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棘口吸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棘口吸虫病如何预防

棘口吸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棘口吸虫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5:20阅读(61)

棘口吸虫病(echinostomosis)是指由棘口属吸虫寄生于宿主肠道引起的人兽共患吸虫?<纳?谌颂宓募?谑粑?嬗新砝醇?谖?妗⒕砑?谖?妗⒔迂杭?谖?妗⒃财约?谖?妗⒐???

1
棘口吸虫病(echinostomosis)是指由棘口属吸虫寄生于宿主肠道引起的人兽共患吸虫病。寄生于人体的棘口属吸虫有马来棘口吸虫、卷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圆圃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移睾棘口吸虫、巨睾棘口吸虫、埃及棘口吸虫、林杜棘口吸虫等。

2

流行病学

1、马来棘口吸虫

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局部地区。泰国东北部居民合并感染该吸虫和似锥低颈吸虫的感染率达50%。在印尼的北苏门答腊解剖一具12岁女孩尸体,获此吸虫730条。该虫是我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附近少数民族居民常见的寄生虫。

2、卷棘口吸虫

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多见,对雏禽的危害较为严重。家禽感染主要是采食浮萍或水草饲料。人体病例首先由穴泽(1929)报道,其用绵马浸膏从我国台湾一妇女体内驱出虫体18条,认为是因吃蚬而感染。据洪式闾(1950)记载,在中国台湾经多次调查,人体感染率为0.38%~0.65%。云南大理白族居民曾用四氯乙烯驱治获该虫,当地居民有生食淡水螺类的习惯(1958)。1979年广州有2例报告。印尼、泰国东北部、墨西哥曾有人感染该虫的报道。卷棘口吸虫对宿主选择性不强,第一中间宿主有18种,第二中间宿主有58种,许多贝类可同时作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人因食未煮熟的淡水螺或鱼类而感染,生食囊蚴污染的水生植物和饮水也可感染。

3、接睾棘口吸虫

主要终宿主是鸟类及家禽,淡水螺是重要的中间宿主,王寿昆(1993)报道麻鸭的感染率为3.3%。接睾棘口吸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我国动物体内很常见,但人体感染报道不多。Skrjabin(1938)在苏联首先报道人体感染病例。1957年在云南大理发现我国首例人体感染病例。人体感染的病例多为食人烹调未熟的淡水螺所致。

4、狭睾棘口吸虫

于1977年由汪溥清在福建安南县发现。程由注(1992)首次在福建省云霄县火田乡发现2例人体感染病例,1994年在福建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又查到3例人体感染。

5、圆圃棘口吸虫

的主要终宿主是犬和鼠类,泥鳅是最重要的中间宿主,在日本秋田县泥鳅体的感染率为49.2%(谷重和,1976),在我国黑龙江,泥鳅的感染率为31.5%(范树奇,1992),甚至高达69.7%(陈新秋等1993)。我国动物感染常见,人体感染多为散发。东北地区报道较多。人体感染主要是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泥鳅或淡水螺,如用吞活泥鳅的偏方治疗肝炎或食人烹调未熟的泥鳅所致。韩国报道的病例较多,食用未煮熟的青蛙是重要的感染方式。

6、宫川棘口吸虫

主要见于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四川、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安徽、山东及河北等地,主要寄生于家鸭、家鹅、家鸡和野禽的肠管内,亦寄生于人体。1988年,王裕卿等首次在黑龙江省的鹅体内发现该虫寄生。1989年杨德凤报道在3只鸡的小肠中发现成虫209条。李非白(1961)用囊蚴感染人体获得成功。

7、移睾棘口吸虫

主要见于韩国、日本、朝鲜和我国的吉林、福建、台湾和四川。在我国台湾(杉正木笃,1933)、长春(浅田,1962)及四川(洪式闾,1940)的犬及福州的田鼠(汪溥钦,1959)等体内均发现该虫。在韩国和日本曾有多次人体病例的报道,在朝鲜也有数例报道(Takahashietal.,1930,a&b;Kawaharaandyamamoto,1933;Seoetal.1980;Leeetal.1988)。

