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代战争中哪些城池再难也要打下来,不能绕过去?

古代战争中哪些城池再难也要打下来,不能绕过去?

2020-07-24 03:02阅读(88)

古代战争中哪些城池再难也要打下来,不能绕过去?:城市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经济重心。古代打仗必须要占据城池,绕过去很简单,但却是不可以绕过去的坎。第一,

1

城市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经济重心。

古代打仗必须要占据城池,绕过去很简单,但却是不可以绕过去的坎。

第一,攻占城池,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可以震慑敌国,从心理上给与沉重打击。

现在战争,也往往要轰炸对方大城市,其战略目的就是破坏敌国的经济命脉,造成民众的恐慌,搞乱敌国的社会秩序。

在古代是农耕经济,攻占敌国城池,对于经济连锁反应较小,但政治的影响力更大。

襄樊之战,关羽还没占据樊城,就已经威震华夏,曹操想迁都的心思都有了。这就是震慑力,试想一下,关羽如果占据了襄樊,随时可以出兵进攻许都,这对曹操威胁有多大。

第二,经济中心,提供粮草、辎重补给。

任何时期,战争打得都是财力,在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更是首要问题。

城市经济繁荣,不仅商贸发达,而且都有大量的粮草、辎重储备。世家大族也往往积聚在城里,无论是粮草、军械等的补给,还是交通工具、人力服务都很便利。

同时,作为胜利者其中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占据城池后,其中的财富、女人等都可以用来赏赐将士,激励他们的斗志。

刘备攻占成都后,大赏将士,钱财从哪里来?不都是原益州牧刘璋父子多年的积蓄吗?

曹操占据汉中,张鲁近三十年的积蓄都便宜了曹操,都被曹操拉回了邺城,可是发了大财。

攻城略地,没有油水的话,将士们也没精神头哦。方圆几百里,兔子不拉屎,谁愿意去来回折腾啊。

夏侯氏去打把柴,被张飞给逮住了,小家碧玉是常有,但不清楚在哪个山旮旯里藏着,碰到一个不容易。

可城市就不一样了,孙策攻占了皖城,一下就逮到了两个,大小乔还是绝色的。

可见,攻占城池的好处是大大的。

第三,一般重兵把守,借此消灭敌国的军事力量。

战争的目的,关键还是要消灭敌国的军事势力。重要城池都有重兵把守,进攻城池,可以调集敌国军事力量增援,就可以围点打援。同时,打乱敌国军事力量的部署,创造更多的战略机遇。

夷陵之战初期,孙吴的陆逊做战略撤退,刘备虽然占据了大片孙吴的领土,但没有消灭孙吴的有生力量。一旦被陆逊抓住机会,一战就彻底把刘备打败。

只有把敌国的军事力量消灭,才是真正的胜利。

如果是绕城而过,不仅得不到后勤保障,而且把自己的后方交给了敌人。

其结果就是:

第一,敌国截断了交通补给线,大军没有了后勤保障,不战自乱,失去战斗力。

第二,一旦遇到抵抗,很容易被前后夹击。没有被消灭掉的城中军事力量,就会截断归路。如果没有大军作为后援的话,很可能全军覆灭。

像马谡守的街亭,尽管不是经济中心,不能提供后勤保障。但如果张郃直接越过街亭,去进攻诸葛亮驻扎的祁山,马谡就可以截断张郃的后勤补给线,然后与诸葛亮前后夹击。恐怕张郃就难以生还了。

因此,一般情况下,必须要攻占城池,像邓艾灭成都之战,是奇策,但也个例。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可以奏效。

