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普通感冒症状及发病原因 普通感冒如何预防

普通感冒症状及发病原因 普通感冒如何预防

2020-03-28 06:00阅读(61)

普通感冒(commoncold)实际上并不是指单一的某种病毒感染,而是很多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感冒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病种,多呈自限

1
普通感冒(commoncold)实际上并不是指单一的某种病毒感染,而是很多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感冒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病种,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高。在感冒高峰季节,成人平均发生6~8例/(千人·天),每人每年发生感冒2~4次。在儿童,感冒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

2

流行病学

感冒大多为散发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普遍,热带地区少见。一般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有增加倾向。气温、降雨量、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和感冒的发生未证实有显著的关系。但有观点认为气温的急剧变化可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敏感性,是引起感冒的诱因。

理论上,呼吸道病毒主要通过咳嗽和喷嚏为媒介,以呼吸道飞沫气溶胶传播,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易发生感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而发生感染。自然条件下人是唯一的宿主,病原体是由人传染人的。在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天传染性最强,同一个病人鼻黏液的病毒滴度往往比咽部要高10~100倍。鼻黏膜对鼻病毒十分敏感,比下呼吸道敏感性大很多,但在一些无并发症的感冒人群也能在下呼吸道检出病毒。感染症状受宿主生理状况的影响,过劳、抑郁、鼻咽过敏性疾病和月经期等均可加重症状。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病原体以病毒为主,约占原发性感染的90%以上。病毒感染导致上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细菌乘机侵入而并发细菌感染。常见病毒中鼻病毒占30%~50%,冠状病毒占10%~15%,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约占5%,腺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分别约占5%,其他类流感病毒约占20%,,目前仍然有20%~30%的病毒无法检测得知。致病病毒比例与季节、患者年龄以及标本的采集、检测手段均有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大多数普通感冒与鼻病毒感染有关,因此发病机制研究多以鼻病毒为主。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鼻病毒首先黏附于鼻咽部的受体,通常认为是腺样体淋巴上皮区域的M细胞含有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并借鼻腔的黏液纤毛运动达到后鼻咽部,病毒迅速复制,并向前扩散到鼻道。鼻病毒感染时可能会出现ICAM-1表达上调的情况。用1个TCID50(半数组织培养感染浓度)病毒感染人,经24小时,鼻分泌物中可发现少量病毒,48~72小时病毒滴度上升到最高峰,并可持续释放病毒一周以上,之后快速下降,大约感染3周后就无法检出。鼻分泌物的病毒滴度可达300TCID50/ml,口咽分泌物和唾液的含量分别为30TCID50/ml和10TCID50/ml。鼻腔上皮细胞活检及鼻腔分泌物的研究提示,感染大多局限于相对少数的鼻黏膜纤毛上皮细胞。在自然感染感冒的病人,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的脱落,但上皮的内层仍然保持完整,细胞边界的结构正常。由于病毒在33℃左右复制最好,因此大部分鼻病毒复制发生在鼻咽部和鼻道。但有研究用原位杂交的方法也能从支气管切片中检测到鼻病毒RNA,这可能与上呼吸道、气管和大支气管的温度与鼻腔相近有关,在机体深部37℃的条件下病毒复制可能受限。鼻病毒感染并不伴有鼻黏膜淋巴细胞数量的显著增加,但在鼻黏膜和分泌物中多形核白细胞数量有明显的增多,可能与被巨噬细胞分泌的白介素8(IL-8)的作用有关。因此,引起鼻病毒感冒症状的直接原因可能并不是病毒引起的细胞损伤,而是炎症介质在起重要作用。在感染早期,由于血管渗透性的增加,鼻分泌物中可出现高水平的血浆蛋白。在感染后期,腺体分泌物(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为主。在感冒期间鼻分泌物中激肽、白介素IL-1(IL-1)、白介素IL-6(IL-6)和IL-8水平增高,其中激肽和IL-8浓度与症状相关联。中耳内的促炎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合成增加也可参与感冒相关的中耳炎的发病过程。

5

症状

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感冒大多呈自限性,成年患者病程的中位期大约是7天,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持续2周。多数认为普通感冒主要包括鼻咽和不同程度的咽炎症状。大多先有鼻和喉部灼热感,鼻黏膜变红、水肿,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症状在48小时达高峰,病人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具有传染性。普通感冒通常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时。可有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咽喉黏膜水肿,频繁的咳嗽并常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黏脓性分泌物不一定表示继发细菌感染。咳嗽通常不剧烈,持续时间可达2周。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鼻病毒以外的病毒合并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小儿感冒时,比成人的临床表现严重,发热可达39℃以上,可出现某些下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6

并发症

普通感冒并发症包括鼻旁窦和中耳的继发细菌感染,以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急性加重。感冒也常累及中耳,在成人病例中,感冒者大约有2%出现有症状的中耳炎,患儿比率更高。在伴渗出的中耳炎儿童病例中,大约有20%~40%在中耳液中检测到鼻病毒和其他普通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的感染经常伴有中耳炎。

感冒伴有鼻旁窦异常,在77%的感冒病例可观察到鼻窦黏膜增厚或鼻窦渗出物。在自然发生的成人感冒病例中,仅在很少比例(0.5%~5%)的患者观察到急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鼻病毒还是成人或儿童的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目前导致敏感性增加的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发生改变有关。鼻病毒感冒可能通过增强气道的过敏反应,如在受到抗原攻击后组胺的释放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从而增加哮喘的发生。鼻病毒也已被证实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病毒性感染则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合并细菌感染则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原学检查

