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2020-11-05 14:02阅读(61)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个人,就是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个人很有意思!两个属于秦国,两个属于

1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个人,就是战国四大名将!

这四个人很有意思!

两个属于秦国,两个属于赵国,都是战国后期最能打的两个国家。秦国的两个擅长进攻,赵国的两个擅长防守。秦国的两个一死一活,赵国的两个也是一死一活。

白起的被杀,自己的原因居多。像白起那样的身份,秦昭襄王都调遣不了,换成任意一个君主也都会把他给杀了!

廉颇没有被杀,但是被解除军职;之后投奔魏国和楚国,一直得不到重用。廉颇虽然摆脱了被杀的噩运,却也因此郁郁而终。

李牧的被杀,则是因为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赵国两位君主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廉颇和李牧的结局也就别从他们身上找原因了!

王翦能够得到善终,有两个原因:

一是王翦不像白起那样引起君主的忌惮;二是王翦跟随了秦始皇这么一个明主。

前方那么吃紧,秦昭襄王先后三次让白起出兵,白起就是不出兵;李信战败,秦始皇请王翦出兵,王翦立刻就出兵了!这就是白起和王翦的差距!

王翦出兵时请求钱财田舍,这个大家看看即可。这样的手法,《史记》里好多人用过。秦始皇和刘邦如果能被这些伎俩骗过,那他们究竟是怎么统一的天下?

秦始皇如果是小肚鸡肠的人,这样做只能加深秦始皇对他的忌恨;如果秦始皇忌惮王翦功高盖主,一样也可以把他杀掉。

王翦之所以能够得到善终,还是因为他跟随着秦始皇这位明主!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2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千字文》中以短小精悍的语言作了高度概括:\"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起翦颇牧分别指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尽管他们经历、军功、性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从军队中的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建立军功,一步一步成长为战国时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的。虽然战功卓著,他们四人却都没有军事著述。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1.率军出征,让君王打消顾虑。

王翦攻楚之前,由于知已知彼,向秦王要60万大军。60万军队几乎带走了秦军的全部主力,秦王感叹: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而 李信则向秦王保证20万军就可以了。秦王对20军当然还是放心的,就任用李信率军伐秦。王翦审时度势,知道李信会败,但他保持了沉默,回家休闲去了。

李信终于铩羽而归,秦王登门向王剪致歉,王翦仍坚持60万大军攻楚。 由于 当时权臣势大,造成内乱频繁。三国分晋后各国君王对能臣老持谨慎态度。如果王翦带60万大军伐楚,成功后在楚割据称王,秦王就鞭长莫及了,秦王的担忧在这里。足智多谋的王翦心知肚明。

王翦知悉秦王的忧虑。出征前,他关心秦王能给自己多少赏赐。 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 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

甚至到了楚地前线,还不忘委托秦王的使臣,要他问问自己的赏赐何时能发。这是王翦有意让秦王感觉到自己是“不爱江山,只爱钱”的主,以打消秦王的顾虑。通过他的一系列表演,秦王终于放心了。

2. 王翦为人低调,不贪权恋位。

王翦为人谨小慎微,从来不招蜂引蝶。李信战败,秦王请求他出征。王翦没有说出此前战败的原因是秦王听了李信的话,如果他指出来,秦王是脱 不了干系的,面子上不好看。他只表示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你想:这样的人,哪个君王能不喜欢呢?

同白起、廉颇、李牧不同,王翦从不贪恋兵权。他身为四朝元老,经历过范雎、蔡泽、吕不韦等多位相国的辅政期,没有谁不尊重他的。当年他攻下燕都之后,立即请求告老还乡。他对时局的分析是:天下大局已定,统一天下的伟 业已经过半,自己应该走人求善终。

后来,由秦王出面邀请,再度出山灭楚之后,他彻底归隐。从来引起秦始皇的臆测。他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因此,减少了很多麻烦。

3.王剪遇到了一个好君王,这就是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亲政后,没有滥杀过一位功臣,他的驭人之术娴熟独特,无与伦比。王翦能得到善终,与秦始皇的执政风格也戚戚相关。