当时如果刘禅誓死抵抗,蜀汉外围兵力就会前来勤王,邓艾就会被内外夹击。

钟会十几万大军迟早会赶到成都城下,灭亡蜀汉。但钟会到来之前,邓艾如何就很难说了。

所以,攻城拔寨是绕不过的坎,其目的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2

任何城池,只要想绕,都能绕过去。

古代打仗,并不一定非要攻城,有时候绕过城池或者关隘,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三国魏灭蜀之战,当魏将钟会和蜀将姜维对峙于剑门关,魏军久攻不克时,魏将邓艾亲率两千人沿阴平小道,经过荆棘丛生的大山和大片的无人区,突然袭取蜀国江油关,占领蜀国腹地涪城(绵阳),剑门关防线遂不攻自破,蜀国也随之灭亡。

再比如说蒙古灭金之战,蒙古人为了攻克金中都(北京),他们绕过了金国重兵把守的居庸关,转而从紫荆关进攻,中都遂破。

所以说,只要条件允许,城池自然是可以绕过去的,并不一定非要攻城。

当然,城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什么古代打仗,有些时候非要攻城呢?今天金兔就来聊聊其中的原因以及古代城池的重要性。

古代打仗,不是像电视剧里一样先集结数万大军,再排着方队浩浩荡荡一起出发,而是分阶段、一拨一拨地出发,各地的援军也是先从四面八方奔往集结地,等合流之后再一拨一拨开赴战场,这主要是为了提高行军效率。但像骑兵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骑兵可以迅速集结,然后再成建制地快速奔袭各地战场,但骑兵的培养和运营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国家养不起过多的骑兵。

所以古代在打仗前,往往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双方的军队明明已经相遇,但却不会一见面就打起来,一般都是往后撤退或者做好防御的准备,然后等后面的主力部队陆续到达战场后,有了胜算再开打。

之所以这样做,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带着一支疲惫不堪的士兵行军,到了一个从未来过的地方,而这里很可能是敌人的地盘,突然前方出现敌军,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总不可能带着自己的兄弟一起上去拼命,然后送出人头吧!

而大部分将领的第一反应是想知道对方有多少人,所以他们会派出侦察兵探察,同时通知后队变前队,随时准备撤退。如果侦察兵回来说敌人太多,咱们打不过,带队的将领就会组织撤离,然后与后面的援军合流,之后再和援军一起发动进攻。

如果侦察兵回来说敌人只有几十个,在可能是敌方的地盘上,有经验的将领一般也不会贸然开战,而是会先找好有利的地形,构筑好防御工事,然后再安营扎寨。

有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就很容易造成交战双方的恐惧心理,都在担心敌军是否有什么阴谋。这时,有经验的将领往往会采取最安全的方式:先驻足观察,再决定进攻、防御或者撤退。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拥有城池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表面上看,城池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可实际上,城池是控制周边广大区域的关键所在,城池不仅可以屯住大量的军队,而且也是商贾、财富、情报等各类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换句话说,城池可以整合、集结周边广大区域的资源,为后方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如果绕城而过,就等于给自己身后的敌人留下一把尖刀,日后将会任人宰割。

而选择绕过城池,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即:快速奔袭、速战速决、无需补给。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以选择绕过城池,完全没有攻城的必要。总的来说,选择攻城,能为自己的后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选择绕城,很多时候都能出奇制胜。

3

当然可以绕过去了。历史上绕开对方主要防御阵地,直击敌军要害,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三国的邓艾偷渡阴平,绕过剑阁关,攻打成都;明成祖朱棣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打北京等

这些成功案例都能证明,古代打仗,如果条件允许,并非一定要攻城,绕过去也可以。

但是,绕道成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①:要出奇兵制胜

②:手里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包围

比如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他就做到了出其不意,让姜维和蜀后主都措手不及。而钟会的大军则是邓艾的筹码,是他在剑阁拖住姜维,辅助邓艾在绕过蜀军主力防线后,不至于被蜀军包围。

如果没这两个条件,蜀军有准备,提前坚壁清野,饿也能饿死邓艾部队。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也是一样的情况。明朝上下没想到他会绕道,而八旗军的战力碾压关内明军,也使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的入关洗劫,不怕明军堵截他的撤军路线。(后来更过分,明知道皇太极会绕道,但明军就是不敢抄后路)



