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2020-08-08 18:35阅读(71)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然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蜀汉虽有无数名将,多智近妖的军师,

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然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蜀汉虽有无数名将,多智近妖的军师,最终却也未能成功,最终还搭上了诸葛亮的命,令人十分遗憾。事实上,第六次北伐时,还有一个人的死亡也令人十分遗憾,他本是继五虎之后最有才能的猛将,最终却因“长有反骨”,被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锦囊妙计,惨遭马岱斩首,令人唏嘘。

魏延

这个人就是魏延。魏延从长沙时跟随刘备,一路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当时五虎相继离世,后继乏人,也就魏延、姜维可堪大任,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却被诸葛亮设计杀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些人说,是因为魏延天生有反骨,从他投降开始,诸葛亮就看他不顺眼。其实这种解读并不合理。

长沙之战时,魏延救下将被处斩的黄忠,杀掉太守韩玄,迎接关羽入城,可谓是立下了大功。要是没有魏延从中斡旋,关羽是很难打下长沙的,所以关羽是对魏延是大加赞赏的,并将他引荐给刘备,准备让他接受封赏。

然而诸葛亮看到魏延后,却说魏延天生有反骨,想要杀掉魏延。最后被刘备拦下,才放了魏延一条生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诸葛亮杀魏延是因为魏延有反骨。

事实上反骨是什么东西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也不知道。他只是借此敲打魏延而已。魏延虽然立有大功,但是他当时的行为相当于是弑主投降,这在忠义的诸葛亮看来,是很可耻的行为,他要借此敲打魏延,以免魏延以后还会有此行为,做出不利于刘备的事情。

演义原文: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从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对魏延的重用也能看出,魏延有反骨这件事纯粹是诸葛亮瞎扯的,他只是借机敲打魏延,不然在之后的入川作战和北伐曹魏时,他不会如此重用魏延。

因此,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只是一个借口,并不是诸葛亮除掉魏延的真正原因,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以下两点。

其一、魏延为人高傲,无人能压制。

魏延这个人,为人其实是十分高傲的,所以和同僚的关系处得并不是很好。在他阻拦杨仪姜维入川时,后主刘婵问大家对此的看法,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帮着魏延说话的,足可以看出魏延这个人处事有多差。如果让这种人掌握了军政大权,那肯定会有很多人遭到排挤,大家不能同心协力,定会生乱。

曾有人说过,蜀汉有两个人特别高傲,一个是关羽,一个是魏延。在之前,蜀汉还有众多人能够压制住魏延,随着大批文臣猛将的去世,诸葛亮最终也离开,以魏延高傲的性格,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住他了,不出所料,诸葛亮一死,魏延就开始闹事了。

演义原文: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看到了吧,诸葛亮刚死,尸骨未寒,魏延就敢不听军令,连诸葛亮任命的杨仪他都看不起,自负高傲的品性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如此不听调离,说不定后期连刘禅都压制不了他,所以诸葛亮必须借机除掉他。

其二、魏延激进,容易把蜀汉带入死路。

魏延这个人比较激进,这在诸葛亮死也能看出来。主帅刚刚去世,按理说,退兵是很正常的操作。但是魏延却是想着继续进攻司马懿,丝毫不顾及士兵的情绪和战斗力,这样其实并不利于行军打仗。

魏延最出名事迹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很多网友包括笔者其实都是非常欣赏赞同魏延的这个计谋的,按照魏延的计谋实施,说不定能出其不意,达到更好的效果。然而纵观诸葛亮一生,他都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是万万不会同意魏延的这个计谋的。

在他看来,魏延这样兵行险招,是十分激进的。如果魏延拥有了大权,这么激进的操作只会把蜀汉带入深渊。此时的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需要稳妥发展,不能采取激进策略。所以为了蜀汉长远的发展,诸葛亮必须考虑将魏延杀掉。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除掉魏延,并非因为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魏延高傲和太激进这两点。诸葛亮怕自己死后,无人能压制住他。而且魏延为人激进,如果掌握大权,将会把蜀汉带入破裂,所以诸葛亮才会设计杀掉魏延。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2

孔明杀魏延的原因是,个人恩怨和政治阴谋。上期谈到魏延个人生平,以及孔明对他压制的原因,我觉得分析的不够透彻。(秉烛读春秋漫谈三国)第三期,将为你做详细解答。

上期讲到魏延投降刘备,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杀之。刘备说情才刀下留人。那么刘备为什么为魏延讲情呢?这事还真有原因,事情是这样的:

