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2020-10-09 14:02阅读(60)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最近豹眼回答了几个类似的问题,特别是有感于蜀汉重臣廖立主动放弃镇守长沙,在诸葛亮南征时对李卲、蒋琬等人大发牢骚、诽谤

1

最近豹眼回答了几个类似的问题,特别是有感于蜀汉重臣廖立主动放弃镇守长沙,在诸葛亮南征时对李卲、蒋琬等人大发牢骚、诽谤刘备抓住荆州不放等言论,对诸葛亮《隆中对》谋略的漏洞,有了新的认识。

在此,就题主的问题,一起与友友们交流一下。

豹眼认为,还是庞统的谋略更为高明一些。主要依据就是,诸葛亮三足鼎立的预判最终实现了,但没有取得更大的发展。而且,蜀汉最终被囚禁在益州,没能走出来。如果刘备按照庞统的谋略,一样能够控制益州,形成三足鼎立,而且在经营凉州、雍州方面,会更加主动。

两个战略相比,庞统的谋略更有实效。

01

《隆中对》战略的不足之处

这一战略,就是先夺取荆州,再取益州、汉中,控制好这个地域,静待天下之变,然后兵分两路以争天下。这个战略都非常熟悉,就没必要引经据典来说明了。

这个战略是否是完美无缺的呢?

毛主席在读姚鼐所著《古文辞类纂》之苏洵《项籍》时有个评语: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领袖认为,隆中对一开始就存在失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是错误的。最终是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领袖断定,不可能不失败。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联合孙权,共据曹操,这一谋略无疑是正确的。

但孙权对于荆州,那是势在必得。孙权不惜背弃孙刘联盟,也要得到荆州。这一点诸葛亮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只看到了孙刘联盟对于孙权的重要性,但没有看到荆州对于孙权更重要,那是他的咽喉,岂能掌控在别人手中?

孙刘联盟好比是鱼,荆州好比是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史实也证明,赤壁之战后,在荆州界面上,孙权与刘备屡屡摩擦,其意图就是要占据荆州。即便是湘水划界后,孙权得到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但也没有彻底罢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联合曹操,击败关羽,夺回荆州,就足以说明孙权决不放弃荆州。

这一点,诸葛亮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领袖所言,隆中对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低估了孙权对于荆州诉求及势在必得的意志。

关羽襄樊之战,丢掉了荆州,丧失了蜀汉三分之一以上的精锐;刘备夷陵之战,致使蜀汉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可以说刘备为了荆州,倾家荡产,但最终也没有保住荆州。

这就充分说明,刘备死守荆州不放是存在质疑的,主动放弃荆州是否更加高明呢?

02

庞统的战略构想

据《九州春秋》记载,庞统曾经对刘备提出过自己的战略构想: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庞统认为,荆州屡经战事,已经被打残啦,荒凉残败,人才流失殆尽。东面有孙吴,势在必得,北面有曹操,虎视眈眈。以此作为三足鼎立之计,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庞统首先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了质疑,按照他的设想:

第一步就是主动放弃荆州;

第二步以荆州为筹码,与孙吴讨价还价,赠送荆州以加强孙刘联盟,换取东吴对北伐曹魏的鼎力支持;

第三步把主要兵力撤到益州,积极北上争夺雍、凉、汉中。

庞统的这个谋略,最保守的结果也能够稳稳地控制着益州、汉中。主动放弃荆州与惨败而失掉荆州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蜀汉精锐兵力的增益与损耗,更在于对维护孙刘联盟的存在有天壤之别。

03

两大谋主战略的优劣

诸葛亮一直坚持孙刘联盟,却始终不肯放弃荆州,把一颗钉子楔进人家的眼里,岂能让人家舒服呢?而庞统是以荆州换取孙刘联盟的加强,投之以桃,必将得之以琼瑶。

就这一点,庞统的谋略就比诸葛亮高明不少。

有舍才有得,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仅从主动放弃荆州这一点,庞统的战略,起码就不会有襄樊之战及夷陵之战,蜀汉就不会失掉精锐兵力,孙刘联盟将会更加稳固。同时,曹操绝不希望孙权就地做大,一定会更加频繁、力度更大地进攻孙吴。这样就给刘备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即便如此,也是三足鼎立的局势,刘备集团就有足够的精力去经营益州,图谋汉中、凉州、雍州。

可以说,庞统的战略,囊括了隆中对的精髓。

孙刘湘水划界,虽然最终议和,但毕竟还是失去了和气,两家都心中不爽,而曹操却趁机得到了汉中。

刘备汉中之战,打得非常艰苦,孙权却坐收渔利。如果曹操与孙权在荆州、合肥方向打得不可开交,刘备取汉中还需要那么费劲吗?