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绕道,那就最好别冒险了。

因为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建在占据有利地形的交通要道上,而所谓的交通要道一般指得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

古代行军打仗,就像现代的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是一样的。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燃油烧完了,就回不去了。但若是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城池,其实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为大军在中间提供补给点。

拿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来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皇太极多次绕道入关劫掠,但山海关却始终是他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

因为他不拿下山海关,走不了大道,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走小路,肯定会增加后勤负担,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

不要小看了后勤补给这个因素。毕竟真正的打仗不是玩打仗游戏。真正的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的人。

清军虽然是以骑兵行军,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过山海关,固然可以避过了明军的主力,但是清军的后勤负担也增加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绕道不能解决的,这就是无法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还是拿明末战争来说。明军在辽西走廊上布置了大量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清军确实可以取巧入关,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个好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打击。

战争的核心在人,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松锦战役之前,明军为什么始终能跟清军在关外有来有去,有时候还能发动反攻?说穿了不就是因为明军在关外的十多万精锐,始终没被清军歼灭嘛。而松锦战役后,明军的关外精锐尽丧,无力再与清军拉锯战,只能退进山海关内,被动挨打了。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防守坚固的城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会增加后勤负担,也会有被截断后路的风险。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首都一击必杀,摧毁地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再回头来逐个拔掉当初绕过的敌军据点。

否则的话,真的还不如不绕道,待消灭了对方有生力量再择机进攻。

记得以前中学上历史课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苏德战争时,当时我就在想,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傻吗?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现在明白了。绕过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就敢绕过去,这跟找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4

打仗绕过城池,当然是可以的,历史上也有诸多的战役就是绕过城池,直接攻打敌人后方,这叫奔袭战。

比如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魏国主帅钟会率领18万魏军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其中钟会本部又分成三路攻打汉中,钟会在没有攻下汉中的汉城与乐城时,只留下围城部队,钟会就亲率主力直接南下追击姜维。

除了钟会放弃攻打汉、乐二城,绕过城池攻打蜀汉后方外,当时的邓艾也同样是这么干的,邓艾绕过剑阁,从阴平小道偷渡过去,直奔涪城、绵竹,杀向成都,最终逼降了蜀汉,这就是经典的奔袭战,绕开城池直接攻打后方。

钟会和邓艾的奔袭战,都是在保证粮道的基础上,出其不意,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并不是每一次绕过城池的奔袭战都能胜利。

比如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战,诸葛亮让赵云担任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先是包围了祁山堡,没有攻下,也是留下围城部队,继续北进,派马谡守街亭,诸葛亮亲率主力攻打陇西。

结果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蜀军失去街亭据点,张郃率军继续南下,如果诸葛亮在陇西不撤退,那么诸葛亮的归路及补给线都将被魏军攻破,到时候在陇西作战的诸葛亮就成为一支孤军。

诸葛亮绕开了祁山堡这个城池,前出陇西作战,但张郃大军击溃了街亭蜀军,就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场战争,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只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诸葛亮绕过城池奔袭战的失败。

所以,并不是每一座城池,都是可以绕开的,是否需要绕开城池,就得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

古人建城池,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建的,相当多的古代城池起到了扼守战略要地、当道建城的作用。

比如三国时期从荆州进入益州的道路,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都要从荆州南郡的巫山进入益州的永安城,只有这一条路,在蜀汉灭亡后,东吴还想趁火打劫,曾派出数万大军攻打只有数千兵力镇守的永安城,当时永安的守将罗宪拼死抵抗,几千人硬是打退了数万人的多次进攻。

像这种建立战略要道的城池,是无法绕开的,你想要过去,就必须拿下城池,这是绕不过去的。

建在战略要地上的城池,还有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东方六国想要攻打秦国,就必须攻占函谷关,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东方六国唯有一次攻破了函谷关,在当时函谷关是绕不过去的,必须攻下来才能攻进秦国。

