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胆囊息肉症状及发病原因 胆囊息肉如何预防

胆囊息肉症状及发病原因 胆囊息肉如何预防

2020-03-28 06:40阅读(61)

胆囊息肉(polypsofgallbladder)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在病理上,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

1
胆囊息肉(polypsofgallbladder)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在病理上,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2

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的PLG流行率差别很大,在1.5%~9.5%,但国内外大多数大宗资料统计的人群流行率为5%以上,且男性居多。Okamoto等用BUS作194767例健康人群普查,查出PLG10926例,占5.6%,其中男性为6.9%,最多见的年龄为30~40岁;女性仅4.5%,最多见于40~50岁。Collet等对627例糖尿病人作胆石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PLG38例,人群流行率为6.7%,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3∶1,但与非糖尿病人的流行率并无区别;其中直径<10mm者占90%,经长达5年的随访,未见有恶变和出现症状者。因此,认为PLG相当多见,但<10mm时恶性可能性小。Chen等对3647例健康人群作BUS普查,结果发现PLG243例(男174例,女69例),胆石与PLG共存17例(男10例,女7例),PLG总流行率为5.7%。调查年龄、性别、身体指数(BI)、吸烟、饮酒、血压、血脂、肝功、乙肝病毒携带者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发现PLG的危险因子为男性和葡萄糖不耐受。Chen等又对台湾60岁以上的老人1441例作同样调查,结果PLG的总流行率为5.7%。Shinohi等调查日本自卫队退役人员2739例,发现PLG143例,总流行率5.3%。也调查有无胆石、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葡萄糖耐量、血脂等危险因子,结果除与吸烟呈负相关以外,其他参数均无相关性。Jorgensan等调查的PLG男性流行率为4.6%,女性4.3%,在众多的危险因子调查中唯有男性PLG与不吸烟有相关性,但这一危险因子并未见于胆固醇沉着症。Segawa等调查发现男性PLG与肥胖指数呈正相关,最多见于40~50岁,流行率与肥胖指数的曲线相同,但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肿瘤性病变

乳头状腺瘤、早期腺癌、平滑肌瘤、血管瘤。

2、非肿瘤性病变

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淋巴性息肉、腺肌病、腺瘤样增生及胃肠、胆、胰的胆囊异位。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胆固醇息肉是由于肝对胆固醇脂质代谢失调导致胆固醇大量沉积在胆囊壁固有层,隆起突入胆囊腔且上覆正常的黏膜上皮而形成。

2、胆囊腺瘤目前普遍认为此是胆囊癌前期的病变,常与慢性炎症和结石有关。

3、胆囊腺肌增生病是以黏膜上皮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胆囊良性病变,可局限在胆囊底部或远侧半段,也可侵犯整个胆囊。本病可能是在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也可能系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致使胆囊腔闭塞所致。腺瘤样增生往往由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又称为增生性的息肉。

5

症状

一般无症状,常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行B超检查时发现。少数病例有疼痛,当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和(或)脱落而引起胆囊管梗阻时发生疼痛,疼痛性质为胀痛、钝痛或绞痛。

6

并发症

息肉样胆囊癌占9%~12%,BUS特征为>10mm,单发为主(82%),多数位于胆囊颈部(70%),病变以中、低回声为主,约50%伴有胆石。具有上述特征时,应早期作根治性胆囊切除,应将胆囊管上下的结缔组织及胆囊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7

实验室检查

1、B超检查

(1)超声图像可发现胆囊腔内光团回声,光团性质可为强回声、等回声或异常回声。

(2)可见光团位置(胆囊体部或颈部)、光团个数(单个或多个)。

(3)光团与胆囊壁相连,相连处为蒂(同时测量蒂的宽、窄)或广基。

(4)光团的大小、轮廓(整齐或分叶)。

(5)是否合并结石。

(6)胆囊腔大小、胆囊壁厚度。

2、胆囊造影

胆囊造影可以发现胆囊腔内有负影,圆形或不规则。同时日可了解胆囊有无功能。

3、CT扫描

CT扫描一般不如B超检出率高,仅在息肉病变较大时CT扫描加增强有利于帮助确定病变性质。

8

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或CT检查。确定诊断要依靠组织学进行鉴别。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典型的超声图像为胆囊壁小结节状或乳头状隆起,无声影,且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检查能确定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位置和大小,对直径大于2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率可达85%~95%,但难以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超声、CT及MRI增强扫描等联合运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9

鉴别诊断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血流为直线状,<20cm/s;而胆囊癌内血流多呈树枝状,流速>20cm/s。RI越小越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3mm)有时并不敏感,此外还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重要关系。

2、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胆囊癌在胆汁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64%,而在病变胆囊壁的阳性率为91%。因此,强调要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地穿刺病变壁组织。还有学者在胆囊穿刺时抽取胆汁行癌胚抗原(CEA)浓度测定,并与单纯胆囊结石相比,其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10

治疗

外科治疗指征: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0mm,年龄>50岁,有明显症状,合并胆囊结石,胆囊颈部息肉引起胆囊管梗阻者,应行外科治疗。直径<10mm的单发息肉或多发息肉,应连续追踪观察半年,如稳定不增大,则需定期检查。一般应用超声复查,对怀疑肿瘤的应行对比增强超声(CEUS)、增强的CT或MR检查。治疗应行胆囊切除,如怀疑有恶变或直径≥20mm应行开腹手术,≤10mm可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标本应即送病理检查,如报道为恶性肿瘤按胆囊癌处理。

11

日常护理

1、生活管理

(1)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患者休息放松,平缓情绪;

(2)患者注意休息,劳逸结合,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使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保证营养摄入,行低脂肪、高糖、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手术患者术后注意切口卫生,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定期进行换药,避免感染;

(5)适当进行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疾病存在恶变情况,导致出现焦虑、担忧、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家属要关注患者,及时给予患者安慰,缓解不良情绪。患者也可多与医生进行交流,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病情监测

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有无手术切口出血、感染等情况,一旦出现切口疼痛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4、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诊治。

12

防治措施

因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其与胆囊炎症或胆囊结石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因此,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是积极治疗引起胆囊慢性炎症的疾病。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