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2020-11-18 19:32阅读(59)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且不用看古代,你去西安北门看看城墙上1926镇嵩军围城十个月留下的炮弹坑,他们为什么不炸城门呢?护城河足足十几米宽,你要:-攻

1

且不用看古代,你去西安北门看看城墙上1926镇嵩军围城十个月留下的炮弹坑,他们为什么不炸城门呢?护城河足足十几米宽,你要靠近,就要面对三面长枪短炮的围攻,就是给你炸开了,进去了,也只是进了瓮成,瓮中捉鳖知道吧,进了翁城就要面对四面居高临下的长枪短炮,城墙可不是农村的院墙,别说跑马,并排跑十匹马都不嫌挤,底围更是二十多米宽的夯土芯加青砖面,真不是你想炸就能炸开的,我不禁又想起来一个电视剧里的镜头,大侠从城墙顶一个翻身跳下去,别的我不知道,你从西安城墙跳下去绝对死的翘翘的,不存在半条命一说

2

古代城门都有护城河,宽如许,非要登临护城板才能跨进城楼。那时火药也没运用自如。所以一般以困城和坚守来攻防。

张飞攻,严颜守。最后张飞用计引蛇出动,在外包围严颜,义释严颜后,严颜主动为张飞游说老部下,一路轻松过关。

3

古代攻城不炸城门原因很简单,就是炸城门不利于后续突破。

早在部落时期,为了保护本部落的财物和人口安全,就已经出现了城郭。像河南安阳后屯的龙山文化遗址周围,就有一圈土围墙,这也是早期城堡的雏形。而同属龙山文化的包头阿善遗址,已经出现了石围墙。

到了商周时期,城池已经日趋完善。特别是在周朝时期,为了防止已经发展起来的狄、戎等部落的进攻,西周及其诸侯们修建了大量的城池,以保卫自身。因此到春秋战国时期,攻城战已经非常普及。

而古代攻城的方式主要三种,即“傅”、“临”和“门”:

所谓“”,就是指攻城方用钩援等器具攀登城墙;“”是指用土、石、柴草等填平护城河,然后在靠近城墙的地方堆起比城墙高的土台,或者用高大的临车居高临下攻击守军;而“”指的就是用冲车等器具攻击城门。

在这三种方法中,“”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则太耗费时间,相对来说,城门要比城墙薄弱,而且和城门相连的通常是平坦大道,利于展开兵力和破城以后扩大战果,所以往往以攻击城门的“”最为常见。

比如《左传》就记载了在襄公十年“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说的就是鲁国士兵趁偪阳人出城劫粮之机冲进逼阳城。宋代守城专家陈规在总结德安防御战心得时,提到敌军每次攻城都会以城门为目标。

也正因为如此,古人也非常重视城门的防御,比如在城门上增设城楼或者是箭楼,加强城门附近的火力,或者是修筑瓮城和护门墙,以增加城门的纵深防御。

在火药出现以后,攻城方式又多了一种,那就是挖掘地道到城墙下面,使用火药爆破炸塌城墙,然后大军冲被炸塌的地方攻入城内。不过在使用爆破战术时,一般选择的是靠近城门的城墙,而不是城门本身。像太平军攻打南京时,就是在仪凤门附近的城墙实施爆破。这主要考虑的就是为了利于后续扩大战果。

前面已经提到了,选择城门为主要攻击目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入城的大路是和城门直接相通,城门后面也是一座城市的主要干道。如果攻破城门,那么后续部队进城和扩大战果都比较容易。

如果以城门为爆破目标,那么固然可以炸开缺口,但是倒塌的城门、城楼势必会堵塞大道,不利于部队进城。

所以攻击方才会选择靠近城门的地方打开缺口,这样先头部队进城以后可以马上抢占城门,利于后续部队突破。

4

古代攻城为何不先炸城门,原因有二:

一是想不到,二是难靠近。

下面分说一说。

先说想不到。窗户纸不捅破之前,永远不知道窗外的世界。

当火药出现以后,如何运用火药,这就如隔了层窗户纸。人们能想到用火药来制爆竹烟花。制突火枪、鸟铳,就是想不到用来捆扎炸药包炸城门、炸城墙。

一定要等某天才出现,第一个吃了螃蟹后,后来人才群起效仿之。

难靠近。古代攻城战,城门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靠近的。

这就要细说一下古代的攻城与守城的战术原则了。

攻城之前,先毁城门,那是个非常不现实的想法。

原因如以下:

如果守军足够强,兵力足够多,又战意坚决。那么就必定要在城外四里左右,择地形筑坚垒,设別寨。还要在城傍深挖壕沟,立起硬寨。并分派精锐劲兵驻守。

当敌军攻城,寨中驻军出兵袭敌侧背。当敌军攻寨,城中守军出精兵策应支援。这就兵法中的犄角之势。

所以,攻城部队在接近城门之前,先要扫清城外与城傍的屯兵点与坚固防御工事。否则,就根本碰不着城门。

而攻城之前的外围战,必定是一场坚苦卓绝的战斗。有时候,几个月的激战都打不下来,也属常事。

如果外围不扫清,攻城部队就贸然对主城发起攻击,那么侧背安全就得不到保证。

这样,能否靠近城池都是个问题,想炸城门,想都別想!

还很有可能,会顿兵于坚城下,挨一个腹背受敌之势,而导致全军溃败。

《六韬,豹韬》突战第二【原文】关于守城的论述。

  • 武王曰:敌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 太公曰:谨侯敌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別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弓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若至,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我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 武王曰:善哉!

由上可知,要想未战而先接近城门,然后毁门,犹如白日做梦。

上面说的,是守军有充足兵力的情况。

那么,如果守军兵力不足,但战意仍坚决,那又会怎么守?攻城部队能否未战先摧毁城门?

回答是,仍然绝不可能做到未战先毁门!

若守军兵力不足,须集中力量于城中守备,无法在城傍立寨。

那么必会有以下措施布置城门防御。

(1)必会用砖石或麻袋装土堵死城门。

(2)在城门内侧筑好艰固工事,备好塞门刀车等等防御器械。以防止敌军破门而入。

(3)凡不堵死的城门,皆是内有瓮城,瓮者,瓮中捉鳖也。

此时,守军反倒是希望敌军破门入城,放进一二千人,然后,外城门千斤石一落,将敌堵于瓮城之中,四面居高临下弓弩齐发,滚木擂石一顿砸,入城之敌,必死无疑。

所以,凡是攻城战,在城头守军有生力量没有被消灭与驱逐之前,是绝不能入城的。

古代战争,同样要抢占制高点。制高点没抢着,就冒险麾兵入城的,都是不懂打仗的饭桶将军,那是必败无疑的。

那么,攻城战该怎么打呢?

古代攻城战的标准程序如下

(1)扫清城池外围。将守军布置在城外数里的別寨一一攻克。并派出斥候,查明百里内敌情,判明敌军有无援兵,并安排好阻击兵力,拦阻可能来援之敌。

若攻坚城未克,敌军又大举来袭我后路。那就是兵法中的”陷万死之地”兵家大忌了。

所以,攻城,兵力优势至少也必须在守军的三倍以上,这是最起码的。

(2)外围扫清,敌情查明。那就要麾动大军围城。攻城部队首先要在距城四五里处扎营。

扎营绝不可马虎,为防城中守军突袭,营地同样要深沟坚垒,严加戒备。

  • 三国孙权攻合肥,吴军自持兵多,营垒防御不严,就让张辽打了个突袭,导致全军士气受挫,攻城失败,无功而返。

围城也有讲究,要围三厥一,留条活路给守军,再以兵威临之,并伏兵于缺口。让守军战意不坚,弃城而走时,伏兵杀出,野战歼敌,一击而收全功。

(3)攻城部队营垒已筑成,守备已固,就要分兵去采石伐木,由随军工匠制造攻城器械。云梯冲车弩砲这种攻城器械,体积庞大,绝不可能带着行军的。都是营地扎稳之后,现地取材制作。