虽然攻进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在后世已经不止一个函谷关了,有北边的黄河蒲坂渡,当年马超与曹操的潼关之战就发生这里,还有南边的武关,当年的刘邦攻进关中,就是从武关进去的。

虽然能不能绕过城池,是由当时的地理环境决定,但是否绕过城池,却是战争双方主帅的意志决定,一般来说,绕过城池的战争是非常少的,也是比较难以取胜的,前面讲的魏灭蜀之战,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

绕过城池,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如果绕过城池,就意味着孤军深入,如果你有数倍于敌方的优势兵力还稍微好点,如果没有,绕过城池攻打敌人的后方,对己方来说,是一场绝对的灾难。

战争并不仅仅是攻城战,而是一场综合较量,攻城战是战争所有战役中最难的,比野战难得多了,如果你绕过敌方城池,去攻打敌方的后方,那么你的补给从何而来?古代打仗是不可能把所有粮食都带在身上,虽然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的辎重部队,是负责运输器械和粮食的,但受限于运输条件以及当的客观要求,战场上的补给绝大部分是从已方的后方基地运输到前线的。

如果你绕过城池,那么如何保证补给运输线的安全,如果没有补给线,这支军队必然战败,项羽闻名于世的巨鹿之战,就是靠攻击秦军的粮道成功,从而切断了秦军王离部的粮食供应,让王离部陷入绝境,才最终取胜的。

如果你绕过城池,那么城池中的敌方军队,就一定会切断你的粮道,让你无粮可吃,成为一支孤军,那么失败就是必然的。

绕过城池不打,除了粮道会被敌方切断外,还会被敌方前后夹击。

比如秦穆公时期著名的崤之战,秦国派出大军越过晋国城池,偷袭郑国,在回师的路上被晋国大军伏击,秦军全军覆没,此次惨败让秦国数十年不敢东进,这就是典型的绕开城池,攻打敌人后方失败的案例。

绕过城池,就意味着进入敌人后方,敌人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寻找一切机会前后夹击或者合围歼灭,到时候能否活着离开都是个未知数,除非迫不得及或者有必胜的把握,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绕过城池的。

另外城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作为军队的战略补给点和国家实力的象征,冷兵器时代的国家,都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城池联结起来的点,从而辐射到整个国家所控制的地理范围,夺取一个城池,就能控制周边一大片土地,城池既是基地,又是根据地,还是补给点 ,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国家,城池都是基本。

5

绕过去不难,可是,绕过去之后呢?

打仗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攻城略地吗?非也,打仗是为了打败敌人,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标。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它们想灭亡中国,而且是快速灭亡中国。为了顺利发动战争,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向日本天皇保证:

”解决中国事变(即占领中国),只需要一个月时间!“

日本裕仁天皇听了杉山元的”保证“,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一个崭新的”大日本帝国“?这也太科幻了吧!

然而,当裕仁天皇听了杉山元的解释之后,随即同意了它的灭亡中国的计划。

杉山元当时向天皇解释:明朝末年,李自成发起农民起义,经过数年的战争,于1644年3月17日围攻北京城,次日,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仅仅过了一个月,李自成又被满清军队打败,满清入主中原。

无疑,杉山元在拿明朝灭亡的经验,套用到日本灭亡民国之上。

杉山元认为,日本国力比民国强大数倍,从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碾压民国。如果对民国首都南京发动突然攻击,一个月内,必然可以拿下此城。据时,民国必灭亡,日本就可取民国而代之。

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拿下整个东北,也仅仅用了一个月。恰是九一八事变,给日本天皇带来一种心理暗示:或许,一个月拿下南京没什么难度。

于是,日本天皇就签署了入侵中国的计划。

拿下南京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是绕过上海突然袭击。可是,日军并没有采取这一战略,而是采取“最艰难”的方法:拿下北平,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占领,最后拿下南京城。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按照原定计划按部就班的侵略。

谁曾想,蒋介石根本就不按套路(在日军进攻的锋线上阻击)出牌,而是派重兵偷袭日军在上海的补给线。

先不讨论蒋介石这一招的正确与否,他的这一计划,直接把日军引至上海,而上海恰是南京的门户!

