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2020-11-13 18:01阅读(60)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263年,蜀汉宣告灭亡。正所谓唇亡齿寒,随着蜀汉覆灭,吴蜀联盟宣告破裂,面对蜀汉灭亡,东吴方面迅速

1

263年,蜀汉宣告灭亡。正所谓唇亡齿寒,随着蜀汉覆灭,吴蜀联盟宣告破裂,面对蜀汉灭亡,东吴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吴主孙休先后派出两军。以名将陆抗为首的豪华阵容,明面上做出支援态势,实则欲图夺取巴东,打通入蜀通道,图谋自保。然而巴东太守罗宪认为东吴不守信用打算吞并巴东,干脆倒向曹魏。罗宪善于用兵,先是正面催破吴军,而面对陆抗率领的三万主力又坚守了足足半年,先后两战使得罗宪一举成名。

经过长达6个月的攻防战。罗宪部死伤惨重,而且因为瘟疫死亡过半,罗宪不得不向司马昭求援。司马昭认为蜀中刚刚经历了钟会姜维之乱,不宜用兵,因此命荆州刺史胡烈围魏救赵,攻打吴军久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背受敌之下不得不选择退兵。夺取入蜀通道计划宣告失败,从此东吴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一、英主孙休早逝,暴群孙皓上位

就在蜀汉灭亡的第二年,吴主孙休英年早逝,不过而立之年。在三嗣主当中,孙休无疑是最精明的一位,他在位不过短短六年,诛灭权臣、重视教育和衣桑,虽然过于宠信张布等人,不过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与先后权臣们架空的孙亮、暴虐的孙皓相比,孙休绝对是一位明主。孙休是有儿子的,但是他去世时也才30岁,其子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幼主孙亮即位的悲剧尚未远去,蜀汉灭亡的阴影就在眼前,朝野上下普遍想要拥立一位年长的国君。

老臣张布和濮阳兴说服朱太后以孙皓即位,时年23岁的孙皓登基称帝,是为吴末帝。孙皓初登基时也曾有一番作为,下令抚恤人民,开仓赈济,减省宫女,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期待。然而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当他的屁股坐在了万人之上,生杀予夺操持于一人之手, 孙皓很快便暴露出了本性。他性格暴虐,好酒色,听说濮阳兴、张布等人后悔拥立自己,毫不犹豫的便对他二人下了杀手。自古以来从龙之臣不是那么好做的,君择臣臣亦择君, 张布和濮阳兴的眼光无疑不怎么样,不过也许是孙皓的演技骗过了他们。



二、西陵之战东吴胜利,可随着陆抗去世,攻打晋朝变成了穷兵黩武

就在孙皓即位当年,司马昭派遣东吴降将给孙皓送去一封书信,信中陈述形势利害,携带普覆灭蜀汉之威,希望孙皓这个新君能识点相,别像是安乐公一样,等到兵临城下再出城投降。有来必有往,孙皓在265年派遣徐绍、孙或二人给司马昭回信,结果徐绍刚走到濡须口,就被孙皓叫了回来,当场处死。因为有人报告徐绍称赞中原,再这么下去吴国就得道路以目了。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孙皓可以称之为精神变态。可想而知,东吴国内前景昏暗。


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晋朝开始。在孙皓的暴虐统治下,不断有吴国将领向晋国投降,其中基至包括孙吴宗室。272年8月,孙皓征召西陵都督步阐,但步阐不予理睬,还降了晋朝,孙皓马上命陆抗去讨伐。步阐又不是罗宪,当然不是陆抗的对手,陆抗不但击破了步阐,而且大破前来援救的晋军。孙皓被西陵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此之后屡次兴兵攻打晋国,可是西陵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陆抗,有陆抗这道万里长城在,东吴自然固若金汤。可是随着陆抗在274年病逝后,对晋朝的军事行动完全变性为穷兵黩武,损兵折将。



三、司马炎下定决心攻吴,东吴灭亡

早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的国力便远远超过蜀吴两国之和,如今融合了魏蜀两国的晋国,国力更是远胜东吴,而且取得巴蜀,更是在战略上突破了东吴赖以为生的长江防线。晋国经过了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和军事准备,司马炎的目光已经越过了长江。其实司马炎早有灭吴统一之心,但是朝臣内部意见不一,因此久久难以做出决定。而荆州前线的主帅羊祜在278年重病,且很快逝世,去世前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并且极力盛赞。

司马炎果断让杜预接了羊祜的班,为灭吴战争做好准备。杜预第一步便是奇袭西陵,一且拿下,那么益州的部队便可顺流而下。而自从陆抗死后,孙皓便逐渐削减了驻守的兵力,杜预一战成功,而且利用孙皓多疑的性格,施展了借刀杀人之策,让孙皓主动撤换了西陵守将张政。临阵换将乃是军中大忌,杜预认为环境已经成熟,在279年8月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



然而扬州的王浑上表扯杜预的后腿,声称东吴倾尽全国之力准备伐晋,朝中的反对派也趁机说三道四。司马炎也犯了袁绍的老毛病,打算明年再伐吴,杜预大急,给司马炎先后上了三回书。到了第三次,大臣张华看到信后苦劝司马炎不要再犹豫,最终使得司马炎下定决心,即刻发兵。

279年11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遗策,发大军二十万,水路齐出,兵分六路伐吴。不过接下来的主角就并非是杜预了,而是王濬,他早就在益州大力造船,编练水师,借助顺流而下的优势。王濬部可谓所向无前,以火炬烧断横江铁索,击破了吴将张象舟师万人,率先杀进建业,孙皓宣布投降。不过东吴也并非没有忠节死难之臣。面对晋军讨伐,孙皓命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迎战,张悌三人并非名将,三万吴军也是毫无斗志。这一战不出意外的败了,诸葛靓带着数百人退走,张悌不肯退,愿为国战死。张悌虽无姜维之才能,却有姜维之志向,可惜大厦将倾,非一人所能扶也。



结束语

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可说是苦苦支撑。其实再往前看,当孙权背刺关羽之时,东吴与蜀汉的同盟关系已经破裂了,尽管两国后来又建立了同盟,但这种同盟是没那么可靠的。况且两国加在一起,共同伐魏,都是失败的多,更何况,蜀国已亡,东吴独力难支。

若是有孙休这种精明的君王,再加上数名陆抗这样的将领,东吴未必不能够支撑得更久一点,支撑到晋朝自己的内乱爆发,然后一统天下。可惜到了最后,只有孙皓这样的暴君,他不但没能够拯救处于危机中的东吴,反而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晋朝灭了东吴后,中华大地迎来了短暂的统一,可随即来到的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最黑暗的时代。三国时的群雄并出,争霸天下,到了这个混乱的时代就只剩下了权谋、夺利,以至于让今天的人们都不想要提起。

