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小儿癫痫症状及发病原因 小儿癫痫如何预防

小儿癫痫症状及发病原因 小儿癫痫如何预防

2020-03-29 01:20阅读(59)

小儿癫痫(pediatricepilepsy)是以持续存在的反复癫痫发作的易感性和由此引起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及社会方面后果的一种脑部疾?q拆锓⒆魇侵复竽陨窬???

1
小儿癫痫(pediatricepilepsy)是以持续存在的反复癫痫发作的易感性和由此引起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及社会方面后果的一种脑部疾病。癫痫发作是指大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引起的突然的、短暂的症状或体征,因累及的脑功能区不同,临床可有多种发作表现,包括意识、运动、感觉异常,精神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和癫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发作性皮质功能异常所小起的一组临床症状,而后者是指临床呈长期反复性发作的疾病过程。在癫痫这一大组疾病中中某些类型可以确定为独立的疾病类型,即癫痫综合征(其在患病年龄、病因、发作表现、脑电图、预后等方面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如West综合征、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

2

流行病学

据国内多次大样本调查,我国癫痫的年发病率约为35/10万人口,累计患病率约为4‰~7‰。然而,其中60%的患者起源于小儿时期。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癫痫根据病因可分为三大类。

(1)特发性癫痫:是指脑内未能找到相关的结构和代谢异常,而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癫痫;

(2)症状性癫痫:指与脑内器质性病变或代谢异常密切关联的癫痫;

(3)隐源性癫痫:虽未能证实有肯定的脑内病变或代谢异常,但很可能为症状性者。

2、目前一直沿用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两套分类系统。

(1)癫痫发作的国际分类(1981年)。

(2)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国际分类(1989年)。随着对癫痫研究的不断深入,在2001年、2010年ILAE又分别对癫痫发作、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补充。

对癫痫发作、癫痫综合征进行正确分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针对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通常选用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而且对分析病因、估计患儿病情与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①癫痫发作的分类

根据发作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征进行分类,即症状学分类。

A、局灶性发作:单纯局灶性发作(不伴意识障碍):运动性发作、感觉性发作、自主神经性发作、精神症状性发作;复杂局灶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单纯局灶性发作继发意识障碍、发作起始即有意识障碍、自动症;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

B、全面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典型失神、不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

C、不能分类的发作(2010年称为不能明确的发作)。

②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

在癫痫这一大组疾病中某些类型可以确定为独立的疾病类型,即癫痫综合征,每种癫痫综合征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根据患病年龄、病因、发作表现、脑电图特征、家族史、预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材料进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癫痫患儿的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头颅影像学、脑电图分析等均已证实,遗传因素在癫痫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染色体异常、线粒体脑病等。近年来癫痫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至少有二十余种特发性癫痫或癫痫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得到了克隆确定,其中大多数为单基因遗传,系病理基因致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降低了发作阈值而患病。

2、脑内结构异常

先天或后天性脑损伤可产生异常放电的致病,或降低了痫性发作阈值,如脑发育畸形、染色体病和先天性代谢病引起的脑发育障碍、脑变性和脱髓鞘性疾病、宫内感染、肿瘤以及颅内感染、中毒、产伤或脑外伤后遗症等。

3、诱发因素

许多体内外因素可促发癫痫的临床发作,如遗传性癫痫常好发于某一特定年龄阶段,有的癫痫则主要发生在睡眠或初醒时,女性患儿青春期来临时易有癫痫发作的加重等。此外,进食过量、饥饿、疲劳、睡眠不足过度换气、预防接种等均可能成为某些癫痫的诱发因素。

5

症状

1、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

(1)局灶性发作

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始于一侧大脑半球的网络内。临床表现仅限于放电对侧的身体或某一部位。