3

王翦能得善终的关键在于:懂得为人臣之道。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廉颇、李牧都没有能得善终。这与战国时期君臣的权力之争有关,属于君臣之间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导致君王对武将产生怀疑,甚至痛下杀手。


一、白起之死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他曾经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攻打崤函,夺下六十一座城池,他还南下攻楚,大破郢都,打得楚国一蹶不振。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更是踩着四十万俘虏的尸体登上了战国武将的巅峰。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威名赫赫的常胜将军,最终却败在了自己的政治觉悟上。

秦昭襄王重要范睢,而白起的身份、地位和能力都成为范睢的威胁。范睢是个战略家,而白起是个战术家。在玩政治上,白起根本不是范睢的对手。范睢一再劝谏秦昭襄王收回白起的权力,拒绝白起乘胜追击攻灭赵国。这个梁子恐怕无解了。再加上,白起自恃功高,一再耍性子,先后拒绝秦昭襄王攻打邯郸的帅印,又私下埋怨秦王的用人不当。遭到秦昭襄王的迁怒。最后被赐死在杜邮。正所谓将相失和、君臣失意。

二、廉颇离赵

廉颇作为赵国名将,曾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之后,廉颇伐魏,几乎攻破魏都,然后大破燕军而拜相。秦赵之战,廉颇又多次击败秦军。但在秦赵长平之战时,由于双方都压上了全部家底,赵国处于下风,而赵惠文王却听信谗言,以为廉颇无力破敌,又不听军令。于是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长平一战,赵国大败,从此元气大伤。

而在赵惠文王眼里,廉颇是他父亲的武将,本来就功高震主,知道自己对廉颇的控制能力不足,所以并没有想一直重用。之后,廉颇的脾气本来就是性情中人,自己又有自己的势力,在朝野上下想打压他的大有人在。赵悼襄王即位之后,立即解除了廉颇兵权,导致廉颇怒而攻打乐乘,并逃亡到魏国。由于得不到魏王重用,又加上死对头郭开暗中使坏,让赵王确信“廉颇老矣”。最后,一代名将在楚国客死他乡。

三、李牧悲情

廉颇之后,新生代的赵国名将只有李牧了。这位名将大破匈奴,连却秦军。最后也因权力之争,没有避免走上廉颇的老路。谗臣郭开再次扮演了“赵国名将收割机”的角色。导致李牧面临被剥夺兵权。但是李牧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后导致,被赵王确信李牧要反叛,被设计冤杀。之后,秦将王翦攻破邯郸,赵国亡。

四、王翦深谙人臣之道,得以善终。

白起、廉颇、李牧的结局,都离不开三个原因:

1、个人实力强,势力大,对王权有威胁;

2、朝内有死对头儿,君王对其产生怀疑或怨恨;

3、性格耿直,本性高傲,不屑于明哲保身,情商待充值。

而王翦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王翦攻楚之前,向秦王请六十万大军,秦王怎能不担心。于是说: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李信则自信的向秦王保证二十万军即可。秦王对二十万军当然还是放心的,王翦六十万几乎带走了秦军的全部主力。李信知道秦王担心什么,所以他提出带二十万攻楚。王翦知道李信会败,但一直没说话,不献一测,回家休闲去了。知道李信大败而归,秦王亲自登门致歉,王翦仍坚持六十万大军攻楚。

战国时期,因为权臣势大造成的内乱不计其数,三国分晋更是让各国君王对能臣有所忌惮。更何况,王翦要是带六十万大军入楚,他要是不想回来,凭王翦的人格魅力完全可以再楚地割据称王。

但是王翦是个人精,他既然知道秦王担心什么,自己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出征前,不关心仗该怎么打,只关心秦王能赐给多少地,赏多少钱,能得到几处庄院。

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
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

直到到了楚地,要和楚国正面交锋了,还不忘委托秦王的使臣回去帮忙问问这些赏赐啥时候能发下来。你说这王翦是不是“不爱江山,只爱钱”。秦王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另外,王翦为人极为低调,从来不招蜂引蝶。李信战败,王翦不会像白起一样犯浑,而是表现的非常惋惜。当秦王一再请求他出征,王翦也是是提出自己的条件,表示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你说君王能不喜欢这样的武将?

