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枕骨大孔区畸形症状及发病原因 枕骨大孔区畸形如何预防

枕骨大孔区畸形症状及发病原因 枕骨大孔区畸形如何预防

2020-03-29 03:41阅读(64)

枕骨大孔区畸形(malformationofgreatoccipitalforamen)是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区及上颈椎的畸形,伴有或不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在胚胎发育、神经管闭合过程

1
枕骨大孔区畸形(malformationofgreatoccipitalforamen)是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区及上颈椎的畸形,伴有或不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在胚胎发育、神经管闭合过程中,此处闭合最晚,故此区最容易发生先天性畸形。枕骨大孔区畸形分为下列几种:扁平颅底、颅底凹陷症、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枕融合、颈椎融合、寰枢椎融合、寰枢椎脱位等。临床上常见的是扁平颅底、颅底凹陷症、小脑扁桃体下疝及颈椎融合,它们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存在。扁平颅底常与颅底凹陷症合并存在,且单纯扁平颅底无须治疗。

2

流行病学

1、颅底凹陷症

颅底凹陷症占枕骨大孔区畸形的90%以上,最早在1790年由Ackerman首先记载,占神经外科入院病人的1.9%。颅底陷入多见于10岁以上的青少年,以10~30岁最多见,有时亦可在40~50岁才发病,少数发生在老年人。本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2。

2、小脑扁桃体下疝

目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本病起病缓慢,女性多于男性;年龄13~68岁,平均38岁。Ⅰ型多见于儿童及成人,Ⅱ型多见于婴儿,Ⅲ型多见于新生儿期,Ⅳ型常于婴儿期发病。

3、颈椎融合

本病征首先由Haller于1843年描述,1912年由Klippel-Feil又做了进一步的详细报道。国内1986年项罗以、1987年张沪生各报道1例,以后有一组16例的报道。本畸形少见。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小脑扁桃体下疝

有学者将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分为4型。

(1)Ⅰ型,小脑扁桃体向下移至椎管内,低于枕骨大孔平面5mm以上。

(2)Ⅱ型,小脑下蚓部、脑桥下部及延髓下移,第四脑室延长。

(3)Ⅲ型,ChiariⅠ型伴有低枕部或高颈部脑膜脑膨出。

(4)Ⅳ型,伴严重小脑发育不良。

2、颈椎融合

本病临床上分为3型。

(1)Ⅰ型,为多个颈椎及上胸椎广泛融合。

(2)Ⅱ型,仅有1~2个椎体融合,可伴其他畸形。

(3)Ⅲ型,有颈椎融合及下胸椎和腰椎融合。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颅底凹陷症

本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最常见,为先天发育异常,与遗传有关,可呈AD遗传。继发性较少见,可由于佝偻病、骨软化症、畸形性骨炎(Paget病)、成骨不全、类风湿关节炎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引起。

2、小脑扁桃体下疝

本病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较为公认的观点是,胚胎时期中胚层体节枕骨发育不良,颅后窝容积狭小,使出生后正常发育的后脑结构过度拥挤而疝入椎管内。本病大多数为散发,也有家族聚集倾向,可呈AD遗传。Milhorat等报道364例Chiari?Ⅰ型畸形中有21例为家族性发病。

3、颈椎融合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多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颈椎分节缺陷所致。

5

症状

1、颅底凹陷症

病情进展缓慢,首发症状多为颈神经根刺激征和小脑症,常见的合并畸形有寰枕融合、小脑扁桃体下疝、颈椎融合、脊髓空洞、颈椎脱位等。

本病的外貌特征有:颈项短粗,后发际低,部分有颅形不正,面颊部及耳郭不对称,头颈偏斜。临床表现与畸形程度可不一致,根据畸形涉及结构的范围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有以下症状。

(1)颈神经根受累:颈枕部疼痛,上肢麻木、酸痛、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等。

(2)后组颅神经损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舌肌萎缩、言语不清等。

(3)颈髓及延髓受压:四肢无力或瘫痪、有锥体束征、感觉障碍、小便障碍等。

(4)小脑损害: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5)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

(6)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症、中脑导水管狭窄的表现。若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提示病情危重,甚至可发生枕骨大孔疝。

2、小脑扁桃体下疝

Ⅰ型最多见,其中无症状者占14%,有的直到成年或晚至50~60岁才有症状并非罕见。临床表现可有后组颅神经及颈神经受累,延髓及上颈髓受损,小脑损害及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本病常合并脊髓空洞症,发生率为20%~90%,两者关系密切,还可伴有枕骨大孔区其他畸形,脊髓脊膜膨出、脑积水等。

3、颈椎融合

本病有3个主要特征:颈短,后发际低和颈部活动受限,称为颈部三联症,三者齐全者约占52%。颈部极短者,头部似直接置于双肩之上,可见颈蹼,颈部旋转和侧偏受限明显。本病一般无症状,当合并其他枕骨大孔区畸形时可出现相应症状。也可因与融合椎体相邻的颈椎节段退行性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轻度外伤引起颈椎脱位压迫神经根和脊髓,产生相应症状。该病可合并多种发育畸形,具体如下。

