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症状及发病原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如何预防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症状及发病原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如何预防

2020-03-28 05:40阅读(62)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nchogeniclungcancer)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简称肺癌。肺癌预后很差,2/3的患者确诊时已无手术机会。要改善肺癌生存率,需依靠

1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bronchogeniclungcancer)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简称肺癌。肺癌预后很差,2/3的患者确诊时已无手术机会。要改善肺癌生存率,需依靠规范有序的诊断分期,以及根据其临床行为制订多学科治疗(综合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能治愈或有效缓解的优选方法。

2

流行病学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肺癌无论是发病率(160万/年)还是死亡率(140万/年),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在我国,肺癌也是癌症死亡的首要病因,过去30年登记的肺癌死亡率已增加了464.8%,且发病率及死亡率还在增长。英国著名肿瘤学家R.Peto预言:如果我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到2025年我国每年肺癌患者将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按解剖学部位分类

(1)中央型肺癌

发生在段及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较多见。

(2)周围型肺癌

发生于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约占1/4,以腺癌较多见。

2、分期

肺癌分明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具有重发意义。分期是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原发增的位置和大小。向肺外生长的情况,有无局部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的转移。

(1)TNM分期

2009年7月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公布了第7版肺癌TNM分期系统。肺癌的TNM分期:

①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大小无法测量;或痰脱落细胞,或支气管冲洗液找到癌细胞,但影像学或支气管镜没有可视肿瘤。

T0: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a:原发肿瘤最大径≤2cm,局限于肺和脏层胸膜内,镜下肿瘤没有累及支气管以上,(即没有累及主支气管,大部分肺癌患者的胸腔积液是由肿瘤所引起的,如果胸水的多次细胞学检查未能找到癌细胞,胸水又是非血性和非渗出性的,临床判断该胸水与肿瘤无关,这种类型的胸水不影响分期)或局限于气管壁的肿瘤,无论大小,无论是否累及主支气管。

T1b:肿瘤最大径>2cm,≤3cm。

T2a:肿瘤大小或范围符合以下任何一点:肿瘤最大径>3cm,≤5cm;累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

T2b:肿瘤最大直径>5cm,≤7cm。

T3:任何大小的肿瘤已直接侵犯下述结构之一者:累及胸壁(上沟癌)、膈肌、纵隔胸膜或心包,肿瘤位于距隆突2cm以内的主支气管但未累及隆突;全肺不张或阻塞性炎症;原发肿瘤同一肺叶出现卫星结节;原发肿瘤最大径>7cm。

T4:任何大小的肿瘤已直接侵犯下述结构之一者: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原发肿瘤同侧不同肺叶出现卫星结节。

②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评价。

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至同侧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和原发肿瘤直接侵及肺内淋巴结。

N2:转移至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和(或)对侧肺门淋巴结和(或)同侧或对侧斜角几或锁骨上淋巴结。

③远处转移(M)

Mx:远处转移不能评价。

M0:无远处转移。

M1a:原发肿瘤对侧肺叶出现卫星结节;胸膜播散(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胸膜结节)。

M1b:有远处转移(肺/胸膜除外)。

④TNM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隐性癌:TxN0M0

0期:TisN0M0

Ⅰa期:T1N0M0

Ⅰb期:T2aN0M0

Ⅱa期:T1N1M0;T2bN0M0;T2aN1M0

Ⅱb期:T2bN1M0;T3N0M0

Ⅲa期:T1~3N2M0;T3N1~2M0;T4N0~1M0

Ⅲb期:T1~4N3M0;T4N2~3M0

Ⅳ期:T1~4N0~3M1

(2)SCLC分期

至于SCLC分期,采用的是局限和广泛两期分类法。人们最早使用的SCLC分期是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肺癌研究组(VALG)制定的分期,分期的依据是病变是否能被照射野包括。该分期认为局限期SCLC的特征是: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纵隔、前斜角肌及锁骨上淋巴结;不能有明确的上腔静脉阻塞、喉返神经受侵及胸腔积液。由于该分期简便易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放疗的照射范围有所增大。可包括对侧纵隔、锁骨上淋巴结;且回顾性分析发现,对侧纵隔、锁骨上淋巴结累及和同侧胸水患者的生存率与局限期相近,与远处转移患者明显不同。因此,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经讨论达成共识:局限期指肿瘤局限于单侧胸腔内及其所引流的区域淋巴结、双侧的纵隔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且无该肺的广泛转移;同侧的胸水、喉返神经受侵及上腔静脉阻塞也列为局限期。

