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口腔单纯疱疹症状及发病原因 口腔单纯疱疹如何预防

口腔单纯疱疹症状及发病原因 口腔单纯疱疹如何预防

2020-03-28 20:00阅读(59)

单纯疱疹(herpessimplexoforalcavity)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的以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5ゴ筐逭畈《荆℉SV)的天然宿主是人,侵入人体

1
单纯疱疹(herpessimplexoforalcavity)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的以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HSV)的天然宿主是人,侵入人体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及多种皮肤黏膜疾病。口腔、皮肤、眼、会阴、中枢神经等都是该病毒易于侵犯的部位。儿童及成人均可罹患,有自限性,但也可复发。

2

流行病学

HSV对人体的感染甚为常见。根据调查,有30%~90%正常人的血清中可查到HSV抗体,有1/3的人患过复发性疱疹性口炎,有些人可终身携带病毒。此病毒在医务人员中的发病率比常人要高。据统计,医务人员的发病率为36%~48%。在医务人员中口腔科医生的发病率为55%,可能和飞沫传染有关。近年来,随着接受器官移植、肿瘤放疗化疗、艾滋病(HIV)感染人群的增加,HSV-1型作为条件感染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高。一般认为,人类是HSV的天然宿主,口腔、皮肤、眼、生殖器、神经系统等是易受侵犯的部位。

本病冬春季节好发,性别无明显差异,原发性者多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容易患病,因为含有从母体带来的抗体,起被动免疫的作用。成人发病率低,几乎全为复发性的。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属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中的小疱疹病毒,含有病毒的遗传信息,具有复杂特征。血液学遗传上分为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主要引起口腔、口周的皮肤和黏膜及面部、腰部以上皮肤和脑部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腰以下皮肤和生殖器感染。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90%以上为Ⅰ型,也有少数为Ⅱ型。人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大多数无临床症状,约10%有轻度不适。当疱疹病毒接触宿主易感细胞,病毒微粒通过胞饮作用或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而进入细胞,在胞内脱去其衣壳蛋白质进入胞核,其核心的核酸在细胞核内合成蛋白质与氨基酸,并利用宿主细胞氨基酸和酶,重新复制病毒微粒,完成后通过胞质、细胞膜向周围扩散,引起急性发作,称为原发感染。人接触单纯疱疹病毒后体内逐渐产生抗体,由于抗体生成不足,再有如上呼吸道感染、消化功能紊乱、过度劳累、外界创伤等刺激因素存在,全身免疫功能可发生改变,引起潜伏细胞内的病毒活跃繁殖,从而引起的复发称为复发感染。

原发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存在于完整疱疹液内,口腔黏膜感染病毒沿着感觉神经髓鞘向上蔓延到神经节细胞并潜伏于此,如三叉神经节等。少数病毒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脑炎、脑膜炎。病毒还可潜伏于泪腺、唾液腺,在适当刺激下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和扩散,而引起复发。

据研究,单纯疱疹病毒可能与鳞癌发生有关,如何引起细胞癌变尚不清楚。实验表明,如外界条件改变,单纯疱疹病毒可使细胞发生转化并分裂繁殖,可能发生突变。现多认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可能与唇癌发生有关。

本病传染途径为唾液飞沫和接触传染。有报道医师接触患者而被感染,患者之间也可发生交叉感染。表明对此病应注意预防和消毒隔离,防止传播扩散。

5

症状

1、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以6个月~2岁最易发生。6个月前由于新生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因此很少发病。单纯疱疹病毒进入人体后,潜伏期约10天左右,患儿有躁动不安、发热寒战、头痛、咽痛、啼哭拒食等症状。2~3天后,口腔出现病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如唇、颊、舌以及角化良好的硬腭、牙龈和舌背。开始时口腔黏膜发红、充血水肿,并出现针头大小、壁薄透明的小水疱,散在或成簇发生于红斑基础上,约1~2mm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疱易破溃,留有表浅溃疡并可相互重叠融合成较大溃疡,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充血发红。发病期间唾液显著增加,口臭不明显,有剧烈自发性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2~3天后体温逐渐下降,整个病程约在7~10天内痊愈。部分患者在口周皮肤、鼻翼、颏下等处并发疱疹。本病多为初发,亦称原发型疱疹性口炎,成人较少见。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原发型疱疹感染愈合后,约30%~50%的患者可复发,可发生于成年人。为成簇小溃疡,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全身不适、抵抗力下降情况下发生。由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全身症状较轻。病损多发生于硬腭、软腭、牙龈、牙槽黏膜等部位。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唇疱疹和口内疱疹两种,以唇疱疹为多见。

