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新生儿心力衰竭症状及发病原因 新生儿心力衰竭如何预防

新生儿心力衰竭症状及发病原因 新生儿心力衰竭如何预防

2020-03-28 17:41阅读(61)

新生儿心力衰竭(heartfailureofthenewborn,简称新生儿心衰),是以血流动力异常为特征,由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心脏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细胞因子活性增高引

1
新生儿心力衰竭(heartfailureofthenewborn,简称新生儿心衰),是以血流动力异常为特征,由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心脏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细胞因子活性增高引致的综合征,是心排出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状态,是新生儿期常见急症,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其他年龄小儿有所不同,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其变化急剧,如不及早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新生儿易发生心衰的因素

(1)心肌结构未发育成熟

心肌肌节数量少,肌细胞较细,收缩力弱,心肌细胞内非收缩成分(核、线粒体)所占比例较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量较少,钙离子交换更多依赖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有不同异构体,在发育不同阶段心肌收缩蛋白异构体组成不同,并随发育过程而变化,对钙的敏感性随发育而增高。

(2)心肌交感神经未发育成熟

心肌交感神经纤维少,儿茶酚胺水平低,肾上腺素在心肌内储存少,影响心肌收缩功能,因此心肌收缩而周围小动脉收缩不明显,容易发生低血压。

(3)心肌储备能力低

生后心排血量增加,左室压力和容量负荷均增加,但新生儿心肌的代偿能力不足,易致心衰。

(4)新生儿早期疾病多

出生时常因窒息、呼吸道疾病、早产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引起肺气体交换障碍、缺氧,使动脉导管延迟关闭,血液左向右分流,肺血量增多,导致心衰。

(5)其他

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低血钙、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红细胞中胎儿血红蛋白占优势,2-3DPG低,易发生组织缺氧,也是引起心衰重要因素。

2、新生儿心衰病因

(1)心脏血管疾病

①前负荷增加:可见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等,输血、输液过多过快等也可使前负荷增加。

②后负荷增加: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狭窄、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③心肌收缩力减弱:如心肌病、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

④严重心律不齐:心率过快、过慢都可影响心室充盈,影响心排血量。严重心律不齐如阵发性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都可影响心排血量。

⑤心室收缩、舒张运动协调性失调:心肌炎症、缺血性心脏病引起室壁运动失调,及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引起的心肌收缩紊乱均可影响心脏功能。

(2)非心脏血管疾病

①低氧血症:肺透明膜病、肺不张、肺出血、颅内出血、动-静脉瘘。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导致心内膜下心肌坏死。

②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等可影响心肌收缩力而引起新生儿心衰。

③严重贫血:如Rh溶血病、经胎盘大量失血或双胎间输血。

④其他:如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多囊肾、肾盂积水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小动脉狭窄等导致心衰。

3、日龄与心衰关系

(1)生后立即或数小时内

此期内发生心衰的病因不是由于解剖结构异常而是心肌功能抑制,由于新生儿严重窒息致严重缺氧缺血导致心内膜下心肌、乳头肌坏死及急性二尖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引起心衰甚至死亡;贫血导致的心衰也多发生在生后数小时内如失血、溶血等。

(2)1周内

结构异常中左心发育不全,主动脉狭窄或闭锁,大动脉转位(TGA),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或闭锁。肺部疾病中,上气道阻塞,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持续性肺高压(PPHN)。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低通气、肾衰竭、高血压脑病、甲亢、肾上腺功能不全等。

(3)1周~1个月内

主动脉缩窄合并VSD或PDA、左室流出道梗阻、永存动脉干(PTA)、单心室、房室通道、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大量分流的VSD、非阻塞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变,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不全等。

(二)发病机制

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肌浆网内钙离子减少,ATP酶活性降低、cAMP减少,从而导致心肌收缩抑制,伴有前列腺素、NO、肾上腺皮质素及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内皮素、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等分泌平衡失调,进一步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5

症状

新生儿左、右心衰不易截然分开,往往表现全心衰竭。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心功能减退表现

(1)心脏扩大

是心脏泵血功能的代偿机制,心脏可表现扩大或肥厚,主要靠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诊断。