2

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确实想不到轰轰烈的三国,笑到最后的并不是魏蜀吴三国,而是篡魏自立的司马家,司马昭生前灭蜀汉,却未能一鼓作气灭吴,然吴国此时也是气数将尽,灭亡在即。不过与蜀汉因年年征战,民疲国衰亡于魏不同,吴国之亡国,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

吴宫干戈不断,国力衰退



魏景元四年(263年),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诸葛绪等大将率领15万大军兵分五路伐蜀,时宦官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虽然屯兵沓中的大将军姜维力挽狂澜将钟会大军阻拦在剑阁,但征西将军邓艾出奇兵,从景谷道偷渡,如神兵天降进直绵竹,打败据守在此的诸葛瞻父子。魏军逼近成都,蜀中大震,最终后主刘禅接受谏议大夫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接到后主投降敕令的姜维,寄希望于借钟会之手复国,不料事机不密,为监军卫瓘,姜维、钟会、邓艾俱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蜀汉灭亡的同时,唇齿相依的东吴却深陷内乱。自吴大帝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南鲁党争)以来,吴宫便干戈不断,皇位更迭频繁,权臣交相掌权,吴国陷入长期的内乱当中。

吴太和二年(252年)四月,吴大帝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大权掌与诸葛恪、孙峻、孙弘之手。当时,太傅诸葛恪掌握东吴大权,但他为人骄横跋扈,在当年便爆发了东兴之战,此战东吴以4万之兵大败曹魏,而曹魏的统帅正是后来支持灭蜀大计的司马懿次子司马昭。



东兴之战的大胜提高了诸葛恪在东吴的威望,但也助长了他的骄傲轻敌。目空一切的诸葛恪于建兴二年(253年)又起兵数万攻打淮南,结果遭到惨败,回朝后,孙峻定下鸿门宴,将他诛杀于御前。东吴大权为孙峻所夺,三年后孙峻病死,权力又移交至其从第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孙綝的暴虐执政弄的东吴内部天怒人怨,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吴太平三年(258年),丞相孙綝废少帝孙亮为会稽王,将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孙休立为天子,孙綝与其兄弟五人共掌禁军,权势熏天,权力大于皇帝。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景帝孙休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诛杀孙綝兄弟。尽管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东吴疲敝之态已显,国势已是日渐衰弱。

东吴自吴大帝孙权病逝后便持续干戈,权臣擅权,穷兵黩武,这极大削弱了东吴的国力。这边吴国正内乱不断,那边曹魏在司马昭的主持下发动了灭蜀之战。吴元兴元年(264年),吴主孙休兵死,当时刚直蜀汉新灭,交趾又叛吴降魏,随着蜀汉灭亡,吴蜀联盟不复存在,孤立的吴国已经完全处于魏国的包围之中。为了稳定人心,避免少君执政引起权臣乱国,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决定拥立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君。

孙皓乱国,吴国苟延残喘



孙皓即位后,曹魏也正在经历着改朝换代,随着晋王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逼魏帝曹奂禅位,曹魏灭亡,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晋朝。当时晋朝新立,需要稳定内部,因此并不急于灭吴,考虑到吴国占有长江天险,而晋朝需要组建一支熟悉水战的水军,因此为灭吴做了十几年的战前准备。吴天玺二年(276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晋朝灭吴的战前准备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东吴此时虽然孤立无援,但本应该意识到危险性,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以防晋朝来攻。但昏庸的孙皓即位后,其骄奢淫逸、残暴无道却弄的国内民怨沸腾,他没有选择休养生息,巩固边防,反而主动出兵攻击晋朝,连年征战虽然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也同时加重了东吴的负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这种做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吴弱晋强的现实,反而惹怒了晋朝,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

孙皓乱国,不仅仅是他在国内实行的残暴统治,更主要的是他频繁的用兵,穷兵黩武徒耗国力,却始终未能对晋朝构成威胁,反而了加速了吴国的灭亡。晋朝此时没有发起灭吴之战,也是因为准备尚不足,其实当时有识之士都看的出来晋统天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晋灭吴之战,吴国长江防线崩溃



公元279年,经过长达十三年准备的晋朝,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共计二十万大军,分六路大举伐吴。六路大军自巴蜀起顺江而下绵延不绝,沿途旌旗飘扬声势浩大,得知晋军大举来攻的吴主孙皓匆忙组织抵抗。丞相张悌统领三万吴军渡江迎战,与晋朝大将王浑主力部队之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两军交战之际,之前伪降的晋将张乔从背后引兵杀来,吴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三万吴军几乎全军覆没。同时其他几路晋军也进展顺利,长江沿岸吴国守将几乎望风而降,至次年四月,吴沿江守军已大多被击破,歼灭吴军达六万多人,晋军此时已经与建业隔江对峙,只需一声令下,便可万乘其发,渡江直驱吴都。

晋灭吴之战进展顺利,根本原因还在吴国自身,由于吴主孙皓的暴虐统治,东吴早已是上下离心,疏于防备,不仅指挥混乱,而且将士斗志几无,以至于节节败退,东吴灭亡在即。

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晋将王濬率先率领晋朝水军抵达石头城下,外援尽绝的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只得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向王濬投降,孙吴至此宣告灭亡,西晋实现了天下一统。立国五十七年,虽占有长江天险,共有军队达二十多万的东吴政权为何在晋朝的大军来攻下一战即瓦解,最终导致覆灭,其主要原因何在呢?

