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小儿泌尿道感染症状及发病原因 小儿泌尿道感染如何预防

小儿泌尿道感染症状及发病原因 小儿泌尿道感染如何预防

2020-03-28 21:00阅读(61)

泌尿道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一般将其分为

1
泌尿道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一般将其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

流行病学

尿路感染是小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尿路感染是继慢性肾炎之后,引起儿童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期症状性尿路感染的年发病率在男孩为1.7~3.8/1000人,女孩为3.1~7.1/1000人,发病年龄多在2~5岁。

无症状性菌尿则多见于学龄期女童。据我国1982年全国105家医院儿童住院病人调查显示,UTI占泌尿系统疾病的8.5%。

1987年全国21省市儿童尿过筛检查统计,UTI占儿童泌尿系疾病的12.5%。无论在成人或儿童,女性UTI的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但在新生儿或婴幼儿早期,男性的发病率却高于女性。无症状性菌尿也是儿童UT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见于所有年龄性别的儿童中,甚至包括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但以学龄女孩更常见。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一般将泌尿道感染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又称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感染。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不加区别统称为UTI。UTI病人临床上可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UTI,但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少数为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是UTI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60%~80%。初次患UTI的新生儿、所有年龄的女孩和1岁以下的男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肠杆菌,而在1岁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是变形杆菌。对于10~16岁的女孩,白色葡萄球菌亦常见。至于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则多见于新生儿UTI。

(二)发病机制

细菌引起UTI的发病机制是错综复杂的,其发生是个体因素与细菌致病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1、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现已证实,经血源途径侵袭尿路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上行性感染: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内的致病菌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这是UTI最主要的途径。引起上行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或其他肠杆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细菌上行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3)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结肠内的细菌和盆腔感染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肾脏周围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

2、个体因素

(1)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蠕动力差,容易扩张或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流不畅或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2)尿道菌种的改变及尿液性状的变化,为致病菌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3)细菌在尿路上皮细胞黏附是其在泌尿道增殖引起UTI的先决条件。

(4)某些患儿分泌型IgA的产生缺陷,尿中的SIgA减低。

(5)先天性或获得性尿路畸形,增加尿路感染的危险性。

(6)新生儿和小婴儿易患尿路感染是因为其机体抗菌能力差。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口常受细菌污染,且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感染。

(7)糖尿病、高钙血症、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镰刀状贫血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UTI的发病率可增高。

(8)ACE基因多态性:DD基因型患儿是肾瘢痕发生的高危人群,其发生机制与ACE活性增高致使血管紧张素I向Ⅱ转化增多有关。后者通过引发局部血管收缩、刺激TGF-β产生和胶原合成导致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

(9)细胞因子:急性肾盂肾炎患儿尿中IL-1、IL-6和IL-8增高,且IL-6水平与肾瘢痕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细菌毒力

除了以上个体因素所起的作用外,对没有泌尿系结构异常的尿路感染儿童,感染细菌的毒力是决定其能否引起UTI的主要因素。

5

症状

1、急性UTI的临床症状随着患儿年龄组的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

(1)新生儿:新生儿临床症状极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或体温不升,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黄疸等较多见,部分患儿可有嗜睡、烦躁甚至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新生儿UTI常伴有败血症,但尿路刺激症状多不明显,在30%的病儿血和尿培养出的致病菌一致。

(2)婴幼儿:婴幼儿UTI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常以发热最突出。此外,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有时也可出现黄疸和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昏睡、激惹甚至惊厥。在3个月龄以上的儿童可出现尿频、排尿困难、血尿、脓血尿、尿液混浊等。细心观察可发现排尿时哭闹不安,尿布有臭味和顽固性尿布疹等。

(3)年长儿:以发热、寒战、腹痛等全身症状突出,常伴有腰痛和肾区叩击痛,肋脊角压痛等。同时尿路刺激症状明显,患儿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偶见肉眼血尿。

2、慢性UTI

是指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持续一年以上者。常伴有贫血、消瘦、生长迟缓、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

3、无症状性菌尿

在常规的尿过筛检查中,可以发现健康儿童存在着有意义的菌尿,但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这种现象可见于各年龄组,在儿童中以学龄女孩常见。无症状性菌尿患儿常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和既往症状尿路感染史。病原体多数是大肠杆菌。

6

并发症

可引发高热惊厥、败血症,反复感染可致慢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7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及尿细胞计数

(1)尿常规检查:如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10个/HPF,即可怀疑为尿路感染。血尿也很常见。肾盂肾炎病人有中等蛋白尿、白细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渗透压减低。

(2)1小时尿白细胞排泄率测定:白细胞数>30×104/h为阳性,可怀疑尿路感染。105/ml以上。

4、亚硝酸盐试纸条试验(Griess试验)和尿白细胞酯酶检测

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杆菌试纸条亚硝酸盐试验呈阳性,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亚硝酸盐试验呈弱阳性,而粪链球菌结核菌为阴性。

