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板障内脑膜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板障内脑膜瘤如何预防

板障内脑膜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板障内脑膜瘤如何预防

2020-03-28 15:40阅读(61)

板障内脑膜瘤(diploeticmeningioma)罕见。系蛛网膜内皮细胞在颅骨内的异位残余发展而成的。又称“颅骨内异位性脑膜瘤”。发生于青壮年。多见于额骨及顶骨。肿

1
板障内脑膜瘤(diploeticmeningioma)罕见。系蛛网膜内皮细胞在颅骨内的异位残余发展而成的。又称“颅骨内异位性脑膜瘤”。发生于青壮年。多见于额骨及顶骨。肿瘤初起于板障,有完整包膜,少数可穿破颅骨外板达皮下。和颅内脑膜瘤在病理上是一致的。

2

流行病学

板障内脑膜瘤很少见,占脑膜瘤总数不足1%。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脑膜瘤的病理一般可分为内皮细胞型、纤维母细胞型、血管瘤型、化生型和恶性脑膜瘤。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板障内脑膜瘤发生可能源于胚胎期残留在颅骨内的蛛网膜细胞,也有学者认为是颅脑外伤颅骨骨折致硬脑膜撕裂后蛛网膜细胞巢被种植于硬膜以外所致。

5

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肿瘤生长缓慢,多向颅骨外板方向发展。早期多不累及内板。除局部有骨性肿块外,一般无疼痛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发生在眶顶部则可出现眼球突出及眼球活动障碍。在颅盖部突破外板时,肿块为半球型,质韧,基底部宽而固定。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不难诊断。

9

鉴别诊断

1、颅骨骨瘤

为生长缓慢,无痛、广基底的良性肿瘤,可同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骨瘤,除引起外貌的变形外一般不引起特殊症状。常呈圆形或圆锥状突出于颅骨外板很少侵蚀内板,颅骨平片及CT无明显骨质破坏及血管增生现象。

2、颅骨肉瘤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生长快,临床症状明显,常有间歇性疼痛,随肿物的增大而加剧,还可有全身症状,如无力、倦息、贫血,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等。颅骨平片可见边缘不清的骨破坏,周围常有骨针样反应和软组织肿块影像。

3、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可累及全身骨骼,偶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小的病灶可无症状,生长快的病灶可有局部疼痛和软组织肿胀。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多。颅骨平片表现为单发性骨破坏透亮区,边界清楚,病灶内可见残留点状骨片;CT可见到病灶内脂质小点及其周围软组织内弧线形骨外膜和骨内膜细白线。

4、黄脂瘤病

多见于2~4岁儿童。有眼球突出、尿崩症的典型临床症状,还可有中耳炎、齿龈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的表现;颅骨破坏表现为大面积地图样缺损。

10

治疗

(一)治疗

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尤其是在颅骨凸面板障脑膜瘤。对较小的可将肿瘤与颅骨一起咬除,为防止出血可边咬骨边用骨蜡止血。一直到正常骨组织为止。对较大的肿瘤,可以肿瘤为中心,做骨瓣切除,如骨瓣范围不够,可继续向四周咬除。骨瓣缺损可行一期修补成形术。对颅底的多数只能部分切除行减压术。

(二)预后

肿瘤能被完全切除,预后佳。

11

日常护理

1、术前

(1)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术前2周戒烟、戒酒。

(2)如有颅内压增高患者需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以降低颅内压。无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取自由卧位,以增进患者舒适为主。

(3)观察并记录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如有视力视野改变者,采取保护性措施防止跌倒、烫伤等意外。

(4)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客观告诉患者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以得到患者的配合。

2、术后

(1)术后体位: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以利于分泌物排出。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和减轻颜面部水肿。

(2)氧气吸入:持续或间断给氧,改善缺氧,促进伤口愈合,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头痛的性质、部位,视力的改变与咳嗽、吞咽功能有无受损。

(4)伤口护理:观察局部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流液、流脓,如有,及时处理。

(5)管路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的量、色、性状,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6)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对出现咳嗽、吞咽功能受损者,暂缓经口进食,给予留置胃管,同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误吸的发生。

(7)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减少因自我形象紊乱导致的情绪低落。

3、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饮食指导: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饮食,以利于机体康复。

(3)用药指导:遵医嘱服用药物。

(4)心理指导:保持情绪稳定和良好的心态,建立健康的人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6)复诊须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如有异常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