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

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

2020-07-25 13:03阅读(76)

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下场如何?:朱元璋有两个刘姓同乡,一个叫刘德,另一叫刘继祖,据说二人还是堂兄关系。刘德是

1

朱元璋有两个刘姓同乡,一个叫刘德,另一叫刘继祖,据说二人还是堂兄关系。

刘德是个地主,富的流油,但也是“朱门酒肉臭”的一类富,朱元璋从小就给他家放牛。介于刘德与刘继祖的关系,想必刘继祖的家境也相当殷实,要不然那来的荒地施舍别人。

朱元璋的祖籍并不在濠州钟离(安徽凤阳),而是江苏句容(今南京东南)。他的祖上一路逃荒来到凤阳,但生活依旧没有改观。况且由于外来户的身份,也分不到土地,只能租来地主的土地耕种,但一年到头的收获还不够交租。

交不起租,地主不管,非但不体谅朱家,反而趁机敲竹杠,再将租子以高利贷的形式转换。如此一来,纵然是朱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还不完地主的租子。因此,朱重八(朱元璋原名)从刚会跑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只为多一点微薄的收入。

小孩子正是以发育身体的时候,再加上漫山遍野追牛消耗体力,而地主又不给带干粮,因此朱重八每天饿的前胸贴后背。所幸他还有一帮原意与他“同甘共苦”的小哥们儿一起玩耍,因此也能暂时忘记饥饿的困绕。

可能是经常挨饿的缘故,朱元璋从小便羡慕皇帝的生活,即使他不知道皇帝究竟过的什么生活。总之,他认为皇帝,一威风,二能吃饱饭,三不用穿破衣服。因此,没事儿的时候,朱元璋便坐在高高的石头堆上扮“皇帝”,而小伙伴们跪地高呼万岁。

但是,小伙伴们的朝拜是有条件的,那怕是吃一口肉都行,因为能和他一起混的孩子们家境也不会好那里去,同样营养不良、皮包骨头。比如最要好的朋友汤和,连说话都不利索,可能就是营养缺失的缘故。

所以,为了证明自己这个“皇帝”不是徒有虚名,朱元璋便将地主家的小牛烤熟了吃。结果,闯了大祸,因为他这个“皇帝”只能唬住小伙伴,而在地主刘德面前屁都不是。所以,朱元璋被一顿棍棒打了个半死。不仅如此,打那以后,地主刘德还落下了仇视朱家的病根儿。

元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家乡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蝗灾和瘟疫又席卷而来。不出半月,朱家顶梁柱,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只有朱元璋和二哥幸免。但是家里一没钱买棺材,二没有土地埋葬亲人。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向主家刘德求助。

刘德自从损失小牛,心疼的掉了三十斤肉,还剩二百二十斤。一米六的个子看上去如一颗皮球。朱元璋一进家门,刘德就知道“来者不善”,因此眼皮都不带撩一下。朱元璋低声下气说明来意,刘德只是鼻子哼了一下,然后拿起水烟,吞云吐雾。

朱元璋还想磨叽,刘德抄起棍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猛抽。朱元璋与二哥一边惨叫,一边夺门而逃。兄弟俩回到家,跪在亲人遗体前放声大哭。这时,邻居刘继祖听到哭声,自然也明白了缘由,于是喊朱元璋到面前,给了朱元璋一大堆旧衣服做“棺材”用,另外允许将遗体葬入他家荒地。

朱元璋埋葬完家人就进了黄觉寺,也算有个落脚地儿,然而不出一月,黄觉寺又黄了。于是朱元璋由念经的和尚变为沿街串巷的乞丐,而且来来回回就是九年时光。

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终于结束了和尚兼乞丐的生涯,投奔了义军郭子兴。朱元璋很能干,很快得到郭子兴的器重,而且还娶了一个大脚老婆。后来,朱元璋干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终于引起了郭子兴的忌惮。因此,有骨气的朱元璋向郭子兴提出自己单干。郭子兴顺水推舟答应,但不给朱元璋兵马。

朱元璋一咬牙,干脆带着二十几个最要好的兄弟与郭子兴分道扬镳。没想到,这一离开,成了朱元璋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朱元璋屡次得到高人的加盟指点,他的创业之路很是顺风顺水。几年下来,无论是比他起家早的大咖,还是比他出道晚的新秀,不是被他剿灭,就是被他降服。

