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2020-11-20 19:01阅读(59)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姜维为避祸,跑到沓中屯田。:姜维并没有控制蜀汉大部分军队,虽然姜维在蒋琬、费祎去世后,

1

姜维并没有控制蜀汉大部分军队,虽然姜维在蒋琬、费祎去世后,长期充任大将军职位,但其时蜀汉全国有10万军队,留守成都的大约有3万,汉中2万,各地驻军2万,姜维避祸沓中所率之军不过3万人。而且沓中所屯之田,并没有能够收获多少,每逢作战,还需要成都供应军械粮草,因此,姜维虽然在沓中屯军,但是并不能形成独立的势力。

刘禅是否昏庸且不谈,不过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权臣了。蒋琬、费祎居于中枢,调度全国,是十足的鸽派人物,反对北伐。姜维自认为继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矢志北伐,因此,蜀汉朝廷将相失和的局面一直存在,费祎一直压制姜维,每次姜维北伐,兵士堪堪不足万人,只能打一些小型的游击战斗。

(姜维)

公元246年,费祎在年初的宴会上,被郭循刺杀身亡,这是蜀汉政坛上的一件大事,也可能是姜维避祸沓中的真正原因。史书上说,郭循是魏国安排的刺客(魏国确实喜欢使用刺客),在郭循刺杀成功敌国大员(丞相)后,魏国下诏书追封其为长乐乡候,并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

时间回到三年前,也就是公元243年,姜维再一次进攻西平。毫无疑问,西平依旧没打下来,但姜维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后来这郭循大概表现良好,蜀汉朝廷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足见蜀国对其殊遇之重。哪里知道这个郭循竟然身在蜀汉心在魏。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最后虽然刘禅没被杀掉,但他总算也拼着性命干掉了蜀国的一名大员。

这里有很大的疑问:费祎是蜀汉的鸽派人物,在当政期间一直压制着鹰牌姜维的北伐,每次只给万人规模,使得魏国国富民安。这样一个人物掌握朝政对魏国来说是好事啊,魏国没有理由要换一个鹰派人物当政来打自己啊。

在《姜维传》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说明姜维爱好功名,不屑于做生意等芝麻小事。可是阴养死士意欲何为?《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可是阴养死士3000,最后高平陵政变一击得手,奠定司马氏天下。

联系到姜维一直被费祎压制,郁郁不得志,在费祎死后,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立刻姜维统兵规模上了一个台阶,从不足万人,到数万人。

姜维明显是费祎遇刺案的最大受益者,而且这个郭循还是姜维俘获并举荐给朝廷的,姜维算是引路人。郭循在宴席上光天化日下当众刺杀费祎,根本没有考虑退路,当场被杀死,这分明是死士的作为。

因此,虽然史书上记载郭循是魏国派遣的刺客,但是蜀汉朝中并非无人,难道看不出端倪?姜维明显有很大的嫌疑。

如果蜀汉朝廷对这件刺杀案存有疑虑,那么姜维就不可信任了,但是朝廷苦无证据,或者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军中的核心,在当时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既然已经损失了一名丞相,难不成还要再损失一个大将军?

蜀汉朝廷匆匆结案后,默认了魏国派遣刺客行恐怖主义的事实,等于洗脱了姜维的嫌疑。但是姜维并没有能够成为诸葛亮一样的大权在握的权臣,刘禅开始亲近黄皓。接任费祎职位的是陈坻。在黄皓的引荐下,刘禅十分信任陈坻——没办法,大将军统兵在外,内政必须要找一个信的过的人。陈坻与黄皓交好,因此刘禅也越加宠信黄皓。

(黄皓与刘禅)

姜维曾写过奏章,说黄皓等人弄权,不能信任,让刘禅杀死黄皓。可是刘禅回复的文件非常佛系:黄皓是一个宦官、是个小人,你大人不计小人过,算了。姜维没有扳倒黄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黄皓的对立面。姜维担心继续留在成都有性命之忧,于是自请屯田沓中。

后来诸葛瞻、樊健等人继续执掌朝政,但是他们也选择了与黄皓交好,蜀汉朝政继续在混乱的道路前行。

公元263年,诸葛瞻带领士兵前往江油阻止邓艾奇袭成都失败,慨然说道:身为国家之臣,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何得返?于是自杀谢罪。

(诸葛瞻死难)

可见,在诸葛瞻这样的名臣之后的眼里,黄皓、姜维是一样需要得到制约的人物,也可以看出,姜维已经有些不听从朝廷制约了,所以诸葛瞻才会说“外不能制姜维”。但是姜维统管大兵在外,这些在朝廷里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如果直接制约姜维,就会形成费祎一样的将相失和的局面。黄皓居中制约,这些朝臣反而可以将得罪姜维的工作都说成是黄皓从中作梗。如此,大家面子上都能过的去。

