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急性乳腺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急性乳腺炎如何预防

急性乳腺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急性乳腺炎如何预防

2020-03-28 20:40阅读(61)

急性乳腺炎(acutemastitis)一般指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多是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 流行病学

1
急性乳腺炎(acutemastitis)一般指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多是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乳汁淤积

为发病的重要原因。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乳汁淤积的原因有: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管不通,影响排乳。

2、细菌入侵

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吸乳或含乳头睡眠,致使细菌直接进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多数发生于初产妇,缺乏哺乳的经验。也可发生于断奶时,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易致乳头损伤。

(二)发病机制

急性乳腺炎的发病过程大体经历乳管炎、乳腺炎和乳房炎3个阶段。细菌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停留在滞积的乳汁中生长繁殖,导致乳管的急性炎症。继而扩散至乳腺实质,引起实质性乳腺炎。细菌亦可从乳头皲裂的上皮破损处沿着淋巴管到乳腺间质内,引致间质性乳腺炎。此阶段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炎症即向乳腺实质以外的脂肪和纤维组织扩散,导致急性乳房炎。炎症局限,组织坏死、液化,大小不等的感染灶相互融合形成乳房脓肿;若脓肿穿破到乳房后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时,则形成乳房后脓肿。

5

症状

病人感觉乳房肿胀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随着炎症进展,疼痛呈波动性,病人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局部表现可有个体差异,应用抗菌药治疗的病人,局部症状可被掩盖。一般起初呈蜂窝织炎样表现,数天后可形成脓肿,表浅的脓肿可触及波动,深部的脓肿需穿刺才能确定。脓肿可以是单房或多房性。脓肿可向外溃破,深部脓肿还可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导致乳房组织大块坏死,甚至并发脓毒症。

6

并发症

1、脓毒血症和菌血症

病程进入急性化脓性乳腺炎阶段,病人可并发脓毒血症和菌血症。此时病人持续高热,面色潮红,谵妄。可出现转移性脓肿。

2、乳房瘘管

脓肿形成期,脓肿可向内或向外破溃,形成皮肤破口和乳腺瘘管。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长期不愈的脓瘘或乳瘘,临床可见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

7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8

诊断要点

1、患者多为哺乳期妇女,尤其以初产妇为多见,发病前多有乳头皲裂破损史及乳汁淤积不畅史。

2、局部症状:乳房红、肿、热、痛及化脓,患侧腋窝淋巴结可有肿大。

3、全身症状:寒战、高热、烦躁、乏力等。

9

鉴别诊断

炎性乳癌又称弥漫性乳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癌。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红肿,疼痛亦很明显但一般局部没有肿块可扪及。肿瘤发展迅速,常累及整个乳房。由于其恶性程度高,病理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乳房和乳房淋巴管内充满大量癌细胞。炎性乳癌亦好发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由于其来势凶猛,转移出现早且广泛,患者常于1~3年内死亡。急性乳腺炎与炎性乳癌的主要鉴别点为:

1、两者均可见乳房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患急性乳腺炎时皮肤红肿较局限,亦可较广泛,颜色为鲜红;而患炎性乳癌时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患急性乳腺炎时皮肤呈一般的凹陷性水肿,而炎性乳癌的皮肤水肿则呈“橘皮样”。

2、两者均可见到腋下淋巴结肿大,但急性乳腺炎的腋下淋巴结相对比较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性好;而炎性乳癌的腋下淋巴结肿大而质硬,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活动性差。

3、从全身症状来看,急性乳腺炎常有寒战、高热等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而炎性乳癌通常无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如伴有发热,则为低热或中等热度。

4、从病程来看,急性乳腺炎病程短,可在短期内化脓,抗炎治疗有效,预后好;而炎性乳癌则病情凶险,一般无化脓,不发生皮肤溃破,却可延及同侧乳房以外的颈部及手臂,甚至可侵及对侧乳房,抗炎治疗无效,预后差。炎性乳癌和急性乳腺炎在初期比较难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其不同点就愈来愈明显了。

10

治疗

(一)治疗

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时不宜手术,但脓肿形成后仍仅以抗菌药治疗,则可致更多的乳腺组织受破坏。应在压痛最明显的炎症区进行穿刺,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1、呈蜂窝织炎表现而未形成脓肿之前,应用抗菌药可获得良好的结果。因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应用青霉素治疗,或用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钠(新青霉素Ⅱ),1g/次,4次/天,肌注或静滴。若病人对青霉素过敏,则应用红霉素。如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则应重复穿刺以证明有无脓肿形成,以后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指导选用抗菌药。抗菌药物可被分泌至乳汁,因此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磺胺药和甲硝唑等药物应避免使用,因其能影响婴儿,而以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为安全。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

2、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时要有良好的麻醉,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应作放射状切开,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之。切开后以手指轻轻分离脓肿的多房间隔,以利引流。脓腔较大时,可在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

3、一般不停止哺乳,因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的喂养,且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但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局部热敷以利早期炎症的消散。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应停止哺乳。可口服溴隐亭1.25mg,2次/天,服用7~14天,或己烯雌酚1~2mg,3次/天,共2~3日,或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次/天,2mg/次,至乳汁停止分泌为止。

(二)预后

一般来讲,急性乳腺炎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当,也会使病程迁延,甚至可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11

日常护理

1、缓解疼痛

(1)局部热敷、药物外敷或理疗,可促进血液循环,以利于炎症消散。

(2)用宽松三角巾托起患乳,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3)局部按摩或用梳子背沿乳管方向加压按摩使乳管通畅;定时用吸乳器吸尽乳汁,防止乳汁淤积。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易消化饮食,少食荤腥汤水,以免乳汁分泌增加,加重疼痛。

2、控制体温及感染

(1)遵医嘱使用抗菌药控制感染。

(2)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3)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注意患乳红肿部位有无波动感,有无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时了解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必要时做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

(4)脓肿切开引流的护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定期换药,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气味的变化。

12

防治措施

关键在于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其清洁。应加强孕期卫生宣教,指导产妇经常用温水、肥皂洗净两侧乳头。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之。要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等良好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按摩或用吸乳器排尽乳汁。哺乳后应清洗乳头。乳头有破损或皲裂要及时治疗。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