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胎粪性腹膜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胎粪性腹膜炎如何预防

胎粪性腹膜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胎粪性腹膜炎如何预防

2020-03-29 01:40阅读(61)

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peritonitis)是在胎儿期发生肠穿孔导致胎粪流入腹腔而引起的无菌性腹膜炎。在出生后短期内即出现腹膜炎和(或)肠梗阻症状,是新生儿及

1
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peritonitis)是在胎儿期发生肠穿孔导致胎粪流入腹腔而引起的无菌性腹膜炎。在出生后短期内即出现腹膜炎和(或)肠梗阻症状,是新生儿及婴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死率较高。

2

流行病学

约3500名新生儿中有1例胎粪性腹膜炎患者。本病经外科治疗及全身营养护理。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目前病死率仍高达30%,是新生儿严重急腹症之一。本病于1761年由Morgani首先报道。1943年Agerty等报告第1例术后存活的胎粪性腹膜炎患儿。1944年Neubauser描述了胎粪性腹膜炎X线表现。X线片发现腹腔内有钙化影。并将此作为该病的特征性诊断依据之一。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胎粪性腹膜炎是一种发生在子宫内的病理过程,含有各种消化酶的无菌胎粪,通过肠道的穿孔溢入腹腔内,引起严重的化学性和异物性腹膜反应,虽有大量液体渗出,但胎儿并不发生电解质失衡,因为母体通过胎盘产生代偿而维持平衡,因此,这种无菌性腹膜炎并不危及胎儿生命,妊娠继续进行。但因其导致胎儿肠梗阻,或穿孔愈合后形成的肠狭窄,可影响胎儿吞咽羊水,妊娠妇女可发生羊水过多。

导致胎儿肠穿孔的原因众多,机械性因素包括肠闭锁、肠狭窄、肠套叠、肠扭转、内疝等;肠壁局部血运障碍性因素包括胎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壁肌层缺损、肠系膜血管梗死,以及继发性肠穿孔(胎儿阑尾炎、憩室炎、肠重复畸形或溃疡穿孔)等;另有些病例的穿孔原因尚不清楚。在欧美,胎粪性肠梗阻伴有胰腺纤维囊性变是引起胎儿肠穿孔的常见原因,但在我国则罕见报道。

正常情况下,胎儿4个月时,末端回肠内已有胎粪聚集,5个月时到达直肠,此时或以后发生肠穿孔均可引起胎粪外溢而发病。如果肠穿孔发生在早期,则有可能自行愈合。

5

症状

1、新生儿肠梗阻型

出生时肠穿孔已愈合,存在粘连与钙化,但由于伴有肠闭锁或肠狭窄等,出现新生儿肠梗阻症状,发生胆汁性呕吐、腹胀。X线摄片显示肠管扩张和多个液平面,且有明显的钙化斑块。

2、局限性气腹型

出生时肠穿孔尚未愈合,但被纤维素粘连包裹着形成假性囊肿,内有液体和气体,可很快发展为局限性腹腔脓肿。临床症状与脓肿大小、感染程度及脓肿是否与肠道相通有关。表现为发热、腹胀、呕吐,但尚能进奶和排便,可出现肠梗阻或败血症症状,有腹壁红肿等感染体征。腹部平片可见局限气腹,膈下无气体,有时在假性囊壁上或腹腔其他部位可见散在钙化斑块。

3、游离气腹型

出生时肠穿孔仍存在,未能被粘连包裹,新生儿吞咽的气体、奶汁及胃肠道内分泌物进入腹腔,迅速发生细菌性腹膜炎及大量腹水,病情危重,呕吐、拒食、便秘、体温低下,呈中毒性休克,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腹胀如球,触之有捻发音,叩诊浊音。腹部平片显示巨大气液平横贯全腹,膈下大量积气,肝脏下垂,全腹部不透明,仅见少量肠道气体,钙化斑块可在腹腔任何部位。腹膜鞘状突未闭者,可有阴囊或阴唇水肿,甚至钙化斑块。

