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路易体痴呆症状及发病原因 路易体痴呆如何预防

路易体痴呆症状及发病原因 路易体痴呆如何预防

2020-03-29 01:20阅读(63)

路易体痴呆(dementiawithLewybodies,DLB)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以视幻觉为突出表现的精神症状。||| 流行病

1
路易体痴呆(dementiawithLewybodies,DLB)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以视幻觉为突出表现的精神症状。

2

流行病学

目前认为DLB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在神经变性病所致的痴呆中居第二位。DLB发病年龄在50~85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是75岁,男女比例为4:1。一项基于人群资料的系统性综述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DLB的患病率为0~5%,占所有痴呆的0~30.5%。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DLB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为散发,偶有家族遗传性发病。DLB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路易小体,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是α-突触核蛋白和泛素等,这些异常蛋白的沉积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和凋亡。

1、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

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由140个氨基酸组成的前突触蛋白,以新皮质、海马、嗅球、纹状体和丘脑含量较高,基因在第4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α-突触核蛋白二级结构为α螺旋。研究证明,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折叠错误和排列混乱。纤维状呈凝团状态的α-突触核蛋白积聚物,与其他蛋白质一起形成了某种包涵物,即通常所说的路易小体。α-突触核蛋白基因有4个外显子,如209位的鸟嘌呤变成了腺嘌呤,即导致氨基酸序列53位的丙氨酸被苏氨酸替代,破坏了蛋白的α螺旋,而易于形成β片层结构,后者参与了蛋白质的自身聚集并形成淀粉样结构。

2、Parkin基因突变

泛素-蛋白水解酶系统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质内,主要包括泛素和蛋白水解酶两种物质,它们能高效、高选择性地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蛋白,避免异常蛋白的沉积,因此发挥重要的蛋白质质量控制作用。在此过程中,受损蛋白必须要和泛素结合才能被蛋白水解酶识别,该过程称为泛素化。泛素化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有一种酶称为底物识别蛋白(parkin蛋白或E3酶),该酶由Parkin基因编码。如果Parkin基因突变导致底物识别蛋白功能损害或丧失,则上述变异的α-突触核蛋白不能被泛素化降解而在细胞内聚集,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5

症状

临床表现可归结为3个核心症状: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

1、波动性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损害常表现为执行功能和视空间功能障碍,而近事记忆功能早期受损较轻。视空间功能障碍常表现得比较突出,患者很可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比如在吃饭的间隙去洗手间,出来后可能无法找到回自己餐桌的路。相对于AD渐进性恶化的病程,DLB的认知功能具有波动性。患者常出现突发而又短暂的认知障碍,可持续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又戏剧般地恢复。比如一个患者在和别人正常对话,突然沉默不语,两眼发直,几小时后突然好转。患者本人对此可有特征性的主观描述“忽然什么都不知道了,如同坠入云里雾里”,在此期间患者认知功能、定向能力、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和判断能力都有下降。DLB患者这种认知功能的波动本质上是注意力和警觉程度的波动,患者及家属常常不会主动提供相应的病史,可询问家属是否存在间断性白天睡眠过多或发作性言语混乱等情况。

2、视幻觉

50%~80%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就有视幻觉。视幻觉的内容活灵活现,可以是痛苦恐怖的印象,也可以是愉快的幻觉,以至患者乐意接受。早期患者可以分辨出幻觉和实物,比较常见的描述包括在屋子内走动的侏儒和宠物等。视幻觉常在夜间出现。听幻觉、嗅幻觉也可存在,出现听幻觉时患者可能拿着未连线的电话筒畅聊,或者拿着亲友的照片窃窃私语。后期患者无法辨别幻觉,对于旁人否定会表现得很激惹。

3、帕金森综合征

主要包括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与经典的帕金森病相比,DLB患者的肌强直较运动缓慢和震颤更严重,且常为双侧对称性且症状较轻。

4、其他症状

有睡眠障碍、对抗精神病类药物过度敏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性格改变等。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被认为是DLB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在快速动眼期睡眠会出现肢体运动和梦呓。DLB患者对抗精神病类药物极度敏感,这类药物会加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导致全身肌张力增高,重者可出现抗精神药物恶性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见的有体位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便秘、尿潴留、多汗、少汗、晕厥、眼干口干等。自主神经紊乱可能由于脊髓侧角细胞损伤所致。性格改变常见的有攻击性增强、抑郁等。

6

并发症

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及抑郁、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纳差、周身乏力疼痛等。

7

实验室检查

DLB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因此检查的目的是鉴别诊断。需要进行的检查有: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维生素B12水平、梅毒抗体、莱姆病抗体、HIV抗体检查等。

8

诊断要点

2005年McKeith等对DLB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

1、诊断DLB必须具备的症状

(1)就总体病程而言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以致明显影响社会或职业功能。

(2)认知功能以注意、执行功能和视空间功能损害最明显。

(3)疾病早期可以没有记忆损害,但随着病程发展,记忆障碍越来越明显。

2、三个核心症状

如果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之二则诊断为很可能的DLB,如只具备一个,则诊断为可能的DLB。

(1)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注意和警觉性变化明显。

(2)反复发作的详细成形的视幻觉。

(3)自发的帕金森综合征症状。

3、提示性症状

具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核心症状,同时还具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提示性症状,则诊断为很可能的DLB;无核心症状,但具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提示性症状可诊断为可能的DLB。

(1)REM期睡眠障碍。

(2)对抗精神病类药物过度敏感。

(3)SPECT或PET提示基底节多巴胺能活性降低。

4、支持证据(DLB患者经常出现,但是不具有诊断特异性的症状)