①单纯局灶性发作

发作中无意识和知觉损害。

A、单纯局灶性运动性发作:最常见,表现为一侧躯体某部位,如面、颈或四肢某部分的抽搐;或表现为头、眼持续性同向偏斜的旋转性发作;或呈现为某种特殊的姿势发作;或杰克逊发作,即异常放电沿大脑运动区扩展,其肌肉抽动的扩展方式及顺序与运动皮质支配的区域有关,如发作先从一侧口角开始,依次波及手、臂、躯干、下肢等。有的患儿于发作后出现肢体短暂麻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消失,称为Todd麻痹。

B、单纯局灶性感觉发作(包括躯体和特殊感觉异常):躯体感觉性发作起源于中央后回,表现为针刺感、麻木感或本体和空间知觉异常;特殊感觉性发作包括:a、视觉性发作:起源于枕叶巨状回,表现为视幻觉,如颜色、闪光、暗点、黑矇;b、听觉性发作:起源于颞上回后部,表现为声幻觉,如蜂鸣声、敲鼓声,或噪声感;c、嗅觉和味觉发作:多为令人不愉快的味道,起源于杏仁核-海马-额叶顶盖区。

C、自主神经性发作:极少有单独的自主神经性发作,多为其他发作形式的先兆或伴发症状,如头痛、上腹不适、上升感、呕吐、苍白、潮红、竖毛、肠鸣等。

D、精神症状性发作:起源于边缘系统颞顶枕叶交界。单独出现的很少,多见于复杂局灶性发作过程中。表现为恐惧、暴怒、欣快、梦样状态、陌生感、似曾相识感、视物变大或变小、人格解体感等幻觉或错觉。

②复杂局灶性发作

发作时有意识、知觉损害。多起源于颞区或额颞区。发作表现形式可从单纯局灶性发作发展而来;或一开始即有意识部分丧失伴精神行为异常;或表现为自动症。自动症是指在意识混浊下的不自主动作,其无目的性,不合时宜,事后不能回忆。典型(颞叶内侧)自动症:如吞咽、咀嚼、解衣扣、摸索行为或自言自语等。过度运动自动症:起源于额叶内侧辅助运动区,表现为躯干及四肢大幅度不规则的运动,常在睡眠中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十秒,常频繁成簇发作。

③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

由单纯局灶性或复杂局灶性发作扩展为全面性发作。

(2)全面性发作

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始于双侧半球网络中并迅速扩布的发作,发作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运动症状呈双侧性。

①强直-阵挛发作

发作包括强直期、阵挛期及发作后状态。开始为全身骨骼肌伸肌或屈肌强直性收缩伴意识丧失、呼吸暂停与发绀,即强直期;继之全身反复、短促的猛烈屈曲性抽动,即阵挛期。发作后昏睡,逐渐醒来的过程中可有自动症、头痛、疲乏等发作后状态。发作期EEG:强直期全导10Hz以上的快活动,频率渐慢,波幅增高进入阵挛期的棘慢波,继之可出现电压低平及慢波。

②强直性发作

发作时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伴意识丧失,使患儿固定于某种姿势,如头眼偏斜、双上肢屈曲或伸直、呼吸暂停、角弓反张等,持续5~20秒或更长,发作期EEG为低波幅10HZ以上的快活动或棘波节律。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异常,伴多灶性棘-慢或多棘-慢波爆发。

③阵挛性发作

仅有肢体、躯干或面部肌肉节律性抽动而无强直成分。发作期EEG为1OHz或10Hz以上的快活动及慢波,有时棘-慢波。

④失神发作

A、典型失神发作:发作时于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意识丧失但不摔倒,两眼凝视,持续数秒钟后意识恢复,发作后不能回忆,过度换气往往可以诱发其发作。发作期EEG全导同步3Hz棘-慢复合波,发作间期背景活动正常。

B、不典型失神发作:与典型失神发作表现类似,但开始及恢复速度均较典型失神发作慢。发作期EEG为1.5~2.5Hz的全导慢-棘慢复合波,发作间期背景活动异常。多见于伴有广泛性脑损害的患儿。

