,似乎是刘备把兵权交给了李严。很多人因此认为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不过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还是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人,对李严的安排是另有玄机。

虽然按照刘备的遗诏李严总管蜀汉内外军事,但是刘备却把他留在了永安,而不是和诸葛亮一起回成都。李严作为顾命大臣却不在中枢,这么一来根本无法对蜀汉军政事务施加影响,他的职权势必受到很大的限制。

此外刘备在临终前还任命赵云为中护军。中护军和中都护一样,都可以掌管禁军,但是赵云身在成都,直接管理着禁军,李严对禁军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所以后来诸葛亮南征南蛮,北伐雍凉都并没有通过李严就可以轻松调动部队。显然李严这个“统内外军事”完全成了一个空话。他真正能指挥的,也就是驻守永安的两万蜀军而已。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就以丞相身份录尚书事,可以代表刘备处理政务。张飞死后又兼任司隶校尉一职,掌管了监察之权,可以说权力极大。此时他又是顾命大臣,权力更重,李严远在永安,手中控制的兵力又有限,显然不可能真的对诸葛亮有太大的制约力。

刘备不是什么政治新手,如果真的不信任诸葛亮的话,绝对不会做出这种安排。刘备的真正意图,还是为了安抚蜀汉集团中的东州派。

刘备的手下有一直跟着他的元老派、在荆州招揽的荆州派、在益州招降的原刘璋部下三个系统。而刘璋部下又分外来的东州派和本土的益州派两派。

在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以后,刘备倚重的元老派和荆州派受到很大打击,而且失去了补充来源。这种情况下,拉拢同样是外来户的东州派共同压制益州本土势力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李严就是出身东州派,把他任命为顾命大臣显然就是向东州派示好,加强三个外来派系之间的团结,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候共同稳固局势。

但是刘备对李严没诸葛亮那么信任,自然也不可能真的给他和诸葛亮抗衡的权力。所以才会出现这么不合常理的安排,李严空有托孤之命,却没有相应的权力。

4

这是一个误会。

刘备令人困惑的遗命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刘备以李严掌兵权”的说法来自上面的记载。

这个任命令人感觉有些自相矛盾。

首先,“统内外军事”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确实是史书上唯一一次出现的说法。

三国时期,掌握最高军权的任命,用的都是“督中外军事”。

曹真、曹爽、司马懿、姜维、诸葛恪、孙峻,全部都是用“督中外军事”。

李严的这个统中外军事,是个什么意思?

会不会这里的“统中外军事”就是“督中外军事”的意思呢?

不会!

曹真、曹爽、司马懿、姜维、诸葛恪等人,获得“督中外军事”权力时,或已是大将军,或已是太傅,都已是最高职位的大臣。

李严一个中都护,如何掌管中外军事呢?

其次,“留镇永安”显得与中都护、“统中外军事”自相矛盾。

中都护,是中军的重要职务,自然要随中军一起行动。

可是,刘备死后,中军自然要随刘禅回到成都,李严留在永安,如何行使中都护的职责呢?

而偏居永安的李严,又如何统内外军事呢?

虚衔

事实上,刘备对李严的任命,基本上都是以“尊崇为主”:名头很响,但都留了后手,不给实权。

刘备在永安时,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

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这是一个职权极高的职务,被称为“三独坐”之一,是直接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

可是,东汉后期,当大将军、三公录尚书事时,尚书令就被压制下去了。

而蜀汉一开国,诸葛亮就已经以丞相录尚书事了!

李严“统中外军事”的名号也是如此。

曹丕以曹真“督中外军事”,是在废除了相国之位之后。即没有明确首辅的情况下,“督中外军事”才有意义。

可是,刘备以李严“统中外军事”的同时,又令后主对诸葛亮“以父事之”,明确以诸葛亮为首辅!

意思很明显:李严的“统中外军事”,只是一个名号!

李严,并没有真的掌握军权!

蜀汉统治的一贯作法

有学者对蜀汉政权有职有籍可考者做过统计:一共189人。其中,随刘备、张飞的北方故旧22人,11.64%,诸葛亮等荆州人士66人,34.6%,巴蜀集团(含东州派、益州派)92人,48.1%,马超、姜维等陇西人士9人,4.7%。

从数据上看,巴蜀集团人士的比重是最高的,占了近一半。

可是,观整个蜀汉历史,几乎没有巴蜀集团人物在中央担任过实权大的重要的职务!

