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肠道气囊肿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肠道气囊肿病如何预防

肠道气囊肿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肠道气囊肿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2:21阅读(61)

肠道气囊肿病(pneumatosiscystoidsintestinal,PCI)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以小肠或大肠黏膜下、浆膜下或肠系膜多发性存有气体的囊肿为主要病理特点。少数为

1
肠道气囊肿病(pneumatosiscystoidsintestinal,PCI)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以小肠或大肠黏膜下、浆膜下或肠系膜多发性存有气体的囊肿为主要病理特点。少数为原发性,多数为继发性。多位于空肠、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其他器官亦可被累及,如膀胱、阴道、腹膜、肠系膜淋巴结等。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肠道气囊肿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气囊肿病少见,病变多位左半结肠;继发性占85%,多位于空肠、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如AIDS、移植术后、淋巴瘤、结缔组织疾病、白血病以及化疗后;也常见于溃疡病合并幽门梗阻、慢性肠梗阻、肠憩室病、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有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可起源于肠道本身疾病,或由肠外或全身疾病导致肠壁病变而成,或继发于肺部疾患。有关其病因学说很多,诸如机械学说、细菌学说、营养学说和化学学说等,以赞同机械学说占多数,气体可通过肺脏、创伤、肠黏膜破损、肠道吻合口、肠腔压力增加或肠蠕动增强等途径进入肠壁,如在肠梗阻时气体被压入受损的肠黏膜。气囊肿病的囊泡内气体约含H2?50%以上,不少实验证实细菌代谢时产生大量H2。在营养不良或摄入引起肠腔内乳酸增高的食物,或因CO2代谢障碍、肠腔内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细菌发酵而产生大量气体,或因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致使气体进入肠黏膜,且肠壁淋巴循环减慢,影响肠黏膜的气体吸收。幼儿可因双糖酶缺乏,糖类在肠腔内发酵产气而致病。确切的原因仍不清楚。

5

症状

肠气囊肿本身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部不适或伴有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甚至便血、大便变细等。如肠气囊肿位于小肠而范围较广时,可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偶尔也可发生小肠麻痹、肠套叠或肠扭转。气囊肿有自发破裂的可能,破裂后可引起气腹但不常伴有腹膜炎表现,患者常感腹部胀痛不适。此外,患者常伴有原发病的-些临床表现。

体征一般无特殊,偶尔可扪及软而有弹性的肿块,多在左下腹。当伴有气腹症时,腹部叩诊呈鼓音,肝浊音界消失,此时应与消化性溃疡穿孔相鉴别。本病一般无急腹症表现。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由于本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其症状主要为伴发疾病的表现,确诊较为困难,其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腹部X线和CT检查。

9

鉴别诊断

1、消化道穿孔

可突发剧烈的腹痛,腹部透视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具有急性腹膜炎的体征。

2、肠道肿瘤

钡灌肠检查可见肿瘤呈充盈缺损,而无气囊肿的充气性缺损。结肠镜检查及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可资鉴别。

3、肠道炎性疾病

包括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可出现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结肠镜检查可资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由于本病多属继发性,应首先处理其原发病。多数患者无症状,故不需任何处理。一旦出现并发症,诸如肠梗阻、出血、穿孔等,给予相应手术治疗。凡患者有气腹而无腹膜炎征象时暂予严密观察。给予高流量高浓度(高压)氧吸入或进入高压氧舱治疗,可缓解症状。部分学者认为可以考虑内镜下治疗,如用穿刺针抽取气体、活检钳夹破囊壁排气以及囊壁套扎等,但应用价值有限。如伴有肠腔内容物滞留和细菌感染,抗菌治疗可能有效。

(二)预后

肠气囊肿患者伴有门静脉气体出现时,肠梗阻发病增加,预后较差。原发性肠气囊肿病,气囊多半自行消失,一般预后好,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不需外科手术。

11

日常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腹胀、腹痛、便血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恐惧、不安、紧张等不良心理,家属要多关注患者,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关心,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患者还可通过与医生进行交流或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本病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

合理膳食,给予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机体营养的摄入。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胃肠道刺激。必要时可配合肠外营养方法,保证机体营养充足。

3、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2)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

(3)保证睡眠充足,不熬夜,避免劳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4)手术患者术后注意切口卫生,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定期进行换药,避免感染。

4、病情监测

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患者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是否减轻,若突发剧烈腹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5、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诊治。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