⑤肌阵挛发作

为突发的全身或部分骨骼肌触电样短暂收缩(0.2秒),常表现为突然点头、前倾或后仰,或两臂快速抬起,重者致跌倒,轻者感到患儿“抖”了一下。发作期EEG全导棘-慢或多棘-慢波爆发。

⑥失张力发作

全身或躯体某部分的肌肉张力突然短暂性丧失而引起姿势的改变,表现为头下垂、肩或肢体突然下垂、屈髋屈膝或跌倒。EEG发作期多棘-慢波或低波幅快活动,MEG发作期可见短暂的电静息,与EEG有锁时关系。

(3)不能明确的发作(2010年提出)

癫痫性痉挛:这种发作最常见于婴儿痉挛,表现为点头、伸臂(或屈肘)、弯腰、踢腿(或屈腿)或过伸等动作,发作常可成串出现,其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大约1~3秒,肌收缩速度比肌阵挛发作慢,但比强直性发作短,由于痉挛可以持续至婴儿期后,甚至可以在婴儿期过后新发,所以用“癫痫性痉挛”这一术语更为恰当。是否应将痉挛分类为局灶性、全面性或两者兼有,目前尚不能确定。

2、常见儿童癫痫综合征

(1)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

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癫痫综合征,占儿童时期癫痫的15%~20%。多数认为与遗传相关,呈年龄依赖性。通常2~14岁发病,8~9岁为高峰,男略多于女。发作与睡眠关系密切,多在入睡后不久及睡醒前呈局灶性发作,大多起始于口面部,如唾液增多、喉头发声、口角抽动、意识清楚,但不能主动发声等,部分患儿很快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而意识丧失。精神运动发育正常,体格检查无异常。发作间期EEG背景正常,在中央区和颞区可见棘波或棘-慢复合波。一侧、两侧或交替出现,睡眠期异常波增多,检岀阳性率高。

(2)婴儿痉挛

又称West综合征。多在1岁内起病,4~8个月为高峰。主要临床特征为频繁的痉挛发作;特异性高峰失律EEG;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或倒退。痉挛多成串发作,每串连续数次或数十次,可伴有婴儿哭叫,多在思睡和苏醒期出现。发作形式为屈曲型、伸展型和混合型,以屈曲型和混合型居多。屈曲型痉挛发作时,婴儿前臂前举内收,头和躯十前屈呈点头状。伸展型发作时婴儿头后仰,双臂向后仲展。发作间期EEG高峰失律图形对本病诊断有价值。病因为症状性和隐源性。如遗传代谢病、脑发育异常、神经皮肤综合征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损伤。该病属于难治性癫痫,大多预后不良惊厥难以控制,可转变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或其他类型发作,80%~90%的患儿遗留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

(3)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

约占小儿癫痫的2%~5%。1~14岁均可发病,以3~5岁多见。病因多为症状性或隐源性,约25%以上有婴儿痉挛病史。临床表现为频繁的、形式多样的癫痫发作,其中以强直性发作最多见,也是最难控制的发作形式,其次为不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还可有强直-阵挛、局灶性发作等。多数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倒退。约60%的患儿发生癫痫持续状态。EEG主要为1.5~2.5Hz慢-棘慢复合波及不同发作形式的EEG特征。预后不良,治疗困难,病死率约4%~7%,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难治性癫痫综合征。

(4)热性惊厥附加症(FS+

有热性惊厥史的儿童,如果6岁之后仍有热性惊厥,或者出现不伴发热的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称为热性惊厥附加症。如果在一个家系中,既有典型的热性惊厥,还有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而且还岀现了热性惊厥附加症伴失神,或伴失张力,或伴肌阵挛等,称为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根据家系分析,目前认为热性惊厥附加症与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昰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13.1或2q21-33q上,与电压依赖性钠通道β亚单位异常有关。

6

并发症

意识丧失,常致各种外伤,甚至造成意外死亡,惊厥持续状态可致脑水肿、脑损伤。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癫痫患儿血常规正常,如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提示出血、溶血等可能,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感染性疾病,需追查病因。