1368年,朱元璋时机成熟,于是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布衣出身,很在乎衣锦还乡的那份荣耀,更何况还得祭奠一下祖坟。所以朱元璋如同当年刘邦一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人的一生,最不能忘记两样东西,一是仇人,一是恩人。所以,朱元璋自然想到了刘德与刘继祖。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坏人刘德健在,恩人刘继祖早已归天。朱元璋感慨万千,沧海桑田,世事无常。

接下来,朱元璋如同对待当年受胯下之辱的恶霸一样,给了刘德三十庙地,免收税赋。而于刘继祖,朱元璋更为出手阔绰。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子孙后代,世袭罔替。因此,刘继祖一个善举,为后辈引来去无限的福泽。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2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来不会手软,更加不惜牵连数万人。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侯爵,一位是义惠侯刘继祖。

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谁要是在当时救助了朱元璋,他就会记住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自然忘不了那些给他很多帮助的人

惠侯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

朱元璋未发迹前家中赤贫,父兄去世后无处下葬。

朱元璋那你要不要来这个那个是刘德家的佃户,他一口便拒绝了!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发了善心,朱元璋也记了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

朱元璋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凤阳皇陵(即今明皇陵)。

同时,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世袭罔替的!

刘继祖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后世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贵族身份

刘德也得到了一定好处,但微不足道。

朱元璋对于那些真正的帮助自己的人,还是赏赐的,

比陈胜吴广强的太多了

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的。身为帝王、九五之尊,能够不忘贫贱之交,这点没得黑。

3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


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

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

朱元璋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当坟地。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

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当还是给他封了一个爵位。

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一直世袭该爵位。

这样的荣幸,恐怕是当初刘继祖没有想到的吧。

当然,面对自己堂兄全家的大富大贵,刘德也有一点小的好处。幸好没被砍头。

4

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在当地是个有钱的人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了两个没有丝毫军功的侯爵,其中一个就是义惠侯刘继祖,而且这个侯位世袭罔替。其实,这些都是源于刘继祖的一次善举。

朱元璋的祖上三代都拖欠了朝廷的税款,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以佃户身份维持生存。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朱元璋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朱元璋年少时,家中贫苦。公元1343年,濠州旱灾、蝗灾和瘟疫席卷而来,因挨饿和体弱,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家中只有朱元璋和二哥存活下来。

但是父兄死后,朱元璋没钱买棺材,也没有土地安葬,只能用草席裹起来埋葬。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向主家刘德求助。朱元璋一家人本是刘德家的佃户,他想刘德应该会给自己一点土地用来安葬父兄,毕竟父兄为刘德辛苦干了一辈子。可是这个刘德是个极其小气的人,直接拒绝,还抄起棍子打朱元璋兄弟二人。朱元璋与二哥一边惨叫,一边夺门而逃。兄弟俩回到家,跪在亲人遗体前放声大哭。

刘德的堂哥刘继祖,知道了这件事后,大发善心,主动找到了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己的荒地,让朱元璋能够埋葬死去的父兄。就这样一件事,让朱元璋记住了刘继祖的恩情一辈子。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布衣出身,在乎衣锦还乡的那份荣耀,当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祭奠一下祖坟。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已经将曾经那块埋葬父兄的荒地改造成了宏伟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想起了曾经施恩的刘继祖。此时的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但朱元璋执意要追赠刘继祖义惠侯,并且这个侯位可以在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中“世袭罔替”。

恐怕刘继祖难以想到,自己当初的一个善举,会换来子孙后代将近两百多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也赏赐了部分土地,免除了多年赋税。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并非是屠戮功臣的残忍之人,反而是重情重义,知恩必报。

5

朱元璋是布衣皇帝。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朱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才改名元璋,字国瑞,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一个布衣皇帝,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有多穷了,小时候曾经靠给地主放牛填饱肚子,后来为了生计还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后才一步步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皇位来得很不容易,一直担心被这些战功赫赫的人抢夺子孙的皇位,所以登基后杀了很多功臣。不过今天不是要说朱元璋杀伐果断,而是要说他是如何报恩的。

朱元璋没土地埋葬父母。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十年十七,父母兄弟相继役,贫不克葬。《太祖本纪》

根据《太祖本纪》的记载,在1343年,濠州地区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在朱元璋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但是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朱元璋这个时候还在给地主刘德放牛,他跑去跪下求刘德希望给一块土地让自己埋葬父母和大哥,但是却被刘德拒绝了,朱元璋只得哭哭滴滴回了家。

刘继祖主动给朱元璋土地。

刘德没给朱元璋地,但是他有一个堂兄刘继祖为人仗义,他主动找到朱元璋说:“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刘继祖的意思是需要土地为何不告诉我了,我的土地你随便用,我哪里会吝啬这些土地了?

