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足癣症状及发病原因 足癣如何预防

足癣症状及发病原因 足癣如何预防

2020-03-28 04:40阅读(60)

足癣(tineapedis)俗称“脚气”,是因真菌感染足部皮肤导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可通过接触传播,好发于脚趾间、足底、足跟及足侧缘,皮肤出现脱皮、水疱、瘙痒等

1
足癣(tineapedis)俗称“脚气”,是因真菌感染足部皮肤导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可通过接触传播,好发于脚趾间、足底、足跟及足侧缘,皮肤出现脱皮、水疱、瘙痒等症状,易复发,使用抗真菌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2

流行病学

足癣的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欧洲的平均发病率约14%,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18%~39%。足癣占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疾病的1/3以上。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根据皮损的形态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1、水疱型

好发于脚趾间、足底及足侧缘,皮损表现为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干燥吸收后可出现脱屑,瘙痒显著。

2、间擦糜烂型

又称浸渍糜烂型,第4~5和3~4脚趾间常见,多发于足部多汗、长期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者,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发白的皮下可见红色糜烂面,有少许渗液,常伴明显瘙痒。

3、鳞屑角化型

又称角化增生型,好发于足底、足跟及足侧缘,皮损表现为弥漫性皮肤粗糙、干燥、增厚、脱屑。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基本病因

浅表皮肤真菌感染是引发足癣的病因,主要病原菌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断发毛癣菌(儿童多见)等,其中红色毛癣菌最为多见,占50%~90%。不同的病原真菌感染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足癣:水疱型多数因须癣毛癣菌感染引起;间擦糜烂型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感染引起;鳞屑角化型多数由红色毛癣菌引起,少数为絮状表皮癣菌导致。

2、传播途径

引起足癣的病原菌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

混穿鞋袜,赤脚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可因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

真菌感染也可在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由一只脚传染给另一只,还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等。

3、诱发因素

(1)足癣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

(2)劳动量大、活动多、出汗多、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水湿工作等,令足部处于有利真菌生长的多汗潮湿环境,可诱发足癣的发生。

(3)糖尿病、肿瘤及免疫缺陷类疾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可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5

症状

1、总述

足癣的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三种类型,常见的症状有脱皮、水疱、皮肤粗糙干燥或湿润糜烂、瘙痒等。

2、典型症状

水疱型:发病初期为散在或群集的小水疱,疱液澄清,壁厚,不易破溃,部分水疱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去除疱壁可见蜂窝状鲜红糜烂面。水疱数天后干涸,出现环状脱屑,并向周围蔓延,形成界限清晰的鳞屑性斑,瘙痒显著。

间擦糜烂型:皮损表现为脚趾间皮肤湿润,浸渍发白,去除发白表皮可见下方潮红糜烂面,表面可有裂隙,瘙痒明显,可因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症状。

鳞屑角化型: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皮损表现为皮肤粗糙、角质增厚、干燥、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皮损可蔓延至足背部,病情发展慢,患者自觉症状轻微。

3、伴随症状

足癣可能继发感染,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症状。

足癣自体传播导致手癣、头癣、甲癣或体股癣,并出现相应症状。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真菌培养:医生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培养,然后观察培养结果。此方法对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确定致病菌、了解病原菌流行趋势、筛选敏感抗真菌药物均具有重要价值。

8

诊断要点

当出现前述足癣症状,自我治疗后病情无好转,且疾病对自身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如果您属于患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类疾病的抵抗力差人群,怀疑或患有足癣,尤其是出现发烧、足部红肿等细菌感染症状时,应立刻就医治疗。

1、诊断流程

当您怀疑或患有足癣就诊时,医生可能会询问以下问题进行病史采集:足部症状表现;发病时间;足癣家族史;职业及工作、生活环境;是否曾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赤脚行走;是否患有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疾病;根据病史进行初步诊断之后,医生会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镜检、真菌培养来帮助明确诊断。诊断后医生会针对疾病及其症状进行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

2、就诊科室-皮肤科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一)治疗

足癣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案均可用于足癣治疗。治愈的关键在于坚持用药,不长期规范用药,极易复发。医生会根据足癣的类型、严重程度、合并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外用药)