姜维如果以死士刺杀黄皓这样的实权派,费祎之事殷鉴不远,难保不会惹火烧身。上奏章请求皇帝诛杀黄皓,皇帝一个太极打了回来,明显不希望再出现一个权臣。中国历朝历代,在王朝初期的开创期和上升期结束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皇帝开始越来越信任太监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对外臣越来越不信任,所以要用太监和牵制和制衡外臣。

所以,姜维之所以不能铲除区区一个黄皓,其背后的原因是蜀汉的文官势力对于姜维武将势力的制约,这体现了刘禅皇权对外臣执掌军权的不信任,以宦官代行制约之权。黄皓最后做到了奉车都尉,是给皇帝亲自赶马车的工作,在西汉时期,霍光曾经做过这个职位。可见,黄皓已经掌握了朝廷实权。姜维自身都难脱丞相遇刺嫌疑,此时更难有所动作了。

2

蜀汉后期,虽然姜维控制大部分军队,但是他并不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是军事和政事一起掌握,但是诸葛亮临死的时候,知道蜀汉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军政一体,所以诸葛亮死后,政事由费、蒋二人先后掌握,军事由姜维掌握。

当时费、蒋两人都过早的去世,蜀汉就出现了内部政事混乱的现象,姜维此时虽然手握重兵,但却不善政事,蜀汉内部又出现黄皓此人,排挤姜维,同时姜维是忠于蜀汉,没有皇帝旨意如果对黄皓动手,就会有叛逆之名,姜维为了自保和不让蜀汉出现内乱,就屯田在外。

黄皓在后主刘禅逐渐长大后,就受到刘禅的宠信,黄皓为了能升迁,就溜须怕马、阿谀奉承,因此多次受到重臣董允的责骂,黄皓也非常害怕董允,所以在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还算老实,不敢胡作非为。

董允去世后,陈祗接替董允的官位,同时他不像董允那样对黄皓,便在这时,黄皓开始参与蜀汉政事。陈祗死后黄皓就开始专权,官位也升迁的很快。

刘禅的弟弟刘永当时非常厌恶黄皓,黄皓取得刘禅的信任后把持朝政,就对刘禅说刘永的坏话,结果刘禅就开始疏远刘永,导致刘永竟然十多年不能朝见他的哥哥刘禅。

当时姜维虽然掌管蜀国大部分兵力,但姜维是个忠臣,他的行动是听朝廷的,而姜维常年在外用兵,黄皓则在朝廷弄权。

后来姜维见黄皓专权,就上奏刘禅将黄皓处死,但刘禅却不同意,理由是黄皓就是一个小人、宦官,不用对他在意,同时命黄皓向姜维谢罪,因此黄皓却对姜维已经心生怨恨。

姜维看到刘禅不愿处死黄皓,而黄皓在朝中的势力又盘根错节,担心对自己不利,姜维对此非常担心,担心如果自己出现意外,就不能完成诸葛亮北伐中原的遗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就屯田在外。

公元263年,姜维听到钟会在关中练兵,就上书刘禅早做准备,但黄皓却告诉刘禅钟会不会过来,所以刘禅就没有听从姜维的。

最后终于导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为黄皓祸国殃民,就把黄皓凌迟处死。

所以姜维对黄皓也不是全部的害怕,只不过黄皓深受刘禅信任,姜维不能私自处置黄皓,同时姜维若留在朝廷,担心黄皓会对自己不利,那样自己就不能北伐,也不能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同时如果因为黄皓,朝廷在发生内乱,就会对蜀汉不利,这也是姜维不愿看到的。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黄皓能够将姜维置于死地。

大家都看过鹿鼎记吧。

韦小宝只是一个六品等级的太监,为什么一品高官索额图、八大铁帽子王的康亲王以及满朝文武都要巴结他呢?

就因为他像黄皓一样,是皇上的心腹。

黄皓和刘禅关系很好,刘禅对他非常信任。

可以说,大将姜维在外面打仗打的再好,只要黄皓在刘禅面前说一些谣言和诽谤言论,也够姜维喝一壶的。

姜维做的再多,还不如黄皓几句谗言。

另外,黄皓并不是仅仅是宦官,他还有实权。

公元258年开始,大臣陈祗去世,黄皓开始专揽朝政。

罗宪不肯依附黄皓而被贬为巴东郡太守,甘陵王刘永向来憎恶宦官黄皓,黄皓得宠当权后,向刘禅诬陷刘永,使刘永十多年都不能朝见刘禅。

由此,朝政混乱。

公元262年面见刘禅,希望杀掉黄皓稳定国内局势。

但刘禅信任黄皓,不但没有同意,甚至将姜维的话都说给黄皓听,还让黄皓当面向姜维道歉。

姜维从此得罪了黄皓,急忙躲到外面屯田,远离成都,目的是拥兵在手中让黄不好随便下手。

事实证明,姜维做的没错。

黄皓对姜维恨之入骨,试图让亲信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

好在姜维也聪明,无论你怎么说,我就是借口军情紧急不回成都,让你无法下手害我。

但这样君臣内讧,最终还是让敌人笑到最后。

公元263年,姜维上表后主:“听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划进一步拓取土地之意,宜一并派遗张翼、廖化督率各军,分别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

黄皓认为这样部署,会扩大姜维的势力,不愿意。他假装征求鬼巫信息,告诉刘禅魏军不会来。刘禅也信了鬼巫,按兵不动。

结果邓艾果然杀来,直逼成都,诸葛瞻兵败战死,诸葛尚叹气说:“我们父子受国家重恩,却没早日斩杀黄皓,造成国家受辱人民遭殃!”

