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期前收缩症状及发病原因 期前收缩如何预防

期前收缩症状及发病原因 期前收缩如何预防

2020-03-28 09:40阅读(61)

期前收缩(prematurecontractions)亦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

1
期前收缩(prematurecontractions)亦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期前收缩。

2

流行病学

期前收缩是小儿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各种心律失常的37.7%。常规心电图检查:健康学龄儿童2.2%发生期前收缩,而心脏病患儿为4.3%,24h动态心电图检查:18%~50%健康儿童有室性期前收缩,新生儿期及少年期(13~15岁)最多见。

室性期前收缩是儿童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但部分健康儿童也存在室性期前收缩。Nagashima等利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出生至15岁儿童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新生儿18%;1岁婴儿6%;4~6岁学龄儿童为8%;9~12岁学龄儿童为14%;13~15岁儿童为27%。Dickinson检测100例14~16岁青少年儿童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为41%,其中75%为单源性,25%为多源性,但室性期前收缩不超过4次/24h。国内杨丽云动态心电图研究发现3~13岁儿童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为6%。说明健康儿童发生期前收缩以新生儿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

房性期前收缩主要见于正常儿童。以前因检测手段落后,报道发生率不高如1980年,日本学者Niimura报道为0.04%但近年随着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普及,报道正常儿童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提高,Nagashima等报道9组24h动态心电图结果:新生儿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为51%,婴儿为14%~64%,46岁儿童为62%,7~11岁儿童为21%,9~12岁儿童为59%,13~15岁为77%,除正常儿童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外,各种疾病均可引起房性期前收缩。

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比较少见且主要见于正常儿童,但无确切统计一般无临床表现,主要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通过检查而发现部分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可有心前区不适。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按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房室交接性和室性三种。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锑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心衰等常易发生期前收缩。

(二)发病机制

1、异常自律性

(1)在某些条件下,如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处时由于魏登斯基现象,使该处阈电位降低及舒张期除极坡度改变而引起期前收缩。

(2)病变心房、心室或普肯耶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使快反应纤维转变为慢反应纤维,舒张期自动除极加速,自律性增强,而产生期前收缩。

2、折返现象

环形折返激动是心动过速最常见的发生机制,如果在一次折返激动后,折返环路各部分的电生理特性(如不应期和传导速度)不匹配,则环形折返激动不能持续,只引起一次期前收缩。如折返途径相同则期前收缩形态一致,如折返激动的传导速度一致,则期前收缩与前一搏动的配对时间固定。

3、平行收缩

4、触发激动

5、机械反馈学说

认为心肌细胞存在牵张激活通道,增加左心室容量可激活更多的牵张通道,因此心脏扩大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使舒张期延长可导致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心肌梗死后瘢痕组织在收缩期向外凸出所形成的牵张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5

症状

期前收缩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期前收缩可致乏力、头晕等症状(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因频繁发作的期前收缩导致严重焦虑、失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室性期前收缩更为频繁,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期前收缩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期前收缩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期前收缩呈二联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期前收缩插入两次正常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血钾测定

部分病人有血钾降低。

2、甲状腺功能测定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本病的血甲状腺素T3、T4升高。

8

诊断要点

1、有心跳停搏感,常称为心悸。

2、心电图检查(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见提前搏动。

3、本病应与其他类似症状和体征的心律失常相鉴别,如心动过速、房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9

鉴别诊断

1、功能性早搏

(1)经各种检查找不到明确病因,无器质性心脏病,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

(2)心电图早搏为单发、偶发(<6次/min),联律间期固定。

(3)早搏在夜间或休息时增多、活动后心率增快时减少。心电图运动试验后早搏消失或减少。

(4)不合并其他心电图异常。

2、病理性早搏

(1)有心脏病史,体格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其他检查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2)有全身其他疾病。

(3)早搏多为频发(≥6次/min)、成联律、多形性或多源性成对或3个以上早搏连续出现。

(4)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增多,休息或夜间睡眠时早搏减少。运动试验后早搏增多。

(5)合并“R-on-T”等其他心电图异常。

10

治疗

(一)治疗

应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影响心排血量以及发展成为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而决定治疗原则。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期前收缩,大多不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宜解除顾虑,由紧张过度、情绪激动或运动诱发的期前收缩可试用镇静剂和β受体阻断药。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宜尽快找出期前收缩发作的病因和诱因,给予相应治疗,同时正确识别其潜在致命可能。

对于可诱发诸如室上速、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应给予治疗。

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其治疗终点是缓解症状。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根据病史、室性期前收缩的复杂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参考信号平均心电图和心律变异性分析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加强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性和房室交接处期前收缩大多选作用于心房和房室交接处的Ⅰa、Ⅰc、Ⅱ、Ⅳ类药物,而室性期前收缩则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Ⅰ类和Ⅲ类药。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和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常需紧急静脉给药。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可选静脉内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心肌梗死后若无禁忌,则常用β受体阻断药或胺碘酮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禁用Ⅰ类药,原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断药、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继发性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宜用异丙肾上腺素或心房或心室起搏治疗。

射频消融术是除抗心律失常药物外另一种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目前认为可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并伴有临床症状、多次室速、室颤均由相似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以及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出现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

(二)预后

房性期前收缩和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预后良好。偶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的预后取决于原发心脏疾病,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长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2万次/24小时者可引起心脏扩大,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要对期前收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应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兴奋和忧伤。

2、用药护理

按医嘱用药、勿自行增减药量,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3、饮食护理

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低盐低脂饮食。

4、生活管理

(1)休息

保证睡眠充足,不要熬夜,保证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则可造成中枢神经功能的紊乱,使心肌兴奋性增高而诱发早搏。另外,不要看紧张或有刺激性剧情的电影或电视,以防早搏的发生。在心率增快时早搏较多,应该卧床休息。

(2)避免感冒

密切注意气候变化,尽量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冒。如有咽痛,应及时诊治。

(3)锻炼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病情监测

平时如感到心悸频繁伴头晕、胸闷者,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与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6、复诊须知

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心电图,以免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不适随诊。

12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