魏延最早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家产。刘备也想从中分杯羹,以调停的身份出现。此时,刘备和平民躲避曹操要进荆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门砍掉绳索放下吊桥,想救刘备进城,可是刘备并没有进去,带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难敌四手。刘表手下文聘杀了过来,魏延就跑了,寻刘备不见,就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关羽战长沙,魏延杀韩玄然后和黄忠一起投奔了刘备。

魏延是慕名而投刘备的,诸葛亮见他勇猛,开始只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目的无非是告诉他,蜀国,诸葛丞相说了算。加之,这时孔明看魏延和关羽长的有几分相像,并且都用一把大刀,触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没有根基,以后别给我学关羽那一套。乖乖听我的话。于是,才有了对魏延的一顿杀威棒。

从以后的情况来看,刘备对魏延确实有知遇之恩,这从刘备舍弃张飞,而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可窥一斑。要知道汉中是蜀汉面向曹魏的门户要冲,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说明在刘备的心中魏延比张飞靠谱许多。魏延顺杆爬,总想成为继关羽死后,成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头,不吃醋才怪呢!

要说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关羽难道怕他。让孔明杀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着为刘禅着想,暗里是为自己。明着是政治谋杀,实则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后,以刘禅软弱无能的性格,恐怕驾驭不了魏延。这只是表面文章。实则是魏延提出的奇谋――兵出子午谷惹的祸。

这计谋就是魏延带少量人马突袭魏国首都长安。说实话这计谋确实有点冒险,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稳呢,三十六计不是讲过“兵行险道,兵贵神速”,这例子应该不少吧。汉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马,突袭匈奴老窝吗?霍去病能名扬天下,靠的是突袭和挺进。他的功劳比他的舅舅卫青大许多。



孔明老谋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这些历史?孔明六伐中原,都无尺寸之功,如果让魏延突袭成功,老脸往哪搁?

据后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来,值得一搏。可为什么孔明不许呢?

除了怕魏延夺得首功,还有就是灭魏后,怕司马懿把老底揭了出来。

有人说孔明一生不喜弄险。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谋。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是没有威胁他的生命,假如威胁到他生命,他一定会冒险。比如,空城计,当司马懿把他包饺子时,他不是一样铤而走险吗?

说到空城计是险计,那是外人眼里看到的情况。实则孔明和司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据说孔明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达的是“来日方长”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诉司马懿,咱俩谁也别灭了谁。如果灭了我孔明,曹叡没有威胁了,你也就没啥用处了,“这叫养寇自重”懂吗?韩信的结局你不懂吗?司马懿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带着大队人马退去了。

那么,作为孔明,为了报答司马懿的默契合作行为,投桃报李,六出祁山,就是不走出蜀国一步。空耗国家的粮食,置百姓的生命于不顾,穷兵黩武,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记得点赞和留言)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须死的事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有点像宋江临死前,毒死李逵一样。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险取胜,世人皆明白魏国不难灭掉,糗事一一暴露,势必遭国人耻笑。这就是为什么,孔明死后都不放过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计谋,遗计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一刀斩之。一代名将魏延就比殒命。

(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3

诸葛亮去世之后,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曾经的蜀国李严和廖立双双为诸葛亮哀泣,感叹诸葛亮去世,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了。

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为按照刘备去世之后的权力排行来看,李严和廖立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实权派,却双双被诸葛亮踢出局了。可这两人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为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认为这说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连政敌都能折服。

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严和廖立之所以会哀叹自己没有出头之日,是因为他们两人曾经的地位太高。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无法驾驭二人,所以他们注定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这两人也许还有机会成为诸葛亮的副手;可对于诸葛亮的接班人来说,把李严和廖立迎回来,又该怎么安排这两人呢?论资历,朝堂上没有比这二人更资深的存在了。

李严和廖立毕竟是过去式,我们一笔带过。诸葛亮去世之后的最大问题就是:谁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马谡。因为诸葛亮对于马谡向来是推崇备至,而马谡活跃的时候一直都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可马谡在第一次北伐时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将令,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被诸葛亮所杀。