8

诊断要点

UTI的诊断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常是就诊的主诉。如能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立即得以确诊。但对于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由于排尿刺激症状不明显或阙如,而常以全身表现较为突出,易致漏诊。故对病因不明的发热患儿都应反复作尿液检查,争取在用抗生素治疗之前进行尿培养,菌落计数和药敏试验。凡具有真性菌尿者,即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即可确立诊断。

完整的UTI的诊断除了评定泌尿系统被细菌感染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本次感染系初染、复发或再感。

2、确定致病菌的类型并做药敏试验。

3、有无尿路畸形如VUR、尿路梗阻等,如有VUR,还要进一步了解“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有无肾脏瘢痕形成。

4、感染的定位诊断,即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

9

鉴别诊断

UT需与肾小球肾炎、肾结核及急性尿道综合征鉴别。急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但清洁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或为无意义性菌尿。

10

治疗

(一)治疗

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根除病原体,去除诱发因素,预测和防止再发。

1、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女孩还应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2、鼓励患儿进食,供给足够的热卡、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对症治疗,对高热、头痛、腰痛的患儿应给予解热镇痛剂缓解症状。对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物治疗或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减轻尿路刺激症状。有便秘者改善便秘。

4、抗菌药物治疗选用抗生素的原则

(1)选取原则

①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

②感染途径:对上行性感染,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或属血源性感染,多选用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类单独或联合治疗。

③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生素。

④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

⑤药物的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

⑥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

(2)上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①3个月:口服敏感抗生素7~14天(若没有药敏试验结果,推荐使用头孢菌素,氨苄西林/棒酸盐复合物)。可先静脉治疗2~4天后改用口服抗生素治疗,总疗程7~14天。

③在抗生素治疗48小时后需评估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尿检指标等。若抗生素治疗48小时后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进行尿培养细菌学检查。

(3)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的治疗

①口服抗生素治疗7~14天(标准疗程)。

②口服抗生素2~4天(短疗程);短疗程(2~4天)口服抗生素治疗和标准疗程(7~14天)口服抗生素治疗相比,两组在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菌尿持续时间、UTI复发、药物依从性和耐药发生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别。

③在抗生素治疗48小时后也需评估治疗效果。

(4)无症状菌尿的治疗

单纯无症状菌尿一般无需治疗。但若合并尿路梗阻、VUR或其他尿路畸形存在,或既往感染使肾脏留有陈旧性瘢痕者,则应积极选用上述抗菌药物治疗。疗程7~14天,继之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直至尿路畸形被矫治为止。

(5)复发性泌尿道感染的治疗

复发性UTI包括:

①UTI发作2次及以上且均为APN。

②1次APN且伴有1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

③3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

复发性UTI者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选用2种抗菌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为宜,然后需考虑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以防复发。预防用药期间,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剂量的1/3睡前顿服,首选呋喃妥因或磺胺甲基异噁唑。若小婴儿服用呋喃妥因出现消化道副反应严重者,可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克洛类药物口服。如果患儿在接受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期间出现了尿路感染,需换用其他抗生素而非增加原抗生素的剂量。

3、积极矫治尿路畸形

小儿UTI约半数可伴有各种诱因,特别在慢性或反复复发的病人,多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VUR最常见,其次是尿路梗阻和膀胱憩室。一经证实,应及时予以矫治。否则,UTI难被控制。

4、UTI的局部治疗

常采用膀胱内药液灌注治疗,主要治疗顽固性慢性膀胱炎经全身给药治疗无效者。灌注药液可根据致病菌特性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

(二)预后

急性UTI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50%患者可复发。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VUR最常见,而VUR与肾瘢痕关系密切,肾瘢痕的形成是影响儿童UTI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由于肾瘢痕在学龄期儿童最易形成,10岁后进展不明显。一旦肾瘢痕引起高血压,如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

11

日常护理

1、休息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促进细菌和毒素排出;多饮水还可降低肾髓质及乳头部组织的渗透压,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2、饮食

发热患儿宜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应易于消化,含足量的热量、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3、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保持会阴部清洁,小婴儿勤换尿布,尿布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高压消毒。尿道刺激症状明显的患儿,酌情应用抗胆碱药。

4、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进行尿培养

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留取尿液标本时应先常规清洁消毒外阴,取中段尿培养。

5、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本病的护理要点及预防知识,指导家长为婴儿勤换尿布,幼儿不穿开裆裤,女婴经常清洗外阴部,且从前向后擦洗,单独使用洁具。根治蛲虫病,减少感染因素。指导患儿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防止复发和再感染。急性感染疗程结束后,定期随访观察。

12

防治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入侵。

2、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

3、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