4

蜀汉的灭亡,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姜维和黄皓的内外之争。黄皓仅仅是一个宦官,而姜维是蜀汉大将军,掌握蜀汉主力部队,那么姜维为什么还要害怕黄皓呢?

其实黄皓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之所以敢和姜维叫板,一是因为他职位并不低,二是因为大形势所致。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会回事呢?

黄皓最初只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宦官,说白了,就是刘禅幼时的玩伴。刘禅继位后,黄皓被封为黄门丞,作为贴身近臣,黄皓一直想往权利顶峰爬,但是由于一个人的阻挡,终究是没有成功,谁呢?董允

在刘禅还是太子时,董允和费祎都是刘禅身边的太子舍人,负责教导刘禅如何辅国理政,而黄皓作为太子近臣,和董允和费祎都有交流。董允为人刚正不阿,他太了解黄皓了,在他眼中,黄皓就是一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宦官而已,不允许他影响刘禅太多,因此,只要董允在,黄皓一直不得志。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后董允和费祎都入丞相府襄助诸葛亮处理朝政,刘禅身边便只剩下黄皓了。即使这样,黄皓还是没有晋升的机会。直到董允死去,陈祗接替尚书令,事情才慢慢开始有变化。

陈祗是个两面三刀的人,他既激烈的支持姜维北伐,又不排斥佞臣黄皓,可谓是左右逢源。他为了支持北伐,在朝堂上和谯周辩论。为了拉拢黄皓,开始暗地里允许黄皓参政,渐渐的,黄皓利用他近臣的身份大肆收买大臣,一时之间,权利鼎盛。

陈祗死后,黄皓更加的肆无忌惮。他由黄门令直接晋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奉车都尉是仅次于三公的职位,在朝中很显赫。而中常侍则是皇帝的心腹,掌管朝廷机要,至此,再也无人能够撼动黄皓的地位。那么黄皓厉害到那种程度呢?

当时刘禅的弟弟刘永极其憎恨黄皓,认为黄皓把握朝政,误国误民。于是黄皓在刘禅面前进谗言,诬陷刘永想要篡位,于是刘永十多年都没有机会面见刘禅。太子舍人罗宪不与黄皓朋党,于是黄皓将他贬到巴东郡,担任大将军阎宇的副将。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纷纷投靠到黄皓门下,连尚书令董厥和卫国大将军诸葛瞻也不例外。那么为什么董厥和诸葛瞻也会和黄皓朋党呢?

当时董厥接替陈祗为尚书令,同时兼任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卫国大将军,代理都护,两人同时参与尚书台事务,统领朝政。可以说,除了黄皓,两人是蜀汉朝廷的中流砥柱,那么为什么两人还要屈尊与黄皓同流合污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董厥和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而黄皓也反对北伐,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三人在政治上达成同盟,关系就这样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姜维惧怕黄皓的另一个很重要原因,大形势。什么形势?大部分人都反对北伐

反对北伐的声音自从诸葛亮死后就开始有了,只是初期声浪不高而已。蒋琬执政时期,还得以继续北伐。等到蒋琬死去,费祎执政,就开始限制姜维领兵的人数,当时姜维领兵不超过一万

后费祎遇刺而死,姜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将军,于是开始大举北伐,可惜成效不大。费祎死后,董允接替,董允和姜维配合较为默契。董允死后,陈祗接替,也支持姜维,但是味道已经变了,因为黄皓开始参政,而黄皓则是反对北伐最积极的人

那么黄皓为什么敢于反对蜀汉北上伐魏的国策呢?其实也是大势所趋,朝中因为伐魏的事情已经产生了分裂,而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

蜀国大儒谯周影响力颇广,他也是极力的反对北伐。为此他和陈祗在朝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辩论,后因为此事还专门写了一篇传诵一时的名文《仇国论》。武将廖化、宗预、张翼等人都反对频繁北伐,认为应该将重心放到防守上

当时反对北伐最剧烈,对姜维影响最大的是董允和诸葛瞻。两人认为姜维连年北伐,几乎无任何战功,致使蜀国师老民疲,百姓生活困苦。因此,两人建议将姜维调回成都,担任益州刺史。同时剥夺姜维大将军之职,充当文职官吏。

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姜维认为这肯定是黄皓出的坏主意,于是将矛头对准了黄皓。姜维上奏刘禅,要求处死黄皓。黄皓则趁机发挥,表示支持尚书台决定,应该免了姜维的军权,调回成都任职。刘禅从中和稀泥,要求黄皓给姜维道歉,姜维知道情况后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