朱元璋这才有土地埋葬了自己的父母。之后朱元璋去黄觉寺出家做了和尚,但是还是需要外出化缘才能填饱肚子。朱元璋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去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却英勇善战成了起义军的首领,还一步步做到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报答刘继祖,也宽恕了刘德。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当然想起要报答自己的恩人刘继祖了。朱元璋衣锦还乡,当年不愿意借地的地主刘德跪在地上不敢起来,但是朱元璋却没有责怪他:“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朱元璋说刘德当初做的事情也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所以不会追究他的过错。因为朱元璋贫穷的时候,刘德不会想到多年后他能当上天子。

朱元璋还下令赐给刘德三十顷田地,并且不收赋税,直接把刘德感动得涕泗横流。

对了刘继祖,朱元璋更要报恩了。很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妻儿还在。朱元璋下令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并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子孙可以世袭侯爷。朱元璋对其子孙许诺,终明一朝,要同享富贵。

这应该就是善有善报的故事吧,所以说人还是需要多做善事。

6

在朱元璋的老家,有两个比较富裕的地主,一个叫做刘德,一个叫做刘继祖,据说他们两人是堂兄弟关系。

最初,朱元璋的父母,都是地主刘德家的佃户,主要靠给刘德耕田种地为生,日子一直过得比较清贫,后来他们生下四子二女后,生活就变得更加贫穷,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也从小就开始给刘德放牛放羊,以贴补家用。

等到朱元璋他们兄妹们慢慢长大后,一方面他的两个姐姐先后嫁人,另一方面朱元璋和他的哥哥们也可以下地劳动,于是他们家的生活终于慢慢好转起来。

但可惜的是,就在朱元璋开始畅想未来的时候,他的家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饥荒,朱元璋家也因为这场饥荒而破产了。

更糟糕的是,在半个月后,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在这场饥荒中被饿死,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此时朱元璋的家里,可谓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不仅没有一分钱钱买棺材和寿衣,甚至连埋葬他们父母和大哥尸体的田地都没有,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耕地。

按照当时的情况,很多穷人的亲人死后,如果没有钱没有地,他们大都是将死去亲人的死体直接埋在乱葬岗。

问题是,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并不希望这样安葬他们的父母和大哥,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和大哥是死有所归,逢年过节还有人祭拜,而不是做个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便找到他们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田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和大哥。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全家给刘德耕田种地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这点要求怎么谈不上太过分。

但可惜的,刘德却直接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因为在刘德看来,朱元璋全家虽然给自己耕田种地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从来没有亏待他们,该给他们的工钱从来都是安时按量给,从来没有拖欠,所以自己并不亏钱朱元璋他们一家人。

关键是,现在饥荒闹得这么严重,刘德觉得自己也是损失惨重,很多田颗粒无收,总而言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况且,现如今这种社会局面,每天都有很多人饿死,大家都是埋葬在乱葬岗,凭什么朱元璋家就不行?如果刘德开了这个头,那刘德家的其他佃户也有样学样,那刘德该怎么办?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刘德才果断拒绝朱元璋的请求。而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继祖主动找到朱元璋,给了他一小块自家荒地来安葬亲人。

随后朱元璋兄弟二人又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便将父母和大哥安葬在刘继祖给的这块土地上。

接着,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各自逃生,他先是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又投身军旅,最终一步步君临天下,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后来,朱元璋在分封功臣时,也没有忘记刘继祖的这份恩情,于是他下诏册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位列大明开国28侯爵之列,爵位还在刘伯温之上。

这个义惠侯,顾名思义就是仁义恩惠,这正是朱元璋对刘继祖的至高评价。

只可惜的是,在朱元璋分封功臣时,刘继祖早已经去世多年,于是朱元璋便又封刘继祖的妻子为侯夫人,同时让刘继祖的长子承袭了义惠侯的爵位,并且允许他们家族世袭罔替这个爵位。

此后两百七十六年,刘继祖的后人一直世袭该爵位,享受明朝给他们的恩泽,直到明朝灭亡。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在当初刘继祖送给他的那块土地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以祭奠他的父母和大哥,这座陵墓在就是我们现如今安徽凤阳的明皇陵。