要知道,日军远渡重洋侵略中国,每一条补给线对他们来说,都是大动脉一般的存在。如果这条线断了,日军要么另寻补给线,要么就会犯“孤军深入”之兵家大忌。因此,蒋介石的这一举动,可谓触了日军的逆鳞。

于是,日军集结大量军队,进攻上海,也就是走上那条“快速灭南京之路”。

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国军根本无法长时间坚守,几个月后,上海失守之后。

蒋介石再一次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弃了都城南京,拖家带口另立战时陪都重庆,跑到大山沟里继续指挥抗战了。蒋介石的这一操作,狠狠地抽了日本“一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一巴掌。

因为民国“迁都”重庆了,日军通过拿下南京灭亡中国的计划,也随之破灭。


重庆不比南京,南京四周皆是平原,又濒临长江,与南京毗邻的上海又是民国最大的城市。拿下南京,难度虽然不小,毕竟也能拿下;重庆就不一样了,四周都是高山大川战线极长,日军的辎重优势很难施展。

但是,想要灭亡中国,又必须灭掉民国“新都城”重庆不可!

天知道日军在拿下重庆之后,蒋介石会不会带着他的民国政府,另寻某个山脚旮旯当陪都。

此时,如果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重庆,会导致三个严重后果: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国民党被逼反扑。不论哪个后果,日军都无法承担。

不过,日本陆军大将横山勇倒是拟定了一个“一号作战”的计划。该计划为:日军在陕西或广西集结重兵突袭重庆,一举拿下该城,迫使民国政府投降。

结果,日军拼死也就在战争前期(1938年-1941年),对重庆发动大规模空袭,陆军连重庆的影子都没见到。

说到底,日军并非不想绕过绕过城池,攻击重庆;而是绕过那些城池去打重庆,只会败的更快。比如说,蒋介石下令花园口决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军绕过郑州、攻击徐州、直扑南京。

看来,没有绝对的优势兵力和作战计划,绕过去几乎就是送死。

以中国的兵法来说,对付“绕过去”的人,老祖先给出了围魏救赵、围点打援、烧其粮草、断其后路、坚壁清野……一系列战术来解决。相比之下,还是老老实实一个一个城池地打,稳妥。

6

谢谢朋友邀请。

这个问题不单是在古代,就是现代战争,也是不被采取的,别说是留一城池,就是留一村一寨,对前方影响也是很大的。现代战争中,我知道的只有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使用过,为其命名为“蛙跳战术”,这也是因为当时美军已经掌握了制海权之后,才开始实施的。

7

打仗可不是过家家,如果城池能绕过去,那么古代将领还非要攻占一座城池干什么,打不过直接绕过去就行了。在古时候一座城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作战的过程中需要拿下一座城池,那么就必须得拿下,万万不能绕过去,历史上人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候打仗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勤保障,时至今日后勤保障也是军队中最重要的东西,古代的生产力本来就低下,至于交通手段更是落后,假如说绕过一座城池的话,那么后勤保障是跟不上的,绕过城池,把自己的后背暴露给这个城池,想都不用想,后面运送粮草的车队肯定会被城池里的士兵洗劫。

没了粮草可是军中大忌,话说回来,如果说直接绕过一座城池的话,士兵敢继续向前作战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随时都会被包饺子,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一个将领决定绕过城池,直接不打的话,腹背受敌那是肯定的,敌方支援的士兵和城池里的士兵会前后夹击,一般这种情况都会动摇军心。

把城池彻底的打下来,才能够稳定军心,最起码士兵们不害怕自己的后背出现敌人,当然历史上也有绕过城池的事情,但是这种的前提就是只能有一个小队,并且这个小队并不需要后勤粮草的支持,他们是去前方速战速决的,不恋战。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战役胜负的影响因素都是因为粮草,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查一查,绕过城池的风险系数太大,最基本的粮草都不能保障,所以说古代将领是绝对不可能绕过城池的,最多是派一个小队去前方执行任务,这样的情况可以绕过城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8

古人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非得攻城呢?攻城送死的都笨,我聪明,我绕过去不就行了吗?

