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2020-10-12 23:31阅读(62)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甲午战争惨败源于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战败。当时,日本对战争的结果准备了三种预案:如果海战失利,日本

1

甲午战争惨败源于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战败。

当时,日本对战争的结果准备了三种预案:如果海战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获胜,则在中国登陆,打平的话,就在朝鲜半岛和中国拉锯。可见,中日海上决战是一场决定两个国家未来命运的事件,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正如以后众所周知的那样,我们在那场决定性的海上会战中严重受挫,从而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接着在日本海陆进攻下,输掉了整个甲午战争,并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中日甲午海战前海军实力对比(以1887年数据为参照对比)

清朝一共建设了四支海军: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其中福建水师隶属福州船政局,以训练为主,在1884年中法海战后几乎全军覆没。广东海军有鱼雷巡洋舰两艘,其中一艘“广乙号”参加了丰岛海战并被击沉。南洋海军实力同样很弱,缺乏能在大洋作战的舰艇。这三支海军实力之和,尚不如北洋舰队一支。1887年,中国海军总吨位6.9843万吨,居世界第10,但超过日本海军总吨位。

据《德意志海军年鉴》1891年统计,1887年日本海军拥有战斗舰艇27艘,共3.9682万吨。但此后7年,到1894年中日海军开战前夕,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达到6.1373万吨。而北洋水师则在4年中没有添置一艘新型军舰。

李鸿章根据丁汝昌、刘步蟾的建议给朝廷上奏折要求“添船更炮”,翁同龢等“清流”昏庸无知,慈禧腐败奢侈,朝廷决策者们居然在1891年中日海军竞争已经白热化时反向操作,不仅不追加军费,而且还停止海军拨款两年,并挪用海军衙门750万两白银,修缮“形象工程”颐和园以供皇室骄奢淫逸。临战前,北洋舰队准备花32万辆银子购买12门速射炮,居然因无法凑到这笔款子而放弃。

日本海军战前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装备了最新式的大小口径速射炮共173门。如果战前750万两银子不被清朝廷挪用,可增添最先进的大小口径速射炮280门,这样一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要比日本舰队多107门速射炮(原有小口径速射炮和“广丙”舰3门国产120毫米速射炮尚不计算在内),即使不能彻底击溃日本的联合舰队,起码也能在两军对垒中占据上风。

清廷先是战前停止拨款,继而要求北洋海军决战必胜,实际上陷入到“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荒唐逻辑中,这就直接决定了李鸿章和北洋将士们的悲剧命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此时第一线主力舰为13艘,总吨位3.72万吨。这些舰艇在航速、火炮数量、火炮口径、射击速度和弹药威力上几乎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师过去引以为骄傲的舰艇。

以1894年9月17日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中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日方的军事火力几乎是中方的20倍。


并且,在战前,北洋海军的密码其实已经被日军破获,要命的是北洋海军一无所知,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更换密码。

也许有人说,如果不是昏君当朝,而是秦皇汉武当道,中国就不会有如此的历史命运。问题在于,几千年雄才大略的“明君”毕竟寥寥几人,国家长治久安岂能依赖人治?

所以,从根本上讲,封建专制制度导致军事的失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2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援军入朝,返航时在大东沟遭遇日军袭击,北洋水师仓促应战,甲午海战爆发。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北洋水师损失了5艘战舰,而日方却无一舰沉没,可以说是中方惨败,分析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仓促应战,准备不充分

战斗一开始,丁汝昌命令将舰队由双纵阵改为横阵,由于向两翼展开需要时间,然而不待队形完备,旗舰“定远”的管带刘步蟾便擅自下令发动攻击。此时,距离敌阵还有5300米,北洋舰队仅形成了较为散乱的人字形阵型,完全未处于有效的对阵状态。刘步蟾此炮将其紧张的心情暴露无遗,相比较日军在北洋水师发炮后,继续挺进达三分钟之久,直至距离3500米时,才在有利阵型上开炮还击的举动,或许第一炮就已经暗示了战争的胜负。而日军的第一炮,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定远望台打坏,在望台上督战的丁汝昌受到重伤。丁汝昌的坠舰,给士气带来极大的损伤,进一步也加剧了北洋水师的混乱状态。


