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类角质性角膜变性症状及发病原因 类角质性角膜变性如何预防

类角质性角膜变性症状及发病原因 类角质性角膜变性如何预防

2020-03-29 01:00阅读(61)

类角质性角膜变性(keratinoidcornealdegeneration)亦称为气候性小滴状角膜病变、球状样角膜病变、慢性光化学性角膜病变,本病与紫外线照射有关,一般无自觉症

1
类角质性角膜变性(keratinoidcornealdegeneration)亦称为气候性小滴状角膜病变、球状样角膜病变、慢性光化学性角膜病变,本病与紫外线照射有关,一般无自觉症状,晚期侵犯瞳孔区时可有视力减退。

2

流行病学

本病好发于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据报道,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农、牧民发病率较高。根据美国南部的调查,43%的患者年逾50岁,本病多见于户外工作的中年男性,为获得性角膜退行性疾病。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气候性小滴状角膜变性确切病因不明,某些因素如日光辐射、低湿度、风沙和灰尘引起的微创伤、温度极端变化,以及原先存在的角膜炎症等与本病的进展有关。本病多与暴露于日光紫外线有关。病变主要位于睑裂部角膜缘附近的结膜和角膜上皮下。认为太阳光的紫外线会激活氧自由基,使暴露于外界的角膜、结膜的浅层细胞膜与其相互作用,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干扰了正常角膜、结膜组织的代谢,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其发生退行性变。因此多数人认为光毒性化学作用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另外本病尚与恶劣的气候因素有关,如低温和低湿度以及经常性风沙刺激引起角膜外伤等。

5

症状

本病在青年时期开始,多为双眼发病,有眼科症状,如视力下降。早期出现在睑裂部角膜及附近的结膜,即在鼻、颞侧角膜周边部出现成簇的细小黄棕色小油滴状透明质样物。在裂隙灯下可见此油状堆积物位于上皮下。亦可位于前弹力膜和基质浅层,可自发荧光,用钴蓝光检查尤为清楚。经过5~10年,灰黄色油滴状沉积物向角膜中央扩展,侵及瞳孔区,形成非钙质性带状角膜病变,导致视力明显减退。亦可向基质浅层发展,使组织混浊变厚。此病可同时伴有睑裂斑。患病10年以上者,这些油滴状物融合成片,呈大片黄色或灰白色结节状隆起,高出正常角膜上皮面,视力可降到0.1以下。其一般无自觉症状,晚期侵犯瞳孔区时可有视力减退。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病理学检查

病变处物质为嗜酸性和无定形物。

2、组织化学检查

是含有大量氨基酸的蛋白质。

8

诊断要点

1、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裂隙灯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疾病分级

Freedman及Johnson把本病分为3级:①Ⅰ级病变仅限于睑裂部鼻、颞侧角膜周边部,视力正常;②Ⅱ级病变向角膜中央发展,视力降至0.1左右;③Ⅲ级病变呈结节状增大,且互相融合,上皮隆起,视力在0.1以下。

9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带状角膜变性鉴别。两病都起于睑裂部角膜缘,逐渐向角膜中央发展形成带状。不同的是带状角膜变性是钙质沉着,病变区灰白混浊并见透明小空泡;而类角质性角膜变性病变呈细小黄棕色小油滴状透明质样物。

10

治疗

一般情况下不影响视力时可无须治疗。对高寒、低湿度户外工作者,佩戴风镜,对高紫外线照射地区户外人员佩戴遮紫外光眼镜有助于预防本病发生及减轻病变发展。早期浅层病灶,可行角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提高视力;若病变较深并影响瞳孔区,致视力严重损害时,可施行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11

日常护理

1、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2、心理护理

患者尽量保持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本病的恢复,注意避免精神刺激,平稳自己的心态。

3、饮食护理

饮食上宜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芹菜、菠菜、香蕉等,还可以多吃豆类、豆制品、瘦肉、蛋类等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生活管理

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疲劳用眼,注意眼部的卫生问题,不用手揉搓眼部。可以适当的运动锻炼身体,但注意不要过度劳累。

5、复诊须知

患者尽量遵医嘱复诊或定期复诊,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