荆州牵涉了刘备太多的精力,也就无法全力经营凉、雍二州。自然不能让马超放手回到凉州去发展,也就不能充分发挥马超的作用。

如果刘备采纳庞统的建议,主动放弃荆州,让孙权在荆州、淮河一线独自对抗曹操,然后把关羽的精锐撤回,放到汉中、上庸一带,诸葛亮坐镇益州筹办兵马粮草,刘备督马超、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超一流战将,率十万精锐,兵出祁山,杀向凉、雍,继而占据关中。

这阵势,岂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可比?

之后,静待天下之变,在曹操与孙权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一路东进,出潼关,入洛阳,许都近在眼下,匡扶汉室并非一句空话。

在以前的问答中,豹眼曾经阐述过庞统之死的原因。庞统在攻打雒城时中箭身亡,明显带有情绪化。一方面是庞统的战略刘备消化不了,另方面庞统对刘备这个仁德之君有了新的认识。

在豹眼看来,庞统人虽长得寒碜一些,但行为做事很大气,而且其战略非常高明、实用。

遗憾的是,刘备的格局达不到庞统的境界,没有能够采纳他的战略,这也是刘备集团没有走得更远的根本原因吧。

因此,庞统的谋略应该在诸葛亮之上,但由于刘备的格局,导致了庞统的谋略不能付诸实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庞统过早的身亡,也就失去了更多辅佐刘备的机会,致使其谋略得不到实施,也就见不到它的实际效果。


2

如果单从谋略角度来说,庞统和诸葛亮两人难分高下,不过综合能力上庞统比诸葛亮要差得不少。

现在网上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没考虑到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长期占据荆州导致孙刘反目,蜀汉因此损失惨重等等。此外刘备夺取益州时只带了庞统却没有带诸葛亮,所以认为诸葛亮不如庞统。不过这种看法存在很大问题。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但是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刘备不过是寄居刘表麾下的一个小军阀,所占地盘不过区区新野一个小城而已。诸葛亮在此时就能想到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实现天下三分有其一已经是非常有预见性了。

而且《隆中对》只是一个大致发展方向的纲领。在具体执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可能指望它从一开始就非常完善。

此外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大约是在公元207年年底,而孙刘彻底反目是在公元219年。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几年。在这段时间里,荆州是蜀汉集团壮大的重要基地。蜀汉集团里大批人才和军队来自荆州,他们不可能放弃家乡。

此时即使明知东吴志在必得,刘备也已经不可能轻易放弃荆州。所以即使是庞统也没有提出可以放弃荆州换取孙刘联盟的稳固,不能因此就否定诸葛亮。

庞统的贡献主要还是在夺取益州初期为刘备出谋划策,不过可惜不久就中箭去世,表现的机会并不多。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促成孙刘联盟的功绩相比,庞统的贡献显然不如诸葛亮。

即使乐观估计,庞统是因为时运不济死的太早没能好好表现,他和诸葛亮在谋略方面没有太明显的差别。但是要是算综合能力,庞统就差得多了。

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印象其实更多来自《三国演义》,认为他是一个军师型的人物。不过实际上诸葛亮的能力并非局限于谋略,他在处理政务和统兵打仗方面一样很强。

诸葛亮出山以后,初期因为刘备地盘有限,这一阶段他主要是帮刘备规划战略,出谋划策,比如像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出自这一时期。

不过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取了荆州大部,随着地盘的扩大,诸葛亮的作用就不再局限于此了。在夺取荆州以后不久,刘备就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掌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此时刘备控制下不过江陵、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五郡,诸葛亮一人就掌管三郡,可见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

而在刘备率军入川时,诸葛亮又和关羽一起坐镇荆州。刘备夺取益州以后,诸葛亮又以军师将军的身份协助刘备处理政务。汉中之战时,刘备全靠诸葛亮坐镇后方保证后勤不断,才能击败实力占优的曹操。