(2)心率改变

也是一种代偿机制,安静时心率持续>160次/分,心率过快使心室舒张充盈减少,故代偿作用有限。晚期心衰可表现为心动过缓,心率<100次/分。

(3)奔马律

心功能受损,易出现舒张期奔马律。心衰控制后,奔马律即消失。

(4)喂养困难及多汗

心衰患儿易疲劳,多有吸吮无力、拒奶及喂哺困难。由于心功能受损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患儿出汗较多,尤其吃奶后睡眠时明显。

2、肺循环淤血表现

(1)呼吸急促、费力

安静时呼吸频率>60次/分,病情重时可有呻吟、鼻扇、三凹征及发绀,平卧可使呼吸困难加重,直抱或卧肩可减轻。新生儿心衰的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率不高,夜间呼吸困难往往比白天轻。

(2)肺部啰音

肺部可听到湿性或干性哕音,说明有肺泡腔渗出和肺间质水肿。

3、体循环淤血表现

(1)肝大

为静脉淤血最早、最常见体征,肝脏右肋下≥3cm或短期内进行性增大,以腋前线最明显。可在短期内进行性增大,心衰控制后缩小。

(2)颈静脉怒张

新生儿颈短胖,不易望诊,可将小儿抱起,在不哭时观察颈部浅静脉是否扩张。也可见竖抱时头皮静脉扩张。

(3)水肿

可不明显,但可表现为短期内体重骤增,有时可见眼睑及胫骨、骶骨轻度水肿。

(4)其他

肾滤过率下降引起尿少和轻度蛋白尿。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

氧分压及氧饱和度常下降,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异常。

2、血清酶测定

心肌衰竭时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同工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MB)、谷草转氨酶(GOT)增高。

8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一)治疗

1、治疗原发病

原发病及诱因的治疗是解除心衰的重要措施。如复杂心脏畸形及时手术矫治;心律不齐应尽快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肺炎、败血症引起的心衰选择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2、心力衰竭的一般治疗

(1)护理

严密监护生命指征,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监护心电、呼吸、血压及周围循环,保持适当体位(一般将床头抬高15°~30°,呈头高倾斜位),控制液量与速度,必要时给镇静剂。

(2)供氧

心衰均需供氧,但对依赖动脉导管未闭生存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供氧应慎重,因血氧增高可促使动脉导管关闭。监测血气,纠正酸碱紊乱,必要时应用人工辅助呼吸。

(3)纠正代谢紊乱

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或高钾血症。

(4)补液

液量一般较正常需要量减少1/4~1/3[80~100ml/(kg·d)],凡有水肿时可减为40~80ml/(kg·d),钠1~4mmol/(kg·d),钾1~3mmol/(kg·d)。最好依据电解质浓度决定补给量,宜24小时平均给予。

3、洋地黄制剂

是治疗心衰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细胞内Na+增多,通过Na+-Ca2+交换,导致细胞内Ca2+增多,作用于心肌收缩蛋白,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排血量。

4、儿茶酚胺类药物

为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量增加,周围血管作用视药物和剂量作用而异。

(1)多巴胺

小剂量2~5μg/(kg·min)具有正性肌力和扩张血管作用。大剂量>l0μg/(kg·min)时,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反而降低。一般选用小剂量。

(2)多巴酚丁胺

有较强正性肌力作用,对周围血管作用弱,无选择性血管扩张作用。

(3)异丙基肾上腺素

适用于濒死状态伴心动过缓的心衰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心衰。

(4)肾上腺素

治疗急性低心排血量,多用于心肺转流术后低心排血量状态或心搏骤停时应用。

5、非洋地黄、非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

(1)氨力农

为近年来新合成的双吡啶衍生物。可能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Ⅱ和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同时亦作用于周围血管,引起血管扩张,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该药在洋地黄饱和情况下,仍可兴奋心肌且不引起心脏激惹或其他中毒表现,尤其适用于房室传导阻滞,亦可用于心源性休克,多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静脉注射2分钟内显效,10分钟达高峰值效应,可持续1~1.5小时。应监测血压、心率,长期应用副作用有心律失常、血小板减少、发热、肝炎、胃肠功能障碍及肾性尿崩症。