4、肠粘连-可能伴发肠梗阻型

出生时肠穿孔早已愈合,虽遗留有钙化灶及腹腔粘连,但无肠梗阻。部分病例可以终身无症状,仅在诊断其他疾病时由X线发现腹腔内钙化斑块。部分病例可在以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由于粘连索带所引起,多数发生在2~6月龄时,也有在2~3岁时发病。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升高。

2、腹腔穿刺液检查

腹膜炎型胎粪性腹膜炎并发腹水者行腹腔穿刺液检查,腹水为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

8

诊断要点

产前B超显示母亲羊水过多、胎儿肠道扩张及胎儿腹腔内钙化斑块,即可确诊。如生后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症状,腹部立侧位片显示有特征性的钙化阴影存在,亦可确诊。如果未见钙化影,也不能否定诊断,机械性肠梗阻、游离气腹及局限性气腹均可提示诊断。

9

鉴别诊断

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于生后7~10天发病,多见于未成熟儿,主要症状有发热、呕吐、腹胀、便血。腹部X线片无钙化斑可鉴别。

2、新生儿胃穿孔

病因不清,可能与新生儿胃酸偏高,胃内压增高及先天性胃壁发育缺陷有关。患儿于生后2~3天内发病,出现典型的新生儿腹膜炎的症状及体征,与腹膜炎型胎粪性腹膜炎极相似。X线片可见大量液气腹,其穿孔率占90%~100%,胎粪性腹膜炎气腹的出现率仅为50%左右,胃泡影多消失。

10

治疗

(一)治疗

如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原则上应尽可能采用非手术疗法,如临床表现为腹膜炎或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早手术治疗;如腹膜炎有极度腹胀时,应立即腹腔穿刺,常可抽到稠厚的绿色液和大量气体,以缓解腹胀而改善呼吸窘迫,同时进行充分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依据局部病理和全身具体情况而定,如找到穿孔部位,多数情况下,缝合风险大且困难,可行穿孔近端肠管的造瘘,如伴有肠闭锁等病变进行相应处理。如穿孔处未找到,可作单纯腹腔引流术。如系局限性气腹型,则以腹腔引流为主。如系粘连性肠梗阻,应以单纯分离松解粘连、解除梗阻为原则,对于钙化斑块不宜强行剥除,以免再发穿孔。如未能发现梗阻部位,可作捷径吻合术。遇肠管粘连成团而较局限者,情况允许可作肠切除术,亦可施行肠造瘘术。

(二)预后

胎粪性腹膜炎的死亡率甚高,虽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在30%~50%左右。绝大多数患儿因肠造瘘需要多次手术。一期肠吻合或保守治疗成功者仅占5%~10%左右。一旦临床治愈,一般并无症状。但因腹腔内仍遗留有广泛粘连,少数病例经常或偶尔有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出现,多数病例均可随年龄的增加而获治愈。腹腔内钙化灶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吸收,钙化影将不断紧缩、变小、变淡以致最后全部消失。

11

日常护理

1、术前护理

(1)按小儿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并注意引流物的性状及量。

(3)恒温箱保暖,防止发生硬肿症。

(4)加强呼吸管理,取头高侧卧位,酌情给氧。

(5)有计划及时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全身状况,准确记录出入。

(6)病情观察

①精神状态,哭声情况。

②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及四肢末梢循环情况。

③观察有无脱水症状如皮肤黏膜千燥,弹性差,囟门凹陷等。

④消化系统症状:呕吐、排便、肠鸣音及腹部情况等。

⑤观察有无硬肿症发生。

2、术后护理

(1)按小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麻醉清醒后予半卧位,定时翻身、拍背。

(3)持续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促进其消化功能的恢复。

(4)静脉输入高营养物质,预防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加强输液管理,以免外渗导致组织坏死。

(5)注意观察: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哭声,尿量(必要时每小时尿量),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排便等)及腹部情况等,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警惕水、电解质紊乱及肠道并发症发生。

(6)术后4~5天,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可进少量糖水;如无呕吐,再进流质或母乳,应从少量开始。

(7)预防感染,按医嘱应用抗生素。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