抛开马谡不谈,按照诸葛亮死时的权力排行来看,接班人应该是魏延或杨仪。这不仅是当时军中诸将的共识,也是魏延和杨仪的共识。所以诸葛亮尸骨未寒,魏延和杨仪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刘禅报告说杨仪要造反,杨仪向后主报告说魏延要造反。两人都是一个意思,希望能够获得朝廷的认可,拿到先斩后奏的权力。

在魏延和杨仪大打出手的时候,军中诸将需要选边站队了。一开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后,因为魏延有军权;但在关键时刻,大家都站在了杨仪的身后,所以魏延被杀了。等回到朝廷以后,站在杨仪身后的诸将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后,所以杨仪受到冷遇,最终自杀。

曾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魏延和杨仪,却在短短的时间内相继被排挤出局,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四个字:利令智昏。

先说魏延的利令智昏。军中诸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不支持魏延呢?因为诸葛亮留有遗嘱,要求魏延和杨仪共同率军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词,要求接管前线指挥权,继续攻打曹魏。至于诸葛亮的灵柩,派几个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是要造反;受《三国志》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是铁杆鹰派,心心念念就想着打曹魏。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魏延的做法就是为了争夺诸葛亮留下的权力,用实际做法造成既成事实。如果前线指挥权落在了魏延手中,刘禅除了让魏延接班之外,还能怎么做呢?

魏延这种强迫大家站队的做法受到了军中诸将的抵制,所以在关键时刻,魏延被抛弃了。魏延看到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几个人逃跑,结果被杨仪抓住杀死,而且三族也被杨仪灭了。

再说杨仪的利令智昏。魏延被军中诸将抛弃之后,杨仪认为自己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后,杨仪并未请示刘禅,而是直接杀了魏延,之后更是灭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权,成都会怎么看待杨仪呢?

所以在杨仪回到成都之后,就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病危时,希望蒋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费祎做蒋琬的接班人,杨仪只能排在蒋琬和费祎之后。听到这个消息,杨仪顿时就抓狂了。因为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论资历都比杨仪差了许多。现在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说杨仪必须排在这二人后面,杨仪能服气吗?可问题是,现在朝廷上大多数朝臣都认为这个安排有道理,希望杨仪能听话。

可杨仪就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当初要是没有我,魏延造反就无人能制。我挫败了魏延的阴谋,大家却这样对待我,我不服!

这种做法破坏了朝廷的潜规则。想当初,李严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行是谎报军情;廖立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名是妄议国政。这种罪名是否真实呢?其实并不真实。李严和廖立犯了什么大错?其实没犯什么大错。但是他们一味地和诸葛亮唱反调,使得诸葛亮无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们被诸葛亮踢出局了。所谓的谎报军情和妄议国政,只是给双方留了一个面子。

就事论事说杨仪,把他放在蒋琬和费祎后面,就是认为他不适合当首辅。给他一个比较体面却没有实权的官位,以后低调做人求个善终就得了。可杨仪整天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你让朝廷怎么想?你杨仪为什么不能成为首辅自己心里没点数吗?魏延这种重臣是你想杀就能杀的?给你留个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烂事点出来,你还没完没了了?

于是杨仪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墙倒众人推”,各种密告接踵而来,各种职责依次来临。刘禅宽大为怀,并没有公审杨仪,只是赐杨仪自杀。大难临头的杨仪总算是醒悟过来,没做什么挣扎就自杀了。

至此,因诸葛亮病逝引发的一系列争端终于平息:蒋琬成为首辅,费祎次之,国舅吴懿排在第三位,姜维排第四位。

诸葛亮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诸葛亮病逝之后,再不会有第二个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是刘备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刘备又明确告诉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自然有着一种凌驾于整个帝国之上的气势。而后来的执政官,再也不可能拥有这种地位了。

蒋琬任大将军时,费祎任尚书令;蒋琬任大司马时,费祎任大将军。不管权力如何分配,有一点可以确定:蒋琬和费祎在军政两大系统各管一摊。

在这种背景下,后主依然无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响力也没人敢低估了。

4

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刘备,诸葛亮因魏延杀了长沙的主子韩玄,以魏延脑后长有反骨为由,喝令刀斧手将其推下去处斩,让当时在场的刘备、关羽、赵云和黄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刘备看到魏延真心相投从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诸葛亮证人斩杀,孔明何以认为魏延头长反骨而要杀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为了敲打魏延。毕竟魏延杀韩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这在古人视为大不忠,尽管魏延弃暗投明,但多少让忠义之士瞧他不起,认为魏延实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把魏延推下去处斩,想让魏延长长记性,今后甭干杀君欺上之事。