吴国亡像已明



东吴之亡,归根结底还在于东吴自己,吴主孙皓自当政以来,采取了最残暴的统治,任意杀害臣民,其手段残忍血腥。而且疑心病重嫉妒心强的孙皓,更是对凡是他看不顺眼的臣子动辄剥皮车裂,如此残暴无道,自然令吴国上下人心丧尽,众思归晋。从政治层面上看,东吴腐朽而残暴无道的统治就已经注定了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必败亡。

从曹魏到晋朝,为灭吴做了长达十七年时间的准备,兵家有云“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在司马昭灭亡蜀汉后,吴国不少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曹魏下一步肯定是要伐吴,在晋吴对峙期间,更应加强军备,增强沿江战略要点的防御力量,切实防止西晋的突袭,但孙皓对这些建议却统统置之不理,放任长江防线防备空虚,坐等晋军来攻。

可以说晋朝对东吴有压倒性的优势,不管在人心上还是军队作战能力上,东吴都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只是晋朝给予了东吴的这十几年的缓冲时间,东吴却始终未能好好利用起来,以至于二十多万的军队一战即溃,东吴之亡,实亡于自己。

3

导言

东吴之所以最后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强大,而是因为曹魏内部危机的总爆发。司马家要代替曹家最终延缓了伐吴的动作。这是历史的遗憾并不是历史的选择。东吴这个政权在他末期已经民心尽失,失败指日可待。他是无力和晋朝对抗的。


东吴对抗曹魏

当东吴最后一位名将陆抗去世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晋国的大军了。而司马家也已经完成了对于曹魏的最终整合。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这位雄才大略之主最终没有等到统一的消息,而他的儿子司马炎一上台就推翻的曹魏。

曹奂最终成了末代之君。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十一月十四日,曹奂被迁居到金墉城。这一系列的操作之明快,和当年曹丕篡汉也差不多。都是狠人

在解决完内部危机之后,终于把矛头对向了东吴。此时东吴还在醉生梦死之中。因为他们都知道,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灭吴之战

说来也奇怪。晋国灭吴之战很顺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无论是推进还是攻坚几乎都是畅通无阻。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十月,晋伐吴的准备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应不失时机地向东吴进军,并根据“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灭吴的部署。事实上这种方案我看来都是多余的。东吴已经无力防守只不过看上去比较精彩而已。

羊祜大神带队打东吴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嘛。

可惜天不遂人愿 羊祜病死,又换另外一个大神杜预。杜预可牛了号称杜武库,文化水平又高本事又强。他继承了羊祜的战略,对吴国采取了毁灭性的打击。

完成了统一。

4

公元263年八月,十三万魏军在洛阳誓师,随后朝蜀国杀来。

十月,蜀汉派使者向吴国求援。吴景帝孙休派遣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向魏国寿春挺进,将军留平前往江陵与上大将军施绩商讨进兵方向。又命将军丁封、孙异赶赴沔中,救援蜀国。

吴国的援军还没有出发,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就偷渡阴平,兵入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国的消息传到吴国后,孙休赶快命丁封等停止行动。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魏国和吴国对峙的局面。蜀汉灭亡后,吴国又存在了十七年时间,一直到西晋太康元年才被晋国所灭,这十七年间,东吴与曹魏及后来的晋朝发生了许多的斗争。

一,永安争夺战。(魏胜吴败)

由于邓艾是从阴平天险突袭成都的,刘禅又很快的投降,吴国便打算趁着蜀汉刚刚亡国的混乱时候趁火打劫,抢夺吴蜀边境的永安重镇,进而夺取巴东地区。于是孙休便公元264年正月,命将领率军队向西而行,打着救援蜀汉的名义,想袭取永安,占据巴东。

此时镇守永安的是蜀汉巴东太守罗宪,这家伙也是一个猛人,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入永安时,永安军民无不惶恐,罗宪于是把传播消息的人杀了以稳定人心。后来刘禅命各地将领向魏国投降的诏书送到永安,罗宪只好奉命行事,等待魏国官员前来接收巴东郡。

就在罗宪等待魏国官员的时候,东吴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来了。对于东吴前来救援的谎言罗宪才不相信呢,依然命人严守城池,绝不放吴军入城。于是吴国派人劝他献出巴东,归顺东吴。罗宪大骂道:“本朝倾覆,吴国作为唇齿之邻不但不肯施以援手,反而见利忘义想要从中渔利,你们吴国简直太无耻了。如今我朝已经灭亡,吴国也不会长久,我绝不会归顺吴国。”骂完之后亲自激励将士,加强城防,誓与永安共存亡。

正当罗宪与东吴军队僵持的时候,吴国收到成都爆发钟会之乱,且钟会,邓艾先后被杀的消息,此时正是吞并蜀国故地的大好时机啊。于是孙休命步协领兵猛攻通往蜀地的永安城,罗宪一边率众死守,一边命人突围出城,将巴东官员的印绶交到了司马昭手中,正式向魏国投降并请求救援。步协被罗宪出击打败,孙休又派陆抗率军三万前来围困永安。

罗宪就这样带着永安军民坚守孤城,抵挡吴军的进攻。吴军攻打了半年依旧无法攻破永安城池,而此刻城中爆发瘟疫,死伤大半。有人劝罗宪弃城出逃,遭到罗宪的拒绝,他表示要与永安共存亡。

司马昭在得到永安求援的消息后,并没有直接派兵到永安抵抗吴军,而是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两万攻打吴国重镇西陵,孙休听说魏军攻打西陵的消息后恐怕陷入两头作战的困境,在这年的七月下令军队撤离永安。永安之围解除,司马昭命罗宪仍镇守巴东,并加封陵江将军、赐爵万年亭侯。

至此,吴国争夺永安而进军蜀地的计划以失败告终,永安解围后不久,孙休病死。

公元264年八月初三日,孙休的侄儿孙皓继位,这便是东吴最后一位皇帝。而孙皓继位后,司马昭派使者送来国书向他陈述厉害关系,孙皓也给司马昭回书称赞其英明果决。这次交流后,孙皓对司马氏表现出亲切敬佩的样子,于是魏吴之间暂时相安无事,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一种暂时的妥协罢了,司马昭早在灭蜀前就已经制定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吴一统天下的军事策略,一切都只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罢了。

一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二,晋吴交州争夺战。(吴胜晋败)

交州原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今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吴国建立后便成为吴国的疆域,孙权时代将交州分割为交州和广州,两州以合浦为界线,交州管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在魏国灭蜀前夕,吴永安五年(262年),孙休派察战(官职名)邓荀到交州境内的交趾郡征调孔雀和野猪,因为东吴的官员在交趾经常横征暴敛,百姓们见到朝廷又派使者前来,一时间人心惶惶。交趾郡吏吕兴趁机煽动军民,并与当地夷族联合共同反吴,永安六年(263年),吕光于五月起兵,杀死交趾太守孙谞和察战使邓荀,交州大乱。

交趾以南的九真、日南两郡也分分加入叛乱,吕兴兵进合浦,想要进犯广州。魏国并蜀后,吕光派使者向魏国投降归顺。

公元264年九月,魏国任命吕兴为南中大将军,安定县侯,继续管理交州, 任命霍弋为交州刺史,向交州各地委派官吏。吕兴接受魏国的封赐不久便因利益纠纷被其属下李统所杀,魏国委派的交州官吏也于第二年达到并接管交州。此刻,魏国的疆域对东吴形成了三面包围的状态。司马炎篡魏后,交州则成为晋国的地盘。晋国占据交州后,严重威胁了东吴的生存环境。

