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胸痹心痛症状及发病原因 胸痹心痛如何预防

胸痹心痛症状及发病原因 胸痹心痛如何预防

2020-03-29 02:40阅读(61)

胸痹心痛,中医病名,又可称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贯穿至背部,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息,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至

1
胸痹心痛,中医病名,又可称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贯穿至背部,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息,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至心痛贯穿至背,背痛贯穿到心。多与寒邪内侵、饮食、情绪、劳累、年老体弱有关。包含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等证型。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最为密切,亦包含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等伴随胸闷、心痛贯穿至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等症状者。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寒邪内侵

过食生冷寒凉食品,或长期在寒冷环境中生活,寒邪慢慢侵入经络,停留心胸,寒邪有收引特性,阻碍心胸气血运行,气机不通时发为疼痛。

2、饮食不良

过食肥甘厚味,或者嗜烟嗜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湿邪内生,进一步生出痰饮,痰湿阻塞经络,停留心胸,阻碍心胸气血运行,气机不通时发为疼痛。

3、情绪不调

过度思考忧虑,或压抑情绪,或愤怒。导致气停中焦,脾胃之气运行不畅,脾胃受损,或引起肝气郁结,气郁久而生火,加重脾胃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湿邪内生,进一步生出痰饮,痰湿阻塞经络,停留心胸,阻碍心胸气血运行,气机不通时发为疼痛。

4、劳累

劳累过度或大汗(汗来源于心之气血),都会损伤心之气血,日久心脉失养而疼痛。

5、年老体弱

人体气血随着人年龄增长而慢慢衰弱,日久阳气不足,心脉失养而疼痛。

5

症状

1、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呈刺痛或绞痛,痛处固定,夜间严重,心痛贯穿至背,背痛贯穿到心,疼痛可延伸至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2、气滞心胸证

心胸闷胀感,阵阵隐痛,痛处无固定,偶有叹气、生闷气或焦虑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脘部、腹部闷胀感,打嗝或矢气后舒服。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证

胸闷为主,伴轻微心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不愿动、乏力、吃饭不香、大便不成型,常咳吐痰液。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寒凝心脉证

突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突然变冷或突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低温低,严重者手足不温,出冷汗,胸闷,自觉气不够,心慌心烦,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证

心胸隐痛,时有时无,心慌心烦,自觉气不够,活动加重,伴不愿动、乏力、声息低、面色苍白、不自主的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心肾阴虚证

心痛憋闷,心慌心烦,盗汗,失眠,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7、心肾阳虚证

心慌心烦,胸痛,胸闷,自觉气不够,自汗,动则加重,面色苍白,精神差,怕冷,四肢不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目的在于测量血液中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和蛋白质水平,确定患者是否出现心脏病发作。

8

诊断要点

9

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与悬饮鉴别

二者均有胸痛,但胸痹心痛为胸部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心痛与胃脘痛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以其部位相近。胸痹心痛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心痛以闷痛为主,历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10

治疗

不同证型,治疗原则不同:心血瘀阻证的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气滞心胸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痰浊闭阻证的治疗原则为通阳泄浊,豁痰宣痹;寒凝心脉证的治疗原则为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气阴两虚证的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心肾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心肾阳虚证的治疗原则为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11

日常护理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