二是为了警告众人。孔明其实压根就不知道魏延长有什么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杀韩玄之实故弄玄虚,给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梦中杀仆人的好戏,好让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领,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则刀下无情。



三是为了立规树威。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诸葛亮不经刘备允诺,以魏延长有反骨为由,就让人要把魏延拉下去处斩,以此告诉大家,不经主公允许,他也有生杀大权,提醒大家要好自为之。

虽然此次只是吓唬,并带有其他目的,但后来魏延还是死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不过这次杀魏延的原因,更多是为了蜀国在他死后,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响,不让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让蜀国按照他的设想和规划,顺利完成权利交接,为他指定的接班人铲除对手和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5

应,魏延在刘备死后,一直受诸葛打压,刘备在时把入川的咽喉要道,汉中让魏延镇守近十年,可见对他的能力于信任,刘备死后魏延一直得不到重用,论本领谋略在当时蜀国已无人能及,后受姜维资历太浅,特别是在连接失败的情况下,魏延提出兵子午谷,出奇兵本是极好的建议,诸葛不采讷,老一套走眉县,经五丈原,后面大家都知怎么回事,但诸葛知道,他惹一死,就无人能及魏延,也不人能管住他,大权也不肯落魏之手,所以预先按排好杀他的人了,那也是乘其不备,否则张任未必能杀得了,这就是大概意思吧…。

6

尽管,我从不否认诸葛亮对老刘家的忠诚。但是他却有专权的嫌疑,将蜀汉几乎所有的大权都攥在手里,而且,诸葛亮甚至还有打压异己的嫌疑。

比如说李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明明白白说的很清楚,我死之后,你诸葛亮是总经理,李严是常务副总经理,正儿八经的二把手。想着两人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合作,把蜀汉公司的业绩提振上去。但是,诸葛总对于李严这个副总,咋看咋不顺眼,李副总的权力一点点都被他架空了。最后,只能去干督运粮草的押粮官,还没干好,被乘机免去了副总之职。

还有一个人就诸葛亮迫害就是魏延,也是被诸葛亮打击的对象。其实,魏延工作能力特别强,而且深得老刘董事长器重,参与大仗小仗无数,极其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客观的讲,魏延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名将,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将领。曾经给诸葛总提出了“兵出子午谷”这样的绝妙计策,可惜,被诸葛总以各种理由给否决了。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诸葛总一直不喜欢人家,就因为人家的长相特异了一点点,非说魏延长有反骨,日后必反。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已经选定了姜维作为接班人。但他的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挑战魏延,只有摆平了魏延,才能为姜维的顺利掌权排除障碍。

最后,在退兵之时,放着堂堂的先帝任命的汉中太守魏延不用,却任用了一个小人杨仪。导致发生内讧事变,魏延被斩,成为蜀国后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剧,直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回答完毕!





7

诸葛亮应该没有想过杀魏延,这是一个误会,或者说这是一个预防措施


作为千年中国智慧第一人的诸葛亮,对于退兵自然也是智虑周全。发现自己身体不行了,便开始做各种准备。首先做的是政治准备。诸葛亮向从成都赶来的李福交待接班人的问题,属意丞相府留府长史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向后主刘禅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诀别信:“若臣身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图:五丈原诸葛亮衣冠冢

接下来就是关于军事方面的事情。这个问题最重要也最急迫,毕竟不远处就有十多万魏军,然而这个问题有争议。一种说法是:

“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 (《魏略》)

另一种说法是: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这两种说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由谁主持军务,把北伐部队带回汉中。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认为《魏略》的说法靠不住“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但是《三国志》本身的说法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因为蜀国的北伐军中诸葛亮以下官职最高的就是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也是名震天下的战将,而且还有假节的权力,杨仪只是丞相府属官正式职位只是绥军将军和魏延差好几级,不让魏延统领全军任用杨仪就好像让一个中将去指挥元帅,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诸葛一生唯谨慎,怕是不会这么干。

最可能的情况应该是诸葛亮最初还是把指挥全军的权力交给了魏延,并且命令魏延带兵撤退,并提醒他“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但是接下来杨仪、姜维应该提醒了诸葛亮:丞相,您不在了魏延不听命令南撤,怎么办?我们怎么指挥的了魏元帅呢?于是才会有“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是一道预备命令,预防的是魏延不听杨仪招呼的情况。