二、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

甲午海战中,参战双方都是12艘主力战舰,表面上看实力差不多,但是事实上,日军战舰的装备占了很大优势。北洋水师3000吨以上军舰只有镇远和定远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而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北洋水师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另外,日本舰队有97门速射炮,而我们一门都没有,也就是说,北洋水师舰队的火力远远不及对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军舰本身的速度。北洋水师平均航速仅有14.5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平均航速为18节。实战中,日本舰队速度快,火力猛,自然占据上风。而北洋水师速度慢,运转不灵活,很难进行有效的规避,被击中的几率自然就高。


三、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同

北洋水师自1888年建立到1894年海战前夕,6年来,没添一舰,没更新一弹,也没有好好维护。大家都知道武器全靠更新维护,才能保持住战斗力。但是可悲的是,北洋水师却没有经费进行最常规的保养,更不要说对装备更新换代了。那么北洋水师的经费哪里去了呢?原来1894年正好是慈禧60大寿,慈禧为了给自己的寿辰大操大办,大力修缮颐和园,举行庆典,居然挪用了海军经费,花掉白银700万两!700万两是什么概念?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造价才625000两银子,慈禧过个生日花的钱就可以买整整11艘主力军舰,几乎可以再组建一支北洋水师!


再反观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后,就开始大力发展海军装备。日本舰队中最先进的军舰吉野号,本来是清政府向英国预定的,但是后来清政府为了给慈禧过生日把经费挪用了,买不起军舰,英国人就把其推销给日本。虽然日本政府当时也没足够的钱,但是为了买下军舰,日本天皇带头以个人身份捐款30万日元,皇后也把自己的首饰卖了捐款,整个日本上下都踊跃捐款,很快就凑够了钱买下了军舰。后来这艘吉野号也在甲午海战中给了我们以重创。


由此可见,清政府对海军的不重视是甲午海战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北洋水师在初建之时号称亚洲第一,但是却因为清政府的原因导致舰队的整体实力短短几年间就被日本海军超过,最终在甲午海战中惨败并最终走向灭亡,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3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领导无方。中央集团畏战。兵也勇,船也坚。一味命令躲避保实力,这就是事违人愿的真实现像。

4

中日甲午海战,给后人的教训异常的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不能浮于表面。

一,忽视海军人员的素质教育。清政府当时的军舰并没有落后多少,怎么会惨败于日本海军?从将官到士兵的素质,应该远远低于日军。海军提督丁汝昌,只是“太平军”的一个降将,接受过多少专业教育了?清政府的海军讲武堂比不上日本的海军军官学校。北洋水师击沉对方几艘军舰,自己的军舰被击沉多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二,北洋水师的平时缺少实战训练!一句话,大清帝国太抠门了!确实,军舰的燃烧能源要银子,那怕是空炮训练弹也要花钱,但是,如果没有实战训练,军舰就没有战斗力,到了海战,就只能被动挨打!

就象战场上的特等射手除了天赋,就是用海量的子弹喂出来的!否则,天天喊热爱祖国,发扬xx精神,有毛用啊!

三,要有主动出击的精神,否则人家一来你的领海,只会“严正抗议”,象日本海军看见了,就认为你软弱可欺,步步进逼。

北洋海军最终沦落到躲在军港里,士气全无,与清政府只会抗议,消极避战,等列强来调停绝对有关系。

四,要重视科技,要与时俱进。日本的“吉野号”巡洋舰是当时速度最快,火力最强的舰只,李鸿章也想买进。可是清政府不舍得花钱,留钱干嘛?就是为了给日本赔偿吗?