作为外来统治者,蜀汉集团一直不敢对巴蜀人士以实权相托,他们更喜欢用虚衔拉拢!

此后,诸葛亮要召李严到汉中,再次祭出这个招数:以李严为骠骑大将军。

只是···这不过又是一个虚名而已!

李严不是制衡诸葛亮的棋子

许多朋友认为刘备以李严来制衡诸葛亮。

其实,夷陵之战后,当时的蜀汉已经疲弱不堪,刘备哪里还有资本来玩制衡术,制造内部权力斗争呢?

当时,制衡的基本方式是:以宗亲集团、功臣集团一起辅政。其中,宗亲集团是主要的“监护人”。

可是··刘备没有靠谱的宗亲集团呀!

人为制造一个与诸葛亮抗衡的李严,刻意制造权力斗争,结果有三个:

1、诸葛亮败了,李严掌权。那么,蜀汉江山更安全吗?

2、李严败了。那么,制造这出竞争干啥呢?

3、久拖不决,勾心斗角,本就最弱的蜀汉越搞越乱。

显然,刘备没有必要非要找人来制衡诸葛亮!

而且,李严,无论是资历、威望还是资源都完全不可能拿来制衡诸葛亮呀!

何况,李严为人孤傲,人际关系并不好,完全不是一个权利游戏的玩家呀!

所以,刘备即便要找人制衡诸葛亮,也是不会找李严!


总的来说,李严虽然确实也是托孤之臣,获得了很高的尊崇,但他并不是制衡诸葛亮的棋子,更没有掌管军权。

蜀汉集团一直在拉拢巴蜀人士,但多以尊崇和地方权力为主,至于敏感的军权,是不敢托付的!

5

刘备知人善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大权不能握在一人之手,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际,同时委任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之际上就是分权之举。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永安一病不起,刘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决定在白帝城托孤。长子刘禅年龄尚幼,大量人才丧失,让蜀汉内忧外患,刘备选择这个时候托孤,要有能臣,诸葛亮、李严就被找到永安进行托孤。刘备永安托孤之际,没将兵权交给诸葛亮,选择李严掌控兵权,这是为何?

权利平衡才能确保政权稳定

刘备为一代天子,深知平衡权势关键,诸葛亮若掌控全部权利,不利于蜀汉政权。为确保诸葛亮不一家独大,设置个辅政大臣,才能确保刘禅皇位稳定。

刘备认为诸葛亮算是个萧何一样人物,不用上战场,只需为蜀汉守护后方既可。刘备能将后勤给予诸葛亮,看得出对他很是信任,李严就不一样了,他算是投降过来的,将李严选为辅臣,一方面他一定才能,还有就是蜀汉确实已无人才。

夷陵之败后,元老派、荆州派遭遇毁灭性打击,蜀汉政权人才大量流失,为确保政权稳固,选择能臣守护江山。诸葛亮是最佳人选,李严只能算是个陪衬,只为拉拢刘璋旧部及东州派。

李严只能算个无实权军事统帅

夷陵战败后,李严被快速提拔,从太守之位升到皇帝助手,确立其托孤之臣地位。刘备病重之际,李严掌权内外军权,驻守永安。诸葛亮留守成都,辅佐刘禅治理朝政,从这里能看出,李严地位不如诸葛亮。

李严常驻永安,让这位蜀汉军事统帅,变成一个虚位。他除了永安附近兵马并调动,调动不了蜀汉中央军。诸葛亮若想用兵,根本不需找李严,只需让刘禅点头既可。李严想掌控蜀汉军权不可能事情,只算空头司令没啥实权。诸葛亮北伐期间,李严只负责后勤事务。

李严从头到尾并无实权,只是挂个蜀汉军事统帅虚职,根本没啥实权。诸葛亮想用兵只需刘禅同意即可,刘禅对诸葛亮本就信任,将一切大权均交给诸葛亮,你说李严能有啥权利,刘备这样安排只不过为安排蜀汉政权内部稳定。

综合所述:

刘备创业之初,除元老派一直跟随在其身边,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分别于先后加入刘备集团。夷陵之战后,元老派、荆州派遭到沉重打击,益州派无能臣能稳定局面,诸葛亮、李严两人本是有才能之人,为确保蜀汉政权稳定,启用两人方为上策,这样能确保蜀汉政权稳定。