和白起、廉颇、李牧不同,王翦从未贪恋兵权。王翦身为四朝元老,历任范雎、蔡泽、吕不韦多位相国,没有人不尊重王翦的。当年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天下大局已经基本确定,统一大业已经过半。后来,再度出山灭楚之后,彻底归隐。在政治上,从来没有让秦始皇有所臆测。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王翦的老板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从来没有枉杀过一个功臣,一方面是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没有其他权臣可以抗衡,另一方面,也是秦始皇驭人之术无与伦比,别说王翦,就是范睢、苏秦都恐怕不敢有什么想法。

故而说:王翦能得善终,归结于人臣之心、侍君之道

4

白起一生歼灭六国军队约有165万。

李牧抗击匈奴,数败秦军,可谓是百战不殆。

廉颇率赵军攻齐拔燕,所向披靡,堪称柱国大将。

王翦战功赫赫,秦始皇统一六国,数他的战功最大。

此四将皆多次指挥大规模战役,在战术各有所长,且都能达到所向无敌的效果,因此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然而这四大名将,除了王翦以外,无一善终。



白起、廉颇、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凭什么成了唯一善终者呢?我们不妨来回看三将的死因,从中来探寻王翦为何独得善终的答案。


过份偏执过份自我的白起

白起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可是他也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狂。

他有着战无不胜的军事能力,的确是值得骄傲的基本。可是将军的荣誉跟意愿都是建立在皇权之下,功高盖主已然犯了大忌,何况如白起这般对君王冷嘲热讽。

这是怎么回事呢?



白起因为半路得病,不能走动,以致没能参加秦韩之间的邯郸之战。结果前线主将王陵一再失利,秦王数次增兵无效。

正在这时,白起病愈,秦王便准备用他换下王陵,负责邯郸的战事。可白起狠狠的打了秦王的脸,以邯郸不易攻为由,断然拒绝了秦王。

此刻正是前线战事吃紧时,又是国君亲自点将,按理说换成谁都该欣然领命而去。即便无力扭转战局,也当尽死力与前线秦军共同存亡进退。方不负为臣之忠,为将之责。

偏偏白起是个犟驴,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秦王无奈,只得改派王龁替王陵。白起虽然守住了自己的立场,殊不知他偏执的个性已经引来秦王的不满。将军可以有性格,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前提是在不违王命的情况下。若君王的面子你都不给,君王又怎么会给你活路。



事情还没有结束,秦军再次攻韩失败后,白起竟以此来嘲讽秦王:“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秦王知道后勃然大怒,一再下旨命白起出兵。可白起还是白起,尽管秦王一再催促,他依旧拖病不出。三个月后,前线一个个败报传来,秦王更加迁怒白起,强令其出兵。

白起这次虽然被迫动身了,但之前一再抗旨已经激起了秦王的杀心。行军到半路上,秦王就下旨赐其自尽。一代杀神,就此陨落。



白起为什么会落得这么个下场,他偏执的性格占着很多的原因。太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无视君王的感受。这样的人臣,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又有几个君王能容得下他?

二 改朝换代成了弃車的廉颇

赵惠文王、赵惠成王在位期间,廉颇都深得重用。因此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得了出将入相的荣勋。



等到赵悼襄王继位时,廉颇已经是三朝老臣了。可是赵悼襄王对这个老将并没有多大好感,新王刚立也需要任用自己的人来维持王权。

于是赵悼襄王刚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乍受冷落,心中不嗔,竟然派兵攻打乐乘。

乐乘虽然被打跑了,可是赵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廉颇便去了大梁投奔魏国。

流亡他国后,这个名将再没得到重用。

从自己国家叛逃而出的将军,别人怎能放心?虽然赵、魏两国都仰慕其名,但都不肯真正重用他。这时廉颇想要重回赵国,又不能如愿,最终陷入了尴尬的处境之中,在寿春郁郁而终。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赵国没有一再更换国君,廉颇也就不会不受重用,更不会最后落得个悲剧收场。

三 君王昏聩导致被冤杀的李牧

李牧算是死的最冤枉的名将,他的死跟同为战国四名将的王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只是他不是死在跟王翦在战场上的对决上,而且死在王翦攻心的离间计中。

