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胫神经损伤症状及发病原因 胫神经损伤如何预防

胫神经损伤症状及发病原因 胫神经损伤如何预防

2020-03-28 05:20阅读(61)

胫神经损伤(tibialnerveinjury)是胫神经在各种损伤因子作用下发生足不能跖屈、内收、内翻,足趾不能跖屈、内收、外展,可呈仰趾足、高弓足畸形,膝屈曲无力,

1
胫神经损伤(tibialnerveinjury)是胫神经在各种损伤因子作用下发生足不能跖屈、内收、内翻,足趾不能跖屈、内收、外展,可呈仰趾足、高弓足畸形,膝屈曲无力,足底,足跟皮肤感觉障碍。偶见于腓肠肌腱撕裂后瘢痕卡压等。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沿胫神经行程任何平面均可受创伤、压迫或卡压,尤其在大腿中远段、腘窝、小腿近侧、小腿远侧及足部。

1、胫神经近侧(小腿上段以上)的损伤

在膝后部,可因火器伤、刀刺伤或手术误伤而伤及胫神经,膝关节脱位或骨折也可致伤胫神经。股骨下端骨软骨瘤、骨化性肌炎、腘窝囊肿可压迫胫神经。小腿后侧肌肉间隔综合征可引起胫神经急性压迫;慢性间隔综合征,肌肉拿缩粘连可压迫神经并使神经滑动受限。

2、胫神经小腿中段至踝部的损伤

(1)胫骨中、远段骨折,出血、水肿、小腿后深间隔压力增高,导致压迫神经和(或)神经缺血、神经传导受阻。

(2)内踝近侧胫后肌、趾长屈肌腱慢性腱鞘滑囊炎,致胫神经局部压迫。

(3)小腿、踝内侧肌肉变异。

(4)跖管近侧手术、踝关节损伤切开复位。

5

症状

1、症状

(1)小腿屈肌群和足底肌麻痹而导致足不能跖屈、内收、内翻,足趾不能跖屈、内收、外展。

(2)因腓骨肌、趾伸肌的拮抗性收缩呈仰趾足、高弓足畸形,足内在肌瘫痪而导致足弓弹性和强度丧失,不能用足尖站立,可出现爪形趾畸形。

(3)胫神经绝对麻木区可包括足底、足跟外侧面和足趾跖面。

(4)足跖反射及跟腱反射消失。

2、体征

临床检查小腿三头肌功能丧失,表示损伤平面位于膝关节以上;当小腿三头肌功能正常而属趾功能障碍时,表示损伤平面位于膝关节或以下;当踝关节跖屈和屈趾功能正常,而足底感觉丧失时,表示损伤平面位于小腿下端为胫后神经损伤。

6

并发症

并发弓状足、爪状趾、足底溃疡等。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锐物刺伤或贯通伤史,小腿及足部部分肌肉瘫痪,足呈仰趾外翻畸形,足内肌瘫痪引起的弓状足和爪状趾,感觉丧失是拖鞋式麻痹区。肌电图检查可确诊。

9

鉴别诊断

1、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的组成和穿出梨状肌时存在变异,合成坐骨神经主干前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纤维独立,臀部注射性损伤可只表现为胫神经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小腿部无外伤史而臀部有明确注射性损伤病史可予鉴别,肌电图检查可辅助判断神经损伤的平面,有一定参考意义。

2、腰骶神经根损伤

可出现胫神经损伤表现,但大多为不全性损伤,腰骶部CT检查或MRI检查可明确局部病变。

10

治疗

(一)治疗

胫神经损伤常导致足内在肌麻痹,足内在肌的恢复常取决于损伤的时间和损伤的部位,高位胫神经损伤足内在肌麻痹很难恢复。与足内在肌麻痹相比足底感觉对负重行走更加重要,足底感觉丧失常并发神经营养性溃疡引起的骨髓炎,甚至有截肢的严重后果。

胫神经损伤往往伴有胫后血管的损伤,胫后血管是胫神经血供的主要来源,胫后动脉及其分支通过神经系膜呈节段性进入神经,修复神经同时应修复胫后血管,以改善足的血运,也有利于神经的恢复。

小腿肌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造成的胫神经损伤,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神经干受压,神经缺血性损伤。通常损伤很快经过传导阻滞阶段,从Sunderland一度损伤转化为二度损伤。随着神经受压的时间延长或压力加大,神经束的内部结构遭到进一步破坏,并被纤维化组织所代替。最后被压迫的神经可以整段地坏死,变成一条纤维索条。神经内膜管完全消失,再生的轴突将不能通过神经内膜管到达末梢器官。神经损伤将从二度转化为三度或四度的损伤。因此,对于间隔区综合征的病人,应早期切开减压,预防肌肉和神经缺血性坏死发生。对某些晚期病例,因肌肉缺血变性,小腿肌力不能改善,但为了足底皮肤感觉恢复,也应手术探查松解。术后足底皮肤感觉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只要足底皮肤感觉恢复到S2级以上,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胫神经损伤小腿三头肌、胫后肌、屈趾肌和足内在肌麻痹后,足背伸肌肌力正常,行走时仅足跟负重,称跟行足。要矫正步态畸形儿童可采用腓骨长、短肌移位代跟腱术。腓骨长、短肌的功能是使足外翻,协助足跖屈,胫神经损伤者由于腓骨长、短肌肌力正常。时间长会出现跟行外翻足畸形。胫前肌和伸趾肌肌力正常,取腓骨长、短肌移位代跟腱正好平衡了内外肌力。12岁以上儿童和成年患者需作三关节融合术。

(二)预后

枪弹伤及完全损伤恢复差,不完全损伤治疗后恢复尚可。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1)损伤早期,促进全身健康,保证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

(2)帮助生活上的自理,维持基本生理需要。

(3)保持患肢温暖,经常用温水清洗肢体,保持清洁,可给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4)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及被动活动软瘫的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的发生。

2、控制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现配现用,注意配伍禁忌。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和顺序,控制药物浓度和滴入速度,防止静脉炎,观察药物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3、疼痛护理

妥善固定患肢于功能位,减轻肿胀和疼痛,观察疼痛部位、程度和性质,消除引起疼痛的诱因,稳定情绪,采用心理暗示疗法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执行操作过程的动作要轻柔,以免增加患者的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镇痛剂。

4、病情观察

随时观察肢体感觉是否麻木、刺痛或发冷;有无垂足、垂腕现象,皮肤温度、颜色的改变;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