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颅骨骨膜窦症状及发病原因 颅骨骨膜窦如何预防

颅骨骨膜窦症状及发病原因 颅骨骨膜窦如何预防

2020-03-28 16:40阅读(62)

颅骨骨膜窦(sinuspericranium)是发生在颅骨膜上或骨膜下的无肌层静脉血管组成的血管团,该血管团借许多粗细不等的板障静脉、导血管与颅内大静脉窦沟通。本病也

1
颅骨骨膜窦(sinuspericranium)是发生在颅骨膜上或骨膜下的无肌层静脉血管组成的血管团,该血管团借许多粗细不等的板障静脉、导血管与颅内大静脉窦沟通。本病也称血囊肿、局限性静脉曲张、骨血管瘘等。

2

流行病学

颅骨骨膜窦多见于30岁以下青少年,个别发病年龄较大。发病部位最常见于额顶部,借引流静脉与上矢状窦相通,少数发生于枕部,可与横窦沟通。此外,个别也有发生于颅底的报道。本病通常为单发,极少数病人可能多发。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以往按照颅骨骨膜窦的发生原因将其分为三型:先天型、自发型和外伤型。但由于本病进展缓慢、隐匿,有些属于先天型的病人在后天偶然发现,故将其归纳分为二型:自发型和外伤型。此外,也有人按照病变区的血流情况,分为闭合型和引流型,闭合型是指病变只与颅内静脉窦相通;引流型是指病变额外还与头皮静脉相通。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5

症状

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有些病例只是偶然被发现,当肿物增大时,局部可有膨胀感。一般在头皮上可见一可压缩的软性肿物,无搏动,局部头皮可呈微红色或青蓝色,有时在头皮表面还有小的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或血管痣,任何能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均能使肿物增大,当直立和坐位时,肿物消失,此时,压迫双侧颈静脉肿物又复出现。当处于仰卧、俯卧或低头时,肿物明显增大。在病变处可触及颅骨的孔隙或破坏。

6

并发症

术中如果有空气进入静脉窦,可能发生气体栓塞。

7

实验室检查

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由许多毛细血管和扩张的无肌层的静脉组成。

8

诊断要点

一般根据病人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不难诊断此病。诊断外伤型颅骨骨膜窦的根据有:

1、明确外伤史并有明显的头皮挫伤或颅骨骨折。

2、病变部位与受伤部位一致。

3、病变区在受伤前未见异常。

4、外伤与肿物的出现有一段时间间隔。

5、组织学检查,自发型的腔内壁有一层较完整的内皮,而外伤型的缺乏之。

9

鉴别诊断

须与海绵状血管瘤、脑膜膨出、皮样囊肿等鉴别,可用压迫颈静脉法来判断是否为本病即压迫双侧颈静脉时见肿物明显增大,而其他性质肿物几乎不出现上述征象,X线造影、CT、磁共振扫描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10

治疗

以往有人曾向局部注射硬化剂或放射治疗,但因疗效不明显而被遗弃。目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可适当抬高头位,使肿物既能呈现轮廓,又不致血液过度充盈为宜,以防手术出血过多。手术通常在靠近肿物处瓣状切口,从骨膜下剥离,然后缝扎皮瓣上的出血静脉,对外板骨孔,用骨蜡涂抹止血,也可先将皮瓣与病变分离,然后再从骨膜下剥离,切除病变。用骨蜡封堵骨孔。一般经上述处理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如果病变部位颅骨破坏、缺损严重或经上述处理后又复发者,可考虑开颅将病变及引流静脉全部切除。手术应注意将病变尽量全切除,否则有很快复发的危险,术中注意避免空气进入静脉窦,以免气栓发生。有人报告一例第一次手术仅用骨蜡将连接上矢状窦的引流静脉闭塞,但术后很快复发,又行开颅术,发现病变不仅与上矢状窦相通,而且还与蛛网膜血管沟通,遂将引流血管及病变彻底切除,随诊10年未见复发。

11

日常护理

1、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建议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饮食,以利于机体康复。

3、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4、保持情绪稳定和良好的心态,建立健康的人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遵医嘱服用药物。做好病情监测,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