(1)唇疱疹表现为以口唇为主的疱疹性损害,多在唇红部和邻近皮肤发生,也见于颊、鼻翼、颏部。局部发红略高起,以发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小疱,单个疱少见。病损经常复发,并多在原发的位置发生。局部感觉灼热疼痛、肿胀发痒,继之红斑发疱,呈粟粒样大,疱液透明稍黄,水疱逐渐高起扩大,相互融合,疱液变为混浊,后破裂或干涸结黄痂。合并感染则呈灰褐色,疼痛加重,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但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肿大淋巴结持续7~10天后消退。本病有自限性,可自行愈合。

(2)口内疱疹是较少见的临床类型,好发于表面角化并与下方骨膜紧密固定的黏膜上,如硬腭、牙龈及牙槽嵴黏膜。表现似唇疱疹,为成簇的小水疱或小溃疡位于牙龈或硬腭。局部疼痛不适,具有自限性,一般愈合缓慢。免疫缺陷者及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口内疱疹常常为慢性且病损分布广泛,愈合迟缓。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和培养

疱液接种易感组织或新生小鼠,在所造成的病损细胞或组织中可分离到HSV,但成功率不高。

2、测定抗原及抗病毒抗体

对于早期诊断价值不大。

3、疱疹基底液染色、涂片

在水疱基底部刮片染色可发现含嗜酸样包涵体的合胞体(或多核巨细胞)。

8

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病史及症状表现,婴幼儿多发,急性黏膜疱疹口炎特征,全身伴有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压痛。病程有自限性和自行愈合的特点,不难作出诊断。发病期可取疱疹液或唾液作病毒接种证实诊断,或取疱疹基底涂片,可见气球变性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但特异性不高。血液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如成人血液中有这种抗体,说明有过原发感染。病毒分离培养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需在实验室进行。

9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样口疮、手-足-口病、多形性红斑、坏死性龈口炎等区别。

1、疱疹性咽峡炎

是柯萨奇病毒A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炎症,有类似急性疱疹性口炎的前驱症状,但发作较轻,全身症状多不明显,病损分布限于口腔局部,如软腭、腭垂、扁桃体等处,丛集成簇小水疱,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无牙龈损害,病程7天左右。

2、口炎型口疮

有反复的口腔溃疡史,成人多见,全身反应轻或无,损害无疱疹期,散在分布无成簇性,角化差的黏膜多见,无口周皮肤损害、牙龈的广泛充血或疱疹。

3、手足口病

口腔疱疹及溃疡多在舌、颊及硬腭,很少侵犯牙龈。

4、多形红斑

口腔损害以急性渗出为主,皮肤病损在面部、手背、手掌多见,为特征性的靶形红斑。

10

治疗

(一)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对因治疗、全身支持疗法、对症处理和防止继发感染。主要目的是缩短疗程、减轻痛苦、促进愈合。

1、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无环鸟苷对于严重病例可酌情应用,全身治疗应在发病早期(发病72小时内),且小儿慎用。口服一次两片(每片100mg),每天5次,连续服7~10天。

2、支持疗法

应充分休息,给予高能量、易消化、富于营养的流食或软食,口服大量多种维生素。损害重、疼痛显著影响进食者,酌情给予静脉点滴葡萄糖溶液及维生素。

3、对症治疗

体温升高、炎症明显及痛重者,给予解热、镇痛、消炎药物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消除感染、促进恢复。

4、局部治疗

可用1%~2%普鲁卡因溶液含漱,或0.5%~1%达克罗宁、2%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擦,均可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0.1%利凡诺溶液局部湿敷,有助于消除继发感染。也可辅以含漱液和油膏类制剂含漱或外用。唇疱疹可用氦氖激光照射以止痒镇痛、促进疱疹液体吸收结痂并缩短疗程。

对复发频繁患者可酌情选用聚肌胞、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以调节或增强免疫功能。有关HSV的疫苗尚在研制中。

(二)预后

HSV-1引起的疱疹性龈口炎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极少数播散性感染的病人或幼儿可引起疱疹性脑膜炎。HSV-2可并发脊髓脊神经根病。细胞免疫缺陷的病人有少数病例发生慢性播散性感染,即多部位皮肤黏膜以及食管、支气管的炎症和溃疡。而用ACV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如艾滋病患者,可发生致命的波及全身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1

日常护理

1、指导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同时给予大量的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如进食困难,可静脉输液,保证液体摄入量,维持体液平衡。

2、对于严重口腔溃疡,指导进食前选择1%~2%普鲁卡因溶液含漱或0.5%达克罗宁、1%丁卡因涂敷创面,以暂时减轻疼痛,促进食欲。

3、对病人及病儿家属进行心理安慰,让其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注意事项,认真按医嘱用药以缩短疗程,促进组织愈合。

12

防治措施

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均因接触了单纯疱疹患者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可经口-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黏膜、眼角膜等疱疹病灶处传染。单纯疱疹病毒的活动感染患者与无症状的排毒者,他们的唾液、粪便中皆有病毒存在。故本病患者应避免接触其他儿童与幼婴。复发性单纯疱疹感染的发生是由于体内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以后引起的,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复发的方法,主要应消除诱使复发的刺激因素。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