公元229年,嬴政以王翦为帅,直下井陉,攻击李牧。只是这一次王翦没有选择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阴谋来拔除李牧。

王翦禀告秦王,实行反间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当时的赵王本就是昏庸无谋之辈,知悉此事后不经查实,立刻派人去替换李牧,并设下圈套将这个“叛将”斩杀。

可惜一代名将,最后冤死在自己人手里。若赵王贤明,李牧怎会轻易受害。

四 王翦为何善终?低调且有大智慧

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那三人之所以没得善终,根本原因要么是自身具有致命性格死穴,如白起的功高盖主和偏执自我。或是君王昏庸,如廉颇不受重用,李牧被离间惨死。



王翦能善终,是因为他们三人要面对的劣势环境王翦没有,并且王翦具备他们没有的优点。

  1. 王翦的君王是谁?是那个虎视雄吞,一扫六合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英明神武,知人善用,还给了他们足够的信任。因此王翦不用面临像廉颇一样流亡他国的命运,更不用像李牧一样,被一个离间计就让自己人收拾了。在秦始皇手下,王翦可以充分的施展本事,更不用担心受到本国的迫害跟排挤。

2. 武将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白起便是这样,他非但不引以为患,反而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多次跟君王对着干。王翦则不同,虽然也有着显赫的战功,可是他聪明太多。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做人风格,并且在嬴政一统六国后,果断的选择了急流勇退。将军本是太平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也是很多大将没有的觉悟。不得不说王翦的做法是明智的,也为他换来一个善终的下场。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誉驰丹青。同为四大名将,或被赐自杀,或抑郁而终,或是冤枉被害,得善终竟只王翦一人,这样截然不同的下场不免让人唏嘘。
可这样的下场,既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也是他们自己的性格所致吗?

5

王翦为战国时秦国名将,为秦荡平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王翦能得以善终,全赖他为人坦荡,获得了秦王嬴政的高度信任所致。

王翦 李风杉画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末秦国将领。少而好兵,被秦王嬴政任为将,前236年,任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占赵漳水流域地。前229年,数番率兵攻赵,降赵王,克赵都,尽定赵地为郡。此后两年,败燕军主力于易水西,占燕都。秦王欲攻伐楚国,问年轻将军李信,用兵几何,信曰二十万;问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以为翦年老怯敌,遂命李信等率兵二十万伐楚,翦称病归老于频阳。信等出战,为楚军所败,秦王大怒,亲往频阳致歉,请翦出山。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许之,翦以六十万大军伐楚,初则坚壁守之,继则休士洗沐,亲与士卒同食,楚军数攻而秦军不出,乃引兵东归,翦举兵追之,大破楚军,斩其将军项燕,虏楚王负刍,平楚地为郡。后征百越之地,封武成侯。

云卜论王翦 赵仰柴(陕西)书

云卜论王翦 徐伟聪(陕西)书

我(云卜)对王翦的评价:荡平六国,非王翦不能毕其功;知错必改,非嬴政不能躬其行。战争非轻狂儿戏,运筹不精,布阵疏漏,指挥失当,实力不达,败之必焉,岂海口所能夸赢?

6

谢@上弦月M 好友相邀!

这四个人乃战国时期四大名将,廉颇与李牧是赵国名将,白起与王翦为秦国名将。

廉颇与李牧死的都冤枉,因为他们遇到了昏君,遇到了佞臣。

惠文王时,廉颇为将,战功赫赫。赵孝成王时,信秦离间之计,用赵括为将,长平之战,赵大败,赵国几乎奄奄一息。复用廉颇为将,封为信平君。居六年,伐魏之繁阳,拔之。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悼襄王用乐乘为将,廉颇怒,攻乐乘,乐乘逃跑,廉颇奔魏之大梁,赵国用李牧为将。廉颇在魏得不到信用,思赵,赵王也想复用廉颇,便派使者见廉颇,廉颇吃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就是有名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惜这个使者受到廉颇的对头,也是奸佞小人郭开的重金贿赂,毁廉颇。回来复赵王命说:廉颇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老,不用。后楚迎廉颇为将,无攻。曰:我思用赵人。后客死寿春。