遗憾的是这种情况最终发生了,诸葛亮一死,魏延有了掌握大军的权力本来是想大干一番的,所以才对来劝他的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三国志·魏延传》)魏延准备把杨仪踢回成都,自己和司马懿接着干。这是诸葛亮最担心的局面,所以这时杨仪、费祎、姜维三个人合计了一下,准备启动第二方案。久经战阵的魏延马上侦查到了其他部队的异动,大发雷霆,这时候他做了一个决定,“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三国志·魏延传》)最后正是这个决定要了他和全家人的性命,他做这个决定应该就是为了和杨仪争一口气。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8

蜀国的五虎将大家都知道,关张马赵黄,除此以外,魏延的能力是可以匹敌五虎将的,当年刘备入川之时,魏延就出了很大的力气,刘备一高兴就封了魏延为牙门将军。其后,刘备更是将极为重要的汉中之地交给魏延来镇守,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要知道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也只是镇守荆州,所谓“东连孙吴,北拒曹操”,魏延的军事功能与关羽并列,可见他在蜀国地位之高。

刘备生前多次对别人说过,魏延是一员大将,后来在白帝城交待后事的时候,刘备还特地向诸葛亮提过魏延。所以此后,诸葛亮北伐都带着魏延。不夸张的说,在蜀国五虎将落幕以后,魏延是蜀汉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大将,但是为什么最后魏延会被诛掉三族呢?

1、 魏延和诸葛亮想法不同

首先,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同时掌握着蜀国的内政和军政大权,而魏延对诸葛亮也是极为尊重,他这么干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在诸葛亮死后能够接过大权。按理说,魏延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诸葛亮如果要立接班人首先就应该考虑魏延,为什么最后魏延没有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在战争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中也是完全不同。从子午谷奇谋就看的出来,魏延用兵大胆激进,喜欢兵行险招,如果魏延是在魏国的话,确实可以当得起大将之位,因为魏国实力雄厚可以支撑的起魏延兵行险招,哪怕输上几次也不会损耗多少国力。

但是,蜀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蜀国只占据着一州之地,国力根本经不起折腾,所以诸葛亮在选择接班人的第一要求就是这个接班人一定要是稳重、冷静型的,不求能够克复中原,但是至少能做到不让蜀国江山被夺去。

2、 魏延自己太过倨傲

在演义小说当中,诸葛亮曾经形容魏延这个人脑后有反骨,自己在的时候能够镇的住他,如果自己死了之后,魏延肯定必反,所以诸葛亮在死之前就安排好了后手,弄死了魏延。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并不是如此。

诸葛亮在自己身死之前,确实料到了魏延在自己死之后,可能会不听自己的遗命。所以他下达命令,如果自己死了,就让杨仪率领大军返回蜀国,诸葛亮知道杨仪跟随先帝多年一直忠心耿耿,而且与魏延有矛盾,所以他根本不会听魏延的话。

果然,诸葛亮死之后,魏延不服从诸葛亮遗命。他觉得蜀国国力孱弱,想要北伐一次颇为困难,一点收获都没有就撤军的话,对于国力来说是巨大的浪费。所以,魏延想要率领着这些士卒继续北伐。

果不其然,杨仪和魏延发生了分歧,杨仪觉得应该按照诸葛亮的主张先行回蜀,而魏延却要带着士卒继续北伐。其实,说魏延脑后反骨,想要谋反,完全就是无稽之谈。魏延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让蜀国这次北伐有一些战果,而孔明的出发点是保存实力,他们都是为了蜀汉的利益,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后来,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一直闹到了刘禅这里,双方都指责对方想要谋反,董允和蒋琬在朝堂之上力挺杨仪,力保杨仪不会谋反。所以,后来刘禅站在了杨仪这边,杨仪趁机让王平领刘禅的命令驱散掉了魏延的军队,然后派遣马岱斩杀掉了魏延。

其实,真正害死魏延是魏延自己的性格,魏延当时是蜀国第一大将,只要他肯听诸葛亮临终的命令,安心带军回蜀国,以他的名声和威望,其后的北伐也一定是由他当主帅的,但是可惜魏延急躁的性格让他不能容忍大权旁落,于是公然违抗诸葛亮的遗命。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9