公元268年,孙皓任命刘俊为交州刺史、修则为前部督,与将军顾容率军讨伐屯驻交趾的晋军。晋国与吴国长达数年的交州争夺之战开始。

吴军多次攻打交趾郡,都被晋国的交州刺史杨稷打败,广州辖下的郁林郡也转而归顺晋国。杨稷派遣部下毛炅、董元率军趁胜攻打吴军的驻地合浦。吴军惨败,吴将修则被毛炅斩杀,刺史刘俊阵亡,吴军退保合浦。战争的胜利令晋武帝司马炎很高兴,他下诏任命董元为九真太守、毛炅为郁林太守。

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孙皓派遣虞汜、李勖率大军分别从荆州陆道和建安郡走海路出发,两路大军预期到合浦合兵一处,南下讨伐交趾。李勖因为建安海路难以通行,便杀死向导冯斐,于次年原路返回建业,孙皓下令将李勖等将领全部处死并夷灭三族。顺利到达交州的虞汜部率军与晋军在分水交战,因将帅分歧无法统一,军令混乱而被晋军击败。虞汜大军退保合浦。

就在吴国惨败的时候,吴国苍梧太守陶璜趁着晋军骄傲自满的时候趁夜率领数百人从海道袭击九真太守董元,抢到数千匹锦物和大量宝物。孙皓便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前部督。陶璜用夺取的宝物收买扶严夷首领梁奇,梁奇率领一万多夷人加入吴军。

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虞汜率军攻打董元,董元兵败被杀。 董元死后,陶璜命吴将薛从海路突袭交趾郡,杨稷派遣毛炅、孟岳迎战。晋吴两军在封溪交战,陶璜用长枪阵大破晋军,只有将领毛炅逃回交趾郡城。杨稷、毛炅等人率残军退守交趾城。

吴军包围交趾,截断晋军粮道。七月,城中粮尽,交趾守将王约与陶璜里应外合攻陷交趾。斩杀城内晋军,生擒晋将杨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

修则之子修允为报父仇,将毛炅剖腹割肝。杨稷、孟干、爨能、李松等人被押往建业,杨稷在中途病死,吴军将其首级送回建业,尸体抛入大海。孙皓接受朝臣的建议,赦免了孟干、爨能、李松的死罪以招揽敌国边将,晋泰始九年(273年),三人趁机逃回晋国,爨能、李松在途中被捕处死,孟干成功逃回洛阳向晋武帝叙说了事件的原委,并请求讨伐吴国。

吴军夺回交趾后,陶璜趁胜南下,击败了九真郡的晋国守军,攻占九真,日南郡也主动投降,吴国收复交州。

晋吴交州战争长达八年,最后以晋国败退,东吴收复交州而收场。但这场战争也耗费了吴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吴国皇帝孙皓奢侈无度,虽然夺回了交州,但吴国的力量也随着战争进一步衰退。

三,晋吴西陵之战。(吴胜晋败)

西陵之战的起因是由吴国昭武将军、西陵都督步阐投降晋国而引发的。而步阐投晋则完全是因为孙皓的残暴好杀所导致的。

孙皓继位初期,还很像一个贤能明主的样子,颁布了各种恢复民生国力的政策,但没多久,他荒淫酒色,残忍嗜杀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他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动辄扒皮,挖眼,惨不忍睹,而且无论宗室还是普通官员,一旦孙皓动了杀心,那就必死无疑。

孙皓的残暴到达了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这位吴国皇帝特别讨厌大臣敢直视自己,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果哪个臣子敢用眼睛看他,那就可以按照犯上的罪名杀掉。而且他还特别迷信,国家大小事务都凭借望气,占卜,谶语来做决定,他常常会因为各种所谓的祥瑞而改年号。他在位十七年,改了八次年号,平均两年改一次,而原因都是因为所谓的祥瑞。

民间有人谣传孙皓的叔叔孙奋当为天子,孙皓便将孙奋全家灭门。中书令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无法上朝。孙皓命人将他严刑拷打,割下头颅焚烧。大臣们但凡他看着不顺眼,就会被各种理由杀掉。

在政治上孙皓重用善于谄媚陷害的张俶,导致吴国朝野为私利陷害的风气盛行,各地监狱暴满,臣民惊恐不安。故此在孙皓统治时期,吴国许多宗室和大臣纷纷北逃降晋。

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八月,孙皓征召世居西陵的昭武将军步阐到建业。这让步阐心慌意乱,担心这位残暴荒唐的主子是不是听了什么谗言,想要对自己动手。步阐心一横,便带着西陵城池向晋国投降。

吴国名将陆抗闻讯后,派将军左奕、吾彦等去讨伐西陵, 晋国也派人到西陵迎接步阐。司马炎令车骑将军羊祜率兵进攻紧挨着西陵的江陵城,巴东军徐胤率水军攻打建平救援步阐。

陆抗敕令西陵附近各地的军民筑造高墙,对内围困步阐,对外抵御晋兵。 诸位将官进谏说:“当前应赶快攻打步阐,夺下西陵城池,为何却只是让百姓和军士修筑高墙,耗费力气呢?”

陆抗说:\"此城地势稳固,粮草充足,凡是守城的设施、器械,都是早先我在西陵任职时所准备的。如果现在攻打它,不可能很快攻破。晋军到来的时候,我们势必腹背受敌。”诸将仍然坚持要先攻破西陵城池,陆抗于是命他们攻打一次,果然如陆抗所说,根本打不下来。

于是大家派出分歧,合力筑墙。此时,羊祜率领的五万晋兵开始攻打江陵城池。吴军诸将认为陆抗调转军队救援江陵城,陆抗则认为江陵城池坚固,晋军必定不能攻占。即便是江陵失守,对于吴国的损失也不大。而西陵城若是被晋军占领,那西陵附近的夷人必定要叛乱,那便是无穷的后患。所以他力排众议,坚持命大军往西陵附近驻扎。

江陵以北道路平坦开阔,陆抗曾命江陵的官员建造大坝阻断水流,淹没平地断绝晋军侵犯的通道。羊祜来想借江陵大坝阻住的水用船运送粮草,但是他却故意扬言要破坝以通过步兵。

陆抗听到这个消息,让江陵守将毁掉水坝,诸将对陆抗的行为十分不解,晋军不是说要毁掉水坝么?我们应该保护水坝阻挡晋军啊。但是陆抗不听他们的劝谏。其实羊祜的真是意图早被陆抗看破,所以他毁掉水坝,破坏了羊祜的运粮计划。羊祜只好改用车子运粮,耗费子许多人力和时间。