李牧先为赵国边将,居雁门关,抵御匈奴。李牧设置官吏属僚,以当地市租入幕府,充为军资。厚待军士,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卒,训练骑射,谨慎烽火,派间谍。与军士约:只要匈奴来犯,坚壁高垒不与之战。匈奴遇到这支训练有素,又坚决不应战的队伍,束手无策。匈奴就说李牧胆怯,连边关的士兵也有说李牧胆怯的。赵王于是让李牧出战,李牧不理他,还照原来的策略,赵王怒,另派别将代李牧,召李牧回。匈奴人只要挑战,赵将迎,结果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赵王只有重新启用李牧为边将。李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

李牧又守边关几年,匈奴一无所获。后边士强烈要求与匈奴决战,李牧以畜牧,人民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几年,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可以说:蔺相如、廉颇在政治军事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功劳。

赵悼襄王时,李牧回朝任职破燕,拔城武遂、方城。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后来秦国又用重金贿赂那个奸臣郭开。郭开便说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用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偷偷使人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击破赵葱,虏赵王迁,赵亡国。

昏庸无能的赵王迁听信谗言,错杀忠良,做了亡国之君,有何面目见先祖!

廉颇与李牧都是死在奸臣郭开之手,两位名将一生征战沙场,可惜未遇明君,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佞臣小人阴谋之下,真是冤枉!

白起与王翦都是秦国名将,白起所处时代比王翦早,白起事秦昭襄王,王翦事秦始皇。

白起用兵如神,从秦昭襄王十三年至昭襄王四十八年,三十多年间攻城掠地无数,无败绩,一生征战斩敌首就逾百万,最著名的长平之战,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白起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起因军功卓著从左庶长迁为武安君也就十几年间。

但白起最终却是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之死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被应侯范睢所坑,二是白起自身性格使然。

范睢受韩、赵两国所贿,也怕白起功高,以后所封超过自己,因进言秦王,让白起撤军,同意韩、赵割地求和。白起闻之,与应侯有隙。

后秦又发兵攻邯郸,白起因病不能行,秦派王陵攻邯郸,多失利。白起病愈,秦王使白起代王陵,白起言此时不适合攻邯郸,不去,秦王又使应侯请之,白起称病终辞不肯去。后秦军多败,白起闻之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秦王闻之大怒,强迫白起出征,白起称病危,又让应侯请之还是不去。秦王愈怒,使人把白起赶出咸阳城,途中派使者赐之剑,自裁!

白起虽善战,却不懂君臣之术,怎么可以笑君之策略,他败了你笑他,可见称病是假,否定他的策略是真,况且应侯范睢两次亲自请你,就算你与之有隙,也给足了你面子,何不就坡下驴,一则执行了君王之命,二则卖了应侯面子,可是这个白起是个犟驴,最终自取其祸,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王翦,王贲父子都事秦始皇。秦始皇欲取荆。,问李信须用多少兵,言二十万。又问王翦须多少兵,言六十万。秦始皇以为王翦老、胆怯。遂用李信为将南伐荆。王翦归老于频阳。

后李信大败,始皇大怒。亲自驰如频阳,向王翦谢罪: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请将军不要弃寡人不顾,出兵伐荆。王翦再三辞让后说:大王如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言听计从,临行,亲送至灞上,王翦向始皇讨赐很多美田宅园池,始皇笑其忧贫,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也不得封侯,我只有多向大王要这些东西作为子孙基业。王翦途中还不停地派人向秦王讨要更多的东西。

从者也说王翦讨要的太多了,王翦说:如不这样,秦王就会疑我,因为秦国军队都被我带出来了,国中空虚,我要田要物,秦王就不疑我有野心,他放心,我也可以放心大胆的按我的作战方案行事。王翦果大破荆,虏荆王负刍,平荆地为郡县。

王翦得以善终,皆因懂帝王之心,善取悦于君!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各施于后世。秦二世时,王翦父子已亡,陈胜反秦,秦使王翦孙子王离击赵。有人言:为将三世必败,因其祖辈杀伐太多,后人多不详。后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

太史公曰: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

唉!王翦为了自保,一味取悦于君主,却未能辅君建德,固其根本。看来,秦,二世而亡,王翦也有责任哦!