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总理蜀汉军政大权,在他治理下蜀地富足,用人得当,政局安定。陈寿评之为“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可见对其能力的肯定。

然而庞统除了谋略之外其他能力并不显著,担任耒阳县令时政务荒废,被刘备免官。还是鲁肃出面斡旋,说他不善于治理地方,但是擅长辅政,才得以被刘备重用。

所以在综合能力上,庞统远不如诸葛亮。刘备带他去益州而把诸葛亮留在荆州,就是看中了诸葛亮的综合能力强,可以独当一面,庞统就不行了。

3

三国人物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天下可安”。在此话中,卧龙排在凤雏之前,显然世人对诸葛亮的整体评价高于庞统。

在《逸周书·卷十武纪解第六十八》中提到,“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对比庞统与诸葛亮的谋略,其实庞统的文谋、武谋、事谋皆不如诸葛亮。因此,对比庞统和诸葛亮的谋略,其实还是诸葛亮略胜一筹。

1.“文谋”

诸葛亮的情商高,文谋方面优秀。诸葛亮不论在为人处事,还是在治国理政上,都会照顾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的想法,因此诸葛亮在蜀汉内部威望高。

另外,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没多久就降服了高傲的关羽,而当时的关羽可曾服过谁?可见,诸葛亮文谋之高。

而庞统,刚出场就得罪了东吴而孙权,后来转到了刘备那里,又恃才傲物过了头,推荐信不出示给刘备也就算了,当耒阳县令不乐意,特意表演了耳中听词、手中写字、口中断案的一心三用绝技。

庞统为人处世跟诸葛亮差距太大,文谋上不足。

2.“武谋”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颇高,与司马懿对弈也不曾落败。当年刘备进兵西川,长时间内没有大的突破,在庞统死后, 诸葛亮率赵云等人溯江入川,平定各个郡县,最后与刘备一起围成都。

南蛮各部落叛乱,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最终平定。

诸葛亮屡次北伐,上演空城计,斩王双,败郭淮,射杀张郃,火烧司马懿,因为蜀汉实力和后勤限制,结果诸葛亮北伐未取得成功,却多次打败强大的曹魏。

而这个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从出场到领盒饭,一共不超过5个回目,其所表现出的实力不外乎献连环计和给刘备的攻蜀三计。相对而言,庞统武谋不足。

3.“事谋”

诸葛亮北伐途中,病死于五丈原,虽然诸葛亮在战场上病死,但是,蜀军仍然按诸葛亮的生前安排安全撤退,而对手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已死,却不敢趁势追击。

反观庞统,随刘备入川,在刘备包围雒城时,庞统率众攻城,劫被飞箭射中而死去。庞统也是顶级谋士,却置自己身命不顾,率众攻城,以己之短而攻人之长,结果死于飞箭。

诸葛亮不但预料到自己的死期,而且安排好身后之事,而庞统对自己的生死都无法预测,更不要说安排身后事,可见庞统事谋不足。

4

《三国演义》里,名士司马徽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于是,即使庞统后来才跟随刘备,刘备依然对他很是重视,并且在庞统展露才华之后,拜他为军师中郎将,职位跟诸葛亮一样。

那么,庞统和诸葛亮两人谁的谋略更高呢?个人认为当然是诸葛亮,理由有二。

第一点:庞统在大局观上不如诸葛亮。

诸葛亮一出山就拿出了奠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这种谋略眼光是他独有的,庞统虽然被水镜先生赞誉,但也只是在入川一事上给出了大致方略,还达不到诸葛亮的那种高度。并且,诸葛亮也只是给庞统发挥的机会,以他的智慧会看不出来入川的重要性吗?要是诸葛亮心胸狭小一点,庞统根本没有机会上位。

第二点:庞统死于自己的计谋。

其实庞统和诸葛亮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的,你说庞统谋略厉害,对于入川拿出了上、中、下三种方案,刘备因为对他还不是太过信任,于是折中选了中策,结果呢?结果就是庞统自己被乱箭射死在落凤坡上。说到底,还是庞统的谋略太差,即使他曾经有献过连环计的案例,但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整个火烧赤壁的方略也不是他一人制定的,主导者是周瑜和诸葛亮,庞统只能算参与其中。

作为一个军师,制定的计谋被别人轻而易举看破,还中了别人的埋伏,是要用运气不好来解释吗?当然不是,只能说他并没有那么出色,即使幸运好逃脱了,下一次也难免会带来更严重的损失。所以毫无疑问,庞统既然是死在自己制定的计策上,那么谈谋略,他跟本就没有和诸葛亮比肩的资格,毕竟实战才是检验真本领的最好方法。

我是文娱小士,期待您的关注,小士将持续与您分享更多文史趣事!