8、巨睾棘口吸虫

主要见于日本。马岛(1927在福冈县对一个12岁男孩用土荆芥油制剂驱出34条虫体,认为是吃了含有此虫囊蚴的山椒鱼所致。冈部等(1972)在佐贺县发现1例,该患者在钓鱼时喜欢用牙咬螺软体部作鱼饵而感染。印尼也有人体感染的报道。我国长春犬体内有本虫寄生的记载,目前尚无人体感染的报道。

9、埃及棘口吸虫

主要分布于埃及、日本、法国。我国福建曾报告1例人体感染(陈宝建等,2004)。

10、林杜棘口吸虫

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对感染者用四氯乙烯驱虫,最多一例排虫249条(Sandground,1937;SandgroundandBonne,1940)。从印度一个5岁儿童体内驱出该虫(Dube等,1967)。在马来西亚曾发现2例感染者(Harinasuta,1974)。我国南京有鸭感染本虫的报道(颜清华,1962)。Bonne(1941)认为人比鸡、鸭、鸽、鼠、猴等动物更易感染林杜棘口吸虫。我国尚未见人体感染该虫的报道。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马来棘口吸虫病

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局部地区。

2、卷棘口吸虫病

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多见,对雏禽的危害较为严重。家禽感染主要是采食浮萍或水草饲料。人因食未煮熟的淡水螺或鱼类而感染,生食囊蚴污染的水生植物和饮水也可感染。

3、接睾棘口吸虫病

接睾棘口吸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我国动物体内很常见,但人体感染报道不多。人体感染的病例多为食人烹调未熟的淡水螺所致。

4、狭睾棘口吸虫病

于1977年由汪溥清在福建安南县发现。

5、圆圃棘口吸虫病

我国动物感染常见,人体感染多为散发。东北地区报道较多。人体感染主要是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泥鳅或淡水螺,如用吞活泥鳅的偏方治疗肝炎或食入烹调未熟的泥鳅所致。

6、宫川棘口吸虫病

1988年,王裕卿等首次在黑龙江省的鹅体内发现该虫寄生。

7、移睾棘口吸虫病

主要见于韩国、日本、朝鲜和我国的吉林、福建、台湾和四川。

8、巨睾棘口吸虫病

主要见于日本。我国长春犬体内有本虫寄生的记载,目前尚无人体感染的报道。

9、埃及棘口吸虫病

主要分布于埃及、日本、法国。

10、林杜棘口吸虫病

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我国尚未见人体感染该虫的报道。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马来棘口吸虫

同种异名:马来真缘吸虫、马来似颈吸虫。该吸虫首先是在解剖一具马来西亚工人尸体时,在其小肠中发现,以后在鼠类中发现该虫。1933年Rao等用囊蚴感染猫狗后发育为成虫。1963年Lie和Virik在吉隆坡发现有人体病例。1969年Sormnan也报道了人体感染该虫的病例。

(1)形态:成虫体扁宽,前端稍窄,略似瓶状。活体淡红色,大小为(5.0~12.0)mm×(2.2m~3.5)mm。虫体前端具头冠,围有43枚头棘,全身体表均有皮棘。口吸盘呈球形,直径0.30mm,下连前咽、咽、食管及肠支。肠支分左右两支向虫体后端延伸,并形成封闭的盲端,不再合拢。腹吸盘发达,直径0.95~1.OOmm,位于虫体近前端或虫体前、中1/3处的腹面。睾丸两个,高度分叶状,位于虫体后半部,前后排列,阴茎囊达腹吸盘后缘。卵巢呈球形,在睾丸之前。无受精囊,有劳氏管。卵黄腺呈滤泡状,自腹吸盘后缘开始沿肠管两侧分布,睾丸后方左右的卵黄腺至虫体中央汇合。子宫盘曲在肠支内区,内含多个虫卵。虫卵大小为(120~130)μm×(75~90)μ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一端有小盖。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