7

谈秦说汉(230)

战国之四大名将之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孝成王暗杀;廉颇也被赵孝成王解除了职务,远逃到魏国的大梁,后辗转到了楚国,未得到重用,最终在楚国寿春抑郁而死;为何王翦能够活得风光,得以善终呢?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入关投奔秦始皇,祖孙三代为秦将。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兵进攻赵国的阙与,接连破了阙与的九座城邑,一战成名。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领兵进攻赵国,攻破邯郸,赵王迁投降,赵国灭亡。

公元前228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国派王翦出征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平定了燕都蓟城凯旋而归。秦国又派王翦的儿子从楚国打通前往魏国的通道,水淹大梁,平定了魏国。

这时,秦国已吞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打败了燕国,而秦国因为“远交近攻”与齐国签订了盟约,整个中原剩下最大的块头就是楚国了。秦王欲下一步吞灭楚国,向大臣问计。王翦认为楚国领土面积大,战略纵深广,非得60万大军不可。

年轻将领李信好大喜功,说区区一个楚国,20万大军足矣。不过也是,当时秦军的铁骑吊打中原诸国,基本上都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而几次较大的正面战争的功劳,都被王翦一家拿走了。所以李信想立点军功,出出风头,也可以理解。

嬴政也膨胀了,也相信20万大军足够平楚。60大军几乎是大秦铁骑的全部军力,把这么多军队全交给王翦,也总感觉不那么放心。因此,李信率20万秦军,开赴楚国。而王翦见老嬴头脸色不太好,也聪明地提交了辞呈,告病回家养老去。

李信与蒙恬率20万大军分兵两路,李信率兵10万攻平与,蒙恬率兵10打寝邑,首战告捷。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率兵向西,欲在城父与蒙恬的部队会师,合兵一起攻打楚都寿春。然而楚将项燕大军已跟踪了他们三天三夜,李信居然毫无知觉,以为楚军真的吓破了胆。结果楚军趁秦军不备,项羽燕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收到前线的战报,嬴政这下着急了,亲自跑到频阳向王翦赔礼道歉,请求王翦再次领兵伐楚,只要你王翦能拿下楚国,啥条件都可以提。当然,王翦首先提的要求就是仍需要60万大军,这对老嬴头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于是王翦准备出征。

嬴政亲自把王翦送到霸上,王翦王突然提出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嬴政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

嬴政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顿时心里也宽松了许多。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时,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王翦的大军到达楚国,接替了李信的指挥权。楚国听到秦国增援而来,也征发楚境之兵调往前线,准备防御,可王翦却避而不战。

秦军在楚国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玩起了消耗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也不理不睬,楚军又攻克不了秦军的营垒。果然,楚军忍耐不住了,解围离去,王翦却突然命令秦军发起冲锋。项燕战死,楚王负刍被俘,楚国平定。

王翦凯旋而归,把调兵虎符一交,嬴政也挺守诺言,良田园林池苑统统已经准备好了,王翦这次正式退休,享受舒服的太平日子去了。而他的儿子王贲,与李信一起,平定了燕国后,返回时拿下了代国,然后兵临齐国临淄,齐王建也投降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原六国,其中赵、魏、楚、燕、齐五个国家都是以王翦父子为主力平定的,所以王翦无愧于战国四大名将之称。但王翦权力最盛之时,几乎手里掌握着秦国的全部兵力,居然做到了让秦王不起疑心,情商确实很高。

王翦能让嬴政信用,是因为他从未败绩,而他的故作贪婪之态,请求赏赐田宅留给子孙后代,也让嬴政放下了戒备之心。下属贪婪并不可怕,不贪小利,贪图天下那才可怕呢。王翦是看透了人性,读懂了嬴政的心,各取其利。看来,王翦不仅懂打仗,还懂点心理学呀。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出不尽,奇妙多变,名震天下,然而却不能对付范雎给他制造的祸患。而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在当时不愧是元老将军。但他苟且迎合,取悦人主,得以善终,却也活得太世故了。

2020/10/20

8

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武安君”,历朝历代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君”则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位,合在一起是战国时期的封号名,属于高等爵位。

战国四大名将为: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其中,白起和李牧受封为“武安君”,享受威信安邦之誉名。

