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脑分水岭梗死症状及发病原因 脑分水岭梗死如何预防

脑分水岭梗死症状及发病原因 脑分水岭梗死如何预防

2020-03-29 04:20阅读(62)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watershedinfarction,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脑分水岭梗死多数

1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watershedinfarction,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脑分水岭梗死多数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类型,因其有相对特殊的特点,在此进行单独介绍。

2

流行病学

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141.8/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为1.3∶1~1.7∶1。

1990年张葆樽等进行的580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15.61/10万,患病率为256.94/10万,死亡率为81.33/10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脑分水岭梗死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CWSI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常见的几种类型如下。

1、皮质前型

大脑前动脉(ACA)与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顶叶,呈带状或楔形;

2、皮质后型

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角回和顶叶后部,此型最常见;

3、皮质上型

ACA/MCA/PCA皮质支供血区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中回,中央前、后回上部,顶上小叶和枕叶上部;

4、皮质下前型

ACA皮质支与回返支、MCA的皮质支与豆纹动脉或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呈条索状;

5、皮质下上型

脉络膜动脉与MCA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体旁,沿尾状核体外侧呈条索状前后走行;

6、皮质下外侧型

豆纹动脉与岛叶动脉之间的分水岭,位于壳核外侧和脑岛之间。少见的CWSI类型有小脑分水岭梗死和脑干的分水岭梗死等。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目前不甚明了,以下因素可能与脑分水岭脑梗死有关,如发作性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微栓塞、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发作性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和血管微栓塞更为重要,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

1、低血压?

脑血液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而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代谢活动特别旺盛,对能量需求最高,而且脑组织几乎无氧和葡萄糖的贮备,能量完全由循环血流连续供应。当循环血压下降或循环血量突然减少,例如服用降压药物剂量过大或不合适时,容易导致血压短时间内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尤其是两大脑动脉交界区域极易缺血,即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基础病因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发作、过分降压治疗及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表现为在分水岭区脑梗死灶。???

2、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多数病变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当狭窄达正常管腔的50%以上时,血管远端的压力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及不健全的侧支循环容易导致脑分水岭梗死发生。???

3、血管微栓塞?

栓子来源于心脏附壁血栓、大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栓子、胆固醇结晶、脂肪栓子、癌瘤栓子等,可选择性地进入脑表面动脉,造成分水岭区终末血管缺血,持续一定的时间和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发生。???

4、心脏疾患和血流变学变化?

疾病可造成的脑灌注压降低或附壁血栓选择性进入分水岭区终血管,导致脑分水岭梗死。血流变学变化亦在脑分水岭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是血黏度及血细胞比容增高均易致脑分水岭梗死。???

5、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

后交通动脉连接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是Willis环前后半环的通路,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后,患者脑灌注依赖来源于另一侧的侧支血流,主要通过Willis环动脉完成。据报道,如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mm,则可保护脑灌注,避免发生脑分水岭梗死,如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mm或缺如,容易发生脑分水岭梗死。???

6、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发生较迟,在40岁以后才出现斑块。病变以Willis环和大脑中动脉最显著。据近年来报道,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颅内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相当常见,可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斑块内出血、溃疡及附壁血栓形成。由于脑动脉管腔狭窄,脑组织因长期供血不足,容易发生脑萎缩。严重的脑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高度狭窄,致使脑供血不足,尤其是在分水岭区更为明显。??

7、其他病因?

①血脂增高: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容易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度增加,导致脑梗死形成。

②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引起微血管病变,也可以引起大血管病变,这些改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障碍,脂蛋白代谢异常,免疫异常和平滑肌受损,从而促发缺血性脑血管病。

5

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前可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冠心病等,部分患者有TIA发作史。皮质前型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额叶症状,如精神障碍、强握反射等,优势半球受累有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皮质后型以偏盲最常见,可有皮质感觉障碍、轻偏瘫等,优势半球受累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有体象障碍。皮质下型可累及基底节、内囊及侧脑室体部等,主要表现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后循环分水岭梗死主要发生于小脑交界区,多在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之间,表现为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脑干的分水岭梗死常见于脑桥被盖部和基底部连接处的内侧区,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及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等。

6

并发症

由于分水岭梗死的患者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所以多合并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心脏病的临床表现等。

7

实验室检查

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有高血脂,血细胞比容增高,血糖增高等异常。

8

诊断要点

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显示在相应分水岭区存在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常可以确诊。

9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多在活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数有高血压病史而且血压波动较大,起病急,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较多见,脑CT扫描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肿瘤

缓慢进展型脑梗死,注意与脑肿瘤鉴别,原发脑肿瘤发病缓慢,脑转移肿瘤发病有时与急性脑血管病相似,应及时做脑CT扫描,如果脑肿瘤与脑梗死不能鉴别,最好做脑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3、其他

注意与其他类型脑梗死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汁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

2、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可能引起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如颈动脉疾病和心脏病、医源性低血压、水与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等。

3、脑水肿的治疗

合理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因为部分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近期可能有不合理降压,导致血压过低,脑供血相对不足,如过度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容易使血容量减少,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所以应根据病情,合理应用。一般也是选用渗透性利尿药,20%甘露醇高渗溶液,对脑梗死范围大并伴有病灶周围脑水肿,疗效较好,同时甘露醇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依病情可选用20%甘露醇,快速静注,对于老年患者、长期高血压患者有肾功能损害的或肾功能欠佳的患者,应控制用量。

也可选用10%甘果糖(甘油果糖)。甘油能参与能量代谢和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甘果糖(甘油果糖)注射液降颅压高峰出现时间比甘露醇晚,持续时间比甘露醇长约2h,并且无反跳现象,对肾功能损害少和对电解质平衡干扰少的特点,更适用于慢性高颅压、肾功能不全或需要较长时间脱水的患者。利尿性脱水剂如速尿可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也可给予地塞米松,以减轻脑水肿,特别是血管源性脑水肿。