而古代军队,按《六韬》记载,每万人之军,编工匠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负责军械整修制作的。

《六韬》虎韬.军用第一。

  • 【太公曰: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大数也。】

以上诸事俱备,没十天半月,根本就完不成。

必须一切就绪后,方可正式发起攻城战。而攻城战之核心,首先就是弩砲矢石如雨,以火力掩护突击队登城。

先清除城头守军有生力量,抢下制高点,方可破门。否则,就是进去送死。

三国诸葛亮,在阳平关以空城示敌,司马懿为何不敢攻?

如此一看,也就一切释然了吧!

攻城战,绝不是部队到了城下,就能立即进攻的。

也绝不是如下图般,随便搭个梯子就能蚁附攀爬攻城的。

而未战先炸城门,先別说古人的炸药效果如何,就算炸了,那也是想一想容易,做起来千难万难!

图来自网络

5

【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想让火炮轰开城门,首先火炮的射程要远,至少要在弓箭涉及范围之外,另外火力要猛,否则轰不开。一直到明代早期,火炮还没有这样的能力。

看了几个回答 ,觉得没回答到点子上。我们还是用几个案例来说明吧。

一:明末清初骑兵保护下的火炮成为攻城利器

见惯了现代火炮的人,看到古代城墙,很自然的想到用火炮轰大门。但是古代并没有那么厉害的火炮,至少在明代早期这样的记载还几乎没有。



明朝未年,明军为了对付后金,在孙元化的主持下大力发展火炮,这才使火炮轰大门有了可能。说起来可笑,明军缺少骑兵的保护,每次主动出击都被挫败,连轰清军城门的机会都没有,最多是在城墙上向清军开炮。真正的炮轰城门的事,都是清军缴获了明军火炮之后,拿来轰明军、农民军的城门。


比如李自成守潼关,受到清军火炮的轰击,损失很大。史可法守扬州的时候,清军用火炮轰开大门,攻入城内。阎应元守嘉定的时候,清军用大炮轰倒城墙东北角



看明末清初历史,骑兵是清军的战斗根本,而火炮则是攻城利器,反观关内的明军队,骑兵不多,几乎没有火炮。所以明军攻城,往往几月不下,最终被清军援军击败;而清军攻城,集中炮火攻城,往往比较顺利。是不是觉得有点出乎意料。


二:李自成曾经试验用火药炸城墙,很有代表性。

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占领了河南的大部分区域,还击败了傅宗龙和杨文岳的东西联军。他趁胜攻打开封,这是他第二次攻打开封。这次他信心满满,因为他计划城墙脚下挖个大洞,然后埋炸药,炸开城墙。

应该说这个方法很大胆,也很有创意,若是成功了,将使中国人使用炸药的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可惜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城墙没倒,反而是守在外围的农民军被击伤了不少。李自成郁闷的撤军了。

从这件事推测,明末的新式火炮用在边塞,河南这样的腹地没有,所以李自成并没有缴获火炮,但是缴获了不少的火药。

明军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火药炸城墙,用现在高中生的知识也应该知道,把火药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口不要敞开太大,这样才会有良好的爆破效果。但是当时的农民军似乎不太懂,一次失败之后,不是总结叫教训,改进方法后继续进行,而是放弃了这种攻城方法。白白浪费了这种科技。

从这事可以断定,在崇祯十四年之前,没有大规模使用火炮轰开城门、城墙的案例。否则他们早用了。



6

难呀!要知道古代的城墙达三层楼高,城门楼尤其高大厚实,打仗时门洞以土堆的严严实实的,城外还有宽阔的护城河,所以很难冒着枪林弹雨去炸城门。

而冷兵器时代由于缺乏攻坚利器,攻城就更难了,蜀汉第二次北伐时的陈仓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魏将郝昭仅以千余兵力防守陈仓城,诸葛亮以数万大军攻城,二十余日城未破,蜀军损失惨重,诸葛亮只得下令退兵。