《史记正义》说白起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由此名声大起。

白起,处在秦昭襄王时期,“兵家”代表人物,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对于了解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知道他即是战神,还称为杀神,死在他手下的六国将士多不胜数。

白起打过的战役中,最出名的是“长平之战”,两年多时间和赵军对峙。最后,破了赵国廉颇的坚守战术,杀死赵军投降兵将四十多万,《战国策·齐策二》中有记载。他的一生历经百战未曾败过,历史上能和他相比的大将有吗?白起并没有得到善终,死在秦国相国范睢的手上。

李牧,赵惠王称赞道:“李牧为寡人的白起啊”,同样受封为“武安君”。赵国有句话这样说道:“李牧死,赵国亡”,他深得士兵和老百姓的爱戴,威望极高。李牧最大的功绩是在北方抗击匈奴,骁勇善战的匈奴人,居然都不敢惹事生非,可想而知李牧有多强的战斗力。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秦军进攻。秦王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他诋毁李牧和司马尚图谋反叛,赵幽缪王听信了郭开之言,杀了李牧。

然后,赵幽缪王罢免掉司马尚官职,让赵葱、颜聚代替前往抵抗秦军。他还真不知道,秦王就怕李牧,所以用了这招离间计,只为除掉强大的李牧。

公元前228年,赵国亡。赵幽缪王成为赵国最后一位君王,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中,赵国地尽数归秦王,真应验了“李牧死,赵国亡”。贵为“武安君”的李牧得到善终了吗?依然没有。

廉颇,长平之战前期,他采用了固守战术,成功抵御秦军的进攻。后来被“纸上谈兵”的赵括取而代之,白起击破了廉颇的战术防御,让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回天无力了。

赵悼襄王时期,廉颇不为赵王重用,让他非常郁闷。于是,廉颇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后老死于楚国。相比白起和李牧,廉颇也算得到善终,起码他不是被杀死的,而是自然老死。

王翦,封爵为“武成侯”,秦国名将。既然他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必然有过人之处,为秦国做出过极大贡献。那么奇怪了,写在前面的秦国白起、赵国李牧、赵国廉颇,他们和王翦同为战国名将,已是功高盖主,为什么偏只有王翦得到善终?其他三人不是被杀,就是郁郁不得志,老死他乡。

《道德经》中有答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

王翦就是如此对人对事,四朝元老,历经多位相国,包括历史中留有名声的范睢、蔡泽、吕不韦都十分尊重他。这三位相国是怎样的人,白起死就死在范睢之手,可王翦为何能相安无事呢?并非只因为王翦急流勇退,无视秦王劝阻,彻底隐退的行为举动。

我认为,每一个历史故事中都充满智慧、哲理和道德。因为廉颇将军有过“负荆请罪”之坦荡行为, 所以他是年老去世,也算得到善终;王翦懂得“知世论事”宠辱不惊,所以他即有惊人之举也会合乎情理,得到善终也是必然。

大道至简。

9

先来说说王剪是谁?

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杰出军事家,王剪父子在秦灭六国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王翦从小就爱看兵法。而且不打没把握的仗,有次秦王让李信派兵攻打楚国,问李信需要多少士兵,李信说20万,问王剪要60万。于是秦王就觉得王剪老了不能用了。谁知李信被楚国项燕打败,秦军损失惨重。这时候秦王才意识到自己误会了王剪,于是向王翦道歉希望他能重新回来帮助他,王剪趁势索要赏赐。带着60万军队大破楚国。

王翦在秦未统一的时候就已经要到退休的年龄了,即使壮心不已,人必须服老啊。不要跟廉颇一样都老成这样了还不服老,还希望赵王重用他。结果晚年四处流浪死在异国他乡。再说秦朝统一后考验的是治国之才,王剪在战场上还行。说到治国平天下非武将之能。


秦始王历来多疑,不信任任何人,唯独对赵高不一样,许是自小一起长大的。王翦一介武将是识时务的。他懂得进退,不然自己要落得个跟蒙恬一样的下场。

而且众观历史,秦王朝的历代先祖都有牺牲忠臣平天下的惯用手段。秦穆公用子车氏三位良臣殉葬;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秦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所以呢在秦国为臣如果要明哲保身就得懂得见风使舵,进退有度。