如果自己真的被剥夺军权返回成都,那么以后肯定会被黄皓所陷害,因此,军权绝对不能丢。于是姜维给刘禅写信,想了一个退路。姜维以在沓中种麦,屯田戍边相结合为理由,以求能够继续北伐大业,说白了,只有继续北伐,姜维才有资格与黄皓抗衡。一旦北伐停止,姜维回去,下场肯定会和其他不朋党黄皓的人一样,要么降职,要么处死,因此姜维不敢回去。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姜维之所以怕黄皓,一时因为黄皓当时为中常侍,掌握了蜀汉朝廷的机要。哪怕姜维写的一封信,都要先经过黄皓的手。所以,在职位上黄皓已经不弱于姜维。其次,黄皓朋党了许多朝中大臣,其中就包括统领朝廷的诸葛瞻和董厥,这样的话蜀汉几乎一半靠上的文臣武将都抱成一团,反对北伐。因此,当时的情形不利于姜维,而黄皓正是要趁着大家都反对北伐的时机拿掉姜维,姜维战则无功,退则无路,怎么会不害怕黄皓呢?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5

谢谢问答的邀请。在蜀汉末期,发生了一件影响蜀汉命运的事情。那就是当时蜀汉的大将军姜维,率领蜀军的野战主力军,开赴沓中屯田种麦去了。这使得蜀汉在遭到魏朝的大规模进攻时,形势极端不利。姜维的蜀军主力,在关键的时候,没有赶到关键的战场,使得汉中轻易地丢失了。可以说,后来蜀汉的灭亡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姜维为何要采取这样的举动呢?


一、姜维与黄皓之间的矛盾。

姜维去沓中种麦,有一种解释是他为了避祸。在《三国演义》中,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向姜维提出去沓中屯田建议的是邵正。他对姜维说,去沓中屯田是一举四得。一是可以收获粮食补充军食,二是可以为下一步夺取陇右各郡做准备,三是从侧翼威胁魏军,使得魏军不敢攻打汉中,四是掌握兵权,避免他人的图谋。

姜维最终采取了邵正的建议,率军去沓中屯田。那么,邵正在这里所说的要图谋姜维的人究竟是谁,让蜀汉的大将军姜维也不得不躲避呢?这个人就是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

在历史上,黄皓的名声是十分恶劣的。他作为刘禅宠信的宦官,在蜀汉作威作福。大家把蜀汉后期的大部分的乱政原因,都推到了黄皓的身上,认为黄皓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姜维得罪黄皓,是因为他对于黄皓的作为十分不满,所以在一次面见刘禅的时候,私下里向刘禅启奏,要杀了黄皓。


但是,姜维没有想到的是,刘禅不但没有采纳姜维的建议,反而把这件事告诉了黄皓。刘禅当场就拒绝了姜维的建议。并且为了调解两人的矛盾,刘禅还让黄皓去向姜维道歉。当姜维见到黄皓的时候,知道了黄皓的来意,就知道刘禅把自己的态度告诉了黄皓。由此,姜维知道了刘禅对黄皓的庇护,更是知道自己失言,向刘禅轻易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不妥。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害怕留在成都会遭到黄皓的谋害,便对黄皓说自己要去沓中种麦,并得到了刘禅的允许。姜维这才率领蜀军主力去了沓中,躲避黄皓的逼迫。


二、姜维避祸的不合理性。

其实姜维沓中避祸的记载,在《三国志姜维传》的正文里并没有记载,只是在《三国志》的注释中有一条记录。至于说邵正为姜维献计,更是在《三国志》中没有见到。这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杜撰的内容。不过,我们从其他的一些史料分析,姜维到沓中种麦避祸是很难成立的。

首先,我们看刘禅的态度。在历史上,对刘禅的评价比较低。这是因为在他的统治下,刘备和诸葛亮等人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汉毁于一旦。但是,在《三国志》中对刘禅的评价依然是,如果有贤相辅佐,刘禅就是一位循理的君主,如果信用宦官,刘禅就是个昏暗的君主。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一个人只是因为环境不同,就有天差地别的差别,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实际上,刘禅一直就是那样一个刘禅,他拥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并不是一个能够完成父辈志愿的人。他在亲政之后,一直在励精图治,为了蜀汉的振兴而努力。在军事上,他任用姜维,对曹魏连续发动攻击。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仅仅拥有兵权的姜维,也根本不可能长期多次地向曹魏发动攻伐。从这一点上来看,刘禅是具备有一定的执政能力的君主。

但是,刘禅的朝廷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暗潮涌动。刘禅并没有诸葛亮的能力,可以协调运转这样的朝廷。在无奈之下,他只得走汉朝前辈皇帝的老路,那就是任用宦官,用宦官势力来达到政局的平衡。黄皓就是他用来平衡政局的一颗棋子。他当然不会因为他人的建议,就自己斩断自己的爪牙。


