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心脏异物存留症状及发病原因 心脏异物存留如何预防

心脏异物存留症状及发病原因 心脏异物存留如何预防

2020-03-29 00:40阅读(62)

心脏异物存留是指穿透性心脏创伤的致伤物因动能消失而停留于心脏内,或少数刃器或异物沿周围静脉被血流带到血脏而形成心脏异物,以右心室多见。异物可位于心包腔

1
心脏异物存留是指穿透性心脏创伤的致伤物因动能消失而停留于心脏内,或少数刃器或异物沿周围静脉被血流带到血脏而形成心脏异物,以右心室多见。异物可位于心包腔或心腔内,也可嵌入心肌。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压塞、出血和休克等征象。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心脏异物存留常是盲管性火器伤所致,致伤物可存留于心包腔或嵌入心肌内;也有少数心脏异物是沿周围静脉被血流带到心脏者。

5

症状

1、小的心包或心脏异物可不引起任何症状。

2、大的心脏异物,可造成心肌出血、心脏压塞和休克。

3、也有异物长期存留心脏未出现不良后果者。若异物柄露于体外,可随心跳而摆动。

6

并发症

心肌内异物可引起血栓、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破溃、感染、冠状动脉损伤、栓塞、动-静脉瘘、心律紊乱及心内结构损伤等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胸部,特别是心前区的盲管伤,有低血压、躁动、呼吸急促、脉压差小及奇脉者均应想到已伤及心脏,同时要想到心脏异物存留的可能。胸部X线摄片对大多数异物存留可以明确诊断。但准确定位有时并不容易。双相或多体位X线片、CT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帮助异物定位。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1、一般治疗

(1)缺氧、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2)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3)血气胸者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4)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手术治疗

(1)异物摘除手术适应证:应根据异物大小、部位和有无症状等予以考虑。对心脏、心包和大血管上的异物一般认为应限期或择期手术摘除。细小异物、无症状者亦可不予处理。火器伤心包腔内异物存留易导致化脓性心包炎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必须及早手术。而且多主张在伤后2~3周,待心肺功能及创伤反应恢复后进行手术比较安全。

(2)术前准备:除按心脏穿透伤一般术前准备外,术前一日一定要在X线或二维超声心动图下做好异物定位,以便准确而安全摘除异物。

(3)手术方法:根据异物所在部位和情况不同而选用不同摘除方法:①嵌于心壁或心腔异物:先切口心包探查,异物嵌于室壁,可沿异物旁做好止血的褥式或荷包缝线后,再摘除心壁异物,清创并缝合心脏伤口。若异物在心肌深层,可采用手指经心耳插入,经由心房或心室腔抵住异物,再用止血钳夹住异物取出。心腔内异物,可在同侧心耳根部做好荷包缝线,将示指经心耳切口插入心腔触及异物后,用插入心腔内的示指将异物顶至心腔少血管区的游离壁上,对准异物所在部位的心房壁或室壁预置好2针宽褥式止血牵引线或荷包缝线,在缝线中间做一切口,送入异物钳,将夹住的异物取出,交叉收紧止血缝线,退出示指,再缝合心脏切口。②心室深部异物:摘除心室内深部异物,一般主张在体外循环阻闭上、下腔静脉回心血流和诱导心脏停搏下进行。③心前区尖刀或木棒类插入性异物:若异物柄露于体外,特别是随心搏而摆动者,切勿轻易拔出,对这类病人应立即进行手术,开胸探查确认异物部位并做好止血措施后再行拔除。

11

日常护理

1、术前护理

(1)严格卧床休息,家属应协助其生活。

(2)因为心脏里面有异物存留,患者会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此时家属和患者应积极向医护人员了解自身心脏异物的特点,学习关于本病的医学知识、治疗方法,家属应同时多关心患者,了解其心理动态,及时给予疏导,增强患者信心,促进治疗效果。

(3)遵医嘱进行术前各项辅助检验、检查和常规术前准备。

2、术后护理

(1)体位:麻醉清醒且生命体征稳定后,家属应协助患者取30°~45°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呼吸。

(2)活动与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可在床上适当活动四肢,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可在床旁轻度活动,循序渐进,活动的量以不累为原则。

(3)饮食:家属应协助患者合理进食,增进食欲,少食多餐,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进食以优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易消化食物为主,并遵医嘱正确饮水,防止心力衰竭。

(4)用药护理: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确保强心、利尿、镇痛、镇静药物的正确应用。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5)肺功能训练:家属应协助患者定时扶坐、叩背和有效进行床上深呼吸、咳嗽、排痰及吹气球等肺功能训练,练习腹式缩唇呼吸功能训练,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

(6)伤口的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手术伤口的渗出情况和愈合情况,及时到医院更换伤口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7)其他:出院后注意休息6个月,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宜;预防感冒;定期复查,期间如有任何不适,需立即到医院复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