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脊膜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脊膜瘤如何预防

脊膜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脊膜瘤如何预防

2020-03-28 15:21阅读(61)

脊膜瘤(meningioma)占椎管内肿瘤的10%~25%,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也可起源于蛛网膜和硬脊膜的间质成分。8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次之,腰段极少。绝大多数肿瘤

1
脊膜瘤(meningioma)占椎管内肿瘤的10%~25%,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也可起源于蛛网膜和硬脊膜的间质成分。8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次之,腰段极少。绝大多数肿瘤长于髓外硬膜外下,少数可长于硬膜外,通常发生在靠近神经根穿过后突起处,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单发为多,呈实质性;少数呈片状如“地毯”样分布。质地较硬,包膜上覆盖有较丰富的小血管网,肿瘤基底较宽,与硬脊膜粘连较紧,很少附着于蛛网膜,极少浸润到脊髓内。肿瘤压迫脊髓使之变形,移位,在受压部位远端脊髓由于血供障碍,可出现水肿、软化甚至囊变。

2

流行病学

脊膜瘤的发病率为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可见于任何年龄组,以50-70岁多见,75%~85%为女性患者,80%的肿瘤位于胸段,上颈段和枕骨大孔区也是脊膜瘤的好发部位,此处的肿瘤多位于腹侧和腹外侧,常和椎动脉的入颅段及颅内段相粘连,多数的脊膜瘤完全位于硬膜下,但约10%的肿瘤穿过硬膜呈内外生长或完全位于硬膜外。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病理分型

(1)内皮型:由多边形的内皮细胞镶嵌排列而成,有时可见有旋涡状结构,多起源于蛛网内皮细胞。

(2)成纤维型:是由梭形细胞交错排列组成,富有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有时可见有玻璃样变,多起源于硬脊膜的纤维细胞。

(3)砂粒型:在内皮型或纤维型的基础上散在多个砂粒小体。

(4)血管瘤型:瘤组织由大量形态不规则的血管及梭形细胞构成,血管壁透明变性,内皮细胞无增生现象,丰富血管基质中见少量肿瘤性脑膜细胞巢。

2、WHO分级

(1)WHOⅠ脊膜瘤

(2)WHOⅡ非典型脊膜瘤

(3)WHOⅢ间变(恶性)脊膜瘤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起源于蛛网膜帽细胞残余。

2、均伴有22号染色体异常。

3、多发脑脊膜瘤与NF-2基因异常有关。

5

症状

脊膜瘤常见症状为局限性后背疼痛和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导致姿态不稳。神经系统检查常表现为肌痉挛性偏瘫或四肢瘫。脊膜瘤很少像神经鞘瘤引起神经根性疼痛。大约15%~40%的病人在晚期可发生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半切综合征很少发生。脊膜瘤偶尔可引起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头痛和眼底水肿,推测可能为肿瘤引起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阻塞脑脊液的吸收,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此外,静脉阻塞或反复性出血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其他机制。

6

并发症

脊膜瘤如进行手术治疗,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1、硬脊膜外血肿

椎旁肌肉、椎骨和硬脊膜静脉丛止血不彻底,术后可形成血肿,造成肢体瘫痪加重,多在术后72h内发生,即使在放置引流管的情况下也可发生血肿。如出现这种现象,应积极探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

2、脊髓水肿

常因手术操作损伤脊髓造成,临床表现类似血肿,治疗以脱水、激素为主,严重者可再次手术,开放硬脊膜。

3、脑脊液漏

多因硬脊膜和肌肉层缝合不严密引起,如有引流,应提前拔除引流管。漏液少者换药观察,漏液不能停止或漏液多者,应在手术室缝合瘘口。

4、切口感染、裂开

通常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切口愈合能力不良或脑脊液漏者易发生。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术后除抗生素治疗外,应积极改善全身情况,特别注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7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脑脊液蛋白含量中度增高。压颈试验出现蛛网膜下隙梗阻。

8

诊断要点

中老年女性,胸椎节段,髓外硬膜外下,宽基底与硬膜相连,强化明显,可有“硬膜尾征”。

9

鉴别诊断

脊膜瘤常发生于胸椎,女性多见,具有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共同表现,与神经鞘瘤容易混淆,本病钙化出现率高,是鉴别这种肿瘤的主要征象之一,另外,本瘤很少引起椎间孔扩大,哑铃形生长明显少于神经鞘瘤。