至于刘德,朱元璋也没有施以报复,反而还赏赐他大片土地,并免除他多年的徭役赋税。

当然,这也说明当初朱元璋全家在刘德家当佃户时,刘德确实没有亏待他们,所以朱元璋才觉得刘德后来不肯给他田地,也说得过去。否则,刘德全家恐怕都很难有好下场。

不过,刘德和刘继祖家相隔不远,刘德每日看着刘继祖家的这番尊贵荣耀,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吧,刘德的妻子儿女,恐怕也是对刘德各种埋怨。因为,这一天大的富贵荣耀,本来应该是他们家,只可惜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7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当上皇帝之后,曾写过一首诗词,用来回忆和描述当年的凄凉与落魄;苦难与艰辛,其中有一句:“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可见当时朱元璋的处境是很悲惨的。因为当时他的父母以经死了,无依无靠的朱重八(当时还不叫朱元璋)和他的哥哥想为死去的父母寻个安葬的地方都找不到。于是,两人来求地主刘德,希望他发善心,看在他们的父母给刘德种了一辈子地的份上,可怜可怜他们,赏给一小块地方好埋葬他们的双亲,结果地主刘德一听,一万个不同意,说:“他们给我耕地,我也给他们饭吃啊!要地没有,坚决不给。” 兄弟俩哭着离开了地主家。

这件事让邻居刘继祖的儿子知道了,就回去告诉了刘继祖,刘继祖得知后,立即找了过来,说:“你们怎么回事?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们不告诉我,跑去找地主?”之后,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山坡地,好让朱元璋兄弟俩用来安葬他们的父母。可是,正当要安葬时,突然,天空是乌云密布,瞬间暴雨倾盘,狂风大作。两兄弟只好赶快找地方避雨。等到雨住了之后,两人跑过来一看,刚才停放尸体的地方以经不见了,原来,刚刚结束的暴风雨造成了一场小规模的泥石流,从山上滚落的泥土以经把他们的父母给掩埋了。这不就是“天葬”吗!兄弟俩就在这一小块山坡地上插上简陋的小木碑,作为他们父母的坟墓。

这块地方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明皇陵”,当然,气势也是非常宏伟,以远非当时那种简陋、悲凉的景况可比。

朱元璋在开国之后,回忆起这段悲惨往事,曾大发感概。他说:“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而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联,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此。至今难忘。”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朱元璋这个人是恩仇必报的性格,他为了报答当初的恩人,将刘继祖封为“义惠侯,”而且刘家的侯爵是世袭的,并且与大明相始终。

刘继祖当年就因为做了这么件善事,(一个穷的连饭都吃不饱,父母死了连下葬的地方都没有的人,谁能瞧得起?可刘继祖完全是凭着自己善良的本心帮助老朱家)结果得到如此大的回报,而且福泽子孙。可见,好人是有好报的。对我们现代人也极富教育意义。

8

公元1345年,在元朝统治之下,中原大地民不聊生,旱灾水灾轮番上场。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战乱不堪。

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瘟疫,直接断了朱重八的后路。

瘟疫初袭,朱重八的父母亲便不幸中招,病逝于家中,此时,朱重八也才十七岁。

朱重八本就出身贫困,一家皆靠帮地主刘德干活挣点口粮才能得以生活,此时又逢父母亲去世,朱重八更是苦上加苦,就连帮父母买口棺材,选个地皮的人都没有。

没办法,朱重八只能去求地主刘德,希望他可以看在自己父亲服侍刘德这么久的面子上,能腾一块地皮下来。

可刘德并不感冒,他对这朱重八本来就厌恶至极,想让刘德无故“捐”一块地,这不是比登天还难嘛。刘德当场对朱重八就是一顿揍。

回到家中,实在没有办法的朱重八只能以大哭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委屈,也哭自己没有安葬父母的能力。

这时,朱重八的家边上的地主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便送给了朱重八一块地皮,用来当做朱家墓地。

等安葬完家人之后,一无所有的朱重八离开了濠州,另寻生路。

之后的几年,朱重八既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为了生存,流浪四方。

一直到1351年,25岁的朱重八收到了一封来自老乡的信,邀请他去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去了。

这位寄信来的老乡便是明朝的开国大将汤和,而这朱重八便是之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建国之后,依然还记得曾在他困难之时拉他一把的刘继祖。此时,刘继祖人虽然已经仙去,但他对妻儿却还再世 。

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这便是刘继祖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杀之前对他拳打脚踢的地主刘德,反而给了他20顷的良田,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

说实在的,朱元璋真厚道。

9

朱元璋虽然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贵为九五至尊、富有天下,不过他原本并非是一个出身高贵之人,其之成就和地位是通过后来努力所得。相反的朱元璋还是出身于贫困之家的。