有些君王实在不值得坦诚相待,正因为如此王翦一家才能在多疑的秦始王下面得以活命,在大败楚国后,王剪向秦王请求告老还乡,其子王贲也是随父亲一起急流勇退,甘于在家做平民。退的恰是时候,不然等秦二世登基,他俩父子恐怕是要赴蒙毅的后尘。

结语

我觉得王翦这样能在事业高峰期退下来的真的不多,多少有功之臣死于贪慕荣华富贵,不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就会有不得好死的下场。王翦似乎拥有和刘伯温一样的预见未来的本事。在秦王猝死之前就功成身退,王氏一族既避免了秦二世和赵高的谋害忠臣,又避免了与楚王和汉王的交锋,想想自己当初打败楚国,即使赵高不害他,也会被项羽迫害吧。

10

俗语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实历史比这句话说的还要残酷。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李牧、廉颇这三个人,鸟未尽弓便藏了,战争还在继续,就被抛弃了。为什么呢?白起是不听话,李牧是得罪赵国太后并被奸臣陷害,廉颇是意气用事得罪人了。总而言之,这三个人性格刚烈,不够圆滑,得罪人,最终下场都不太好。

相比之下,王翦则比较比较老道,洞悉人性的弱点,更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未雨绸缪,得以善终。

当秦始皇决定发动灭楚之战时,询问李信、王翦需要多少兵力。少壮派将领李信说:“只需二十万就够了。”老成持重的王翦却答说:“非得六十万不可。”

秦王一听,老家伙老矣,不求进取,看来伐楚之战得让勇猛过人的李信指挥。王翦意识到秦王对自己已产生不信任感,索性急流勇退,以疾病缠身为由,申求退休。秦王顺水推舟,同意王翦的辞呈,解除其兵权。李信被任命为伐楚兵团总司令,领兵二十万,杀气腾腾猛扑楚国。

然而,李信低估了楚国的抵抗力量,最后自取其辱,灰头土脸地败退回国了。

惨痛的失败终于令秦王嬴政清醒了。

姜还是老的辣,打仗不是凭一时之勇,而是“多算胜,少算不胜”,王翦比李信保守,是因为他“算”的更多。看来灭楚一事,还得请老将军王翦出来才行。秦王亲自跑到频阳王翦家中拜访,希望他担负起灭楚的重任。

王翦推托身体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为什么呢?他有自己的担心。自统一六国之战拉开帷幕以来,王翦、王贲父子伐赵、攻燕、破魏,功勋远在他人之上。该有的名誉都有了,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只会令君王猜忌心、防患心更强罢了。可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王翦遇到的是妄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只要天下尚未平定,秦王是不可能把他搁在一旁的。

秦王嬴政斩钉截铁、以不容反驳的语气说:“这事我决定了,将军不必多说。”这种说话的口吻,就如同当年秦昭王对白起的最后通谍。白起的下场,王翦是晓得的,因此他除了接受任命,别无办法。

逃是逃不开的,王翦便说:“若定要用老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翦重披战袍。在战国诸名将中,王翦是最聪明的人之一,他不但会打仗,也善于保全自己。一名将军,在战场上是一柄利剑,是君王豢养的猎犬,等到哪天不用了,就是“兔死狗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所常见的。大家想想,王翦手握六十万军队,要是造反,秦王能吃得消吗?因此,秦王表面上重用王翦,心里却又不能不防着,这是君王的矛盾心理。

若王翦在前线卖力作战,背后有人诬他造反,秦王就算不信也得信。君王宁可错杀,也不愿自己冒风险。

临出征前,王翦提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赏赐给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灭了楚国,还怕没有豪宅可住么?他对王翦这样的请求感到不可思议。军队出发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儿落实封田赏地的事。

老将军怎么这样小心眼,部将们也很纳闷。王翦对众人说:秦王多疑,又把举国之兵交给我,岂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讨取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志止于此,没有野心。众人听了皆大服,这就是所谓“求田问舍”的政治智慧。

这是这种谨慎小心,使得王翦虽然功高震主,最后仍然得以善终。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