其次,是刘禅对姜维的态度。其实刘禅对姜维的态度,跟对黄皓的态度一样。刘禅对内倚靠黄皓,对外倚靠姜维。他对于姜维是全力支持的,姜维在北伐中没有后顾之忧,主要也是刘禅的功劳。

姜维在北伐中,既取得过辉煌的战绩,也遭受过惨重的失败。但是在刘禅的支持下,姜维一直执掌着蜀国的兵权。可以说,刘禅对姜维的信任是无以复加的,在整个蜀汉无人能比。所以说,黄皓想要操纵刘禅图谋姜维是根本办不到的。

第三,姜维与黄皓的斗争实质。姜维和黄皓在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斗争,但是这种斗争,是他们两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并没有刘禅的参与。


姜维长期的北伐,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到了后期,战果越来越差。姜维的北伐变得越来越没有章法,变成了为了北伐而北伐,这样巨大的消耗是蜀汉承担不起的。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朝廷中有很多人对姜维产生了非议。

其中以诸葛瞻、董厥为首的大臣,向刘禅上表,建议将姜维召回,任命为益州刺史,剥夺他的兵权。只要黄皓是否参与了这件事,在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看他们想替代姜维的人选,可以看到端倪。那个人名叫阎宇,正是黄皓的死党。因此,姜维在得到消息后,自然把这笔帐算到了黄皓的头上。


问题是刘禅会听从这些人的意见,罢免姜维吗?我们看刘禅的表现,就可以看到,刘禅是不可能罢免姜维的。就如同他不会废黜黄皓,他把姜维和黄皓看成自己的左右手,怎么可能会废黜他们呢?因此,刘禅才会让黄皓去向姜维道歉,表明自己对姜维的态度。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对姜维无比信任,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动摇他的地位。所以,姜维从黄皓来道歉的这件事,看出了刘禅对自己的绝对信任。他看出刘禅想要自己和黄皓一起支持他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姜维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他让黄皓向刘禅转达自己去沓中屯田,根本不是为了避祸,他也没祸可避。姜维的意图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设想。


三、姜维沓中种麦的真实意图。

其实,在《三国演义》在借邵正的口,已经把姜维的意图说得很清楚了。如果把邵正四个理由中的防御汉中和防止他人图害的两个不成立的理由去除,就是姜维去沓中种麦的真实理由。至于说防止被黄皓陷害的理由不能成立,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已经说明了。

至于说防御汉中,我们从曹魏灭蜀之战的经过,就可以看到,姜维在沓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左右汉中的战局。由于姜维被邓艾和诸葛绪绊住,险些连汉中都无法返回。当姜维利用诸葛绪的错误,迂回阴平桥头赶回的时候,汉中已经落入钟会之手,连阳安关都失陷了。姜维无奈只得退守剑阁,暂时稳定了战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姜维屯田沓中防御汉中,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所以说,姜维屯田沓中就是两个目的,一是积蓄粮草,二是图取陇右。图取陇右各郡是姜维一生遵循的战略,他认为自己出身西凉,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再加上自己的文韬武略,如果出兵陇右,联合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做自己的羽翼,那么陇右各郡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因此,姜维的多次北伐,都是以陇右为目标的。

就算是下一次再出兵,姜维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战略的。他在沓中屯田,就是想把沓中建设为自己的北伐基地,利用沓中靠近陇右的地理特点,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至于说屯田种麦,这就更好解释了。这是因为姜维多年的征伐,已经耗尽了蜀汉在蒋琬和费祎期间的积蓄。蜀汉的财政对支持北伐已经难以为继了。因此,姜维只能先进行屯田,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来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姜维带领蜀军主力去沓中屯田,并不是为了躲避黄皓的陷害。他有刘禅的庇护,根本就不怕黄皓。他去沓中屯田,主要是积蓄粮草,准备再次兵出陇右,来完成自己北伐的意愿。


结语:

历史上记载姜维沓中避祸,无非是想把蜀国灭亡的主要责任加在黄皓身上,减轻姜维的罪责罢了。其实,蜀汉的灭亡,姜维也要负很大的责任。诸葛瞻在战死前说自己有三罪,就是把黄皓和姜维相提并论的。这主要是姜维痴心北伐,根本不审时度势,在自己功业不成的情况下,使得蜀汉消耗很大,民穷财尽,这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姜维去沓中屯田,在战略上是十分失策的。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御策略,撤除原来的秦岭防御体系,放魏军进入汉中盆地。他的本意是开门揖盗,让魏军进入蜀军的包围网,然后聚而歼之。可是,他为了自己下一步的北伐行动,将蜀军主力带往遥远的沓中。而将加强包围网的责任推给刘禅。结果由于黄皓的作梗,汉中前线没有得到援军。这样,在钟会进攻的时候,蜀军的包围网被轻易打破,姜维的计划化为了泡影。