(2)生活史:马来棘口吸虫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的小肠上段,虫卵随宿主粪便进入水中,经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期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小肠内脱囊,童虫即可在肠寄生并发育成熟。用该虫感染大鼠,成虫回收率达86%~94%,发育为成虫时间为13~16d。人体感染主要是因食入未煮熟的淡水鱼、蛙,或吞食生的蝌蚪。自然感染的终宿主有猪和家兔,实验感染成功的动物有鼠、犬、猫、猴、猪等。

2、卷棘口吸虫

主要寄生于水禽,人因食淡水螺而感染。卷棘口吸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流行广泛,除清海、西藏外,其他省、市及自治区均有报道。

(1)形态:成虫呈长叶状,大小为(7.6~12.6)mm×(1.2~1.6)mm。体表被有小棘,具有头棘37枚。前后两排相互排列,左右角棘各5枚。口吸盘小于腹吸盘。睾丸呈椭圆形,前后排列于卵巢后方,卵巢呈圆形或扁圆形,位于虫体中部,子宫弯曲在卵巢的前方,其内充满虫卵。卵黄腺分布在腹吸盘后方的两侧,伸达虫体后端,在睾丸后方不向体中央扩展。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大小为(114~126)μm×(64~72)μm,一端有卵盖,内含卵细胞。囊蚴圆形,大小为0.152~0.172mm。

(2)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直肠、盲肠,偶可寄生于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为毛蚴,毛蚴钻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经胞蚴、雷蚴阶段,最终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螺、蝌蚪、鱼类)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吞食含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而被感染。囊蚴在终宿主的肠道发育为成虫。

3、接睾棘口吸虫

同物异名:接睾棘缘吸虫。人体病例首先在苏联发现。该虫在我国分布广,1957年在我国云南大理发现人感染棘口吸虫,首先报道的是卷棘口吸虫(沈一平,1958),后又补充鉴定出2例接睾棘口吸虫的感染病例,这是我国人体感染的首次报道(沈一平,1979)。

(1)形态:成虫呈长叶形,头部狭小,后部宽大,大小为(5.5~7.5)mm×(1.86~1.92)mm。头棘37枚,左右腹角棘各5枚,其余27枚前后两排等距离排列。阴茎囊位于腹吸盘左上侧,不超过腹吸盘的1/2。吸虫的体宽与体长比不超过1:5。2个睾丸,椭圆形,两侧稍凹,位于体中部,前后紧密相接或重叠。卵黄腺自腹吸盘后一定距离处开始,到达体后端,两侧腺滤泡大多不相汇合。子宫位于腹吸盘与前睾之间,内含虫卵100个以上。虫卵大小为

(104~108)μm×(56~60)μm。

(2)生活史:接睾棘口吸虫成虫寄生于家鸭与家鸡等家禽以及鸟类的小肠、大肠和盲肠内,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至体外。在30℃左右的温度下,虫卵于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适宜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发育为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可侵入其体内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因食入含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而感染,感染后15天左右可在粪便中查获虫卵。本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半球多脉扁螺等,第二中间宿主有赤豆螺、中华圆田螺、椭圆萝卜螺、小土蜗、半球多脉扁螺、尖口圆扁螺等。

4、狭睾棘口吸虫

1977年汪溥钦等在福建南安县用小鱼中分离的狭睾棘口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家犬后获得成虫。