李严从头代为就是陪衬,安排诸葛亮单独辅政,必引起非议,为封住大众之口,给李严辅臣之位又如何,蜀汉稳定高于一切。

6

刘备看清楚了诸葛亮的本来面目,但为时已晚,把兵权给李严是最后一搏。

第一,隆中对荊益分兵削弱刘备兵力;

第二,取荆州,置关羽与魏吴之间必败之地,关羽刚愎自用难当一面,致使荆州军团覆灭;

第三,进谗言害死刘封;

第四,夷陵之战,败在粮草不济,是诸葛亮失职之过,或诸葛亮能力不济,或故意为之。

第五,白帝托孤(223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刘备所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为看穿诸葛包藏祸心而无奈的呐喊,寄侥幸于诸葛良心发现。同时责成李严、诸葛亮辅佐少主,李严统领内外军事(“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目的是制衡诸葛亮以昭然若揭,而结果大相径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变”!

第六,自领益州牧意义重大!蜀国原本仅有两州:荆州和益州而已,关羽一死,荆州已失,从此仅剩下益州。诸葛亮自领益州牧,意味着诸葛亮成了蜀国第一军政首长(请注意啊,前任益州牧是刘备),从此,刘禅、李严、魏延诸辈皆为陪衬。

7

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汉帝刘备驾崩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上谥号昭烈帝,葬于惠陵,完结了他的屡败屡战、波浪壮阔的一生。

居无何,太子刘禅继位为帝,蜀汉进入了刘后主时代,在刘后主时代的前十一年,任谁都知道,蜀汉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了丞相诸葛亮的手里,而在当时,蜀汉的托孤大臣,明文规定有着两人,第二人,便是尚书令李严。

那么,真的如题主所问的那样,刘备将兵权,交给了李严吗?答案是,是也不是。因为刘备的确给了李严兵权,但不是蜀汉全国的兵权,具体来说,是永安都督区的绝对兵权,而至于蜀汉全国的军权,自然还是交给了诸葛亮,为什么呢?


刘备驾崩时,诸葛亮为丞相领司隶校尉,而李严只是尚书令,所谓的尚书令,指的是东汉以来,在皇帝周围所形成的进一步的内朝办事机构,逐渐架空外朝三公级别官员,以尚书令为首,是一个时间段里朝廷的第一实权行政首脑。

但是自汉末以后,何进、董卓、曹操等人先后以大将军、相国、大司空、丞相等行使实际权力,使得尚书台再次被架空,虽然曹魏的尚书令还具体负责朝廷政务,但是权归丞相幕府,尚书令是位居于丞相之下的。

到了刘备集团,第一任尚书令是法正,不过彼时是汉中王府的尚书令,这一职务的出现,其目的很显然,有着制约诸葛亮当时的军师将军以及署左将军府事的职务,后期法正过世,刘备称帝,再次恢复了丞相与尚书令并存的制度。


是为诸葛亮是丞相,刘巴、李严等东州派接任第二任第三任尚书令,可以说,在刘备时代,因为当时蜀汉局势在两三年内的骤然变化,使得丞相与尚书令之间的制约或者说负责区域基本还没有突显出来。

而加之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以及刘备称帝后的册封顺序,丞相俨然是朝廷百官之长,超过了尚书令的职权。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在托孤大臣的位次是第一位,且有了刘备自己所说的刘禅不行,君可自取,以及让刘禅兄弟以父示之,等等安排,使得诸葛亮的地位再一次毋庸置疑。


而相比之下,李严只是尚书令领中都护的身份,镇守永安地区,中都护是什么职位?按理说,有权掌管禁军,可是问题是,李严一直在永安,根本没有前往成都,他到哪里去掌管禁军?而彼时的中领军以及后来的制约李严的永安护军是陈到,所以,李严的中都护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控到除了永安地区以外的军队。

在这之后不久,诸葛亮成为了益州牧,是为蜀汉各地行政的最高首脑,加之丞相,其权力更是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是,刘备也许是忌惮这种局面的出现,因此,他给李严留下了至少两万军队的掌控权,以及江州到永安地区的地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诸葛亮二次北伐的时候,曾经下诏李严率军两万支援,坐镇汉中,可是李严拒绝不奉诏命,且最后诸葛亮虽然将其调往江州,改由陈到驻守永安,但李严实际仍然对永安有着相当的影响。