10

治疗

(一)治疗

切开硬脊膜即可显露肿瘤,它与神经鞘瘤的最显著不同是肿瘤位于蛛网膜外,而神经鞘瘤则多位于蛛网膜下。如肿瘤位于脊髓的背侧或外侧则切除较易,先铲除肿瘤附着在硬膜上的基底,离断肿瘤的血供。可以在距离肿瘤边缘2mm处切开硬膜的内层,在硬膜内外两层之间将肿瘤附着的硬膜内层与外层分离,切除该处的硬膜内层也就切除了肿瘤的基底。也可有围绕基底部将硬膜用剪刀剪开,将肿瘤与脊髓完全分离连同基底部脊膜一并切除。后者需要用腰背筋膜或者人工硬膜修补硬膜的缺损。位于脊髓前方的脊膜瘤,可以用无损伤缝线悬吊脊髓齿状韧带,使脊髓旋转移位,从而增加腹侧的暴露,便于手术切除。

(二)预后

脊膜瘤为良性肿瘤,完全切除后多数病人预后较好。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在震惊否认期,应鼓励家属多给病人感情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使之有安全感,并适时地向病人吐露真相。在愤怒期,应引导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纠正其感知错误,也可请其他病友介绍成功治疗的经验,引导病人正视现实。在磋商期,应及时对病人进行劝导,尊重病人的要求。在抑郁期,应安排家属多陪伴病人,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在接收期,应尊重病人的意愿,尽量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2、营养支持

指导病人摄取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多吃水果,少量多餐。必要时遵医嘱给与肠内或肠外营养。

3、疼痛护理

对疼痛较轻者,可通过安置舒适体位,分散注意力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来减轻疼痛。对疼痛严重者,遵医嘱按三级止痛方案给予镇痛药物。一般应遵守口服、按时、按阶梯、剂量个体化的基本原则。必要时,也可采用病人自控镇痛法。

4、化疗病人的护理

(1)化疗的实施

给病人讲解化疗的基本知识,使其能配合治疗。创造舒适环境,保证病人充分休息,适当活动。药物应现用现配,有些药物需避光。用后的注射器和空药瓶应单独处理。

(2)化疗副作用的观察和护理

①骨髓抑制:是最严重的化疗反应。应观察有无贫血、出血及感染征象,每周查血常规1~2次。白细胞低于3.5×109/L时,应遵医嘱停药或减量,可给予升白细胞药物。白细胞低于1.0×109/L时,应实施保护性隔离或将病人置于层流室。血小板低于80×109/L时,应避免肌内注射,并指导病人做好自身防护,如使用软毛牙刷刷牙;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要求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以预防出血。同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减少探视,以预防院内感染。白细胞低于3×109/L,血小板低于80×109/L时需暂停治疗。

②消化道反应:观察有无口腔黏膜损害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对口腔黏膜损害者,给予漱口液于睡前和三餐后漱口,若影响进食可提供吸管吸食流质;对恶心、呕吐者或腹泻者,遵医嘱给予止吐剂或输液治疗,并做好肛周清洁护理。

③脱发:告知病人化疗停止后头发会重新生长,对严重脱发者可协助其选择和佩戴假发。

④免疫功能降低:观察病人有无细菌或真菌感染征象,遵医嘱给予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免疫球蛋白。

⑤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若为静脉给药,应将药物用适当的溶媒稀释至规定浓度,合理安排给药顺序,按操作规程给药。有计划地两臂交替、由远及近穿刺静脉。妥善固定穿刺针头,以防针头滑脱导致药液外渗和皮下组织坏死。若药物刺激性强、作用时间长,而病人的外周血管条件差,可行深静脉置管化疗。一旦发生外渗及时停药。

5、放疗病人的护理

(1)放疗的实施

放疗是在放疗科由专门人员通过专门设备来实施的,应给病人讲解放疗的基本知识,使其能配合治疗。

(2)放疗副作用的观察和护理

①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同化疗病人的护理。

②皮肤黏膜改变:表现为放射性皮肤炎症反应。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柔软、吸湿性强的棉质内衣。避免冷、热刺激及阳光直射,忌用肥皂清洁和粗毛巾搓擦,沐浴后局部可用软毛巾吸干。若有脱屑和瘙痒忌自行撕脱、搔抓或用乙醇、碘酒涂擦,应让其自然脱落,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痒剂,一旦撕破难以愈合。

③放射性器官炎症:肺、食管、肠道、膀胱、脊髓等接受放疗后可出现放射性炎症,表现为干咳、吞咽困难】便血和腹泻、血尿、肢体无力或瘫痪等。放疗期间加强对照射器官功能状态的观察,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手术病人的护理

参见围术期病人的护理。但应注意:

(1)手术前,备皮、灌肠、插胃管等操作应轻柔仔细,防止刺激相应部位的肿瘤而引起瘤细胞扩散。

(2)手术中,应遵守无瘤原则,提供电刀切割、电凝止血,妥善保存肿瘤标本,提供化疗药物冲洗创腔

(3)手术后,应注意器官功能障碍、身体形象改变和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12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