(1)骨骼系统:颅底凹陷、寰枕融合、颈肋、脊柱侧凸或后凸、椎体裂、半椎体、隐性椎板裂、高肩胛症、颈肋等。

(2)神经系统:神经性耳聋、各种类型瘫痪、平衡失调、脑积水、智力低下等。

(3)眼部:外直肌麻痹、上斜视、水平性眼球震颤、视网膜及脉络膜萎缩,眼球后退等。

(4)心血管系统:主要是室间隔缺损,也有法洛四联症。

(5)泌尿生殖系统:隐睾、肾盂积水、异位肾、单侧肾缺如。

(6)消化系统:先天性巨结肠,消化道重复畸形。

(7)其他:面部不对称、唇腭裂、畸形手(足)等。

6

并发症

1、颅底凹陷症

原发性常合并其他畸形,如扁平颅底、中脑导水管闭锁、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脑积水、延髓和脊髓空洞症等。继发者有骨软化症、佝偻病、成骨不全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

2、小脑扁桃体下疝

常合并其他枕骨大孔区畸形和脊髓脊膜膨出缺陷。包括脊髓空洞症、颅骨脊椎融合畸形、基底凹陷症、蛛网膜粘连、硬脑膜束带、颈髓扭结、脑积水等;其他畸形包括多小脑回畸形、灰质异位、脊髓积水、中脑水管的胶质增生或分杈、四叠体beak-like畸形、颅顶骨内面凹陷、脊膜膨出、脊髓纵裂、第四脑室囊肿等。

3、颈椎融合

(1)肺通气障碍:因脊柱畸形常伴有胸廓异常,日久之后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降低,导致混合性通气障碍,损害肺功能。

(2)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症状系因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所致,可并发面神经麻痹、腹直肌麻痹、眼睑下垂等。

(3)心血管损害:先天性心脏病的外显率约25%,以室间隔缺损为常见,此外可有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肺静脉畸形引流等。并发耳聋的可有讲话和发音障碍。

(4)泌尿系损害:常见的泌尿系畸形有肾发育不全、马蹄肾、肾盂积水、肾异位等。患儿可死于肾脏疾病和尿毒症。

7

实验室检查

1、颅底凹陷症

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脑脊液检查一般无异常。

2、小脑扁桃体下疝

脑脊液检查:腰穿CSF压力较低,压颈实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但很少超过1g/L。腰穿应谨慎,伴颅内高压者禁做。

3、颈椎融合

一般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有肾功能损害的患儿尿液检查可有异常。

8

诊断要点

1、颅底凹陷症

本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早期诊断困难,根据患者的外貌特征,出现的枕骨大孔区综合征及X线片或CT检查可确诊。MRI或CT检查有利于进一步诊断、鉴别诊断。

2、小脑扁桃体下疝

根据临床出现后组颅神经、上部颈神经、延髓及上颈髓受损、小脑损害等表现,结合CT和MRI检查可诊断。

3、颈椎融合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颈椎X线片检查可确诊。尚应对本病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以发现其他合并畸形。

9

鉴别诊断

1、颅底凹陷症

本病应与脊髓空洞症、颈椎病、高颈段脊髓肿瘤、运动神经元病等鉴别。

2、小脑扁桃体下疝

本病须与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脑干及颅后窝肿瘤等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1、颅底凹陷症

颅底凹陷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临床症状轻微者可随访观察,防止头颈部外伤,或给予针灸、理疗等对症处理。临床症状明显者,特别是病情进行性发展或症状突然加重者,应予手术治疗,切除枕骨大孔区大部分畸形骨,解除对延髓、颈脊髓、后组颅神经和脑脊液通路的压迫,加固不稳定的寰枕和颈椎关节。

2、小脑扁桃体下疝

本病一般对症处理,对有明显延髓、上颈髓受压,小脑、颅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脑脊液循环障碍、颅高压者,应考虑手术,以解除压迫、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

3、颈椎融合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观察随诊,防止颈部外伤,避免颈部长期过多活动。单神经根受损者对症处理。脊髓受压损害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

(二)预后

颅底凹陷症和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病史越短,年纪越轻,手术效果越好,反之,疗效越差;颈椎融合在外力影响下可致血管神经损伤,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11

日常护理

1、术前护理

(1)加强保护,防止跌伤;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跌倒而加重病情。

(2)观察呼吸情况:枕大孔区畸形病人常伴有小脑扁桃体疝,可出现呼吸困难,手术后症状可立即改善。术前应注意观察并记录病入睡眠中呼吸的次数,以便术后了解手术效果。

2、术后护理

(1)卧位:平卧或侧卧位,用马蹄形沙袋固定头部。头部不可随意扭动;以免压迫延髓,危及生命。翻身时要轴线翻身。

(2)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变化,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及呼吸不规则时。应立即吸氧并报告医师,做好气管切开前的准备工作。

(3)脱水药物的使用:为防止脑干和颈部上段脊髓水肿,影响呼吸,需静脉快速输甘露醇。

(4)预防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病人痰多时应鼓励病人主动咳痰,粘稠不易咳出时可作雾化吸入或吸痰,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发生肺炎。枕部放置梅绵垫,防止压疮。翻身时必须保持轴线翻身,即头、颈、脊柱呈一条直线。

(5)功能锻炼:应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按摩肢体肌肉,维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肌肉萎缩,2周后病人可以下床活动,颈部以颈托固定,并有专人扶持,防止跌倒,活动要适量,循序渐进。

12

防治措施

主要是注意女性孕期、围生期保健防病及不能随意用药,防止先天性畸形儿的出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