当然三国时期没有大炮,所以诸葛亮不可能用炮轰城门,但是即使明清时期有了大炮,也同样轰不了,因为同时代攻守双方的武器往往都差不多,守城一方若将大炮摆在城墙上,射程会比攻城一方的大炮更远,所以攻城的一方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正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时,为了避免承受更大的损失,双方谁也不主动发动进攻,湘军在进攻太平军占领的城市时,一般是先挖壕沟围城,以守为攻,逼迫城内缺粮的太平军主动向外进攻,这样攻守反转,太平军的损失很大,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更是擅长这种战术,故有“曾铁桶”之称。

总之在重炮出现之前,进攻方是很难直接炸毁城门的,相比于炸城门,反而挖地道炸城墙效果会更好,因为城墙反而比城门楼要薄弱,1861年9月5日,湘军就是以挖地道埋炸药的方法炸开了安庆城墙,从而攻陷了安庆 。

7

古代,资源不比当今。夺城是为了占据和利用此城。炸城容易或不容易尚且不论,为夺城而炸城门,夺后再修,费力不讨好,还容易被敌反攻收复。炸,也曾有个案例。不过,毁灭性的胜败,不可取。正如孙子兵法中少有毁灭性的军事方式。

8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因为古代使用的炸药是黑色炸药。

  • 黑色炸药是由“一硫二硝三木炭”混合而成。
  • 黄色炸药的化学本质是三硝基甲苯,是一种化合物。

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黄色炸药非常稳定,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摩擦它,摔打它,甚至明火去燃烧它,它都不会爆炸。

除非使用专用导火索或者引爆器才可以引爆它。


黑色炸药则不同,无论是撞击,还是轻微的摩擦,不小心摔到地上,稍微一点的火星,黑色火药都会大爆炸。

同样的要想让他不爆炸,也很简单,一盆水足矣。

就算是爆炸了,黑色炸药的爆炸力和黄色炸药的爆炸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天上地下也!

至于导火索?

古代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导火索的,无非纸捻子包着黑色炸药而已,太长的话,不用敌人去破坏,一股小风,也许自己就灭了;一不小心,也许就搞断了。

这种现象,在我们春节放鞭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

所以说,我们经常在文艺作品上看见的那种抱着炸药包冲锋的场面,在古代是不会出现的,不是古代的战士不给力,是炸药不给力,是导火索不给力。

明朝之前,根本没有炮!

至于明清两朝使用的“红夷大炮”。

炮弹倒是挺重,有的重达20多斤,但是都不是开花弹,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具有巨大爆炸力的炮弹。

而是由石头、铸铁制成的球形实心弹。


装药的程序是先装火药,再装石蛋或者铁蛋。

放炮的时候,点着导火线,引爆炸药,炸药爆炸推出实心弹,砸向敌人!
重要的事说三遍。

是砸!是砸!是砸!

想象一下,20斤的铁球固然不小,但也不可能能把城墙砸塌啊!

砸人倒是可以一砸一大片!


9

想炸城,有两种条件,一是距离近,二是有足够射程的火药。

首先,距离近,可以人为投炸药,而这意味着要进入城楼上敌方的箭矢射程之内,城楼上几轮箭雨过去,捱不过去的,死了,捱过去,就是士兵们拿命换来的机会,无论哪一种,都是人肉靶子,伤亡惨重。

其次,如果用火药投射,那就要看火药技术,投射技术,那时候还没那么精准,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炸死了。

10

华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更是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经历了几十个朝代的转换更替,而朝代的覆灭和新生,基本都是伴随着战争的发生。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却是人类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战争并不是只有坏处,战争的发生也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且古代打仗也给现在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化。

但是我们看历史或者历史相关影视剧的时候,古代攻城略地的时候,一般都是一个梯子摆在城墙前,一个个士兵先爬上去攻城杀敌。或者是一些攻城器械去爬上城墙去攻城。为什么不直接将城门给攻破呢?只要城门开了岂不是更有利吗?