(1)形态:成虫呈长叶形,腹吸盘处最宽。虫体长5.6mm×1.04mm,头棘41枚,每侧腹角棘4枚,腹吸盘位于体前部1/4线上。睾丸狭长,前后纵向排列,边缘具缺刻。卵黄腺始于腹吸盘后缘开始沿两侧伸达体末端,睾丸后方的卵黄腺不汇合中央。子宫长而弯曲,内有多个虫卵。虫卵大小(77~80)μm×(52~55)μm。椭圆形,金黄色,卵盖明显,内含1个胚细胞和20余个卵黄细胞。

(2)生活史:狭睾棘口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有淡水螺类、蛙类及淡水鱼。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至体外,在适宜的温度下,于水中经3周,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适宜的淡水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阶段,发育为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螺类、蝌蚪与鱼类,即侵入其体内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吞食了含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而被感染,囊蚴在终宿主的小肠内脱囊,发育为成虫。

5、圆圃棘口吸虫

首先由Asada(1926)从日本东京犬体小肠内发现。日本学者兰直树等(Arizono,1976)、谷重和(Tani,1976)先后报道人体感染病例。1989年我国范树奇和孙明芳报道了国内首例人体感染圆圃棘口吸虫病例。

(1)形态:成虫呈狭长叶形,大小为(2.05~7.25)mm×(0.55~1.34)mm。活体淡粉色,头端具有头冠和头棘,体表有棘分布在自头后至腹吸盘后,在腹吸盘前部较密。头棘27个,每侧角棘4个。口吸盘位于虫体亚前端腹面,腹吸盘位于体前部1/5处,比口吸盘大2~3倍。口孔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肌质发达。食管末端分出二肠支,呈小波浪弯曲,沿虫体两侧向后伸延达虫体后端。两个睾丸,呈不规则椭圆形,前后邻近排列在虫体中线处。卵巢呈球形,位于前睾丸右前方与肠内侧之间,受精囊横椭圆形,介于卵巢的左侧内后缘和前睾的前沿。子宫旋曲于腹吸盘、卵巢和前睾丸之间,末端沿腹吸盘背侧上升,通入生殖孔。子宫内含许多虫卵。卵黄腺发达,卵黄滤泡大,呈不规则的圆形、椭圆形或块状。

虫卵:大小为(110~132)μm×(65~79)μm,淡黄色,椭圆形。卵细胞位于卵盖下方,卵盖对侧的卵壳略增厚。囊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为(152~180)μm×(136~175)μm。囊壁薄而透明,囊内幼虫可见口吸盘、腹吸盘,腹吸盘两侧具有明显迂回弯曲的排泄管。压片检查时,可见囊壁外包绕宿主反应形成的纤维囊,厚于囊壁4~5倍。

(2)生活史:圆圃棘口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小土蜗、日本椎实螺等螺类,第二中间宿主有泥鳅、蟾蜍、牛蛙、粗皮蛙、沼蛙等。成虫寄生于犬、鼠及人体的肠道。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至体外,在30℃左右的温度下,于水中经7~10天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适宜的螺体,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发育成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侵入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囊蚴。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而感染,感染后第16~17天可于粪便中查见虫卵,并持续排卵70~90d。

6、宫川棘口吸虫

也称卷棘口吸虫日本变种,是家禽的常见寄生虫。实验证明此虫可感染人体。

(1)形态:成虫呈长叶形,两端钝圆,大小为(8.6~18.4)mm×(1.62~2.48)mm,体表被有小棘。有头棘37枚,其中每侧腹角棘各5枚。口吸盘周围及其与头棘之间分布着一些鹅卵石状的乳突。睾丸呈椭圆形,分叶,边缘有3~5个钱瓣,阴茎囊在肠叉与腹吸盘之间。卵黄腺自腹吸盘后沿两侧向体后延伸,在睾丸后,左右卵黄腺汇合。卵巢呈圆形或扁圆形,位于虫体中部,子宫弯曲在卵巢的前方,子宫内卵多。虫卵大小为(95~104)μm×(58~66)μm,前端有卵盖、末端有皱褶增厚部分,表面一般光滑。囊蚴正圆形,大小为0.140~0.156mm。