十一月,晋朝杨肇的军队到达西陵。陆抗令孙遵沿着长江南岸抵御羊祜,留虑抵御徐胤的水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凭借修筑的城墙与杨肇对峙。这期间,吴军中有一名叫俞赞的官员逃到了杨肇那里投降晋军,当时吴国军队中有一部分夷人,这些夷人士兵是临时征召来的,缺乏严格的训练,晋军从俞赞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决定先攻打夷人防守的地段,只要突破一处,那陆抗修筑的城墙防守就会全线崩溃。

第二天,杨肇下令攻打夷兵防守的地方,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吴军的猛烈反击令杨肇完全意想不到,原来,陆抗知道俞赞叛逃后连夜将那里的夷兵换成了精锐部队。杨肇无功而退,晋军死伤无数。杨肇无计可施,过了不久趁着夜色逃走。陆抗命令士兵假意追赶,晋军换乱纷纷弃铠甲脱身而逃。随着杨肇的败退,羊祜等人也纷纷退军。陆抗集中主力猛攻西陵城池,西陵城破,步阐被夷灭三族。

西陵之战以晋败吴胜而结束。这应该是吴晋两国对峙期间最为精彩的一次战斗,充满了许多智慧和兵法的运用。而名将陆抗也在此战中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辉煌,不久之后病逝。孙皓得知晋军失败,更加坚信自己是天命所归,纵情声色犬马之中,吴国的政局岌岌可危,国力更加衰退。

而晋武帝司马炎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开始为灭吴战争做准备,晋国也不断的招降纳叛,瓦解吴国的对抗力量。

四,西晋灭吴之战。

晋咸宁五年(279年),在完成了灭吴的各项准备后。负责训练水军的益州刺史王浚上奏晋武帝,称:

“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王,则强敌也。

司马炎下定了灭吴的决心。

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唐彬兵分六路率二十万大军伐吴。

面对晋军的大举进攻,孙皓依然纵情声色,因为他坚信上天护佑东吴,晋国不可能成功。而此时的东吴已经没有名将,能作战的要么被孙皓撤掉,要么被他杀了,长江防线兵力稀疏,防备松弛。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浑向横江方向进军,晋将李纯率攻占吴国高望城,打败吴国俞恭的军队,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渡口,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吴将陈代,朱明率部投降。

二月,孙皓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诸葛靓率兵三万渡过长江,阻止晋军渡江南下。

三月,吴军渡过长江,遇到了王浑部将张乔率领的七千先头部队,吴军人多势众,张乔被围假意投降。吴军继续前进,遭遇了晋将孙畴和周浚率领的主力部队,吴军大败。张乔见吴军崩溃,便率自己的军队从背后发动突袭。吴军仅诸葛靓率残兵数百名南逃回国,张悌等人皆战死,吴国阻止晋军渡江的战斗失败,全国上下陷入恐惧混乱中。

琅邪王司马伷所率的大军也迅速进抵长江,与吴国都城建业隔江相峙,司马伷派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攻打建业。王恒击破吴国长江守军,歼灭吴军六万人。

龙骧将军王浚的部队也击破吴国长江上中游的防守力量,顺流而下,准备进攻建业。孙皓派一万水军阻挡王浚,结果水军将领张象带着全军主动投敌了。

孙皓再次派将军陶浚率军二万迎敌,出兵前夜吴军逃散一空。

各路晋军纷纷赶到建业附近的水面,此时吴国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文武官员们纷纷向晋国投降。三月十五日,王浚统率八万晋军兵入建业。孙皓如同十多年前的刘禅一样,将自己反绑,带着棺材,来到王浚大营投降。

至此,东吴灭亡,西晋一统天下。孙皓被送到洛阳,封为归命候,四年后在洛阳病逝,终年四十二岁。

总结:

吴国在蜀国灭亡后,与晋国对峙了十七年,期间双方发生许多大小战争。本来吴国有长江天险,而且许多官员对于晋国的灭吴之心早有察觉。无奈吴主孙皓不纳忠言,昏聩残暴,使得天时地利人和化为虚无。当老将名臣去世之后,迎接吴国君臣的也唯有灭亡了,不知道孙策和孙权如果在地下知道自己几代人打下的江山最后竟然这样轻易被灭,会作何感想。

5

其实打仗吗,都是双方的事情,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东吴能够坚挺多年,不仅仅有自己的原因,还有西晋方面自身也是有问题存在的。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东吴能够在蜀汉灭亡后坚挺多年。

其一,西晋心有余而力不足

司马昭在公元264年年初完成了灭蜀大业,但是第二年265年就病逝了,于是他的儿子司马炎即位,并且马上篡位自立为西晋。那么在这么大的政权改变,再加上刚刚消灭蜀国,西晋肯定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这些事情。

刚刚消化完,没想到西晋河西鲜卑又有了其它事情牵绊,也就是秃发树机能发难,在边境作乱,于是刚刚稳定的西晋王朝开始应付秃发,没想到这个捣乱分子活跃了十年,就连派过去的刺史都被搞死了好几个,这样一来,西晋自然不可能将所有兵力都放在东吴身上。

我们仔细来看一下。公元270年开始,秃发树机能入侵西晋雍、凉、秦三洲,胡烈、牵弘和杨钦等刺史都被干掉,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秃发入侵的第二年也就是271年开始一直到273年,西晋又遭遇大旱。

如上所述,哪怕司马炎想继承父辈遗愿,一统天下。但是自己的实际情况是不允许的,内忧再加上连续大旱,难道还要强行的发兵攻打东吴吗?

