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前列腺钙化症状及发病原因 前列腺钙化如何预防

前列腺钙化症状及发病原因 前列腺钙化如何预防

2020-03-28 11:01阅读(59)

前列腺钙化是男性常见的前列腺病变之一,多发生在40~60岁。所谓钙化,在病理学上指局部组织中有钙盐沉积,可以是正常生理过程,也可以见于某些病理情况。因缺乏

1
前列腺钙化是男性常见的前列腺病变之一,多发生在40~60岁。所谓钙化,在病理学上指局部组织中有钙盐沉积,可以是正常生理过程,也可以见于某些病理情况。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前列腺钙化多在检查前列腺疾病及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时,经影像学检查被发现。在影像学检查中,前列腺钙化表现为前列腺内强回声灶或高密度灶,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前列腺钙化的检出率显著增加。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钙化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前列腺组织退行性变、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潴留、前列腺经常处于充血状态、前列腺管狭窄、钙磷代谢紊乱和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年龄<40岁者钙化与前列腺炎密切相关,年龄>40岁者与前列腺增生密切相关。

现有研究表明,前列腺内存在的纳米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前列腺钙化的发生,而前列腺钙化可能造成前列腺炎的治疗困难和易复发。但是三者间确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证实。

5

症状

前列腺钙化本身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多是在检查前列腺疾病及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时,经影像学检查被发现。

6

并发症

1、炎症反应

由于前列腺钙化灶上易滋生细菌,因此,是引起青壮年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一个因素。

2、影响生育

前列腺炎引起的钙化,可能影响生育。因为慢性前列腺炎,会导致精子成活率降低,精液液化时间延长,所以,致使受孕率降低。

3、前列腺结石

前列腺钙化治疗不当可导致前列腺结石。对有症状或伴有感染的结石,都必须进行治疗。

7

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穿刺活检

1、检查前准备

受检者在穿刺前需要口服抗肠道菌群的抗生素数天,操作开始前需灌肠排尽大便,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穿刺后肠道细菌引起的感染,发热,甚至败血症。穿刺前一周还需要停止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

2、检查场景

(1)经直肠针吸活检,超声引导下将探头放入患者的肛门内,找到前列腺后,超声探头上带有穿刺通道,将特制的穿刺针由穿刺通道放入B超超声头下,在超声的引导下进入前列腺组织后,进行穿刺活检,通常需要多点穿刺,穿刺点数要6-12针,B超穿刺引导可以观察病灶,并且保证穿刺范围在前列腺之内,还可以多点穿刺。

(2)经会阴穿刺活检,在B超引导或CT引导下,在会阴部进行前列腺穿刺,不能进行多针穿刺,有损伤尿道的风险。

检查结果:对于明确前列腺肿块的性质十分有用,对明确前列腺肿瘤的组织分型和细胞学特征帮助极大。有一定的痛苦和创伤,但十分必要。

8

诊断要点

如果有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症、炎症、结核、肿瘤)的病史,经超声、X线或CT等检查发现前列腺内强回声灶或高密度灶,可以做出前列腺钙化的诊断。

9

鉴别诊断

前列腺钙化灶有可能是结石的问题,但除了结石以外,前列腺结核、寄生虫卵、肿瘤钙化等等都可引起前列腺钙化灶。因此,前列腺结石钙化应注意与前列腺结核钙化、寄生虫卵钙化、前列腺肿瘤钙化等相鉴别。

10

治疗

1、治疗原则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前列腺钙化,一般无需进行治疗。如果有其他前列腺病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2、抗生素治疗

是目前进行前列腺钙化的治疗基本常用方法。但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则不满意。首先,细菌、病原体、微生物具有耐药性。其次,药物在腺泡内很难达到有效治疗。最后,大剂量和超时限用药会加重肝脏、肾脏负担,造成肝肾功能异常,反而加重病情。

3、腺体注射疗法

是抗生素治疗前列腺增生钙化的一个补充手段。由于抗生素在前列腺腺体内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因此便有了将抗生素直接注入前列腺的治疗出现。但多年临床实践验证,发现此疗法存在着无法彻底治愈的弊端。

4、物理疗法

是借助电、热、光、声、水等各种物理因素,对前列腺腺体发生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炎症的消散,但无法从根本上杀灭细菌、病原体及致病微生物等,临床上只作为一种辅助治疗。

11

日常护理

已经发生前列腺钙化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一般护理

休息与运动:不劳累过度,不熬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防感冒。

饮食禁忌: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虾等),忌酒,忌烟。

生活环境:避免久坐不动,不长时间骑车、驾驶车辆;坚持适当的身体锻炼;

生活习惯/卫生保健:多饮水,多排尿,保持大小便通畅。

2、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心情,培养兴趣爱好,树立顽强的信心,消除焦虑情绪,转移对前列腺疾病的注意。

12

防治措施

前列腺钙化的预防需要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1、饮食注意,忌辛辣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加强盆腔肌肉的运动,严禁长期久坐、骑自行车等。

3、性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少和过频。

4、日常生活多饮水,多排尿,保持大小便通畅。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