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低磷酸酯酶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低磷酸酯酶症如何预防

低磷酸酯酶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低磷酸酯酶症如何预防

2020-03-28 04:40阅读(61)

低磷酸脂酶症(hypophosphatasia)是一种少见的代谢性骨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10万。该症特点是血浆和组织内ALP活性低下或消失,骨内钙盐沉积异

1
低磷酸脂酶症(hypophosphatasia)是一种少见的代谢性骨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10万。该症特点是血浆和组织内ALP活性低下或消失,骨内钙盐沉积异常和尿内磷酰胺乙醇增加,病理改变主要在骨骼和肾脏。本病主要为对症治疗,病情轻重相差很大,轻型者可存活至成年,而重型者胚胎期即可出现骨骼病变,多于婴儿期死亡。

2

流行病学

本病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10万。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最初认为是原发性碱性磷酸脂酶的缺乏所引起,后来有的学者经研究认为是原发性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无功能而形成骨样组织不能钙化,同时碱性磷酸脂酶的形成也减少,血中钙及尿磷酸胺乙醇增加。

5

症状

症状及程度与发病年龄有关,按发病年龄不同分为新生儿型、婴儿型、儿童型和成人型。

1、新生儿型

生后即呈颅骨软化,头呈球形,囟门大。由于颅骨软易在分娩时受压发生颅内出血,在颅缝的位置有大的骨样组织缝,而颅缝早闭合,形成头小畸形,颅内压增高。有的伴有蓝色巩膜。肋骨发育差,在骨与软骨交界处成串珠状。胸廓变形,胸腔容量减少,可导致明显的呼吸困难。四肢短,长骨软易发生骨折,常伴成角畸形,该处所覆盖的皮肤可见环形深凹切迹,尤以近腕及踝处明显,重复骨折使肢体长度缩短。其他症状有易激惹、抽搐、发热、食欲差、呕吐等。此型患者多在1岁内死亡。

2、婴儿型

常在生后1~6个月发病,呕吐、厌食、便秘、反复发热、生长发育差。前囟隆起,头皮静脉怒张,骨骼脆弱或有四肢畸形,肌张力低下。由于大量钙经尿排出,可引起肾钙质沉着。有蛋白尿和肾功能的损伤。

3、儿童型

主要表现为开始走路时间延迟,步态不稳,有肢体畸形和疼痛及牙齿发育不良。

4、成人型

表现为容易发生骨折或骨折后遗留骨骼畸形。

6

并发症

由于颅骨软易在分娩时受压发生颅内出血。

7

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检查

血浆、白细胞和组织(如骨、肾和脾脏)内的ALP活性降低或消失。血清钙多增高,血磷正常。

2、尿生化检查

尿中含磷酰胺乙醇,经脯氨酸减少,无机焦磷酸盐增加。但尿中含磷酰胺乙醇并不是本症所独有的特点。

8

诊断要点

低磷酸酯酶症的诊断依据主要是临床和X线检查发现骨骼异常,乳恒牙早失,结合实验室检查在尿中发现磷酸乙胺醇、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此外还可进行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查。

9

鉴别诊断

儿童型和成人型低磷酸酯酶症应与佝偻病、成骨不全、骨质疏松症及软骨发育不良综合征鉴别。根据特征性口腔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确诊。

10

治疗

(一)治疗

本症无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维生素C、维生素B、柠檬酸盐、镁剂和甲状腺素、睾酮及丙磺舒对骨骼改变均无作用。应用维生素D、生长激素治疗因可能增加血钙并导致器官组织迁移性钙化,故认为是有害的。有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报告,但效果有争议,有的甚至导致骨质破坏加重。有的作者指出,患者如发生骨折或施行截骨术,有发生延迟愈合或不连接的可能。

(二)预后

重型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60%。患儿如能存活数年,骨骼将日益成熟,部分可呈自限性,一般情况可逐渐改善。

11

日常护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3、合理喂养患儿,鼓励母乳喂养,注意减少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4、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5、多喂水,补充水分。

6、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7、做好病情监测,遵医嘱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