2、脑脊液检查

伴发热者应做脑脊液检查。可进行血电解质、血钙、血磷、血镁及血糖的测定。

3、其他

根据需要选做遗传代谢病筛查、基因分析、染色体检查等。

8

诊断要点

癫痫的诊断分为四个步骤:

1、判断临床发作是否为癫痫发作。许多非癫痫性的发作在临床上需与癫痫发作相鉴别。

2、在诊断为癫痫发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发作和脑电图表现,对癫痫发作类型进行分类。

3、根据患儿的临床发作、脑电图特征、神经影像学、年龄、预后等因素,对癫痫的病因进行分析,并对癫痫综合征、癫痫相关疾病等进行诊断。

4、应对患儿的个体发育及相关脏器功能等进行检查和整体评估。

9

鉴别诊断

1、晕厥

是暂时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一过性意识障碍。年长儿多见,常发生在持久站立,或从蹲位骤然起立,以及剧痛、劳累、阵发性心律不齐、家族性QT间期延长等情况。晕厥前患儿常先有眼前发黑、头晕、苍白、出汗、无力等,继而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偶有肢体强直或抽动。清醒后对意识障碍不能回忆,并有疲乏感。与癫痫不同,晕厥患者意识丧失和倒地均逐渐发生,发作中少有躯体损伤,EEG正常,直立倾斜试验呈阳性反应。

2、癔症

可与多种癫痫发作类型混淆。但癔症发作并无真正的意识丧失,发作中缓慢倒下不会有躯体受伤。无大小便失禁或咬伤。抽搐动作杂乱无规律,瞳孔无散大,深、浅反射存在。发作中面色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发作后嗜睡,常有夸张色彩。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正常,暗示治疗有效,与癫痫鉴别不难。

3、睡眠障碍

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如夜惊、梦魇、梦游及发作性睡病等均需和癫痫鉴别。动态脑电检查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均无癫痫性放电。

4、偏头痛

典型偏头痛主要表现为视觉先兆、偏侧性头痛、呕吐、腹痛和嗜睡等。儿童以普通型偏头痛多见,无先兆,头痛部位也不固定。患儿常有偏头痛家族史,易伴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实际上临床极少有单纯的头痛性或腹痛性癫痫患者,偏头痛绝不会合并惊厥性发作或自动症,EEG中也不会有局灶性痫性波发放。

5、抽动障碍

抽动是指突发性不规则肌群重复而间断的异常收缩。大多原因不明,情绪紧张时可致发作加剧,睡眠时消失。其临床上可表现为仅涉及一组肌肉的短暂抽动,如眨眼、头部抽动或耸肩等,或突然爆发出含糊不清的嗓音,如清喉、吭吭声等,或腹肌抽动、踢腿、跳跃等动作。抽动障碍需与癫痫肌阵挛发作鉴别。抽动障碍的肌群抽动或伴发声性抽动,能被患者有意识地暂时控制,睡眠中消失,EEG发作期无癫痫样放电。

6、其他

如屏气发作和儿童擦腿综合征、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等均需与癫痫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1、治疗原则

癫痫的治疗原则首先应该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并且应强调从治疗开始就应该关注患儿远期整体预后,即最佳的有效性和最大的安全性的平衡。理想的目标不仅是完全控制发作,而且是使患儿达到其能够达到的最好的身心健康和智力运动发育水平。因此,癫痫临床处理中既要强调遵循治疗原则(指南),又要充分考虑个体性差异,即有原则的个体化的治疗。

(1)明确诊断

正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由于癫痫的临床症状纷繁复杂,因此诊断需要尽可能细化、全面,比如:是否癫痫、癫痫发作的分类、癫痫综合征的分类、癫痫的病因、诱发因素等;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还应不断修正完善诊断,尤其是当治疗不顺利时,应特别强调重新审视初始诊断是否正确,包括癫痫诊断是否成立?发作/癫痫综合征/病因学诊断分类是否正确?不能及时修正诊断,常导致长期的误诊误治。积极寻找可治疗的病因。