5

当然是诸葛亮啦

6

罗贯中一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话,把庞统和诸葛亮推到了谋士的顶极层面上。然而,以历史上俩个人的表现上来,又似乎不在一个层面上。

那么,这俩个人物的谋略水平谁更胜一筹呢?

谋士水平的高低,应该是把其所提策略在当时情况下的反映和对历史进程的最终影响作为标准来比较才能衡量出来。也可以这样说,看谁的策略给集团带来的利益最大。

所以,要比较俩个谋士谁的谋略水平更高一筹,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比较,才公允。

亮相时的出彩程度,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物层次的高低。

当诸葛亮还在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而慨然长啸时,庞统己经开始走入仕途了。他先是在刘表处供职,后来又展转供职于江东名将周瑜手下,其职位也尽仅仅是一个功曹,官职不高。

周瑜是一个气度恢宏的人物,慧眼识才是其强项。鲁肃和周瑜对时局的推演及其救世的方法不能说完全相左,但至少是不尽相同,如,对待刘孙结盟,是否借南郡与刘备,他们的态度和方法就大相经庭。

然而,这并不影响周瑜临终时极力向孙权推荐,把鲁肃作为他的继任者。可是,对于庞统,这个连鲁肃都认为是非百里之才的人物,周瑜生前却只字未提。

如果,庞统距离周瑜太远而未被发现,还有情可原,问题是他就在周瑜眼皮下面,周瑜的灵枢就是庞统护送回去的。关系不亲密的话,不可能让他去完成这个任务。最后的结局是,庞统离开了东吴,投在刘备麾下。

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内,世人都知道庞统是一个人才,但是,他却毫无建树。

刘备只是很随意地给了庞统一个县令的职位,就把他忘了,只是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提醒下才重新启用了被他遗忘的这个大才。

此时,诸葛亮正以军师中朗将的身份替刘备打理刚到手的江南三郡呐。

刘备自己也说,得孔明如鱼得水。可见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要知道,此前,诸葛亮并无为政的经验。两相比较,这段时间庞统和诸葛亮谁计高一筹呢?显然是后者。

那么,为什么呢?是庞统沟通能力差吗?不是,这样认为,就无法解释他和水镜先生第一次见面就能整整谈了一天的情况。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庞统欠缺的是对整个大局的预判,只是有就亊论亊的灵光一现。他没有鲁肃和诸葛亮对天下大局的高屋建瓴的精准推测,所以,他只能保持一种怀才不遇的沉默。

由于,庞统没有对天下大局的清晰判断,他不知道应该投靠谁才能施展出他的才华,所以,他就不能有诸葛亮,鲁肃,荀彧,郭嘉那样直奔主题式的投奔。

至于,他终被刘备重用,于其说是他的才能打动了刘备,不如说是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推荐的结果。

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前期,庞统关于自己前程的设计并不清晰明了。也可以这样说,庞统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谋士,他没有鲁肃划江而治的权宜之计,更没有诸葛亮隆中对的石破天惊,他只是想依附一个主公来施展他的奇谋诡计。这样就好理解,在攻打西川时,庞统计策的层出不穷和毫无保留的赤裸裸。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通,为什么安于守成的刘表不敢重用他,更高一层次的周瑜不愿用他的原因。

谋士的大忌,急功近利。

庞统投到刘备麾下后,赤壁之战的攻城略地基本结束了。各方势都无太大的动作再去搅动己成定势的局面。庞统建议刘备攻取西川。埋由是荆州己经残破凋零,己经不能承担刘备匡扶汉室的重担了。