直到建兴九年后,李严被废黜,诸葛亮与李严双权并存的局面,实际上一直存在了快十年之久,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李严的手里,的确有着部分兵权的存在。

因此,刘备驾崩前,的确给了李严一定的兵权,但绝对不是大部,主要的绝对的兵权,依旧是掌握在了诸葛亮的手里的。

8

刘备白帝城托孤,任命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其中将兵权给了李严,很多人觉得这是为了制衡诸葛亮,那么这种猜测是真的吗?有人说,刘备这么做,是在给儿子刘禅铺路,让那些权位高的大臣相互制衡,从而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其实,刘备在临死之前,蜀国的境地非常不乐观,荆州丢了,益州多处谋反,魏蜀不共戴天,蜀吴交恶,而且夷陵之战,国力也打没了。此时的蜀国风雨飘摇,随时会灭亡,我想刘备这时候灭有心思去琢磨怎么挤兑诸葛亮。

刘备有没有想过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一、刘备可能本来就没有想把兵权全部交给诸葛亮。

虽然说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肺腑之言告知诸葛亮,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行,他就可以取代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刘备的话,前面是各种感情的铺垫,说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有多好多好,后面又说可以取代自己的孩子,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自己的孩子,那是不是说明他们两个的感情不值钱了?所以说可能是刘备打的感情牌,其实并不想让诸葛亮来掌管兵权。

二、刘备对诸葛亮不太信任。

虽然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诸葛亮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刘备并不是完全的信任诸葛亮,这种不信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诸葛亮缺少领兵的经验,相对于来说,李严领兵的经验更丰富一点,此外,诸葛亮能力太强了,刘备担心诸葛亮会独揽大权,所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才会把军权和行政权分别交给李严和诸葛亮。

刘备为什么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极为信任的诸葛亮?

一、希望二大势力团结

首先刘备带着自己的荆州派打下蜀中之后,为了更好的管理蜀中,就启用了一大批的蜀中的人才以及势力,刘备在俩个政权之间的平衡确保了政权的稳定,蜀汉朝廷的两大政治势力,分别是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州势力,和李李严为核心的蜀中势力。刘备当然希望他去世后,这两大势力能团结一心,辅佐幼主刘禅。所以李严也是托孤重臣,让诸葛亮掌握政权,而李严掌握兵权。

二、帝王的心机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与李严,是要均衡朝中的势力,以免一方做大,即使无法长期平衡,也要在刘禅成人之前,这两种势力是相对均衡的,刘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诸葛亮与李严的政治斗争横跨了近十年,等到了这种均衡力量失去平衡而倾斜的时候,刘禅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刘备的深谋远虑,知人善任,知道刘禅继位后需要强大的力量支持,但是这股力量不能过于强大而失去制衡后无法控制,所以刘备托孤李严与诸葛亮,而且还有汉中魏延,这两种力量制衡着诸葛亮,刘备的托孤之举可谓深谋远虑,心思久远。

三、李严能力突出,深受刘备信赖

李严原是刘璋部下,在绵竹归降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在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资中县作乱,此时刘备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李严仅用临时召集的五千人马轻松平定。

李严有主见,有性格,办事果断。李严这个人很有主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经常和同僚发生冲突。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敢和诸葛亮叫真,发挥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给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哪能牵制住诸葛亮呢。

结语

所以刘备临终前宁愿把自己的兵权交给李严都不愿意给诸葛亮。但尽管刘备做好了一切的防备,诸葛亮最后还是扳倒了李严,不过可能是刘备比较多虑了,诸葛亮后来辅助了刘婵,并且教会了他如何治国。

9

简单来说,刘备并没有把全部兵权交给李严。


对于一个帝制王朝而言,老皇帝最想交兵权(如果他有的话)自然是新皇帝,除非新主年幼不能自理,否则完全没有必要把兵权交给大臣,而在幼主继位的情况下,基本没有老皇帝能放心地把兵权交给一个人,至少要进行分权。

以刘备为例,继位的刘禅正值十七八岁,说大几乎没有政治经验,说小也不是东汉那种常见的幼儿皇帝,应当说,这是一个需要大臣辅佐却不能全权架空的年纪。由于这个原因,即便刘备托孤诸葛亮被传为千古佳话,刘备也没有把蜀汉全权交付给诸葛亮,至少是安排了一个副手——李严。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载: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从这些记载来看,李严显然是有兵权的,但压根达不到统御全国兵权的标准,因为他不在成都。