(2)明确治疗的目标

当前癫痫治疗主要还是以控制癫痫发作为首要目标,但是应该明确的是,癫痫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控制发作,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患儿正常生长发育、降低患者致残程度,尽可能促进其获得正常的社会生活。

(3)合理选择处理方案

由于癫痫病的病因学异质性很高,因此目前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抗癫痫药治疗、外科切除性治疗、外科姑息性治疗、生酮饮食治疗、免疫治疗等。抗癫痫药物治疗仍然是绝大多数癫痫病人的首选治疗。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癫痫病(病因、发作/综合征分类等)的特点、共患病情况以及患儿的个人、社会因素,进行有原则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寻找可治疗的病因,并予以针对性治疗。需要强调的是,癫痫治疗并不一定都是顺利的,因此初始治疗方案常常需要随着根据治疗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修正,或者进行多种治疗手段的序贯/联合治疗。

(4)恰当的长期治疗

癫痫的抗癫痫药治疗应当坚持长期足疗程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癫痫病因、综合征类型及发作类型以及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疗程。

(5)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一样,癫痫患者应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尤应注意避免睡眠不足、暴饮暴食以及过度劳累,如有发作诱因,应尽量祛除或者避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鼓励患儿参加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要注意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比如溺水、交通事故等。

2、抗癫痫药治疗

(1)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原则

抗癫痫药物治疗是癫痫的最主要治疗方法。规律合理地应用抗癫痫药物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应该在充分评估患儿本身以及其所患癫痫的情况,并且与患儿及其家长充分沟通后,选择合适时机开始抗癫痫药治疗;②要根据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及共病、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以及患儿及其家庭的背景情况来综合考虑,能够诊断癫痫综合征的,先按照综合征选药原则挑选抗癫痫药,如果不能诊断综合征,再按发作类型选择药物;③首选单药治疗,对于治疗困难的病例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开始抗癫痫药联合治疗,应尽量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癫痫药进行联合治疗;④遵循抗癫痫药的药代动力学服药:应规则、不间断,用药剂量个体化;⑤必要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⑥如需替换药物,应逐渐过渡;⑦疗程要长,一般需要治疗至至少连续2年不发作,而且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完全或者基本消失,才能开始逐渐减药,不同的病因学、癫痫综合征分类以及治疗过程顺利与否均会影响疗程;

⑧缓慢停药,减停过程一般要求大于6个月;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定期随访,监测药物各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常用抗癫痫药

目前抗癫痫药分为,传统抗癫痫药物和新抗癫痫药。传统抗癫痫药物主要包括苯巴比妥(PB)、丙戊酸(VPA)、卡马西平(CBZ)、苯妥英(PHT)、氯硝西泮(CZP),新抗癫痫药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上市的,目前国内已有的包括拉莫三嗪(LTG)、左乙拉西坦(LEV)、奥卡西平(OXC)、托吡酯(TPM)、唑尼沙胺以及氨己烯酸(仅香港、台湾有)。

3、癫痫外科治疗

有明确的癫痫灶(如局灶皮层发育不良等),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频繁发作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者,应及时到专业的癫痫中心进行癫痫外科治疗评估,如果适合,应及时进行外科治疗。癫痫外科主要治疗方法有癫痫灶切除手术(包括病变半球切除术)、姑息性治疗(包括胼胝体部分切开、迷走神经刺激术等神经调控治疗)。局灶性癫痫,定位明确,切除癫痫灶不引起主要神经功能缺陷者手术效果较好,可以达到完全无发作,并停用所有抗癫痫药,如颞叶内侧癫痫。由于局灶病变导致的癫痫性脑病,包括婴儿痉挛症等,如果能早期确定致痫灶进行及时手术治疗,不仅能够完全无发作,而且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及发育水平。另一方面癫痫手术治疗毕竟是有创治疗,不可滥用,必须在专业的癫痫中心谨慎评估手术的风险及获益,并与家长反复沟通后再进行。

