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心源性脑栓塞症状及发病原因 心源性脑栓塞如何预防

心源性脑栓塞症状及发病原因 心源性脑栓塞如何预防

2020-03-28 21:00阅读(65)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

1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果引起脑栓塞的栓子来自于心脏,则称为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cerebralembolism)。除了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到动脉栓塞较常见以外,心源性脑栓塞是最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脑栓塞类型。

2

流行病学

脑栓塞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人,发病率占脑卒中的5%~25%左右。其中心源性栓子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约占脑栓塞的60%~75%,Warlow认为在发达国家中2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栓子造成的,而国内大部分报道心源性脑栓塞约占同期缺血性脑梗死的10%左右。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黏液瘤等。存在以上疾病时,在心脏内壁和瓣膜形成的血栓或赘生物脱落后可阻塞脑动脉,引起脑栓塞。一些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等,可导致静脉系统的栓子不经过肺循环而直接进入左心,并随血流到达脑动脉,引起反常性栓塞。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中最常见的原因。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即使是阵发性心房颤动也增加脑栓塞风险。

5

症状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有心房颤动或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一般发病无明显诱因,也很少有前驱症状。心源性脑栓塞是起病速度最快的一类脑卒中,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之内达到高峰,多为完全性卒中。偶尔病情在数小时内逐渐进展,症状加重,可能是脑栓塞后有逆行性的血栓形成。

起病后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常较短。当颅内大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栓塞时,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短时间内患者出现昏迷。心源性脑栓塞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癫痫发作,其发生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的脑栓塞约占80%,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栓塞约占20%。临床症状取决于栓塞的血管及阻塞的位置,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大约30%的脑栓塞为出血性梗死,可出现意识障碍突然加重或肢体瘫痪加重,应注意识别。

患者可有心房颤动、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表现,或有心脏手术及介入性治疗等病史。部分患者有皮肤、黏膜栓塞或其他脏器栓塞的表现。

6

并发症

由于栓子常可多发,随血流到全身各处,所以,脑栓塞发生的同时常可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栓塞表现。发生在四肢时,出现肢体突发性疼痛,局部水肿,有的甚至动脉搏动消失,在指甲及皮肤可见有点状出血。发生于肾脏,可出现肾区疼痛及血尿。在眼底检查中发现视网膜小动脉分叉处有闪亮的金黄色栓子、有白色无光的血小板纤维素栓子,钙化栓子若较大时,呈灰白色,固定在中等大小的血管内,造成视网膜动脉栓塞,引起缺血性眼病。

7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升高,在出血性梗死时可有红细胞增多。感染性心内膜炎产生含细菌的栓子,故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加、蛋白常升高。

2、其他

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进行血常规、血沉和血细菌培养等检查。

8

诊断要点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前有心房颤动或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颅CT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9

鉴别诊断

1、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

(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死。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

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发病年龄不定,多无前驱症状,起病急骤,几秒至2~3min,便出现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病因多在脑循环外。

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④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合并房颤等。

⑤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2)脑出血

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多有高血压病史,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3)蛛网膜下腔出血

各年龄组均可见,以青壮年多见,多在动态时起病,病情进展急骤,头痛剧烈,多伴有恶心、呕吐,多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瘫等。某些硬膜下血肿,外伤史不明确,发病较慢,老年人头痛不重,应注意鉴别。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

(5)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特别是瘤卒中时)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其他

其他少见的栓子,如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和异物等也可引起脑栓塞,应注意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基本治疗原则相似,包括急性期的综合治疗,尽可能恢复脑部血液循环,进行康复治疗。因为心源性脑栓塞容易再发,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以降低再发的风险。

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要立即停用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防止出血加重和血肿扩大,适当应用止血药物,治疗脑水肿,调节血压;若血肿量较大,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对感染性栓塞应使用抗生素,并禁用溶栓和抗凝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对于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是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根除栓子的来源,防止复发。

(二)预后

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严重脑水肿引起的脑疝、肺炎和心力衰竭等。脑栓塞容易复发,10%~20%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更高。

11

日常护理

1、合理饮食,宜食清淡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瓜果,以保证身体营养的供给,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2、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多鼓励和安慰患者,尽可能缓解和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

3、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注意锻炼强度,防止跌伤。

4、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使用剂量。

5、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主要是针对可能的病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预防。对有明确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心房纤颤,应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有肯定效果,推荐应用;长期用药中要有间断期,出血倾向者慎用。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