假如你是一个大将啊,你下命令绕路。

这时地方守将看到你绕路,喜极而泣,下令半路截断你的粮草物资,你的军队由于长时间没有补给,卒。

第二种,你绕远点,对方守将甚至都碰不到你的部队,你觉得这下总行了吧,我说不定还能直接绕路到对方首都去,直接立下不世之功呢!

过了一段时间,你们在地图上绕晕了,这是哪里啊?正在疑惑呢,敌人主力部队一拥而上,吃掉了你这只小部队。

第三次,你想,肯定是我人太少了,兵力不足深入腹地打不过,我这次多带点人不就好了?

于是你继续绕路,见一个绕一个,凭借兵力多,耗得起,仍是在敌人内部直捣黄龙。

可你的部队开的飞快,你的后勤部队可就吃了耗子药了,这哪里跟得上啊?再说了,后勤部队哪里打得过对面正规军啊。

于是你没有后勤,敌人又坚壁清野坚守不出,你方军队把能吃的东西,连草根都嚼碎了,终于饿的不行,人吃马,人吃人一段时间后全体投降。

第四次,你带上了足够的粮草,足够的人马,这时你想总该万无一失了吧?

你喜气洋洋的带兵绕路,果然这次没人打得过你,你以为这次终于能威风一回了吧?

后方斥候来报,你老家由于兵力不足,粮草不够,连防守都做不到,已经被人吃掉了。

你怒火攻心,英年早逝。

恭喜你,达成成就,能攻城非得绕路。

9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以前我就一直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古人打仗偏要攻打城池,觉得他们死心眼儿,绕过去不好吗?干嘛要在这里较劲啊。

后来,我才想明白。不是古人笨,是我笨啊。

原来,人家古代军队打仗遇到城池一定要攻打下来,不会绕过去,是有原因的。

一、古时候的城池大多属于交通枢纽,处于易守难攻的咽喉之地,并且许多都建在天险之处。

如果不攻下这座城市,而是绕道的话,一个是可能根本绕不过去,没有路径;另一个是可能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另外,如果绕过去了,就会使自己一方陷入背腹受敌的状态。这个谁受得了啊?

二、古人打仗,攻打城池,不光是为了占地盘。

他们拿下城池也是为了得到城中的物资。比如粮食、金钱,还有喂给马匹的饲料。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打仗的时候物资供给特别重要。除了自己行军之前先行发出的粮草以外,在战争中随时补充粮草是正常的操作。

我是烟雨江南,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10

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攻城拔寨,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遇到坚城,为什么不绕城而过呢?

古代战争,属于冷兵器时代,和现在的战争,有一些区别,不过很多方面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比如人员、装备、后勤等等。那么,现在战争,经常有部队孤军深入,而古代都是慢慢攻城拔寨呢?


第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兵团作战,需要充足的后勤保障,而古时,运输工具落后,都是通过牛车、马车等工具运粮,如果绕城而过,势必给后面的后勤补给线造成巨大的威胁。

第二、冷兵器时代,守城容易攻城难,一般城里可以屯兵几万,甚至几十万,如果不拔掉,扫清障碍,绕城而过的话,极易被敌方前后夹击,如果分兵围城,又势必减少己方的力量。

第三、古代,城堡作为部队休整、粮草囤积的主要场地,攻下城池,可以得到补给,休整部队,如果在野外驻军,极易被攻击,又给补给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