魏延作为蜀汉名将,数有战功。蜀国后期,关羽张飞等叱咤战场的大将陨落,只有魏延等将领堪当大用。诸葛亮病重时,曾暗中留下遗言,要魏延断后,若他不从,也随他的便。此计虽然没有直言杀掉魏延,但是也暗示魏延已经成为弃子,可杀之而后快。魏延有反骨,诸葛亮早已知晓却未动手,可见这并非魏延之死的本因,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作为将领,魏延有为将之才,但他作为下属,却对上级心怀怨怼。诸葛亮率军北伐之时,魏延也在其列。魏延曾献上子午谷奇谋,多次想自己率兵走关中,最终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魏延此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若可成事,平定中原则指日可待。子午谷奇谋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太过冒险。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也就不愿采纳如此冒险的计划。魏延却因此而对诸葛亮心生不满,指责他胆怯。诸葛亮为人足智多谋,定然知道魏延心中的不满。眼下,能让魏延听令的刘备已经逝去,新帝又威望不足,难免魏延会有不臣之心。

魏延性格暴躁,诸葛亮怕自己死后,魏延引起争端。魏延其人性格高傲,锋芒毕露,很多人对他心有不满又不敢与他针锋相对。魏延曾与刘琰交恶,诸葛亮责令刘琰向其道歉后,此事才算了结。后来,魏延又与杨仪不和,两人之间几乎势同水火。因为二人皆是朝廷重臣,所以诸葛亮与刘备多次为二人调解。纵使有诸葛亮说和,两人仍旧关系不佳。诸葛亮逝世后,依魏延的性格恐怕会闯下大祸。之所以设计杀掉魏延,也是以绝后患。

魏延在军中多年,手握兵权,不及时处置,恐对新帝不利。魏延善养士卒,属下多对他言听计从。若是魏延利用手中兵力,倒戈相向,对于本就受曹魏威胁的蜀汉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事实上,魏延后期也确实有不臣之心。诸葛亮去世后,托付杨仪处理军队撤退事务。由于魏延对杨仪十分厌恶,便不愿断后,执意继续北伐。在大军撤退之时,魏延就率兵抢先将阁道烧毁,阻止大军南撤。后来魏延率兵出击杨仪大军时,杨仪让王平将魏延属下骂退。此时丞相刚刚去世,魏延的士兵还不敢造次,若是时间一久,丞相威压已失,难保他们不会生事。

蜀汉后期,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将领很多都已去世,能压制魏延的大将太少,诸葛亮不得不提前防范。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病重,此时与他并肩作战的昔日将领大多已经去世。赫赫有名的蜀汉五虎上将都已去世,就连其中最晚去世的赵云都已逝去五年之久。蜀汉后期的新五虎完全无法与五虎上将相提并论。如此一来,诸葛亮必须要未雨绸缪,以免魏延拥兵自重。

魏延虽然没能得以善终,但他对蜀汉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无论是前期随刘备建立蜀汉,还是后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魏延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多有战功。只是可惜魏延为人太过刚愎自用,落得如此下场。

10

在正史里诸葛亮并没有遗令马岱杀魏延,魏延之死只是他自己作死而已。

魏延有个大毛病,就是高傲自大,对其他人都看不起,在军中一向不合群,特别是和杨仪关系极差,势同水火。这样的人,从他最后兵败身亡的经历看,魏延在做事时缺乏考虑,其实并不适合做统帅。所以诸葛亮在临死前并没有打算把军队交给他,而是选择了杨仪。诸葛亮唯一担心的问题,是魏延可能不服从命令,所以交代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便自发”。

不过大概诸葛亮也没想到,魏延不仅拒绝撤军,而且还打算夺取军权,要费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在失败以后居然带部队去拦截杨仪。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王平一句话,魏延的部队就四散而逃,魏延只能带着儿子和几个亲兵逃走,最后被马岱率军追上杀死。

魏延的死可以说完全是自己作死,其实从他试图夺取兵权的一刻起,他的下场已经不会太好,没一个人喜欢一个失控的将领,至于冷藏也不可能,因为魏延过于高傲,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肯定会心存怨望。而魏延的名位太高,蜀汉无法承担他叛变的风险,所以即使最后没有发动兵变,在这种猜忌下早晚还是会被处理掉。

从这方面来说,诸葛亮的存在其实一直是在保护魏延,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制约,魏延才能相对老实的在蜀汉发挥自己的能力,然而一旦失去制约,失控的魏延就只能毁了自己。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