距离对于权力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在刘备去世后的蜀汉,最大的权力来源无疑是皇帝刘禅,别管先帝怎么器重你,刘禅一纸诏书,你该降职还得降职。然而刘禅待在成都,李严却被刘备命令镇守永安,这样的距离怎么“统内外军事”?毕竟刘禅可不是汉献帝那样的傀儡,李严也不是曹操那种实际的权力中心,能够做到遥控朝政。

整个三国,其实只有李严这一个“统内外军事”,我们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是统帅中央与地方的军队,像曹魏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听着挺像回事,其实只是统率中央军,并不涉及地方。

李严的职权也相当于此,在刘备去世后,南中叛乱,蜀汉的后方出现震动刘,如果李严真有全国兵权,自当调动军队镇压叛乱,可实际上,李严只有权写信安抚一下。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载:时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甚。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

这封信当然没起到什么作用,最后还是诸葛亮亲自出马南征,用军事胜利来稳固后方。

李严写信是因为他曾在刘备北伐汉中期间独自击败过南中叛军,在南中有一定威望,而在平叛战争中全程缺席,很可能是因为南中并非他的辖区,他完全管不到南中的军事。

同样的,镇守汉中的魏延也从没有被李严领导过,李严所能管辖的只有永安的地方军和当初东征时留守永安的中央军,这莫非就是内外的来源?

总的来说,刘备死后,蜀汉的最高兵权应该是直接由刘禅继承了,李严所获得的只是东部重镇永安的军队统帅权,因为夷陵之战惨败及孙刘关系尚未恢复,东部威胁极大,需要大员镇守,刘备才特命他留守永安。

10

刘备是政治家,政治家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周密一些,长久一些。毕竟他冒着生命打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是他去世了,也要把自己的江山,妥妥的交到自己的儿子刘禅手里。而当时刘禅比较小,所以,不得已刘备只能让他信得过的大臣,来辅佐刘禅,等刘禅长大之后,然后再把权利还给他。

既然是要给刘禅找辅佐大臣,那肯定就要想,要如何保证不让大臣手握重权,欺负刘禅甚至是想把刘禅给踢下台,自己取而代之。

若是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他刘备的江山,岂不是就白打了。

所以,在刘备再三的考虑之下,他觉得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几个不同的大臣的手里,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刘禅不会被架空。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刘备把政治方面的权利,交给了诸葛亮。也就是说除了军事方面的事情,诸葛亮可以全权处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担任的是丞相之职,主要是管理内政。

三国时期,丞相之职的权利是很大的,可以说除了还没有长大的刘禅,就是他诸葛亮最大了。

诸葛亮有这么大的权利,刘备也是不放心的。

说白了就是必须要找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来制约诸葛亮,所以,刘备就很聪明的,把这个军权交给李严了。

李严属于是蜀国本地土生土长的人,诸葛亮和刘备都是从别的地方,搬迁到蜀国去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严和诸葛亮属于是不同的政治派系。

他们可以相互制约对方,以达到共同维系小皇帝利益的目的。

所以,刘备把政务大权交给诸葛亮,把军事大权交给李严,目的就是想让他们之间相互制约,任何人都不要有非非之想。

否则,另一方就有权利,把不服从的一方给干掉。同时也给小皇帝上了一道保险。

这就是为什么刘备不把军权交给诸葛亮的原因,毕竟军政大权一把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这样很容易出现大臣专权,欺负小皇帝,甚至是废掉小皇帝的可能。

当然了这只是刘备自己的想法,正所谓想象是美好的,事实是残酷的。实际上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还是军政大权一把抓了,不但如此,他还把李严给赶回了家。

当然了诸葛亮不是权臣,他之所以要把李严给赶回家,是因为李严不作为,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故意不给诸葛亮供粮,导致诸葛亮在前方打仗粮食供应不上,不得不撤军。

所以,诸葛亮回来之后,一气之下,就把李严给赶回家了。刘备生前考虑的种种假设,一下子就被诸葛亮给破解了。

还好,诸葛亮的道德水平比较高,他一直都是在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并没有什么非非之想。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