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先天性蔗糖酶-

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先天性蔗糖酶-

2020-03-29 01:41阅读(61)

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congenitaldeficiencyofsuraseandisomaltaseactivity)是一种因肠道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先天性缺乏所致的遗传性疾?3<?谟び锥??

1
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congenitaldeficiencyofsuraseandisomaltaseactivity)是一种因肠道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先天性缺乏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常表现为迁延性、慢性腹泻。

2

流行病学

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发病率很低,常见于婴幼儿,成年人也可发病,欧洲和美国人发病相对较高。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基因(SI)定位于3q26.1,已发现多种基因突变类型。

(二)发病机制

小肠黏膜刷状缘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导致患者食用的蔗糖或麦芽糖无法吸收,肠道细菌将这些双糖发酵,产生乳酸等有机酸及二氧化碳和氮气,未吸收的双糖还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引起腹胀肠鸣及腹泻。

5

症状

婴儿哺乳期正常,添加米糊和粥后开始出现腹泻。患儿一般以迁延性、慢性腹泻就诊,粪便有酸味,呈黄色稀水样或稀糊状,每天数次至10余次。严重者出现胃肠痉挛、腹胀、产气过多,以及水泻、脱水,生长曲线落后于同年龄儿童。在食物中去除蔗糖和淀粉后,症状在数日内好转。

6

并发症

常伴发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纠正营养缺乏,使用必要的代谢疗法。

7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有酸味、呈黄色稀水样或稀糊状。

2、口服蔗糖试验

口服蔗糖2g/kg,加水50ml于10分钟内口服,于服完后30、60、120和180分钟分别测血糖。葡萄糖激发试验方法同糖激发试验。服蔗糖后血糖水平升高<1.1mmol/L为糖吸收不良,服葡萄糖后血糖水平升高>1.4mmol/L为葡萄糖吸收正常。

3、基因检查

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基因突变检测。

4、其他

确诊需进行肠黏膜蔗糖和异麦芽糖酶的活性检测。

8

诊断要点

1、病史

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腹泻和蔗糖饮食不耐受史。若从食物中摄取淀粉后2~3天内腹泻停止,当再食入蔗糖时,又出现腹泻则可诊断。

2、负荷试验

在无腹泻的情况下,口服蔗糖(配成10%的溶液)2g/kg,然后在第1h内每20min测定血糖,第2h内每30min测定血糖,若为本病患者,其血糖低于1.12mmol/L。蔗糖负荷后2~12h出现水样腹泻。如果让患者口服葡萄糖和果糖后同样测定血糖,血糖正常上升。

3、酶活性测定

从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近端取黏膜活检标本,测定蔗糖酶活性可确诊。

9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和半乳糖酶缺乏症。除了做负荷试验鉴别外,测定相应的酶活性具有鉴别价值。

10

治疗

(一)治疗

1、禁食蔗糖

患儿通常在停奶粉、米糊、粥等含蔗糖和淀粉类食物,改为黄豆、猪肉糊喂养1~2天后粪便性状和次数可恢复正常。患儿还可选择其他食物,如不含糖的牛奶、动物或植粉蛋白。随着年龄增大,患者对米、面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提高。

2、服用蔗糖酶

可减轻患儿的腹泻和肠痉挛。

(二)预后

用无蔗糖食物可使腹泻治愈。随年龄增加,对蔗糖和异麦芽糖的耐受性不可能长期饮食控制。饮食控制良好者不会再发生腹泻,有正常的生长发育。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该病常见于婴幼儿,患儿家属往往由于担心患儿的病情而出现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家属首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年龄较大的患者家属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减轻心理负担,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

2、用药护理

遵医嘱服药,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执行,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滥用药物,以免引发不良事件。

3、饮食护理

日常生活中注意患者的饮食,采用不含蔗糖的食物,应避免大量的淀粉和糊精。蜂蜜、水果、糖浆、胡萝卜、甜菜、绿豆及甜薯也应避免。可用黄豆、猪肉糊喂养患儿,还可选择不加糖的牛奶、动植物蛋白,以满足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所需。

4、生活管理

腹泻的患儿,家属要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保证肛周清洁以免破溃感染,及时更换弄脏的衣裤。

5、复诊须知

患者定期在医院检查机体各项指标,按时随访,根据医生安排复查粪便等相关检查,评估病情是否好转。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