(2)生活史:宫川棘口吸虫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均为淡水螺类,如小土蜗、椎实螺、凸旋螺、尖口圆扁螺、扁卷螺、中华园田螺、折叠萝卜螺和斯氏萝卜螺等。也有文献报道该虫可不需要第二中间宿主。成虫不仅寄生于鸭、犬、鸡、鹅、八哥等禽类,还寄生在哺乳动物和人。成虫在终宿主的直肠或盲肠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进入第一中间宿主,经胞蚴、雷蚴阶段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钻入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终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螺或蝌蚪被感染。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童虫逸出,经16~22d即发育为成虫。

7、移睾棘口吸虫

同种异名:移睾棘隙吸虫。该虫首先由Ando和Ozaki于1923年在日本的褐家鼠体内发现,之后在韩国和中国不断有该虫感染犬类和鼠类的报道。该虫也可感染人体,引起人体棘口吸虫病。

(1)形态:成虫大小为(14.0~20.0)mm×(2.5~3.2)mm。头棘37枚,腹侧角棘每侧5枚。卵黄腺发达,自腹吸盘后缘沿虫体两侧至虫体末端。两个睾丸形状和位置不定,一般呈不正椭圆形,位于卵巢之后,也可位于卵巢前,故被命名为移睾棘口吸虫。虫卵椭圆形,大小为(95~116)μm×(65~76)μm。

移睾棘口吸虫的睾丸随着虫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其原因尚不明确。杨光友等(1991)在小鼠体内检到不同日龄的虫体共43条,其中20日龄的虫体18条,有2个睾丸的1条,占5.6%,前睾丸呈三角形移至卵巢前方,腹吸盘的右下方,大小0.15mm×0.16mm,后睾丸移至卵巢的左前方紧靠卵巢,呈半圆形,大小0.18mm×0.14mm;有1个睾丸的虫体5条,占27.8%,睾丸位于卵巢的下方呈非正圆形,大小为(0.420~0.55)mm×(0.30~0.40)mm(平均为0.47mm×0.35mm);无睾丸的虫体12条,占66.6%。25日龄的虫体25条,具有1个睾丸者3条,占12%,睾丸呈非正圆形,位于卵巢下方,大小为(0.45~0.56)mm×(0.40~0.43)mm(平均为0.52mm×0.42mm);无睾丸者22条,占88%。

(2)生活史:移睾棘口吸虫的生活史需要2个中间宿主和1个终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主要为小椎实螺、尖口圆扁螺、半球隔扁螺等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有囊螺、中华圆田螺、尖口圆扁螺、赤豆螺和耳萝卜螺等淡水螺类,泥鳅和其他淡水鱼类也可以充当其第二中间宿主。犬类和鼠类是该虫的主要终宿主。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螺类或泥鳅等也可被感染。

8、巨睾棘口吸虫

由Ando和Ozaki于1923年在日本首次发现。该虫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肠道内,也可感染人体,引起人体棘口吸虫病。有关此虫的报道少见。

(1)形态:成虫大小为(3.56~7.85)mm×(1.00~1.36)mm,有43枚头棘,两睾丸特别大,其宽度近体宽的一半,几乎占虫体后半部大半,故被命名为巨睾棘口吸虫。虫卵淡黄色,大小为(81~89)μm×(44~48)μm,卵盖小而不明显,卵盖对侧卵壳略增厚。

(2)生活史:巨睾棘口吸虫有两个中间宿主,中华旋螺是唯一的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主要为蛙类、蟾蜍、河蚬、淡水鱼类等。虫卵随终宿主哺乳类动物或人的粪便排出后,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中华旋螺体内,经历毛蚴、胞勤、母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在其体内发育为囊蚴,囊蚴感染终宿主,并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