当然,西晋并不是没有动作完全放任东吴不管的

公元272年,西晋派出羊估率领八万大军进击东吴,没想到被东吴名将陆抗教学了一下。当时西晋八万士兵,而东吴不过三万余人,但是仍然大败而归,也就是西陵之战。不仅如此,西晋在建国前十年的几次出兵东吴都是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的。

再有,东吴也不是一无是处

我们能够看到,东吴两代三王,江东之地始终都是孙家的天下,从初始就是,所以东吴内部是十分团结的,哪怕群臣之间有小摩擦,但是也比蜀国强,因为蜀国的底盘都是后打下来的,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攻击,哪有什么万众一心共同抵抗外敌的事情,他们想的都是先把内部稳定,让自己有话语权。

反观东吴,孙权或者其七子孙亮,在位时都是一言堂的,其他大臣哪敢废话一句。

东吴本地还有各种氏族,在西晋入侵的时候,这些氏族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自然也会不遗余力的支持东吴。

结语

总的来说。东吴之所以能够在季汉被灭亡后仍然可以坚持多年,一是因为西晋内部需要消化政权变更以及秃发树机能的叛乱,再有就是东吴整体实力是比季汉强大的,所以他们才能坚持到公元279年才被灭国。

6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公元258年,孙綝废黜了孙亮,拥立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孙亮兄)为帝。同年,孙休杀孙綝,把统治权力收回到自己手里。

孙休做了六年皇帝,公元264年病死。这时蜀汉刚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变为魏、吴两国对峙的局面,吴国西北两面,都受到魏国军队的威胁。

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认为国家面临危机,宜立长君,所以拥立故太子和的儿子二十三岁的孙皓为皇帝。

一、因魏国压力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

从孙权末年,到孙晧亡国,二十余年间,东吴屯田上的隶属农民,生活更为困苦。民屯的屯田客过去是不服兵役的,到了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东吴为了要补充兵力,来充实长江防务,就取消过去屯田客不服兵役的规定,开始抽调民屯的屯田客万人去作战士。

兵屯中的佃兵,过去规定“不给他役,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自孙权死后,什么工作都交给佃兵去做,兵士不但要给皇帝修建宫室,而且还要替将领“浮船长江”做买卖,或受雇去当佃客,把盈利和薪资,全部交给将领,这样不仅影响屯田,使收获量减少,造成“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的严重危机,也使屯田士兵因徭役太重,出现了“弃子”(《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不养,“父子相弃,叛者成行”(《三国志·吴志·贺邵传》)的现象。

东吴的统治者为了加紧对人民的压榨,还采用西汉统一时代的“酤籴”、“算缗”等等旧办法,来增加政府的收人,供养庞大的军队。

当时全国民“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而“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三国志·吴志·孙晧传》注引《晋阳秋》),平均十人负担一个士兵,自然弄得“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老幼饥寒,家户菜色”(《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全国人民要怨声载道了。

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腐化奢侈的生活,打算扩大官营的手工业工场,命交州的地方官吏抽调民间的手工业工人一千余名到建业,来补充官奴隶数额之不足,以致引起了交州以吕兴为首的农民起义,接着永康(今浙江永康)也发生了以施旦为首的农民起义,广州又发生了以士兵郭马为首的起义,东吴境内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不可缓和的程度。

二、孙权以后吴魏间的战争

吴孙权在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吴改元黄龙)时称帝,始定都秣陵,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城中南部),使陆逊辅太子登守武昌。

从此江南一直有上下游两个政治中心,上游在荆州,下游在扬州。后来太子登死,立太子和,嘉平二年孙权废太子和立幼子亮为太子。陆逊于正始六年(吴赤乌八年)病卒,以大将军诸葛恪代逊,镇荆州。

及孙亮为太子,恪入为太子太傅。嘉平四年孙权卒,太子亮即位,大将军诸葛恪受遗诏辅政。计从青龙二年到嘉平四年,十七年间,南北相安,没有什么大的战争。

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吴主亮即位后,诸葛恪在江北东兴地方(安徽巢县附近),筑大堤作两城以防御北朝。时北朝正是司马师当国时代,司马师诏遣诸葛诞将兵攻东兴两城,为诸葛恪所败,从此南北战争再开。



诸葛恪既击退魏师,乃存轻敌之心,就在第二年(嘉平五年)大发兵攻魏淮南新城,会逢时疫,死伤大半,撤兵南归。时有吴宗室武卫将军孙峻,忌刻诸葛恪,因朝野之怨恨与吴王亮合谋诛恪。于是孙峻为丞相,继恪辅政。孙峻为相三年而卒,其弟孙琳继为大将军辅政。孙峻、孙琳皆骄横跋扈,有过于诸葛恪。

甘露二年曹魏突然发生镇东将军诸葛诞的叛变,诞遣使降吴,孙琳发兵援诞。后来诸葛诞失败,吴兵折失甚多,吴主亮因之颇责难孙琳。孙琳就在甘露三年,逼废吴主孙亮为会稽王,另立亮兄琅玡王孙休,是为吴景帝。景帝即位忌孙琳跋扈,与张布、丁奉合谋设计杀琳。

从诸葛恪到孙琳这是东吴一段权臣乱政的时代。吴景帝孙休在位七年去世(时当曹魏灭蜀的第二年),吴人迎立太子和之子,乌程侯孙皓为帝。孙皓即位之明年,司马炎篡魏,乃成为晋吴对峙的局面,这局面又延长了十五年。

三、晋吴对抗

吴王孙皓即位后,骄淫残暴,大失人心,吴国的政治也就日益腐蚀。这时北方的晋武帝司马炎,承祖父三世之业,奄有魏蜀之地,对于局促在江南的吴国已形成了一个两面包围的状态。

但以国家新造,又鉴于以往南征的失利,准备未充,不敢轻举,所以对于南方仍保持对峙之局,待机而动。晋武帝泰始五年(吴建衡元年,公元二六九年)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军事,镇守襄阳,以控制长江上游。泰始八年(吴凤凰元年,公元二七二年)又以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为伐吴之计,大作舟舰。吴建平太守吾彦,用铁锁沉入江中,以断上游航路。



是年吴国的西陵都督步阐,忽据西陵(湖北宜昌)叛变,投降晋国。晋武帝命荆州刺史杨肇将兵与羊祜共援步阐。吴镇东大将陆抗,奉命率兵讨伐步阐,克服了西陵,上游复归稳定。北军经此打击,羊祜坐镇襄阳更不敢轻易挑衅。

吴王孙皓见击破北军,更为骄狂,不修政事,专依赖陆抗支持着上游的局势。陆抗字幼节,是吴丞相陆逊之子,孙策之外孙,自泰始六年(吴建衡二年)都督西方军事,镇守乐乡(湖北松滋),独当荆益两州的敌人。抗为人有深谋远虑,治军极为谨严。和他正面对抗的羊祜,也是一位非常的将才。

羊祜字叔子,为人忠诚,镇守在襄阳,务行恩惠,以怀柔地方人心。平时在军中轻裘缓带,身不被甲。他和陆抗前后对峙五年之久,彼此无隙可乘,互相钦敬。竟由军事的对抗,变成了德政的竞赛。两国敌对而使者不绝,陆抗有一次送酒给羊祜,羊祜一饮而尽。

又一次陆抗患病,羊枯亦遣使送药,抗亦服用不疑。有人劝陆抗警防,抗叹道:“岂有鸩人羊叔子哉!”



