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早期肌阵挛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早期肌阵挛脑病如何预防

早期肌阵挛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早期肌阵挛脑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5:01阅读(62)

早期肌阵挛脑病(earlymyoclonicencephalopathy,EME)是一种罕见的严重婴儿早期癫痫性脑?1静∈怯啥嘀植∫蛞?鸬囊恢肿酆险鳎?肽承┫忍齑?恍约膊∮泄兀?嗉?谛律?

1
早期肌阵挛脑病(earlymyoclonicencephalopathy,EME)是一种罕见的严重婴儿早期癫痫性脑病。本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与某些先天代谢性疾病有关,多见于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常见症状为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以游走行肌阵挛发作为主,也可为全身性肌阵挛、强直发作或局灶性发作。

2

流行病学

1978年由Aicardi和Goutieres首次报道,最初称为新生儿肌阵挛性脑病。Dalla等1983年进一步描述并命名为早期肌阵挛性癫痫性脑病。1985年Aicardi将其命名为EME。1989年ILAE在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中将其归为无特定病因的症状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由于其可导致进行性精神运动功能障碍,在2001年ILAE癫痫综合征分类中,早期肌阵挛脑病被列入癫痫性脑病组,是该组中8个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中起病最早、最难治的一种。

尽管早期肌阵挛性脑病是少见的一种癫痫综合征,但已报道了数十例。Caraballo报道了471例生后1年内癫痫的患儿中有4例(0.08%)为本病。没有观察到性别差异。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本病发作有4种类型:

1、游走性、局灶性肌阵挛。

2、大范围的肌阵挛。

3、局灶性发作。

4、强直性癫痫痉挛发作。

其中游走性、局灶性肌阵挛是本病癫痫发作最具特征性的发作形式,且常常是最早出现的惊厥类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本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与某些先天代谢性疾病有关。已经报道的病因包括非酮症高甘氨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苯丙酮尿症、D甘油酸血症、亚硫酸和黄嘌呤氧化酶缺陷、维生素B6缺乏、Menkes病、Zellweger综合征等。部分患儿有类似的家族病例,有报道2个患者为兄弟,家族中4代有6例死于癫痫性脑病,显示为X连锁遗传,其中5例死于2岁以内。脑结构性损伤少见。

(二)发病机制

1、目前有少量的遗传学研究报道发现,SLC25A22、吡哆醇5-前磷酸氧化酶基因(PNPO)突变与早期肌阵挛性脑病发病密切相关。SLC25A22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p15.5,编码线粒体转运蛋白,是线粒体谷氨酸/H+的协同转运子,可以催化谷氨酸与氢质子转运。SLC25A22在红核、黑质和小脑橄榄核等与肌阵挛癲痫发作密切相关的区~域高表达。4例早期肌阵挛性脑病患儿发现SLC25A22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推测可能是因为异常的谷氨酸合成作用于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同时影响线粒体呼吸链而致病。PNPO基因定位于17q21.32,包括7个外显子,编码吡多醇5-前磷酸氧化酶,此酶可以产生吡多醇5-前磷酸盐,从而活化神经递质合成中的重要辅酶-吡多醇。其突变导致PNPO缺乏症。因此,早期肌阵挛性脑病患儿均需进行全面的代谢筛查,对于原因不明的患儿可以考虑SLC25A22、PNPO等基因分析。此外有报道EME患儿染色体9q33-q34.12、15q26微缺失,与STXBP1、SPTAN1、ENG、TORIA和ErbB4基因突变有关。

2、影像学研究发现基底节区、丘脑、脑干、额顶部深部皮质代谢及灌注异常,导致皮质下结构至皮质神经传导异常,可能为EME发生机制。脑电图上的暴发-抑制波形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推断它与皮层下-皮层调节紊乱或联系中断以及皮层损伤所致的皮层下神经元的过度放电相关。

5

症状

1、发病年龄

常从生后数天开始发病,有时生后立即起病,60%在生后10天内起病,男女发病相同。

2、发作特点

局灶性肌阵挛可表现为肢体或面部肌肉抽动,有时为眼睑、眉毛或手指快速微小的抽动,发作频繁,有时呈持续状态,清醒期和睡眠期均可发生,并且部位不固定,呈游走性,此时患儿反应迟钝或呈嗜睡状态。起病早期症状轻微。少数患儿有大范围肌阵挛,表现为快速前倾、点头、屈膝等。在游走性、局灶性肌阵挛出现后,患儿可很快出现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的症状轻微,如皱眉、面色潮红或呼吸暂停等。起病后3~4个月可出现强直痉挛发作,可孤立或成簇出现,类似婴儿痉挛。

3、神经发育障碍

起病后精神运动发育停滞并快速倒退,肌张力异常,呈角弓反张或去皮层状态。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遗传代谢病筛查:由于部分患儿有先天性遗传代谢缺陷,因此早期肌阵挛性脑病患儿均需进行全面的遗传代谢病筛查。

8

诊断要点

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以游走性肌阵挛发作为主,也可为全身性肌阵挛、强直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并排除围产期严重脑损伤、生化代谢异常等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再结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即可进行确诊。

9

鉴别诊断

与大田原综合征进行鉴别:

本病与大田原综合征有某些共同之处,多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EEG表现为暴发-抑制图形,起病后出现显著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或倒退。本病与大田原综合征的主要区别为不固定肌阵挛发作和暴发-抑制图形主要出现在睡眠期,深睡眠时更为明显,暴发-抑制时间及暴发间期更多变。多数肌阵挛发作同时无明显EEG改变,经常被误认为非癫痫事件。

10

治疗

(一)治疗

多数EME患儿对各种AEDs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及吡多醇治疗均无反应,极少数患儿单用或合用丙戊酸,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可减少发作。对确定病因的患儿可针对代谢缺陷环节进行饮食及药物治疗。

(二)预后

本病发作难以控制,预后差,50%患儿在2岁内死亡。幸存者常遗留严重的脑损伤,出现去皮质状态。

11

日常护理

1、注意患者任何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的反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2、如果药物治疗的话,注意观察是否有药物的不良反应。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