(1)反复跌倒、晕厥或短暂意识丧失。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直立性低血压、尿失禁)。

(3)其他感官的幻觉、错觉。

(4)系统性妄想。

(5)抑郁。

(6)CT或MRI提示颞叶结构完好。

(7)SPECT/PET提示枕叶皮层的代谢率降低。

(8)间碘苄胍(MIBG)闪烁扫描提示心肌摄取率降低。

(9)脑电图提示慢波,颞叶出现短阵尖波。

5、不支持DLB诊断的条件

(1)脑卒中的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或神经影像学证据。

(2)检查提示其他可导致类似临床症状的躯体疾病或脑部疾病。

(3)痴呆严重时才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

6、对症状发生顺序的要求

对于路易体痴呆,痴呆症状一般早于或与帕金森综合征同时出现。对于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的痴呆,应诊断为帕金森病痴呆。如果需要区别帕金森病痴呆和DLB,则应参照“1年原则”,即帕金森症状出现1年内发生痴呆,可考虑DLB,而1年后出现的痴呆应诊断为帕金森性痴呆。

9

鉴别诊断

1、AD?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常因遗忘、虚构使幻觉描绘含糊不清,精神行为异常,中晚期病人可有锥体外系症状,不易与DLB区分。DLB认知障碍表现为波动性,视幻觉内容具体、生动,患者可形象描述和深信不移;有明显视觉受损,锥体外系表现较早出现,CT及MRI显示弥漫性皮质萎缩。???

2、帕金森病(PD)?

部分PD患者晚期可出现痴呆,药物治疗中可产生视幻觉,临床酷似DLB,但PD患者的痴呆症状多在发病数年后出现,以皮质下痴呆为特点,运动障碍突出,用左旋多巴症状消失。DLB患者早期有波动性认知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强直、少动,很少出现典型的静止性震颤;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通常较差。???

3、血管性痴呆?

常有明确的卒中史及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病情呈阶梯性进展,神经影像学清晰提示梗死性或出血性病灶,易与DLB鉴别。???

4、克-雅病(CJD)?

以痴呆及锥体外系受损为特征,病情进展较快,锥体外系体征多样,可有肌阵挛及癫痫发作,典型脑电图改变有助于诊断。???

5、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前PSP与DLB较难鉴别,PSP痴呆为皮质下痴呆,症状无波动性,视幻觉少见。

10

治疗

(一)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用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对于改善认知,目前疗效比较肯定的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作为首选药物,多奈哌齐对改善视幻觉有一定作用,卡巴拉汀对改善淡漠、焦虑、幻觉和错觉有效。同时,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改善运动障碍也有一定效果。美金刚对于临床整体情况和行为障碍有轻度缓解作用。对于患者的REM期睡眠障碍可在睡前给予小剂量氯硝西泮。

由于DLB患者对抗精神病类药物极度敏感,因此当患者出现显著的精神症状时应首先考虑胆碱酯酶抑制剂和(或)减少帕金森病药物的用量。如确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谨慎选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需从极小剂量开始使用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和硫利达嗪可用于AD,但禁忌用于DLB。选择性5-HT受体再摄取抑制剂对改善情绪有一定作用。

左旋多巴有可能加重视幻觉,当运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时,可酌情从最小剂量、缓慢增量给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治疗效果常不如左旋多巴明显。

(二)预后

本病预后不佳。寿命预期为5~7年,较AD短。患者最终死因常为营养不良、肺部感染、摔伤、压疮等。

11

日常护理

1、重视病前调护,预防或减缓痴呆的发生

老年痴呆是缓慢发生的疾病,多数病人说不出明显的发病日期,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应积极防治导致痴呆的各种危险因素,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情绪抑郁、环境污染等。老人在离退休后,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兴趣,从事力所能及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

2、一般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床清洁、干燥,常用物品置于显眼和靠近的地方,以利患者随时使用;病室要保持整齐、安静,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引|起外伤。防治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肺部及尿路感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必要时做口腔特殊护理;注意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的发生。

3、调整起居

(1)起居应有规律,按时起床和就寝、进餐,使之生活接近正常规律。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特别是精神兴奋型患者,更应注意,每天应保证有6至8小时的睡眠,夏天尽量午睡。失眠者可给予小剂量的安眠药,衣着宜适中,室温宜偏凉。抑郁型大多喜卧多寐,应调整睡眠,白天多给一些刺激,鼓励病人做一些有益、有趣的手工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2)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的机会。长期卧床者要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褥疮等护理。对病情较重的病人,要协助料理生活,照顾营养饮食、衣着冷暖和个人卫生。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饥饱适宜,不可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多吃蔬菜,尤其对那些形体肥胖者。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尽量保持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对吞咽有困难者应给以缓慢进食,不可催促,以防噎食及呛咳。对少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其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

5、情志调理

此病易受忧郁、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所以应掌握病人的心态,用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帮助病人调整不良心态,促进疾病恢复,提高生存质量。此外,病人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对病人的情绪有良好影响。

6、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人的大脑、躯体、四肢的功能都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对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使患者与周围环境有一定接触,培养对生活的兴趣,活跃情绪,减缓精神衰退。对中、重度痴呆老人,家属要帮助病人料理个人生活,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延缓智能衰退如梳洗、进食、叠衣被、如厕,并要求其按时起床等。

12

防治措施

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对症处理是临床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或会减缓痴呆不可逆进程。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