首先在古代是没有现今发达的科技,属于冷兵器时期,在攻城的时候只能使用攻城车,就是影视剧中那么大家伙,有车轮和一个尖尖的大木头组合,用来撞门。

而这个攻城车我们也能看出来是个大家伙,需要多人来操作,并且很笨重,而城门前的一般都是有护城河的,或者那种吊桥类似的装置,只有一条路可走,并且很窄,要想冲到大门前很难,而且还是个活靶子。

而城墙是很长一段,范围大,都是突破口,容易找到一个缺口攻上去,而城门只有一个,对方也会严加防范的。这样下来其实攻城门的人死亡程度不比爬梯死亡人数少。

而且攻城门谁也不知道撞多少下才能撞开,目标是很迷茫的,不清晰,容易有抵抗情绪,而城墙只有爬上去杀了对方就能冲去,目标明确,战士可以直观的看到希望和结果,虽然前期死亡较大,但是对方也有疲劳的时候,而城墙上面也是比较窄的,容纳不了太多人。不容易补充兵力,在全力被进攻的时候,还是相对容易攻破的。

而此时在看城门,那种没有吊桥的城门还好些,要是有吊桥的城门,首先要把吊桥放下来,而吊桥一般是铁链做的,不容易破坏,只有打上城墙才能放下吊桥。即便是没有吊桥的城门,也是很难攻破的。

城门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使用冲城车才行,如果对方城墙上有弓箭手的话,还没有交战,这些推车的士兵就早已牺牲了。而城门一般一面只有一个,相当于活靶子,更是对方重点照顾对象。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城门都是放在最后才进攻的。

那么此时就有人会问,在古代,大部分建筑是用木头做的。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为什么攻城时不直接火烧城门呢?

用火烧呢,不怎么现实,同样也是需要人把货源带过去才行,或者是油等物品,如果还没过去就被打死了,那岂不是还会影响己方进攻吗,油洒了一地,起火了就麻烦了,那么此时就需要火器才能让城门或者城墙着火,但是古代火炮、火药还没有普及。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结果。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民间运用火药,但是此时一般就是民用的。

直到唐代火药转化为炸药,才被用于军事,那么唐朝之前火药的不现实,在唐代,我国已发明火药(黑色炸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

但是它必须用明火点燃,爆炸力也不大。宋朝时期发明除了火器火枪等物件,在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朝还有专门的火器军队,比如:神机营,火枪、火炮都有,规模5000人左右。

随着火药的出现,炸塌城墙或用火炮轰塌城墙也可以允许大部队入城,但总之还是走城门最方便。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城门是城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相比于厚实的城墙,城门就是一道木板。

而对方必定是最为重视的,肯定严加防范。城门楼上会有重兵把守,守城门的将士们会利用石头,弓箭,甚至于火烧,泼热油等方式来防御。比起城墙更是重点防御对象。

在说古人实在实战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毕竟比起纸上谈兵是挺实用。定然是考虑这个因素,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门,不过火烧城门成功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不实用。

即使退一步说城门烧着了,城内的人可以用石块、等东西给堵上,甚至直接把把城门封死,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

还有一些防护措施,在城门后加装千斤顶,在影视剧中我们也有看到过。而千斤顶是金属做的,算烧了城门,千斤闸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被烧化,撞毁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所以古人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门,用攻城器械爬城墙,甚至于挖地道。

而主城门作为一座城池的防守重点,守城方必定会对主城门严加死守。在真实的战争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门都很艰难,更别提火烧城门了。


大家认为呢?有什么不同的简介和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