这成为中国历史上也是军事上的一段佳话。陆抗在泰始十年(吴凤凰三年,公元二七三年),病卒在前方军中。陆抗死后两年羊祜便上书晋武帝请求伐吴。认为这时军事政治的一切条件,都已成熟,书中说:“自蜀之平,至今十有三年,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今若引梁益之兵,顺流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徐、扬、青、兖,并会秣陵;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时为咸宁元年(吴天册元年,公元二七五年)。但因那时西北秦凉发生边乱,所以晋朝未即用兵。又过了两年,羊祜病卒,祜临殁时,力请伐吴。祜死,以杜预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军事。到了这时伐吴的时机完全成熟,这局面便急转直下了。

四、晋灭吴之战

羊祜去世的明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分六路出兵: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趋涂中(今安徽全椒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横江浦,南对 江南之采石),建威将军王戎趋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趋公安(油江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趋江陵,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濬自 巴蜀顺流而下。

六路军队共二十多万人,受大都督贾充节制,贾 充率中军驻扎在襄阳。王濬在公元272年时,就在蜀中召集兵夫一万多人赶造船舰,大舰“长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 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八年)。当王濬大规模造船的时候,木片碎屑沿江漂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把这个情况向孙晧汇报,并请求在秭归增加军事力量以防晋军出峡东下,孙晧根本不考虑吾彦这个建议。



吾彦只得在江碛要害之处,加置了一些铁锁链来横截江路,同时还铸造了许多一丈多长的铁锥,暗置江底,使大的船舰无法顺利下驶。

这时王濬率水陆军七万人乘楼船东下,先作大筏几十个,方百余步,筏上缚草为人,披甲持仗,由善识水性的兵士推筏前进,遇到江底潜伏的铁锥,设法取出。又做了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的火炬,放在船前,遇到横截江路的铁链,用火炬把它烧断,楼船便通行无碍。王濬顺流而下,于次年二月攻下东吴的西陵(今湖北宜昌市东)、乐乡(今湖北松滋东);随后又会同王戎,进克武昌,直趋建业。杜预也攻取江陵,沅水、湘水流域及其以南州郡望风归顺。



东吴丞相张悌率精兵三万渡江迎战,结果为王浑的军队所击败,全军溃散,张悌阵亡,这样,长江的制江权完全掌握在西晋方了。王濬自武昌扬帆东下,“戎卒八万,方舟八里”,“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威势甚盛”(《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吴军军心涣散,望风而逃,孙晧只得投降。吴立国凡五十七年而亡。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7

事实上,一直以来东吴最大的倚仗就是水师,就是长江天堑。只要魏军打过了长江,东吴就完了。当司马家准备好了水师,腾出手来对付东吴,那东吴的灭亡日期也就到了!自蜀汉灭亡后,东吴还能坚持17年之久,实际上得感谢这两个人!

自蜀汉被灭亡以后,东吴已经是没有了机会,只能是坐等灭亡,看时间而已。事实上,面对魏国,东吴是没有一点胜算的,即便时不时有点小胜,可是没有了蜀汉的配合,东吴完全奈何不了魏军。

众所周知,东吴军队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水战,当年赤壁之战之所以能赢,就是欺负人家曹操不会水战。不过东吴虽然水战强,陆地战就不行了,这一点当年吕蒙也是亲口承认了的。

当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吕蒙和孙权私下商讨,到底是帮着关羽打曹操呢,还是帮着曹操打关羽?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都很简单啊,当时是帮着关羽打曹操啊,这样的话两面夹击,东吴和蜀汉才能联合起来击败曹操啊,最终东吴才有争夺天下的希望啊。可是,吕蒙的一席话直接改变了孙权的主意,定下了偷袭荆州的调子。

《三国志》: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孙权向吕蒙询问进攻徐州如何,吕蒙回答,攻打徐州很简单,当时徐州守备不足,东吴可以攻下。但是通往徐州的道路全是陆路,没有水路,即便是打下了徐州,东吴也是守不住的,曹操骑兵太厉害,东吴打不赢。所以最终他们二人才决定攻打荆州。

其实按照吕蒙这段话的意思理解,就是说东吴擅长水战,陆战打不赢曹操,所以最终才决定偷袭的荆州。而东吴这么多年以来,这个作战特点一直没有变化,陆战水平一直是比较低的。蜀汉灭亡时,东吴想趁机进攻巴东,名将陆抗亲自带队,结果愣是攻不下蜀汉城池,陆战能力可见一斑。

那么东吴军队这么弱,为啥还能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这么久呢?是魏国还没有准备好水师,无法战胜东吴的水军吗?并非如此!早在攻下蜀汉的那一刻,名将邓艾其实就已经在规划趁机攻灭东吴了,魏国并不缺少攻打东吴的实力。那么为何魏国还让东吴存在了这么久呢?实际上,这真不是因为东吴有多强,而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一、司马家篡魏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击败曹爽,夺取了曹魏大权,很多人认为,自此以后司马家在曹魏已经是一手遮天了。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当时司马家虽然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但是这个权力并不稳固,还有很多人不满司马家掌权,甚至连曹家都还有反扑力量!

当时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时,本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但是太后不许,一定要坚持立曹髦为帝,最终双方僵持不下,还是司马师后退了一步,立曹髦为新一任的皇帝。从中其实可以看到,当时的司马师还是不愿意和曹家翻脸,为何?还不是因为没能力全歼曹氏集团,害怕出乱子嘛。

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在高平陵之变后,曹氏集团其实并没有完全被打垮,还是有翻盘机会的,只不过曹氏里面并没有出现一个能干的人才,而司马家这边倒是人才济济。最终,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司马家才成功地把曹家和其他反对力量给干趴下。

公元266年,司马炎终于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灭亡了魏国,建立了西晋。而在西晋初立的这段时间,司马炎的精力一直在国内,稳定各方势力,铲除反对自己的人,也正因他忙于称帝篡魏,才没有精力伐吴。

二、鲜卑作乱

公元268—269年,由于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当地民众生活十分困难。然而司马炎派过去的胡烈不仅不对百姓安抚,反而十分暴烈,最终激起矛盾,鲜卑人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抗了。秃发树机能颇有才能,司马炎派去的很多名将都被他击败,战争持续了9年左右,最终才被彻底平定。