单纯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好,但同时具有疗程长、药物涂抹麻烦及涂药局部不适等缺点。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有:

①咪唑类: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及卢立康唑等。一般疗程为4周。

②丙烯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一般疗程2~4周。

③其他: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一般疗程需要4周。

外用药需根据皮损的类型选用不同的剂型:

?水疱型:选择无刺激性的乳液或乳膏剂型。

?间擦糜烂性: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如给予3%硼酸溶液、0.1%利凡诺尔等湿敷,渗出减少消退后再给予粉剂(如枯矾粉、咪康唑粉等)使皮损部位收敛干燥,再使用乳膏或其他剂型药物。此类足癣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

?鳞屑角化型:可选择乳膏、软膏等剂型。但局部用药渗透性差,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及复发率高,可局部应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联合抗真菌药物共同治疗。

(2)系统治疗(口服药)

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皮损面积较大、不愿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口服抗真菌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氟康唑。

(3)联合治疗

不仅效果好,还具有缩短疗程、降低费用等优点,但需要注意口服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适用于单独外用治疗效果不佳的鳞屑角化型足癣及皮损泛发的患者。常用治疗方法为一种外用药联合一种口服药。若两种外用药物联合可选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如咪唑类联合丙烯胺类药物等。

2、中医治疗

根据辨病、皮损辩证、病型等多方面相结合辨证论治。治疗方法有外治法、内治法和联合治疗法。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皮疹呈足趾间浸渍、发白、基底红色糜烂面、水疱、渗液。治宜利湿清热,解毒杀虫。

外治方:苍肤水剂加减湿敷或浸泡;内治方: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加减。

中成药:外用可选10%复方香莲外洗液、祛湿散、香莲软膏、黄连膏;内服可选四妙丸、龙胆泻肝丸。

(2)血虚风燥证

皮疹呈足趾、足底皮肤干燥、脱屑;或足掌、足跟、足底粗糙、肥厚;或足跟、足底皲裂、出血、疼痛。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杀虫。

外治方:醒皮汤熏洗、浸泡;内治方:养血祛风汤或当归饮子加减。

中成药:外用可选复方透骨草溶液,若皲裂重者,可用黄连膏、润肌膏、香莲软膏等封包治疗;内服可选润燥止痒胶囊、当归丸。

3、其他治疗

伴有癣菌疹时,治疗足癣同时进行抗过敏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同时局部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利凡诺尔等湿敷,控制感染后再进行抗真菌治疗。因继发感染导致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疾病时,可采用系统抗菌药物积极治疗足癣,避免丹毒等疾病复发。如果合并念珠菌或其他非皮肤癣菌类真菌时,选用广谱抗菌活性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二)预后

及时早期抗真菌治疗,大多可治愈,一般预后良好,但足癣复发率高。

11

日常护理

家属和患者可一起学习足癣的相关知识,了解这是一个可以治愈的疾病,在家庭护理中须重视以下方面:

1、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足癣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治愈信心,家属应鼓励患者坚持治疗,配合医生,耐心对待疾病。

2、自我护理

患者应遵循医嘱,正确用药,避免搔抓,防止疾病扩散和传播。对于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及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要同时治疗,降低疾病复发率。

3、生活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鞋子等日常生活用品。

(2)不用偏碱性的洗涤剂,可用食醋加温开水等量浸泡足部,20~30分钟/次。

(3)住所通风、干燥、防潮,保持脚部干燥,避免足部处于潮湿污染环境。

(4)患者用过的鞋袜、洗脚盆、浴盆等物品,宜用沸水烫过或阳光暴晒后再使用。

(5)清淡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6)充分休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12

防治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勤洗脚,洗完后彻底擦干。

2、穿透气性好、干净的鞋袜,脚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

3、不赤脚在更衣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行走,酒店内尽量使用一次性拖鞋,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4、与患有癣病的宠物玩耍后用注意洗手,并积极治疗宠物癣病。

5、积极治疗甲癣、手癣等疾病,防止诱发足癣;免疫力低下人群远离患有癣病的人和动物,防止被传染。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