4、其他疗法

如生酮饮食,免疫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

(二)预后

癫痫的预后与癫痫发作类型、病因、发作频度、治疗是否合理以及发病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

1、影响自发缓解因素

(1)发病年龄:10岁前发病者,自发缓解率最高,1岁前发病者自发缓解率明显低于1~9岁组。

(2)发作类型:全身性发作和单纯失神发作的缓解率较高,复合型发作缓解率低。

(3)发作频率越低预后越好,只有失神例外。

(4)原发性癫痫自发缓解高于继发性癫痫者。

(5)病程短、发育正常者,缓解率高。

2、抗癫痫药停止后癫痫复发因素

(1)伴神经系统原发疾病及智能迟缓者。

(2)发病年龄小于2岁者。

(3)停药期间EEG异常者。

(4)发病初期难于控制的癫痫或经多种抗癫痫药物才控制的癫痫比服药单一药物很快控制癫痫者易于复发。

11

日常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嘱家属及患儿准备接受长期治疗。讲清癫痫的性质、治疗目的和方法,强调应有规律服药及癫痫复发的特点。

2、安排适合患儿的生活、学习环境,除发作频繁者外,不必限制体力活动,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劳。要注意安全,对发作尚未控制的患儿,要限制登高、骑自行车、游泳等活动。

3、加强对患儿的关心,避免患儿产生自卑心理、思想压力或情绪激动,对有智力低下或行为障碍者,要进行特殊教育。

4、避免癫痫发作的诱因,如呼吸道感染、饮水饮食过量、过劳、情绪激动、睡眠不足、外界理化刺激、服用不必要的药物等。

5、婴幼儿期的癫痫患儿,可按时给予吸纳怆然病的预防接种,必要时先试小量,无不良反应时则用一般量。

6、注意药物副作用及毒性反应,长期服用抗癫痫药需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注意观察有无皮疹、共济失调等。

12

防治措施

1、癫痫的预防

癫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预防较困难。同时目前的癫痫患者中约有70%的病因不明,而使预防无法进行。而相当一部分症状性癫痫,尽管原因明确,预防也是困难的,如脑肿瘤、动静脉畸形等。同时癫痫发作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至少包括惊厥阈值(与遗传因素有关)、神经系统病变和诱发因素,这也增加了预防的困难。但这绝不意味着在癫痫的预防方面无能为力。从病因角度出发,一些诸如产期护理不当、颅内感染、新生儿和年幼儿童的传染性疾病、婴儿脱水、未控制的高热惊厥和头部外伤等而致的癫痫,可依靠相应的措施预防其发生。对癫痫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防止顽固性癫痫及一系列躯体和社会心理障碍的出现,对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一些有明显诱发因素的癫痫,可通过仔细地寻找和避免诱发因素而防止癫痫的发生,即癫痫发作的预防。

2、非特异性诱发因素

这类诱发因素一般通过降低癫痫的阈值而起作用。故不仅可在癫痫患者中诱发癫痫而且可导致状态关联性癫痫发作。且如果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在正常人也有可能导致癫痫发作,如睡眠剥夺、疲劳、饥饿、脱水或过度饮水、饮酒、感冒、发热、精神刺激、各种代谢紊乱等。某一患者可能对某一因素较敏感,故应仔细询问有关诱发因素,在生活中注意避免。但的确也有些诱发因素是无法避免的,如睡眠诱发、月经周期的诱发等。

3、特殊的诱发因素

某些特殊的癫痫患者其发作可由环境中或内在的诱发因素诱发,而这种诱发因素从性质上考虑与癫痫无直接关系,在正常人不会引起癫痫发作,如一段音乐、心算等。如果诱发因素为感觉或知觉性的,则这种癫痫称反射性癫痫。特殊诱发因素与癫痫发作在时间上关系密切,刺激之后随即出现发作。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