后世多人认为,庞统这个建议极其高明,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深了一个层次。不能说庞统拾人牙慧,但是,如果说此计比隆中对更高明却也未必。因为,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一是多年以前的策化,并且,已经收到奇效。二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川。刘备至所以没有行动,缺少的只是合适的时机和理由。所以,庞统此计只能算是隆中对一策的延生产品,并无更多的深义。

庞统随刘备入川后,提出的上中下三计,刘备为什么要取庞统所说的下策呢?并非是因刘暲和他是同宗,也非名义上的禁锢。刘备是一个政治家,他不会画地为牢把自己放入自设的圈子内跳不出来。只因前二计太过凶险。

刘备入川的兵力配备,无论是战将还是士兵的实力都不足以支持兵行险招一但失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也是,后来战事胶着后急调诸葛亮带张飞赵云入川的原因。

庞统为什么要兵行险招呢?原因不外是,他太急于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孤注一掷是将领在绝境中的无奈之举。作为一个顶极的谋士,是不该如此的,他应该从全局的利益来考虑,不仅虑胜,更多的是要谋化好一但失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己方能否承受。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后来的北伐,虽然不成功但却都能全身而退的根原所在。

现在有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智慧。把这句话放在当时庞统的身上最恰当不过了。

初入刘备麾下的庞统,在功名上是一无所有,单靠在荆州的世家出身和他人的推荐,支撑不起高级谋士的称号,所以,他必须尽可能快地用优异的成绩来打扮出在刘备心中的形象来。

他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刘备这条船才刚刚开始打造,还不足以应对惊涛骇浪。

庞统急功近利的作法,最后的恶果是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留下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

所以,如果把诸葛亮比作大师的话,庞统只能是高级工匠一类的角色。

7

单论谋略,诸葛亮和庞统应该是在伯仲之间。

但庞统有明显的人格缺陷,锋芒毕露又立功心切,从而使他的谋略也存在缺陷,从而使他的谋略比不上诸葛亮。

一个好的谋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庞统作为军师,居然战死,令人叹息。

实际上庞统战死,刘备一统天下的心愿基本上就实现不了。庞统如果不死,诸葛亮肯定会留在荆州辅助关羽。蜀汉才有争夺天下的可能。

所以庞统谋略再好,但最后把自己给折了,这一点他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优秀的谋士,首先要谋人,得先保证自己存活于世,得到主公的信任,重用,才谈得上去谋国乃至谋天下。

8

自然是诸葛亮。

从战略层面来说,《隆中对》算作蜀汉唯一的战略级纲领。

刘备遇到诸葛亮前,只知道要兴复汉室,但对于如何去实现只有个模糊的认知。直到三顾茅庐,听诸葛亮一二三四的娓娓道来,才弄明白“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应该先取荆州、益州自强,外联孙吴对抗北方强敌。等待敌人犯错,逐步夺取全国政权。刘备眼前豁然开朗,不仅感慨:“吾得孔明,如鱼得水。”

说白了,诸葛亮谋的是全局,谋的是万世,他指明了刘备的战略方向,庞统虽然也清楚益州是刘备王霸之业的起点,但他只解决到这一步,接下来该如何做,刘备没问,庞统也没说,他们内心应该都赞成孔明的既定战略。

在战术层面,诸葛亮以蜀汉弱小国力,率领军队在魏国境内来去自如,不仅可以做到因粮于敌,还能压着侵略如火、兵强马壮的司马懿只敢固城坚守,强如司马懿也只能喟然长叹:“孔明天下奇才!”绵绵华夏史,诸葛亮以统帅之才成为武庙钉子户,可见其谋略之强。

庞统更多是谋臣之才,身亡又早,难以超越孔明,硬要比,庞统的天花板应该是刘备的谋主法正,和孔明一奇一正,难分轩轾。

9

三国乱世,英豪齐聚,诸葛亮和庞统都是这众多英豪中的翘楚,如果论综合实力诸葛亮肯定高于庞统,但是楼主如果单单仅看谋略,个人的看法是庞统略胜一筹,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师出名门

庞统是荆州著名学者庞德公的侄子,年龄应该和诸葛亮差不多,从小看上去都是比较老实憨厚不像特别聪明的样子。庞德公有个好朋友司马徽,也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尤其以识人著称,据说有次司马徽在桑树上采桑,刚好庞统在树下,这爷俩就随意交谈了起来,结果这一谈就是一整天,谈完之后,司马徽对庞统是大为惊叹,认为整个荆州都没有人可以和庞统相提并论(南州士之冠冕)。

