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元朝时期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元朝时期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2020-07-25 02:34阅读(62)

元朝时期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元朝政权的建立,扩大了原来的疆域,促进了国内的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时,东、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也较前密切,如我国的罗盘、

1

元朝政权的建立,扩大了原来的疆域,促进了国内的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时,东、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也较前密切,如我国的罗盘、火药、印刷术传入西欧,西方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也陆续传入我国,促进了双方科学文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元代时期的历史文化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一是在史学研究方面,元顺帝时组织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在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多。《金史》一百三十五卷,详略较适当。《辽史》一百一十六卷。这三史的分修,是对我国史学上的一个贡献。

二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对诗词而言,这是一种新兴的诗体,其从事元曲创作的作家,可考者有二百多人,如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作品,影响深远。另外,在北方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杂剧,成就尤为突出。元代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据统计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八十多人,作品五百多种,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其中关汉卿的作品影响最大,1958年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2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

比如,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行全国的纸钞。

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铁木真及其继承人不断向外进行军事征服,全盛时期,蒙古势力范围横跨欧亚中。

1271 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 年,元军南下灭南宋,结束了中国长达 370 多年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虽建立许多新制,但由于种族不平等制度,阶级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反抗事件此起彼落,末期更爆发了全国性革命。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朱元璋于永乐十九年(1421 年)迁都北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在洪武年间达到史上最高水平,为明代社会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成祖年间,为明帝国全盛时期。明代自 1436 年开始走向衰落,宦官当权,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频频爆发人民起事。虽有万历年间张居正等人的改革,但仍无法挽回颓败之势,最终灭亡。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宣告明朝结束。

忽必烈称帝

南宋开庆元年(1259 年),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之战,但未留遗诏指定继承人。蒙古朝廷中,一部分势力打算立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为汗,另一部分人则拥护忽必烈。忽必烈与众臣商议,同意与宋朝议和,迎蒙哥汗灵柩,班师北还。次年,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会议,与会诸王一致推举其为「合罕」。忽必烈颁布即位诏,称汗,建元中统,是为元世祖。

忽必烈建元

至元八年(1271 年),忽必烈采纳儒臣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蒙古自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一直使用族名作为国名,称为「大蒙古国」,没有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建年号为「中统」,仍没有立国号。随着征宋战争的顺利进行,蒙古政权已渐渐师法汉族统治方式,于是决定再进一步「附会汉法」。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其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属于蒙古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延续。隔年二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建议,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定为元朝首都。至元十一年(1274 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

确定行省制

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忽必烈下令罢尚书省,右丞相以下皆改入中书省,其行尚书省改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即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行省设丞相 1 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 10 个行省。至于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行省制的确立,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证,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巨。

元朝灭亡

元朝统治者长期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最终导致大规模动乱,敲响元朝的丧钟。至正十一年(1351 年),刘福通等人利用白莲教发动起义,各地响应者皆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之后,各地的反元武装力量相继据地称王,建号改元,形成了与元朝相抗衡的群雄并立局面。红巾军的沉重打击及元朝统治集团的严重内耗,终使元朝走到尽头。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宣告元朝灭亡。

中统宝钞印行

▲ 宝钞为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行全国的纸钞

中统元年(1260 年)七月,刚即汗位不久的忽必烈下诏造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交钞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以丝为本,每 50 两银兑换丝钞 1000 两。十月,正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宝钞」、「中统钞」、「宝钞」,由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负责,不限年月,通行诸道,也可用宝钞来交纳赋税。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下令用宝钞替换宋交子和会子,并于至元十七年废宋铜钱。如此一来,统一南北钞法,使宝钞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行全国的纸钞。

元朝驿站体系建立

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各地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四通八达的驿道和驿站体系。驿站的设置,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此后规模不断扩大。