从感染细胞内分离鉴定出病毒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视需要,运用病毒培养、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等方法确定病毒类型。合并细菌感染,可行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实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8

诊断要点

大多数的普通感冒与鼻病毒或其他微小RNA病毒感染有关,其他经常引起感冒的病原体还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偶有涉及其他多种病原。但引起感冒的病毒种类繁多,一般临床实验室不易开展病原诊断,因此常根据临床症状特点作出诊断,主要依据为:出现鼻炎、流鼻涕、打喷嚏、鼻塞、轻度咽炎和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明显而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并排除过敏性鼻炎等非感染性上呼吸道炎,即可作出诊断。

9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感染时,鼻炎症状不明显,全身不适、肌肉痛等症状多见。

2、鼻腔疾病

(1)变应性鼻炎产生的症状和普通感冒最相似,而变应性鼻炎是一种非传染性的疾病,有典型的喷嚏、鼻漏和鼻塞症状,而且有明确过敏史。学龄前儿童变应性鼻炎常与感染性鼻炎相混淆。然而症状持续2周以上提示应寻找感染以外的其他病因,除了喷嚏、鼻痒、流涕以及鼻塞,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儿童还可能会发展为呼吸音粗、反复清嗓、打鼾以及嗅觉、味觉丧失,在病史上充分了解儿童特应症家族史与特应症发展进程亦有助疾病的鉴别。

(2)血管运动性鼻炎(特发性鼻炎)一般无过敏史,表现为上呼吸道对非特异性环境诱因如温度和湿度变化、暴露于吸烟和强烈气味时出现高反应性。根据病史以及无脓涕和痂皮等可与感染性鼻炎相鉴别。

(3)萎缩性鼻炎可表现为鼻腔异常通畅,黏膜固有层变薄且血管减少,嗅觉减退并有痂皮形成及臭味,容易鉴别。

(4)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的患者做鼻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5)急性鼻-鼻窦炎或鼻咽炎能较快地出现喉痛,脓性分泌物及白细胞增多。小儿多由链球菌感染引起咽充血,排出稀薄脓性分泌物,而中耳炎常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在感冒的恢复期也常常合并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二次感染。

3、其他上呼吸道感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相鉴别。

4、其他

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斑疹伤寒)和HIV感染前驱期的上呼吸道炎症。根据症状病史、动态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查,鉴别不难。

10

治疗

治疗普通感冒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

1、常用对症治疗药物

(1)伪麻黄碱

作用于呼吸道黏膜α-肾上腺素能受体,缓解鼻黏膜充血,对心脏和其他外周血管α-受体作用甚微。减轻鼻塞,改善鼻腔通气,改善睡眠。但不宜长期应用,3~5天为宜。

(2)抗组胺药

非选择性抗组胺药如溴苯那敏、氯苯那敏和氯马斯汀,能缓解喷嚏和流鼻涕的症状,这些药可能有一些镇静作用。作用可能是由于这些药物的抗胆碱效能,选择性的H1受体拮抗剂治疗是无效的。

(3)解热镇痛药

在发热和肌肉酸痛、头痛患者可选择。以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最常见。应避免与抗HIV药物齐多夫定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反复应用会增加病毒排出量,而改善症状作用轻微,不予推荐。

(4)镇咳药

大多数没有在儿童感冒人群中进行过研究,因此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为保护咳嗽反射一般也不主张应用。但剧咳影响休息时可酌情应用,以右美沙芬应用较多。

2、可能有用的药物或疗法

(1)维生素C

作用不肯定。有报道感染第1天起服用高剂量维生素C(8.0g/d)可缩短症状持续的时间,并减轻病情。但多数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2)葡萄糖酸锌锭剂

尽管体外实验显示其可抑制鼻病毒复制所需的3C蛋白酶,也有临床对照实验表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结果很不一致,且含片可能会造成口疮、反胃,鼻内使用可能会造成鼻刺痛和嗅觉丧失等不良反应。

(3)呼吸加热湿化气

因为鼻病毒复制的最适宜温度是33℃,故提倡呼吸加热湿化气治疗感冒。

3、抗病毒药物治疗

利巴韦林对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86年,美国FDA批准使用气雾化利巴韦林治疗RSV感染,仅限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时,只有在发病初期使用才有好的效果。但利巴韦林对RSV感染儿童的治疗效果尚存争议。目前有一种抗鼻病毒新药普来可那立,但是尚未在临床正式使用。其他呼吸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有广泛报道预防或治疗使用干扰素对鼻病毒感冒效果较好,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感冒的发生并减轻症状。但是长程大剂量干扰素治疗令人不适。

4、抗生素的应用

一般不需要应用抗生素,尤其在儿童。在有细菌定植、呼吸道分泌物中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COPD基础疾病和感冒病程超过1周的患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11

日常护理

1、吸烟或不吸烟,多喝水。

2、注意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住所要清洁,被褥要经常清洗、晾晒。感冒病人的房内可用食醋熏蒸,密闭数小时后,开窗通风。食具煮沸10分钟消毒。

3、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每日最好用盐水漱口3次。

4、平日应经常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要注意保持鞋袜松软、干燥,以防着凉。

12

防治措施

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可能减少鼻病毒感冒的传播。维生素C常被提倡用作预防感冒,但严格设计的对照试验并未获得支持证据。

除了流感病毒外,可引起感冒的其他病毒都未有疫苗。虽然已有多种具有较强体外抗鼻病毒活性的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但仅有鼻内给予干扰素预防和口服普来可那立治疗鼻病毒感冒有一些临床上有益的证据。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