司马徽的学问是非常大的,他对庞统的评价一出,可谓是世人皆知,司马徽的评价加上指导,此外还有庞德公的指点,庞统属于从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主。

再看看诸葛亮,也比较受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喜爱,但是就要比庞统差一点了,诸葛亮和庞德公也有亲戚关系,诸葛亮二姐夫的父亲就是庞德公,诸葛亮是经常借着看二姐夫的机会才认识的庞德公,庞德公看着这孩子不错呀,就把诸葛亮介绍了司马徽,这之后诸葛亮才和徐庶,庞统,崔州平等人算是同学。

从出身来看,诸葛亮和庞统的授业恩师基本是一样的,但是老师眼里对庞统的评价更高些,远近亲疏上看,庞统也要好点,要是没有两把刷子,光是关系好我想庞统还不至于有此评价。

二.擅长识人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枭雄中算是眼光比较独到的,比起曹操的唯才是举,刘备更加擅长知人善用,最简单的例子是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谋主,其实刘备占领益州之后,法正才是刘备的谋主,可见在刘备心里法正的谋略是好于诸葛亮的。

那么法正之前是谁呢?就是当时还没有死于非命的庞统,刘备去益州的时候带的是谁?就是庞统,庞统为刘备攻打益州出谋划策,而且也很和刘备的心意,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呢?原因并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复杂,主要就是庞统对益州很有研究,这是一个谋士的必备基础课,不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庞统当时的表现肯定是优于诸葛亮的。

庞统最出名的就是为刘备进军益州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选择中策,《三国演义》里面貌似庞统有些遗憾,但我看来,其实庞统早就想到了刘备会使用中策,好的下属一定早就为领导提供了多项可参考的方案,并想到了领导大概会用那个,最后去执行就好了。

可惜不幸的是庞统在随后的战争中死于非命,英年早逝了。

在看诸葛亮,跟随刘备之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出谋划策呢?真正意义上的谋略其实是在法正,庞统这些老朋友离世之后了,当然诸葛亮的谋略也不差,毕竟刘备死后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攻的一方,面对曹魏这样的对手,一直是攻势,可见诸葛亮的战场才能不简单。

总结:诸葛亮道号“卧龙”,庞统道号“凤雏”,单从道号看诸葛亮都要比庞统强,诸葛亮已经是龙了,但是庞统只具备成为凤凰的潜质,但是并不是说庞统的谋略就不行,从庞统的师承和领导的赏识上看,庞统的谋略是高人一等的,但诸葛亮综合实力三国中能胜他的屈指可数,治国上连曹魏的贾诩都对诸葛亮赞赏有佳,谋略上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北伐,联吴抗曹都是诸葛亮一手主持,也干的还不错,但是如果庞统,法正等人还在的话,诸葛亮也许就不会那么吃力了,所以总的来看卧龙凤雏各有千秋,谋略上庞统强点,综合实力诸葛亮略胜一筹。

10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当时人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众所周知,卧龙、凤雏是称号。那么,单从名字上来说,卧龙凤雏是谁呢?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卧龙凤雏是谁。卧龙指的就是诸葛亮,凤雏指的就是庞统。说起卧龙和凤雏,两人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主公都是刘备,身为刘备阵营中两名重要的谋士,卧龙和凤雏都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除此之外,卧龙和凤雏都为刘备建立蜀汉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才气上来说,卧龙凤雏不相伯仲。从品德操行上来说,诸葛亮和庞统依然难分上下。但从两人的命运来说,凤雏远远比不上卧龙。

提起诸葛亮,都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而提到庞统时,只知道庞统命运多舛,年仅36岁就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庞统有才,是世人人尽皆知的事情,当时只有诸葛亮一人能与庞统相媲美。两人还未投靠刘备时,就已经声名远播了。

总结:庞统军事方面更强,用来打江山很不错;诸葛亮是政治人才,对治理国家有一套。可见庞统是有能力跟诸葛亮拼个高低的,难分难解,可谓是神仙打架,各显神通。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