9、埃及棘口吸虫

主要寄生云豹、鼠类等动物。陈宝建等(2004)在福建省南安市首次发现1例人体自然感染者。

成虫:呈柳叶状,长为4.5~5.3mm,宽为0.55~0.62mm。头领发达,宽径0.26~0.30mm,头棘43枚,左右腹角棘各5枚,其余33枚绕头领一周,前后两排相互排列,中央无间断。体表被有单生尖刀样棘,自头领后向体后分布,逐渐稀疏,止于后睾丸。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位于体前1/3处,比口吸盘大。两肠支延伸至虫体亚末端。睾丸2个,长椭圆形,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储精囊呈瓶状,位于腹吸盘与肠分叉之间。卵巢圆形,位于虫体中央及前睾丸之前方。子宫于卵巢下方,向上迂回弯曲至前方,经腹吸盘开口于生殖孔,子宫较长,内含虫卵35~45个。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盖小且不明显,卵壳较薄,大小为(99.31±4.03)μm×(60.52±2.95)μm,卵细胞不明显,卵黄细胞较密集,大小均等,无盖端卵壳增厚形成结节。

10、林杜棘口吸虫

成虫大小为(13~22)mm×(2~3)mm;头棘37枚。睾丸分叶清楚,阴茎囊在腹吸盘前缘稍后。卵黄腺前缘与腹吸盘平。虫卵大小为(92~124)μm×(65~76)μm。

5

症状

棘口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虫种、感染度及个体差异有关。对多数虫种来说,如感染较轻,感染者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腹部不适。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马来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圆圃棘口吸虫、埃及棘口吸虫等感染后轻者常无症状,多数感染者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感染者多数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例有厌食、消瘦、下肢水肿、贫血等,或可因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而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和全身衰竭而死亡。由于该病症状无特异性,许多病例是在尸检才被偶尔发现。

6

并发症

重症病例有厌食、消瘦、下肢水肿、贫血等,或可因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而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和全身衰竭而死亡。

7

实验室检查

粪便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棘口吸虫是肠道寄生虫,通过粪便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是否有虫卵可以做出诊断。一般采用加藤厚涂片法,在样本上放一块5cm×5cm的尼龙绢,刮取粪便填于准备好的载玻片上的塑料定量孔中,移去定量板,放置一张亲水玻璃纸在样本上,亲水玻璃纸均经过孔雀绿、纯甘油和蒸馏水配制的透明液浸泡处理,再轻压一张载玻片在上面,使样本均匀扩展在玻璃纸上,进行显微检查。

但是由于多种棘口收虫的虫卵形态近似,不易定种,因而需要通过驱虫或解剖肠道获得虫体后,根据成虫形态才能定种。

8

诊断要点

鉴于症状无特异性,应结合是否来自流行区,有无不良饮食习惯资料、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因素,在排除常见感染性疾病后,可考虑棘口吸虫感染的可能。确诊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沉淀法、Kato-Katz法等。

9

鉴别诊断

由于棘口类吸虫卵在形态上与姜片吸虫卵、肝片形吸虫卵相似。当粪便检查发现类似虫卵,并排除了其他寄生虫感染时,应考虑棘口类吸虫感染。在驱虫后根据成虫形态鉴别虫种。内镜检查有时能发现虫体吸附在肠壁,根据虫体形态可进行虫种鉴定。

10

治疗

(一)治疗

治疗本病首选吡喹酮口服。

(二)预后

一般预后较好。

11

日常护理

1、注意休息,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2、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使用剂量。

3、遵医嘱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4、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

12

防治措施

1、棘口吸虫感染与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故改变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棘口吸虫病的主要措施,避免食生的或未熟的淡水螺蛳、泥鳅、蝌蚪、青蛙等。

2、该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动物感染极为常见,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对流行区内的家禽、家畜要进行计划性驱虫,减少病原扩散;对禽粪、畜粪进行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勿以生鱼或蝌蚪以及贝类等饲喂家禽,以防感染家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