朱元璋小时候家庭很贫困,曾经还给地主放过牛。后来其家乡发生了旱灾,本来元朝末年百姓生活就困苦,如今又有旱灾,次年又出现了蝗灾和瘟疫,这一连串的灾难,自然黑当时的贫困百姓带来了危害,朱元璋一家也不例外。

在这些灾难下,朱元璋的父亲、长兄、和 他的母亲先后去世,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对于死者,历来讲究入土为安,然而那时朱元璋家中太贫困了,也没有埋葬家人的地方,家乡有钱的人对此则不愿帮助他们,这让朱元璋兄弟很无助,最后还是同乡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地主刘继祖发了善心,他拿出一块地给朱元璋用来下葬家人之用。

后来的事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朱元璋经过努力,最终得以登基为帝、建立大明王朝,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那朱元璋为帝后,那曾给朱元璋一块地的刘继祖,下场如何呢?

所谓有恩则报,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朱元璋做上皇帝后,后来大肆屠杀功臣,施政严格,对贪官严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百姓还是不错的。刘继祖在朱元璋落魄、困难时,帮助朱元璋,并且这个忙是让朱元璋的家人得以入土为安,这份恩情,朱元璋不能忘,也自然会报答刘继祖的。

当然,刘继祖并没有活到朱元璋报答他的时刻,不过,朱元璋却对刘继祖的家人进行了报答。如此刘继祖曾经的做法,可谓是后福无穷,荫及子孙,其家族亦得以和明朝相始相终。(洪武十子年的诰封中,刘继祖被追封为义惠侯,其妻为侯夫人)。

10

农民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励志”的皇帝。其手下文臣武将众多,文有刘伯温、李善长,武有徐达、常遇春、蓝玉等,这些都是跟着老朱打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但拜朱元璋所赐,绝大多数都没有善终,也让朱元璋背负着“嗜杀”、“猜忌”等评价。然而唯有一个叫刘秀的人,却让朱元璋始终以礼相待、呵护备至。

那么,这个刘秀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得到朱元璋的特殊待遇呢?原来,这个刘秀的父亲刘继祖是朱元璋老乡,濠州人,居于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而在朱元璋众多老乡中,这个刘继祖对朱元璋有过大恩。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御制《皇陵碑》修建、镌刻完毕,其中有一句: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一家作为最底层贫苦农民百姓的典型代表,大人靠着给地主种地,小孩子给地主放牛勉强混口饭吃。然而在至正四年(1344年),安徽凤阳先后遭遇蝗灾、旱灾,随后又是一场大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先后死去,只留下刚满16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二哥。

父母和大哥死了,总要找地方安葬吧?可是在那个年代,拥有土地的只有那些地主,朱元璋甚至都没有一个给父母和大哥下葬的地方。花钱买地那更不可能!有这钱老朱家也不用给地主家打工种地了。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和二哥跑到地主刘德家,想要求一小块地给父母安葬,结果被刘德直接骂了出去。

说来也巧,刘秀正好在叔叔刘继祖家做客。刘秀回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刘继祖便找到朱元璋,告诉朱元璋他有地,并且随便让他选一块地给他父母安葬。

“(刘)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可能对于刘继祖来说,一块荒地并不算什么。但是这块荒地对于当时的朱元璋和他二哥来说,无疑是一种天大的恩惠,是一种雪中送炭的行为。

之后朱元璋在黄觉寺当了游方和尚,随着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又投身于起义军。就在朱元璋投身起义军的第二年,刘继祖和他的妻子娄氏相继过世,刘秀则前往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因为自身过人的才能得到了郭子兴的重视,并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刘秀投奔朱元璋后,就成了朱元璋的亲兵。朱元璋对于刘秀格外庇爱护,很多时候都让他留在自己身边,避免直接上战场上厮杀。

“不忍让恩人之子身处险境。”

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当初是刘继祖给了自己父母双亲以及大哥一个安葬之地。这份恩情伴随着朱元璋从一个底层起义军士兵一直到开创大明王朝,成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个羁绊。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追赐刘继祖为第一代“义惠侯”,并亲自书写祭词,以“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八字,追怀刘继祖赠予墓地的这一善举。纵观整个明朝,刘继祖后人都享受着特殊优待,而刘氏一族也成为了凤阳第一家族,与明朝同寿。

刘氏一族所有的荣耀都来自于当年刘继祖的那次赠予墓地之恩。谁说朱元璋只知道大杀功臣?对于真正的恩情,老朱记了一辈子,报了整整一个朝代!

我是月关略萌,欢迎大家观看、点赞,有不足之处恳请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