5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为日清战争,这次战争的失败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一个撮耳小国打败了一个泱泱大国,从而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在此次战后被彻底激发,国人凡有血性者皆心有不甘发奋为雄,大批的有志青年东渡日本向昔日的敌人虚心学习,最终成就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民国。这次海战失败的原因众多,比如说武器装备、人员素质、海战技术、对待西方采访战争的记者的态度,高层的战争意志等等,但战争的胜败最关键的两点是人和制度(战争双方大体应处于同一时代),有一件小事可以反应甲午海战失败的制度问题。

1895年2月16日,日军占领刘公岛的前天,威海卫水陆营处提调牛昶昞给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写信说:“广丙舰原属广东舰队,去年春季,李中堂按贯例校阅海军。广甲、广乙等舰为此来到北洋。事毕本应立即返粤,但随后因事暂留北洋。此次战争广东本未参与,请阁下细察,归还广丙舰。程舰长返广东再不参与此次战争。若此事得到阁下应允,我等将感恩不尽。烦请阁下答复。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日。牛昶昞拜。信写的极其卑顺。

此事毫无悬念被日本人拒绝了,并被当作笑话在日本流传。故而李鸿章当时曾感叹,这场战争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这样的制度,这样的观念,这样的眼界,这样的人员素质就是给他几艘航母估计也够呛吧。

下图是刘公岛北洋海军公所战前和战后被日本人占领的图片,我们感慨历史的同时应该有所反思,希望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




6

原因有二:

一、不是永远的亚洲第一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失败原因很多,军械老化可以说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洋水师一直被誉为当时亚洲第一舰队,但,其实不然,这个第一也就是1890年之前的第一,之后被日本联合舰队迅速反超。

(甲午海战)

北洋水师所拥有的军舰大多是老式铁甲舰,多为木包钢船只,能拿的出手的也就两艘主力舰,定远级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是当时北洋水师中最先进火力最强的两艘铁甲舰。

其装甲最厚处达14英寸,主火力为四门305毫米旧式架退炮,大小副炮总计22门。

看这装甲、火力,当属世界一流重火力炮舰。

可惜,装甲是真厚,火炮差了点,老式架退炮上弹速度慢是致命缺陷,老式动力系统更是要命的缺陷,最快航速也就13海里。

(定远级铁甲舰)

事实也证明了,在甲午海战中,定远级铁甲舰充分发挥出肉盾的强项,定远、镇远两舰总计中弹数百发,无一沉没。

但火力上的缺陷也表露无疑,所造成的对敌舰杀伤微乎其微,以至于整场海战,北洋水师倾全力也未能击沉一艘日舰。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早已鸟枪换炮,新式快速巡洋舰吉野号,航速高达22海里,所配备火炮皆为新式速射炮,单舰火力可抗衡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舰。

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早在1890年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说北洋水师在技术全面落后日本联合舰队的情况下,输了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

(甲午海战)

二、清政府的海战,日本人的国战

上面说的只是技术上的落后,但技术落后只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失败的理由,抗美援朝我志愿军先烈在绝对劣势下,仍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点就足以证明,科技虽然重要,但人的意志才是走向胜利的关键。

甲午战争从来就不是一场海战,而是国战,只是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次海战。

要说甲午海战,就不能不说起因。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

此后日本不仅按照西方军事思想训练出亚洲第一批现代化陆军,更是倾全国之力打造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第一舰队。

其目的明确,东进思想开始作祟。

(甲午海战)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政府虽羸弱,但威慑还在,日本自不敢轻举妄动,后制定一系列蚕食清朝的计划。

随后,在1872年实施了侵略琉球,1874年以琉球为跳板对台湾进行了第一次侵略,最后已日本失败告终。

到了1894年,早已按耐不住的日本又借,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染指朝鲜。

后朝鲜像宗主国清朝求援,清政府应允出兵朝鲜,因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并不是唯一一战。

但不管哪一场战争,清政府都输了,海战北洋水师惨败,陆战更是不堪一击,旅顺大屠杀的悲剧更令人哀叹。

(甲午海战)

如果说,海军输的是技术,那么陆军输在哪里?