根据两种分期的定义,一般认为,TNM分期中的Ⅰ~Ⅲ相当于SCLC的局限期。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与下列因素有关。

1、吸烟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吸烟,特别吸纸烟,是肺癌死亡率进行性增加的首要原因。烟雾中尼古丁、苯开芘、亚硝胺和少量放射性元素钋等均有致癌作用,尤其易致鳞状上皮细胞癌和未分化小细胞癌。动物实验中也可通过纸烟烟劣和焦油诱发肺癌。

严格设计的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结果表明,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平均高9~10倍,重度吸烟者至少可达10~25倍。吸烟量与肺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关系,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一支烟的致癌危险性相当于l~4mrad的放射线每天吸30支纸烟,相当于120mrad的放射线剂量。被动吸烟或环境吸烟也是肺癌的病因之其风险增加20%~30%。戒烟后肺癌发病危险性逐作减少,戒烟1~5年后可减半。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戒烟后2~15年期间肺癌发生的危险性进行性减少,此发病率相当于终生不吸烟者。

2、大气污染

无论美国还是英国,城市居民的肺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而且随城市化的程度而升高。重工业城的肺癌死亡也高于轻工业城市。以往一直怀疑大气污染与肺癌的死亡率有关,现在研究表明工业废气中致癌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可含有3,4苯并芘、氧化亚砷、放射性物质、镍、铬化合物、不燃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等致癌物质。污染严重的大城市中,居民每日吸空气中的苯并芘量可超过20支纸烟的含量,并增加纸烟的致癌作用。大气中苯并芘含量每增加1~6.2μg/1000m3,肺癌的死亡率可增加1%~15%。

3、职业因素

工业生产中接触与肺癌发病有关的特殊物质有石棉、砷、铬、镍、煤焦油、芥子气、三氯甲醚、氯甲甲醚、烟草的加热产物,以及铀、镭等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产生的氡和氡子气、电离辐射和微波辐射等。这些因素可使肺癌危险性增加3~30倍。从接触到发生肺癌的时间与暴露的程度有关,通常超过10年,平均为16~17年。其中石棉是世界公认的致癌物质,可能是人类肺癌中最常见的职业因素。接触石棉的工人中,肺癌、胸膜和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平均较高,潜伏期可达20年或更久。此外,铀暴露和肺癌发生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小细胞肺癌,更明显加重这一危险性。

4、饮食

较少食用β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升高。血清中β胡萝卜素水平低的人,肺癌发生的危险性也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也表明,较多地食用含β胡萝卜素的绿色、黄色和橘黄色的蔬菜和水果,可减少肺癌发生的危险性,这一保护作用对正在吸烟的人或既往吸烟者特别明显。

5、遗传因素

虽然肺癌没有明显的孟德尔遗传模式,但其许多特征提示可能与家族相关。如Rb基因和p53基因遗传变可能会发生肺癌。肺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患肺癌或其他肿瘤的危险性增加2~3倍,且其发生可与吸烟并不相关。基因流行病学研究也提出了P450酶或染色体脆性(致突变物敏感性)基因型与肺癌发生相关。

6、基因改变

肺癌细胞有基因损害,包括显性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或隐性癌基因的失活。实际上,肺癌细胞可能有多种(可能≥10)基因异常。如对显性基因来说,有ras癌基因家族编码区(尤其是肺腺癌的K-ras基因)的点突变;myc癌基因家族的扩增、重组和(或)转控制丧失(c-、N-和L-my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现c-myc改变,然而在小细胞肺癌中发现所有的myc家族成员都有变);以bcl-2、Her-2/neu和端粒酶基因的过度表达。非小细胞肺癌有ras基因突变者预后不良,而小细胞肺癌出现c-myc扩增者预后差。

7、其他

某些肺疾病与肺癌发病有关。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较无此病者肺癌发病率高1倍;结核灶瘢痕可发生腺癌。此外,病毒和真菌感染,土壤中硒和锌含量的降低也可能与肺癌发生有关。