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极大的消耗了司马炎的精力,为了镇压河西鲜卑,司马炎几乎将大多数的晋朝名将都派往了西北战场,前前后后共战死了四名封疆大吏,损失了数万人的部队,极大的拖延了司马炎一统天下的进程。也正是因为司马炎的精力被托在了西北叛乱上,才没有足够的精力讨伐东吴。

最终,司马炎在收拾了叛乱,安定好了国内后,一声令下,伐吴之战开始,东吴快速灭亡,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

结语

自蜀汉灭亡后,东吴其实早就该亡了。它之所以能够单打独斗17年之久,得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司马炎,忙于篡魏,一个是秃发树机能,帮他吸引了西晋的火力。

8

蜀汉灭亡以后,对东吴来说,只有坐以待毙的可能了。因为从军事实力上来说,东吴绝对不是曹魏的对手。当年蜀汉和东吴俩国家都不是曹魏的对手,现在就剩下了东吴,自然更加不可能打赢曹魏。

东吴所能够依靠的,无非只有水军。他们要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就必须要让水军发挥优势。一旦敌军冲破水军,渡过长江天堑,那么对不起,东吴只有亡国的份了。

很显然,最后司马炎也是攻破了东吴的长江天堑,这才一举荡平了整个东吴。所以说对曹魏和蜀汉来说,处处都是可守的坚城,可对东吴来说,只有长江天堑。


一、蜀汉灭亡,东吴全靠荆州续命。

当年刘备要带着大军前来攻打东吴的时候,孙权索性把都城迁到了武昌,在这里兴建了一座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孙权就是要东吴将士们抱着必死之心与刘备决战。

孙权用行动告诉东吴所有人,刘备只要攻破荆州,那么东吴就灭亡了。这么一来所有人都开始卖力干活,毕竟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备打下秭归以后,再也没能前进一步。最终在夷陵之战中,一败涂地,差点丧命。将士们守住了荆州,也就守住了东吴。

到了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立刻再次紧张起来。其实灭亡蜀汉的邓艾,已经向司马昭上书,表示应该一鼓作气拿下东吴。

可惜司马昭担心邓艾谋反,所以没有采纳邓艾的建议。不过那个时候司马家族不具备灭亡东吴的实力,因为他们没有一支足以压倒东吴的水军力量。

因此在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之所以不敢轻易进攻东吴,主要就是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水军力量,而东吴靠荆州的水军,足以自保。


二、进取不足,自保有余的时代过去了。

很多人都觉得孙权没出息,曹操和刘备都相继去世了,三国最牛君主中,就他活的时间最长,也是最后一个离世的。可是他却不好好利用时间,没有想过北伐或者西征,继而一统江山。

这我们真的是冤枉孙权了,这哥们手里的那点人马,若论自保,那是绰绰有余,但你让他们夺取天下,基本没有可能。

为什么?因为东吴没有一支像样的陆军力量,这是他们最缺憾的地方。而培养陆军就必须要培养骑兵,当时战马的主产地要么在北边,要么在西边,东吴这边是真的没多少战马养殖地,所以他们训练不出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进而就无法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力量了。


而孙权本人也没有他哥哥孙策那种带兵打仗的本事,所以东吴的军备力量止步于此,综合实力和曹魏与蜀汉根本没法比。

时代在进步,不进则退,这是自古不变的真理。很显然,曹魏在不断进步,人家吞并了蜀汉,拥有了一条由上而下的长江通道,也正是这条通道改变了曹魏和东吴的关系。

过去曹魏要想进攻东吴,只有从北岸向南岸发起进攻。那就势必要渡过长江天堑,这是东吴最引以为豪的堡垒。

可是现在曹魏和东吴共同管辖了长江,而且曹魏更有优势,为什么?因为人家在长江的上游,从上游到下游,会省很多力气。

所以说蜀汉的灭亡,使得东吴不仅失去了进取的可能性,也失去了自保的能力。留给东吴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三、死守荆州,是东吴唯一的机会。

当时东吴还在搞内讧,孙峻、孙綝等人把东吴搞得乱七八糟。孙皓登基以后,最早还算励精图治,使得晋朝没有任何机会进攻。

镇守荆州多年的陆抗,堪称东吴最后的名将。孙皓登基以后,便开始重用陆抗。这一时期的陆抗一直在荆州地区与晋朝的羊祜对决,两者之间互有胜负,甚至成了君子之交。

在陆抗看来,只有维系荆州的安危,才是东吴唯一的出路。东吴不具备北伐的实力,所以当孙皓多次北伐晋朝的领地时,陆抗总会上书表示反对。

维持住荆州的局面,那就是维持住了东吴偏安一隅的机会。不过很可惜,在公元274年,陆抗去世了。而公元280年,东吴才灭亡,这剩下的6年时光是怎么熬下来的呢?


很可惜,这段时间不是东吴熬下来的,而是晋朝没有时间搞他。早在公元276年,经历了13年的水军筹备,晋朝已经完全具备了消灭东吴的实力。

但是在这个时候晋朝的大后方出现了问题,鲜卑开始作乱,这让攻打东吴的时间再次往后拖延。到了公元279年,晋朝六路大军共同伐吴,尤其是王濬所领导的水军,从蜀汉上游顺江而下,一举击溃了东吴的长江防线。

失去了长江天堑的庇佑,晋朝大军很快便攻占了荆州,继而灭亡了东吴。失去荆州的东吴,其实连自保的机会都没了。所以说孙皓不明白保住荆州的重要性。


总结:孙皓将陆抗的努力,付之一炬。

其实从陆抗这辈子的工作中,孙皓应该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来。荆州是多么重要的地方,在陆抗去世以后,为什么要分散荆州的兵力呢?

失去名将固然可惜,但是失去了强有力的部署,才是更加可惜的一件事。很明显,在陆抗去世以后,孙皓已经进退失据,他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晋朝,连防守荆州这件事都给忘了。

有时候大战的成败,只在某个关键点而已。灭亡东吴的战争,最重要的一战就在夺取荆州这件事上。当年刘备夺取荆州失败,所以满盘皆输,而后来司马炎夺取荆州成功,因此一统天下。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

9

其实东吴固守天险,想要灭亡很难得,除了自己犯错误。

10

孙吴 想要谋取天下只有拿下合肥或者襄阳任何一地 才能让水师进汉水或者进淮水入中原腹地才会成功可是这两个重镇没给他攻破的机会 孙皓不是没有能力他失败的原因是民心向往晋朝兵无斗志 无法力挽狂澜 只要民心与军力还在水师固守长江 就能坐观成败 逐鹿中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