说到底,其实出问题的是清廷本身。

百里之堤溃于蚁穴,上不可明治百官,下不能予民择良居而生。

不输是奇迹,但很显然,清朝没有发生奇迹。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7

1895年在黄海海面爆发的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打断了大清帝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民族逐渐觉醒而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华民族真正陷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1843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说它是与列强签下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指的是签约方式,是战争打败了之后的城下之盟。在之前中华帝国所有的城下之盟几乎都是逼对手签的,自己没办法,没脾气,无可奈何在南京静海寺签下的就有了一种屈辱感。但就其内容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无非就是打开国门自由通商,这也是将近代政府的必要条件,否则这老大帝国的迷梦要做到啥时候为止?这被逼,就抹上了几分悲壮色彩,让后来的中国人耿耿于怀。

其实大清原来根本不需要这么做的,50年前的英国马戛尔尼庞大使团面见乾隆就是为了平等通商,被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以天朝上国无奇不有而傲慢拒绝,从而使中国丧失了与列强平等交往学习的机会,而这50年这是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一日千里的时期,欧洲许多后来的强国都还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满清八旗完全有可能逐鹿欧罗巴,让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也梳起猪尾巴小辫,可尝尝是留头不留发还是留发不留头的选择自由…

而乾隆的这一拒绝促成了另外一个历史悖论: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说过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但是无论如何大清帝国走上了一条近代化的道路,尽管步伐踉跄,跌跌撞撞,洋务运动之后综合国力却是一路上行的,朝廷岁入从四千多万两白银一路上升到近三亿两。而1895年的甲午战争却让这一上升势头万劫不复!

这场战争本来是有胜算的余地的,开战之前西方观察家普遍看好大清的北洋舰队,这毕竟是西方最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世界第八,亚洲第一令人生畏的舰队,对东边那个住在纸糊的房子里的蕞尔小国嗤之以鼻。然而现代战争不光是军事设备的比拼更是国家意志力,动员能力,军队素养,训练水平的比拼。

小日本把这一战看成是对明治维新效果的检阅和国运的对赌而极端重视,孩童玩的游戏,妓女捐赠的钱,明治天皇的宫廷费用都指向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日本联合舰队成军晚一些,军舰的速度,大炮的射速,炮弹的威力远在北洋舰队之上,而大清帝国对这些现代战争的要素除李鸿章等少数将领之外一无所知,更不懂军备投入是一个迭代升级的连续过程,部分守旧官员甚至把北洋舰队看成是李鸿章的地盘,从个人群体利益出发步步制衬,海军军费捉襟见肘,连训练的炮弹都不足,更缺乏当时已经面世的高爆炸药制成的“开花弹”,只有开始过时的填沙实心弹,使这支舰队在开战前就不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对手,败像已露。

可以说甲午战争开战前日本从国家体制,军队编练,社会动员,后勤保障等诸方面,已经基本完成近代化,而此时的清军依然还是一支古代的军队,朝廷里都是些不知世事变化,空言误国的主战派,理性的声音被惧敌怯战的指责声淹没,将领不知现代阵法,士兵不知为何而战…与爱国还是卖国,抵抗还是投降无关,现代与古代的对决,战争的胜败已昭然若揭!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整个帝国堕入迅速衰败的下行通道,也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的民族自救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之前和列强所有较量的失败都不能称之为失败,只能算挫折,而甲午战争使大清帝国犹如被打断脊梁,回天乏术,民族的自信心也跌到了低谷。

8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交流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甚至是秦朝,日本一直以中华文化的好学生自居,当然,在潜意识里也存在着登上亚欧大陆,主宰中华大地的美梦。近代时期,中日两国先后由于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而国门洞开,自此,两国也分别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日本迅速推翻幕府并改换门庭,在天皇的领导下开始了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运动。而中国则如一个沉睡的巨人开始苏醒,缓慢地改变着前进的方向,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促进下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兴办工厂大造洋枪洋炮。