5

症状

近5%的肺癌患者无症状,仅在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见。绝大多数患者可表现或多或少与肺癌有关的症状与体征,可按部位分为支气管-肺局部、肺外胸内扩展、胸外转移和非转移性胸外表现4类。

1、支气管-肺局部表现

常有刺激性干咳,或被患者描述为“吸烟性咳嗽”。少数表现为高调金属音性咳嗽或刺微性呛咳。肿瘤向管腔内生长时可有间歇或持续性痰血,表面糜烂严重侵蚀大血管者时可出现痰血或少量咯血。肿瘤向支气管内生长并引起部分阻塞时,可有呼吸困难、嘴臭,偶尔表现为哮鸣伴局限或单侧哮鸣音。气道阻塞还可引起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可出现在近1/3的患者中,表现为肺炎或肺脓肿,伴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因其经抗生素治疗即可改善。易误诊为炎症。近半数患者可有模糊或难以描述的胸痛或钝痛,可为炎症波及部分胸膜或胸壁引起,也可为肿瘤侵犯所致。

2、肺外胸内扩展表现

近15%的患者肿瘤向肺外生长进入胸腔、胸壁、纵隔或侵犯附近结构和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约5%的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和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声音嘶哑是由于肿瘤或转移性癌性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多见于左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上腔静脉被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或右上肺的原发性肺癌侵犯,或者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起。表现为头面部和上半身瘀血水肿,颈部肿胀,颈静脉怒张,患者常主诉进行性领口变紧,前胸壁可见到扩张的静脉侧支循环。

肺尖部肺癌又称肺上沟瘤,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额部少汗等体征,称Horner综合征。

约1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水,通常提示肺淋巴回流受阻或肿瘤转移累及胸膜。1%的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是由于肿瘤转移至食管旁的淋巴结造成食管部分阻塞引起。

3、胸外转移表现

3%~10%的患者可见到胸腔外转移症状、体征。以SCLC居多,其次为未分化大细胞肺癌、腺癌、鳞癌。可表现为颅内转移的神经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疼、恶心、呕吐、精神状态异常。少见的症状为癫痫发作、偏瘫、小脑功能障碍、定向力和语言障碍。此外还可有脑病,小脑皮质变性,外周神经病变,肌无力及精神症状。

1%~2%的患者由于肿瘤转移到骨骼,引起骨痛和病理性骨折。常见于SCLC。大多为溶骨性病变,少数为成骨性。肿瘤转移至脊柱后可压迫椎管引起局部压迫和受阻症状。此外,也常见股骨、肱骨和关节转移,甚至引起关节腔积液。

肿瘤也可转移到腹部,但是很少见到以腹部肿块为主诉的就诊者。部分SCLC可转移到胰腺,表现为胰腺炎或阻塞性黄疸症状。其他细胞类型的肺癌也可转移到胃肠道、肾上腺和腹膜后淋巴结,多无临床症状,需要依靠CT、MRI或PET作出诊断。

4、胸外表现

非转移性胸外表现称为副癌综合化。近2%的肺癌患者初诊是因为全身症状或这些与肿瘤远处转移无关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库欣综合征

最常见的为SCLC或支气管类癌。约2%~5%的SCLC患者会有这一表现,在瘤组织中甚至循环血中可测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高。这种激素虽然有自主的生理性作用,但不同于正常的激素,因为地塞米松不能抑制ACTH在尿中的终末代谢物17-OHCS。

(2)抗利尿激素分泌

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等水中毒症状,还可伴有逐渐加重的神经并发症。其特征是低钠(血清钠<135mmol/L),低渗(血浆渗透压<280mOsm/kg)。

(3)类癌综合征

典型特征是皮肤、心血管、胃肠道和呼吸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面部、上肢躯干的潮红或水肿、胃肠蠕动增强、腹泻、心动过速、喘息、瘙痒和感觉异常。这些阵发性症状和体征与肿瘤释放不同的血管活性物质有关,除了5-羟色胺外,还包括缓激肽、血管舒缓素和儿茶酚胺。