正是姜维的屯田沓中的举动,使得蜀汉走向了灭亡。后人因为姜维一生的所作所为,被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为北伐做出的努力而感动,为他的壮志未酬感到惋惜。因此,后人才将他沓中屯田的行为推到了黄皓陷害上。其实有刘禅的庇护,姜维根本就不怕黄皓的陷害。他去沓中屯田纯粹是自己的战略行动,可惜他只是想着如何进攻,没有为切实防御做好准备,最后弄巧成拙招致了蜀汉的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6

史载,魏青龙二年(234年),蜀汉连年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结束后,其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自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由蒋琬辅政。《三国志》载:蒋琬,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是追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臣,也是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书令,作为自己的副手。

蒋琬和费袆执政后,一改诸葛亮连年用兵的做法,对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之策,对外结好东吴,基本维持了蜀汉国内的安定局面,再也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北伐曹魏战争。

蒋琬还是有些抱负之人,他也曾有过改用水军沿汉水东攻曹魏的打算,因为朝议时遭到反对,没有得以实施。蒋琬执政的最后几年,患了重病,不能治事,由费袆任大将军,掌管朝政大事,彼时直接统军的是卫将军姜维,他原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归附了蜀汉。

姜维足智多谋,很有军事才干,深得诸葛亮的青睐与器重,他先被封为将军,后被攫拔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又升迁为卫将军。

246年,蒋琬病殁,由费袆接替执政,费袆继续执行蒋琬制定的保国安民政策。

姜维自认为文武兼具、才智过人,又熟谙陇西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总是想继承诸葛亮衣钵,大举出兵伐魏,但每每受到费袆的掣肘与否决,并且极力缩减、限制他的兵力,其麾下之兵最多不过万人。急于建功的姜维对费袆深为不满。

253年,在一次宴会上,费袆突然被曹魏降将郭循(亦称郭修)刺死,此事是蜀汉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之后,军权全部落在姜维手中,于是他便开始频繁对曹魏边境发动进攻。

225年,姜维率万余兵马直趋狄道(甘肃临洮),击溃魏将陈泰的部队,并把另一员魏将王经围困在狄道城中。曹魏名将邓艾受命率军驰援狄道,击败姜维,蜀军被迫退守钟提(甘肃成县)。

第二年正月,姜维晋升为大将军。7月,他再次兵出祁山大举伐魏,因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期到达约定的会合地点,姜维部在上邽(甘肃天水东)再次被魏将邓艾击败,这一仗蜀军称得上大败亏输,士卒失踪、死伤很多,蜀国几乎家家皆有亡者,处处是新坟,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与怨怒。

史载,彼时蜀国的户籍总数是28万户,共有男女老少94万余口,而国家财政供养的官吏、军队就多达14万2千余人,也就是说,平均2户人家就要负担1个官员或将士。蜀民不堪重负,几乎力竭,怨声载道。

蜀后主刘禅生性昏弱,耽于享乐的他在诸葛亮死后又不打理政事。到了258年前后,蜀国的朝政大权逐渐旁落到大宦官黄皓的手中,黄皓不喜姜维,想以其亲信党羽右大将军闫宇取代之。面对权宦黄皓的步步紧逼,手握兵权的姜维也时感危惧,人家毕竟是后主跟前的红人,口含天宪的他随便进几句谗言就能削夺自己的兵权,甚至还可能有性命之忧,即便掌控蜀国的大部分兵权,还不是得听命于皇帝,今宦官黄皓已成皇帝的“代言人”,他怎能不害怕?之后姜维长期统兵在外,以屯垦的名义驻扎在沓中(青海东南部与甘肃接壤之处)不敢回成都。

260年,魏国司马昭杀害曹髦,立曹奂为帝,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昭之手。

后来,司马昭发起了灭蜀之战 。经反复计算,他认为蜀军总兵力不超过9万,而用以防守成都以及外围的军队竟有多达4万人马,余下的不过5万,如果派一军牵制住在沓中屯田避祸的姜维,使其无力东下,然后大军直趋骆谷,从蜀军防卫最薄弱的地方突袭汉中,以刘禅之昏聩暗弱,边境战略要地汉中一旦被我军攻破,一定引发蜀中人心震动,军队士气低落 , 刘禅必定无力振作,蜀国彻底覆亡指日可待。

司马昭耐心说服不同意西征灭蜀的邓艾,还拜钟会为镇西将军,总督关东伐蜀诸军。

姜维见曹魏军队调动频繁,似乎有大举伐蜀的迹象,便紧急上疏后主刘禅请求调兵。此时,独揽大权、专制朝政的黄皓迷信巫鬼,他求神问卦后说魏军不会西伐蜀国,其余的大臣都浑浑噩噩,不知实情,昏昧的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话,于是把姜维的告急奏疏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依旧沉湎于倚红偎翠、花天酒地中。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下令诸路魏军大举西进,开始讨伐西蜀,他命征西将军邓艾率3万人马自狄道杀奔沓中,目的是牵制姜维;命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兵3万,自祁山攻击阴平附近的桥头,一举截断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10万魏军主力分别从斜谷、子午谷逾秦岭直扑汉中......蜀汉的丧钟已隐隐被敲响。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7