4、溶栓治疗

由于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脑血栓形成不同,脑分水岭梗死发生机制中最主要原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等3方面,动脉粥样硬化为重要的基础病因,所以一般不进行溶栓治疗。但可根据血液检测指标应用比较缓和的蛇毒类药物治疗,如去纤酶(降纤酶)注射剂。能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过性及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5、抗凝治疗

合理应用可防止脑梗死的进一步形成或加重,常用的有肠溶阿司匹林,其他药物尚有华法林(华法令)、醋硝香豆素(新抗凝片)等。

6、急性期血压的调控

由于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多与体循环低血压有关,一定要认真对待血压。对于脑分水岭梗死的血压调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主张应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在急性期的血压不高或稍低时,可考虑给予适当的升压药物,或及时补充液体,以保证脑的血液供应,防止病情的加重。对于血压稍增高的,大部分患者无须急于进行降血压治疗,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降压应缓慢进行,一般第1个24h使平均血压降低10%~20%为宜。如急速大幅度的降压必然加重脑缺血损害的后果。降压要平稳,尽量避免血压波动,最好使血压在24h内维持稳定,对于缓解病情和防止复发有意义。同时,要注意靶器官的保护性治疗。如出现低血压,血容量不足是常见原因,必须及时纠正,以保证脑的灌流。一般可将血压逐渐升高2.66kPa(20mmHg)左右。也可选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参麦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总之,血压的调控应视个体化进行。

7、神经保护剂

神经保护剂具有脑保护作用,可考虑应用。临床上常用的有:①钙通道阻滞药:尼莫地平、尼莫地平(尼莫通)、桂利嗪(脑益嗪)。低血压者和颅内压增高者慎用。②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如镁离子盐。③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甘露醇、CuZn-SOD、Mn-SOD。④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NTF)、NGF转化生长因子(TGFS)等。⑤神经节苷脂。

8、脑代谢赋活剂

常用的有脑活素、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

9、高压氧治疗

能迅速有效地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能有常压下氧无法达到的治疗作用,使严重缺氧的脑细胞重新恢复功能。

高压氧能提高氧分压、增加氧从毛细血管向细胞的弥散能力;高压氧能使正常脑血管收缩,增加了病变部位脑血流灌注。高压氧能使脑组织有氧代谢增强,无氧代谢减少,能量产生增多,加速酸性代谢物的清除,为神经组织的再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物质基础。同时,高压氧能使血液的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减少,能促进血栓溶解吸收,改善了微循环的状态,有利于缺氧脑区血液循环的恢复。高压氧下还能使颈动脉血流减少,椎动脉血流增加,以保证网状结构系统和脑干的血流量,有利于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提高脑干上升性网状结构的兴奋性,有利于促使昏迷患者的苏醒和生命功能的维持。

10、血液稀释疗法

血液稀释治疗能迅速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促进缺血区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原及激活的凝血因子,同时减少红细胞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故而能改善脑微循环,改善脑缺血区氧供。如果血容量不足时,应用高容积治疗较好,如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可增加脑血流量。

11、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可考虑作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成形术。

12、康复治疗

宜早期开始,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教育,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配合医疗和康复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同时辅以针灸、按摩、理疗等,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并且应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进食、洗脸和刷牙等。

(二)预后

预后较好,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但如低灌注未得到及时纠正,则容易成为进展性卒中,病情逐渐加重。

11

日常护理

1、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加强巡视,及时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指导和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如厕或使用便器、更衣及沐浴等,更衣时注意先穿患侧、先脱健侧。做好皮肤护理,帮助患者每2h翻身一次,瘫痪一侧受压时间间隔应更短,保持床单位整洁,防止压疮和泌尿系感染。做好口腔护理,防止肺部感染。

2、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者,进食前应注意休息。稀薄液体容易导致误吸,故可给予软食、糊状的黏稠食物,放在舌根处喂食。为预防食管反流,进食后应保持坐立位半小时以上。有营养障碍者,必要时可给予鼻饲。

3、药物护理

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注意药物剂量,监测凝血功能,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口服阿司匹林患者应注意有无黑便情况;应用甘露醇时警惕肾脏损害,使用血管扩张药尤其是尼莫地平时,监测血压变化。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尤其要重视对TIA的处理。

4、康复护理

康复应与治疗并进,目标是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急性期,康复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1)指导体位正确摆放:上肢应注意肩外展、肘伸直、腕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应注意用沙袋抵住大腿外侧以免髋外展、外旋,膝关节稍屈曲,足背屈与小腿成直角。可交替采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

(2)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置,加强关节被动和主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变形而影响正常功能。注意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在无疼痛状况下,应进行关节最大活动范围的运动。

(3)指导患者床上翻身、移动、桥式运动的技巧,训练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以及进行自理活动和患肢锻炼的方法,并教会家属如何配合协助患者。

(4)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并预防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

5、安全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床边要有护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或其他障碍物。呼叫器应放于床头患者随手可及处;穿着防滑的软橡胶底鞋;护士行走时不要在其身旁擦过或在其面前穿过,同时避免突然呼唤患者,以免分散其注意力;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可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保证有人陪伴,防止受伤。夜间起床时要注意三个半分钟,即“平躺半分钟、床上静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床沿静坐半分钟”,再下床活动。

6、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因偏瘫致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恢复较慢、后遗症较多等问题,常易产生自卑、消极、急躁等心理。护士应主动关心和了解患者的感受,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组织病友之间进行交流,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12

防治措施

1、应加强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和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2、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

3、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