(4)异位促性腺激素

合并异位促性腺激索的肺癌不多,大部分是大细胞肺癌,主要为男性轻度乳房发育和增生性骨关节病。

(5)低血糖

这是胰岛素分泌增加或胰岛素样活动的结果,见于鳞癌,切除肿瘤后可减轻。

(6)高钙血症

可由骨转移或肿瘤分泌过多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引起,常见于鳞癌。患者表现为嗜睡、厌食、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及精神变化。切除肿瘤后血钙水平可恢复正常。

(7)神经肌肉表现

癌性神经肌肉病变是肺癌最常见的非转移性胸外表现,发生率近15%。一组病例研究发现,其中56%为SCLC,22%为鳞癌,16%为大细胞肺癌,5%为腺癌。半数患者没有其他的肺癌症状,而且1/3的神经肌肉病变发生在其他症状出现前或肺癌明确诊断前一年,因此推论这些症状与转移无关。主要异常有:

①小脑退行性变

如共济失调、眩晕、构音障碍。

②运动神经病变

表现为进行性消耗,虚弱和肌纤维自发性收缩。

③神经炎

多神经炎合并混合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④感觉性神经病变

常开始于麻木,有时面部肢体疼痛,逐渐丢失全身的各种感觉,反射减弱,偶尔出现耳聋。

⑤精神异常

进行性痴呆,时有抑制性精神错乱,木僵或精神不稳定。

⑥肌病

表现为萎缩性轻瘫,特别是肢体肌肉和近端肢体。

⑦多发性肌炎

特别是肌肉和近端肢体肌肉疲劳,如盆部和大腿肌肉,消耗明显而且有原发肌纤维变性。

⑧自主神经系统异常

如体位低血压。

⑨骨骼表现

支气管肺癌最常见的末梢体征是杵状指,有时合并肥大性骨关节病。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痰细胞学检查

如果收集痰标本方法得当,3次以上痰标本可使中央型肺癌诊断率提高到80%,周围型肺癌诊断率达50%。如果患者的痰量不多,可通过吸入加温的10%~15%生理盐水或20%丙二醇(丙烯乙二醇)导痰。影响痰细胞学诊断正确性的因素有:

(1)痰标本不适当,无肺泡巨噬细胞时常提示痰标本可能不是来自下呼吸道,痰中混有脓性分泌物可引起恶性细胞液化。

(2)送检标本次数少,少于3次的系列痰标本可明显减少阳性检出率。

(3)细胞病理学家经验,不但需要尽可能仔细地检查痰涂片的全部视野,而且还需要丰富的识别恶性细胞的能力。

支气管镜检查时灌洗物、刷检物,浅表淋巴结穿刺,经皮或经支气管镜穿刺标本的细胞学检查也可对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2、肿瘤标志物检查

部分肺癌患者的血清和切除的肿瘤组织中,含有一种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酶、抗原和癌胚蛋白等。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对小细胞癌较敏感。癌胚抗原(CEA)在肺腺癌中阳性率达60%~80%,鳞癌相关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变化也有帮助。但是这些癌标志物往往敏感性还不够高,往往在肿瘤符合较重时才显著升高,限制了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3、开胸肺活检

若经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针刺活检等检查均未能确立细胞学诊断,则考虑开胸肺活检,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肺功能等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

8

诊断要点

肺癌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取决于肺癌能否早期诊断。要做到早期诊断肺癌取决于两方面的重要因素:患者对肺癌防治知识的了解,一旦出现任何可能与肺癌有关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医务人员对肺癌早期征象的警惕性,应避免漏诊、误诊。尤其在肺癌与某些肺部疾病共存,或其影像学的表现与某些疾病相类似时,应及时进行鉴别,以利早期诊断。

1、当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时应警惕肺癌的可能

(1)持续性无痰或少痰的刺激性咳嗽。

(2)痰血或咯血。

(3)气短或喘鸣,听诊时可发现局限或固定性哮鸣音。

(4)发热,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5)体重下降。

(6)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肺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

(7)出现局部侵犯及转移的体征,如声带麻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征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

2、对具有以下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不但在有症状时应该密切检查,还建议年度体检筛查早期肺癌

(1)年龄55~80岁。

(2)吸烟指数≥400年支(或20包年)。

(3)高危职业接触史。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5)有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肺结核病史。