忽必烈建元后,逐步建立以大都为中心的驿站网。当时,各类驿站有 1500 多处,在驿站服役的驿户达 20 多万。驿站分为陆站和水站。在驿站服役的驿户由民间签发而来,每个驿站都有若干驿户,负责管理驿站的交通工具,还要轮流充当驭手或水手,并为过往的使臣提供饮食。

与驿站相辅而行的还有急递铺,专门负责朝廷和官府紧急文书的传送,一般间距为 10 里、15 里、20 里。铺卒 5 人至 16 人不等。按规定,文书一昼夜要传递 400 里。驿站和急递铺的建立,虽是以军事和政治为主要目的,但同时也加强了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繁荣,保障了旅途畅通和行旅安全。

朱元璋称帝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其中,朱元璋一系越来越强大。朱元璋少时曾因生活所迫而入寺为僧,后投奔红巾军,逐步成为起义军领袖,并击败诸雄。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国号「明」,建元洪武,开始明王朝的统治。

明长城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修长城的王朝。元朝统治者虽已被逐出大都,但明朝北部的安全仍面临极大威胁,自明初至永乐中叶,曾发生过几次激烈的战争,因此明朝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修筑长城。

▲ 朱元璋像

自洪武元年(1368 年)派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长城起,至 16 世纪末,共花了 200 多年才大致完成,而个别地段的城、堡、关城,直到明末都还在修建。形成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 12700 里的长城。现今后人所见的万里长城,主要就是由明朝所修筑。明长城的规模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如果将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土方等,来修筑一道厚 1 米、高 5 米的城墙,足足可绕地球一周有余,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

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元代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兴盛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其间主要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及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此四人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他较著名的还有杨显之的《潇湘夜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元代后期,杂剧逐渐衰微,但仍有不少杂剧作家和作品问世,著名的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乔吉的《扬州梦》《两世姻缘》等。元代戏曲除杂剧外,还有南曲戏文,即南戏,著名的有高明的《琵琶记》及被誉为元末四大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白朴

白朴(1226 年至 1306 年),字仁甫,后改为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其所做杂剧今仅存《墙头马上》和《梧桐雨》。《墙头马上》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私奔,一同生活 7 年,被发现后遭驱赶回家,在裴少俊中状元后,2 人得以团圆的故事。《梧桐雨》取材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剧中既歌颂两人的爱情,也反映了统治者的无能、荒淫和腐败。

关汉卿



关汉卿(1220 年至 1300 年),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杂剧的奠基者,「元曲四大家」之首。其创作杂剧现存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及《望江楼》等,散曲作品现存 14 套、小令 52 首。作品多以歌颂英雄和纯真的爱情、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与土豪劣迹为主题,写出了被压迫者的苦难遭遇与反抗精神。其曲词简练优美,人物性格鲜明。《窦娥冤》描写寡妇窦娥被诬告杀人而判死刑。行刑前,窦娥指天为誓:一是刀过头落后,一腔热血飞洒在丈二白练之上;二要六月降雪,掩盖她的尸体;三是当地大旱三年。窦娥死后,誓言一一皆应,世人震惊。最后窦娥之父为官,予以昭雪。此剧为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

马致远

马致远(1250 年至 1321 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一生从事杂剧和散曲创作,颇负盛名,人称「曲状元」。《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取材自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但修改史实,将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汉朝在匈奴压迫下,不得不派遣王昭君出塞,并将毛延寿塑造成卖国求荣的形象,他因仕途不达而将昭君画像献于匈奴,致使匈奴侵略汉朝江山。最后,剧中描写昭君离开京城后,未到匈奴便投江自尽,更加突出了王昭君的爱国形象。全篇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主线,借昭君出塞揭露汉朝文武百官在外族侵扰面前所表现出的怯弱和无能。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其杂剧今存《西厢记》和《丽春堂》。《西厢记》源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而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讲述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批判礼教之下,门阀婚姻制度的虚伪及不合理,歌颂自由且真挚的爱情,表达出「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形式上突破元杂剧每剧四折的惯例,全篇 21 折,为当时罕见的长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