手握兵权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什么至始至终都拿宦官黄皓没辙呢?甚至最后为避黄皓谗言加害,请求沓中种麦,不敢再回成都!他真的是怕黄皓吗?要知道姜维可是“胆大如斗”,说他怕黄皓我还真不相信,但种种表现看来却给人一种他畏惧黄皓的表现,真相真是这样吗?姜维无奈之举的背后到底又怎样的隐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外政归姜维,内政落黄皓,势均力敌

姜维早在诸葛亮时期便备受诸葛亮重用,而当时的黄皓也是后主刘禅的心腹宠臣,到蜀汉后期,大将军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力主外事。而内政在侍中董允死后也尽落陈祗和宦官黄皓之手,陈祗死后,内政大权基本由黄皓一人独揽,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

制约内外,稳固皇权

姜维一直是厌恶黄皓的,曾多次请求刘禅将黄皓杀掉,但都被刘禅驳回!而黄皓知道姜维对其不满,也开始公开与姜维为敌,处处排挤姜维,但毕竟姜维是大将军,手握重兵,以黄皓当时的势力也是很难撼动姜维,加之刘禅也是在用二人相互制约来达到皇权稳固的作用,尽管当时姜维有心除去黄皓,但终难得志。

此消彼长,避其锋芒

两人的敌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黄皓在朝内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党羽,排除异己,在朝中玩弄权柄,董厥、诸葛瞻等人都无可奈何,以致朝中许多大臣都依附于他,更开始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扶持依附于他的右将军阎宇。而姜维则是在北伐中不断消耗自己的实力,由于北伐接连失利,而连年征战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耗,所以姜维颇遭保守反战派们的非议。加之姜维之前本来就是曹魏降臣,又北伐失利,在蜀国的威望每况日下,对黄皓更是有心无力!

景耀五年,姜维不满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再次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拒绝了姜维的求情,并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由此只得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其实说姜维是怕黄皓只是表面,从刘禅的制衡手段来看,黄皓对姜维也是无可奈何的,这一点姜维应该也能看到,毕竟当时蜀国还能征战的将军并不多,姜维就是当时蜀国的柱石,刘禅不会蠢到自毁长城,而姜维请求外出屯田,不回成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北伐失利,自己也无颜再见“西川父老”啊!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直接和黄皓内斗,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所以外出屯田防守,为国戍边。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8

感谢糖炒栗子友的邀请!

根据《三国演义》所说,第一姜维的官职要大于黄皓。

第二姜维掌握这整个蜀国的军队。

第三不要要说一个小小的黄皓,即便推翻刘禅也易如反掌。

四要不是刘禅为黄皓求情,姜维就已经差点杀了黄皓。

所以我至今不明白,三国演义为啥用了“姜维避祸”一词!

姜维是一个忠臣,是忠臣也不必对黄皓使用一个“怕”字!

在整个的魏蜀吴的三国时代,蜀国是一个唯一没有用发生兵变和政变手段架空君主的国家。

尽管臣与臣之间也充斥着争斗和不信任感,但基本都是下级服从上级,因而才会有扶不起的刘阿斗将位子坐的如此牢固。

而反观魏吴两国,先是司马懿杀了曹爽、架空了曹芳,又随后司马昭命成济杀了曹髦!

而吴国呢?大臣诸葛恪被孙峻杀害、少主孙亮被孙琳杀害、最后一个孙皓也沉溺酒色、专事杀戮!

而反观蜀国,无论是早期的诸葛亮还是后来的姜维,把刘禅这样一个扶不起的庸主推翻,比魏吴两国容易多了。

但问题是蜀国偏没有出现这样的权奸,应该说这是刘禅的幸运,但同时也是蜀国的不幸!

一个位高权重、能力超群的能臣,却屈就在庸辈之下,实在是憋屈的很!

如果换了我,不是用头撞墙就是挥刀把他砍了!

9

所谓姜维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应当指的是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之后的事。自从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因为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而一病不起的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之后蜀汉的君主尽管是刘禅,但实际上却是由诸葛亮替他代行内外军政大权11年。迄今为止我们仍能在《出师表》中看到诸葛亮处处以先帝旧臣自居,而对刘禅则是从权势到气势的全面压制,尽管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他是一个手握一切军政大权的权臣。被手握军政大权的强势丞相压制了11年的刘禅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尽管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他处处对诸葛亮表现出信任与敬重,可他绝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像诸葛亮一样强势的臣子。然而诸葛亮其实是给刘禅留下了政治遗嘱的——在这在他的《出师表》中说得明白:”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刘禅该用什么人,而刘禅对诸葛亮留下的这一政治遗嘱其实采取的是部分采纳的对策——这是因为一方面诸葛亮作为先帝刘备的托孤重臣,又实际执掌蜀汉军政大权11年,如果要全盘否定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政策势必造成蜀汉政局的动荡,而这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下是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然而刘禅绝不可能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诸葛亮的政治遗嘱,因为这无疑意味着他将始终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