9

鉴别诊断

1、肺结核

(1)肺结核球

应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结核球多见于年轻患者病灶多见于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的结核好发部位。一般无症状,病灶边界清楚,密度高,可有包膜,时含钙化点,周围伴纤维结节状病灶,多年不变。

(2)肺门淋巴结结核

易与中央型肺癌相混淆,多见于儿童、青年。多有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肺癌多见于中年以上成人,病灶发展快,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痰脱落细胞检查和纤支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粟粒性肺结核

应与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相鉴别。通常粟粒性肺结核患老年龄较轻。有发热、盗汗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不明显。X线表现为细小、分布均匀、密度较淡的粟粒样结节。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2、肺炎

约1/4的早期肺癌以肺炎形式表现,需与肺炎鉴别。若起病缓慢,无毒性症状,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吸收缓慢或同部位反复发生肺炎时,应考虑到肺癌可能,尤其是段、叶性病灶,伴有体积缩小者。

肺部慢性炎症机化后形成团块状炎性假瘤,也易与肺癌相混淆。但炎性假瘤往往形态不整,边缘不光滑,有密度较高核心。易伴有胸膜增厚,病灶长期尤明显变化。

3、肺脓肿

癌性空洞继发感染,应与原发性肺脓肿鉴别。前者先有肺癌症状,如刺激性咳嗽、反复咳痰,随后出现感染、咳嗽加剧。原发性肺脓肿起病急,中毒症状严重,多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等症状。肺部影像学可见均匀的大片状炎性阴影,空洞内常见较深液平。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4、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液多为透明,草黄色,有时为血性。癌性胸液则多为血性,但肿瘤阻塞淋巴管时,可有漏出性胸液。胸水常规、结核菌和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5、结节病

典型的结节病为双侧肺门及纵隔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肺内网状、结节状或片状阴影。组织活检病理证实或符合结节病。

6、纵隔淋巴瘤

颇似中央型肺癌,常为双侧性,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支气管刺激症状不明显,痰脱落细胞检查阴性。

7、肺部良性肿瘤

许多良性肿瘤在影像学上与恶性肿瘤相似。其中尤以支气管腺瘤、错构瘤等更难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肺癌的治疗手段有多种,应当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细胞学、病理学类型(包括分子病理诊断),侵及范围(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向,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强调个体化治疗。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等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根治或最大限度控制肿瘤,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目前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

1、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是早期肺癌的最佳治疗方法。肺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应当力争根治性切除,以期达到最佳、彻底的切除肿瘤,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并且进行最终的病理TNM分期,指导术后综合治疗。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微创手术技术,主要适用于I期肺癌患者。有研究显示,该技术比标准胸廓切开术(或胸膜切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1)NSCLC手术治疗

对于I期及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仍为最基本的治疗手段,首先推荐手术治疗。当病灶局限,未侵袭对侧及高位纵隔淋巴结时,可行肺叶、肺段、楔形、双肺叶及袖状切除术。术后根据患者最终病理TNM分期、切缘情况,选择再次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T,N,的Ⅲa期患者仍首选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但对于N,期的Ⅲa期患者,手术切除是有争议的,建议多学科综合团队讨论制订治疗方案,可考虑诱导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但不建议单独的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而且一般不推荐优先选择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不能耐受手术的I期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者楔形切除术也可能优于不手术者。

(2)SCLC的手术治疗

小细胞肺癌90%以上就诊时已有胸内或远处转移。因此,国内多数学者主张先化疗后手术。其外科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认为T,N。,的患者,推荐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并术后用含铂的两药化疗方案。

2、药物治疗

肺癌的药物治疗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3、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放射线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放疗可分为根治性放疗、姑息放疗、辅助放疗和预防性放疗等。根治性放疗用于病灶局限、因解剖原因不便手术或其他原因不能手术者,若辅以化疗,可提高疗效;姑息性放疗目的在于抑制肿瘤的发展,延迟肿瘤扩散和缓解症状,对肺癌引起的顽固性咳嗽、咯血、肺不张、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有肯定疗效,也可缓解骨转移性疼痛和脑转移引起的症状。辅助放疗适应于术前放疗、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预防性放疗适用于全身治疗有效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脑放疗。