(2)米力农

系氨力农同类药,作用较氨力农强10倍,用药后心脏指数增加,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运动耐力增加,适用于重度心衰患儿,新生儿尚缺乏经验。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忌用。

6、血管扩张剂

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泵负荷,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并可使心室壁张力下降,致心肌耗氧量有所减少,心肌代谢有所改善。新生儿用药前应了解病因、外周血管阻力,估计血容量及左室充盈度,动态观察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超声监测心功能。血压下降者常和正性肌力药物联合应用。血管扩张剂按其作用周围血管的部位可分为3类:第Ⅰ类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等,主要扩张毛细血管后静脉(容量血管),使静脉回流量减少,心室充盈压降低,从而缓解肺血管高压症状。第Ⅰ类药物有肼屈嗪、酚妥拉明、酚苄明、米诺地尔、硝苯地平、前列腺素E1等,主要作用于小动脉、松弛周围动脉血管床,减少心脏排血阻抗,有利于心排血量增加。第Ⅱ类药物有硝普钠、哌唑嗪、三甲唑嗪、卡托普利、咪噻吩等。作用于小动脉和静脉,使两者皆扩张。另外心房利钠肽也具有强力排尿、利钠及扩血管作用,用于心衰患儿可提高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及总外周阻力,用法为静脉滴注,剂量0.lμg/(kg·min),持续1小时。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卡托普利

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小动脉扩张,体循环阻力下降,后负荷减低;还能使醛固酮生成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前负荷降低,心功能得以改善;另外它可使缓激肽水平增高,前列腺素合成增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和交感神经兴奋及抑制血管加压素作用。含有巯基的制剂具有抗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保护心肌。本药治心衰时,体内总钾量及血清钾浓度增加应慎用贮钾利尿剂,副作用有粒细胞减少及蛋白尿,个别有肾功能损害。

(2)依那普利

其分子结构含有羟基,不含有巯基结构,无卡托普利的副作用。与卡托普利比较有以下特点:

①起效时间慢,服药后4小时达血浆浓度峰值,半衰期长达33小时,一天服1~2次即可。

②血压下降较明显。

③对水、钠排泄作用不明显。

8、改善心室舒张功能

心室舒缓性与顺应性降低,可导致舒张性心力衰竭,如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均不宜应用传统治疗的正性肌力药物。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限制性心肌病主要用利尿剂及对症处理。

9、利尿剂

作用于肾小管不同部位,抑制对钠、氯的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可减轻肺水肿,降低血容量,回心血量及心室充盈压,达到减低前负荷作用。需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宜选择氯噻嗪或双氢克尿塞,加服螺内酯,前者利尿的同时失钾较多,后者有保钾作用,故二者合用较为合理。本药须与强心药同时应用,如需长期应用,可用间歇疗法,即用4天停3天。

(二)预后

心力衰竭是危重急症,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对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原有治疗方法不断的改进,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和应用于临床,使心力衰竭的预后不断地改善,病死率不断下降。

11

日常护理

1、病情观察

(1)持续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观察心律、心音及呼吸节律、频率和深浅度。

(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和发绀。

(3)观察患儿精神反应、皮肤颜色、面色、尿量及有无水肿等。

(4)观察有无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2、休息与体位

患儿取半卧位,上身抬高20°~30°,臀部垫以支撑物,定时更换体位。保持病室安静舒适,保持患儿绝对安静,避免各种刺激。

3、营养

保证营养供给,为患儿喂奶时应缓慢,防呛咳,少量多餐,避免胃过度充盈,必要时鼻饲。

4、用药护理

(1)使用洋地黄制剂,注意观察疗效及毒性反应,每次服药前听心率1分钟,心率<120次/min或较前减少20次/min应暂停给药并立即报告医生。

(2)应用利尿剂期间注意有无低血钾反应。

(3)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总量,避免诱发急性肺水肿。

5、专科护理

(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进行氧疗。

(2)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开塞露通便。

(3)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有水肿者限制水分的摄入。

6、健康教育

(1)告知家长患儿目前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帮助其树立信心。

(2)介绍育儿知识及预防感染的知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出院带药者向家长讲解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出院1个月专科门诊复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