诸葛亮在世时以丞相、益州牧之位掌管蜀汉一切军政大权,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废除了丞相和益州牧的职位,取而代之的是以蒋琬为大将军掌管军队,同时兼任益州刺史。汉代的州牧作为封疆大吏执掌一州军政大权,由于蜀汉实际只占有益州,因此益州牧实际相当于垄断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而相比之下益州刺史属于文职,不能垄断军政大权,尽管蒋琬还兼任大将军使其得以控制军队事务,然而毕竟没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的身份来得方便。不过任由蒋琬同时担任军职和文职还是令刘禅不甚放心,于是在243年刘禅通过另立费祎为大将军的方式分去了蒋琬的军权,从而使二人形成牵制关系。这时的姜维在干嘛呢?姜维以继承诸葛丞相的北伐遗志自居,同时强烈主张向西发展以拉拢羌胡部族为蜀汉所用,然而此时居于朝廷中枢地位的蒋琬、费祎等人则出于休养生息的内政治理需求出发对姜维的主张进行压制。这样一来在蜀汉政权内部就出行了以蒋琬、费祎等人为代表的朝廷文臣与以姜维为代表的前线武将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对这一矛盾刘禅是心知肚明的,甚至很有可能是有意放纵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军政大权完全落入一个人或是某一派系手中。246年蒋琬去世后费祎以大将军、益州刺史的职位当政并始终对姜维的北伐主张进行压制,以致于这一时期姜维所率军队不超过万人,显然这时的姜维很难说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事情在延熙十六年(253年)2月出现了转机——费祎被曹魏降将郭循行刺身亡,紧接着在这年夏季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然而当陈泰行军至洛门时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转过年来蜀汉朝廷就加姜维督内外军事,这时姜维的北伐主张已在蜀汉政权内部占据上风,然而姜维也依然不能一人独掌蜀汉军政大权——费祎死后陈祗、董厥、诸葛瞻等人就相继担任尚书令和平尚书事,很明显刘禅对姜维是进行了一定掣肘的。事实上这种掣肘不只表现在朝廷行政上——黄皓作为一介宦官而能祸乱朝政无非不过是因为得到身为人君的刘禅宠幸。自古宦官弄权多系皇帝有意为之,其目的无非不过是作为对外朝大臣的牵制,因为在皇帝眼中这些在朝中没根基的身边人更易于控制。

刘禅宠幸黄皓恐怕由来已久。其实这么说也好理解:毕竟在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11年间刘禅基本上无事可做,身边终日环绕的就是后宫里的宫女、太监。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醒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中的小人会不会就是指的黄皓呢?当然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刘禅再怎么宠幸黄皓也不可能发展到祸乱朝政的地步,因为那时刘禅自己都与朝政无缘,而黄皓也不可能蠢到去和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丞相叫板。然而随着诸葛亮死后刘禅登上政治前台黄皓逐渐可以对蜀汉的朝政事务施加影响了,对此姜维是不以为然的。也许在姜维看来:汉代的衰亡就始于宦官专权,于是他提醒刘禅:黄皓弄权乱政并建议刘禅除掉黄皓。然而刘禅的回复就值得玩为了:黄皓是一个宦官,只是一介小人而已,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不要与他一般见识。姜维这下算是闹明白了:皇帝就是要用黄皓作为自己的牵制,那又怎么可能杀黄皓呢?姜维不仅没扳倒黄皓,反而使自己处于了黄皓的对立面,尽管这时的姜维手握军权,可他的大军毕竟在与魏军对峙的前线,如果姜维待在成都难免不被黄皓设计陷害或暗算,这正是促使姜维自请屯田沓中的原因。事实上利用黄皓牵制姜维不只是刘禅的小心思,而是当时蜀汉朝廷内部一部分人的观念——后来魏国灭蜀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自杀前的遗言是:”身为国家之臣,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何得返?“这就说明包括诸葛瞻在内蜀汉朝廷内部是有一部分人同时将黄皓和姜维作为防备牵制的对象。因为所谓的忠心其实恰恰是最靠不住的——我们今天作为事后诸葛亮可以说某人是忠臣,可对身处其中的人又怎么敢放心大胆把希望寄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忠心之上呢?尤其是姜维系魏国降将,蜀汉政治班底中的老人始终对他是另眼相看的。在这样的局面下形成的其实是一种姜维领军在外、黄皓独揽内政的微妙格局,也是这种微妙格局支撑着蜀汉政治的平衡。姜维在上书刘禅杀黄皓遭拒后就知道刘禅是不可能允许这种平衡被打破的,那么姜维也就只剩下自请屯田沓中这一条路了。

10

不是害怕巨奸宦官黄皓
而是无法抗拒皇权之威
刘阿斗宠信黄皓
致使其气焰熏天
这下姜维难办了
不得已
姜维出京城
至沓中屯田避祸
主昏聩
将遭忌
故,蜀汉亡囯近矣
#凌远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