放疗通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因分期、治疗目的和患者一般情况的不同,联合方案可选择同步放化疗、序贯放化疗。同步放化疗方案为依托泊苷/顺铂和含紫杉类方案。接受放化疗的患者,潜在毒副反应会增大,应当注意对肺、心脏、食管和脊髓的保护;治疗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避免因毒副反应处理不当导致的放疗非计划性中断。

肺癌对放疗的敏感性,以小细胞癌为最高,其次为鳞癌和腺癌,故照射剂量以小细胞癌最小,腺癌最大。

4、肺癌介入性治疗

(1)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适用于失去手术指征,全身化疗无效的晚期癌患。此方法毒副作用小,可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2)经支气管镜介导治疗

①血叶琳染料激光治疗和YAG激光切除治疗

可解除肿瘤引起的气道阻塞和控制出血。

②经支气管镜行腔内放疗

可缓解肿瘤引起的阻塞和咯血症状。

③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可直接将抗癌药物等注入肿瘤。

5、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治疗

免疫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部分,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等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能增加机体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提高疗效。

6、中医药治疗

祖国医学有许多单方、验方,与西药协同治疗肺癌,可减少患者化疗、放疗时的不良反应,促进机体抵抗力的恢复。

(二)预后

从总体上说肺癌的预后仍然很差,美国的资料显示,2001年到2007年肺癌的总体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6.3%。肺癌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隐性肺癌早期治疗可获痊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I期NSCLC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达45%~65%。局灶、局部转移、远处转移的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是52%、24%及4%。一般而言,鳞癌的预后较好,腺癌次之,未分化小细胞癌的预后较差。近年来,通过以药物治疗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未分化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长期存活的SCLC和NSCLC患者都有发生第二种原发性肺癌的危险。其发生率每年约为3%~5%。

11

日常护理

1、休息

晚期病人需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位。

2、饮食

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化疗期间可给予清淡饮食,少量多餐。有吞咽困难者应给予流质饮食,进食宜慢,取半卧位,以免发生吸入性感染和窒息,病情危重者应采取喂食、鼻饲,保证营养的供给。

3、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安慰,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配合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随时了解病人的思想情况,严格交接班,以防发生意外。

4、对症护理

(1)咳嗽、胸痛可给予镇咳镇痛;憋喘伴胸腔积液可抽胸腔积液,给氧以缓解症状;咯血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使用止血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恶病质可给予支持疗法;出现化疗反应需给予对症处理。

(2)咯血时执行咯血护理常规护理。

(3)做纤维支气管镜和活组织检查、胸腔穿刺、胸腔积液离心沉淀脱落细胞检查时,护士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工作。标本及时送检。

(4)进行痰液脱落细胞检查时,痰液标本必须新鲜并及时送检,否则细胞溶解,影响检出率。

5、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化疗、放疗的副作用,如出现声音嘶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2)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注意用药剂量、方法,选择适宜的血管,避免药液外渗,造成组织坏死。

(3)晚期病人发生胸痛时,可适当给予镇痛药,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计量。

(4)注意安全,避免自伤。

6、健康指导

(1)休养环境需舒适、安静。戒烟及减少被动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少去公共场所,加强自我保护。

(2)注意饮食搭配,科学进餐。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保证足够热量,摄入丰富的蛋白质(如瘦肉、豆制品、鸡蛋、鱼虾等)及维生素,保持排便通畅,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

(3)化疗后的病人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如有体温升高及其他不适随时就诊。

(4)向病人讲解脱发是由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所致,停药后会重新生长,不必担忧,短时期内可戴假发套。

(5)指导病人适当增加活动量,注意劳逸结合,松紧适度,达到自我最佳状态。

(6)鼓励病人保持身心轻松,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保持最佳的疗效。

12

防治措施

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或避免含有致癌物质污染的空气和粉尘的吸入,广泛宣传吸烟的危害、大力提倡戒烟、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以及通过增加对香烟制品的收税来减少烟民等,是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证明行之有效的预防肺癌的措施。大约30%的烟民的戒烟取得了成功,戒烟门诊和医师的引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加强劳动保护,积极开展防癌宣传教育。

3、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普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肺癌患者。

4、关于视黄酸衍生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硒及N-乙酰半胱胺酸预防肺癌的临床试验得出了阴性甚至是有害的结论,目前并没有哪种药物或食物被推荐用于肺癌的化学预防。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