日本国小而民贫,况且学习西方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即使政府推动也见效甚慢。反观中国地大而物博,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用以改进军事装备,同样时间却已然拥有了世界排名第八的庞大舰队,一时间内忧外患尽除,致使清政府在同光中兴的迷梦中沾沾自喜好不得意。

日本在企图占领朝鲜的过程中,终因矛盾激化爆发甲午中日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却始料未及,令人瞠目结舌。北洋舰队于黄海海战失败后,便退缩回威海卫军港,落得个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承受的巨大灾难。

那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为何会落得惨败的下场呢?从根本来说,还是体制的原因人的原因。若一国为一姓一家之国,当权者沉迷于寿宴享乐,当官者热衷于个人私利,士兵又怎会以死效力,百姓又怎会以心拥护呢?甲午海战与其说败于日本,不如说是败于腐朽的封建制度。




9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扭转了整个东亚的格局,日本成为亚洲的霸主,让整个世界震惊,清朝是战前更被看好的一方,所以到底为什么是这个结局,成为留给我们最大的谜团。

一般来说,中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4点:

1.清政府的腐败。

传说清朝北洋舰队自成军以来未填一舰一炮,本来看重的英国新产的军舰本来准备买回,但最终没有成功,为何?军费被挪用,慈禧太后过生日,花了一次巨款来修颐和园,反而没钱购买军舰。讽刺的是:在英国看重的军舰,转头就被日本买走,成为海战中的关键。

2.北洋水师领导层的腐败。

李鸿章是北洋海军的实际领导者,他是有名的不清廉,上行下效,整个指挥层可以想见也不能独善其身。李鸿章本人不仅自己贪污受贿,他还向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李莲英大量行贿,自降身份,自贬其为“门生”,李莲英又转而包庇他们的不法行为。

北洋舰队的军备特别是炮弹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自己生产的炮弹还是购买的炮弹,能不出问题的不多,炮弹的质量不好,甚至有些口径都不合适,用时要用锉刀磨炮弹。不法军备官员把从中贪污的钱大量上贡给李鸿章和亲戚。

3.李鸿章寄希望于英美等列强的调停。

李鸿章自知北洋舰队外强中干,战争之前和过程中将很大的精力用在外交斡旋上。自己的安全如果全靠别人结果可想而知。列强想的是:等战争结束后,坐收渔人之利。

李大人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说服能力,却没有想清楚外交的本质是实力。

4.战争并不是清政府对阵日本,而是李鸿章对抗日本。

李鸿章本人一直视北洋舰队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战事紧张时,清朝各大臣作壁上观,都不去支援。中国的政体基本还是中世纪式的,政府和人民各行其是。

而日本是倾全国之力全力作战,他们能调动的战争资源更多,他们在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

这些都是清朝战败的原因,本质上清朝失败在制度上、思想上。

10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要说中国舰队问题出在哪,我拿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当时的情况来分析!!

1:先说日本。

通过了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是把之前的陈文旧习都丢掉了,模仿西方的先进思想,使其经济,军事,技术都都步入到现在化,缩短了与西方的差距。

2:再说中国

自从西方资本主义敲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国人也意识到了与西方的差距,也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洋务运动,但是不彻底问题太多,矛盾太多,只是一味地模仿也没有改变整体的问题,经济,军事,技术还是和之前差不多一个样。尤其是技术方面,当时的舰队都是从西方买来的,买来的东西虽然很先进,但是技术什么的还没有吃透,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别人的始终是别人的,尤其官员素质还是以前的制度。所以说到这里很重要,有了枪有了炮,但为什么还要玩刀那???

分析了当时两国当时的情况,我分析了有以下三点,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盲目自大

还是把当时的日本看成了以前的日本

2盲目自信

以为有了先进的舰队,就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区域的老大,但是也不想想你在变,别人也在变,而且比你变得彻底!!

3制度问题

有了先进的装备,但是还是以前的制度,换汤不换药,能强大起来吗??

总结:国人也不是没有勇气,也不是没有血气,也不是没有智慧,方向错了而不知道改正,这是弊端也是祸患!有错能改,找到方向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