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老年龋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老年龋病如何预防

老年龋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老年龋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03:43阅读(62)

老年龋病(geriatricentalcaries)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H绮患笆敝瘟疲?上蜓捞迳畈糠⒄挂?鹧浪柩住⒏?庵芪

1
老年龋病(geriatricentalcaries)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向牙体深部发展引起牙髓炎、根尖周围炎、颌骨炎症等。由于牙体组织的不断破坏,造成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影响美观,咀嚼功能下降影响消化功能和全身健康。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病灶,尚可引起远隔器官的疾病。

2

流行病学

老年人由于生理和病理因素,牙根面暴露的机会增加,加上唾液分泌的减少,成为牙根面龋发病的高峰期。由于根部牙骨质具有特殊的化学组成和解剖结构,一旦暴露于口腔后,机械和化学刺激使其比牙釉质更易受到损伤而发生龋坏。

牙根面龋的发病率与暴露的根面量呈直接的正比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增;下颌磨牙最易患牙根面龋,其次为上颌尖牙和下颌前磨牙,下颌切牙发病率较低。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按病变深度的分类

该方法是最常用的临床分类方法。临床上分为浅龋、中龋、深龋。

2、按病变速度分类

分为急性龋、慢性龋和静止龋。

3、按病变发生的组织和部位分类

分为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

4、按病的发生和牙体修复治疗的关系分类

未经治疗的龋病称为原发龋,在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称为继发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龋病病因理论中的四联因素论已被广泛接受。四联因素是指致龋细菌、适宜的食物(糖)、易感宿主(牙齿和唾液)和时间。龋的发生必须具备致龋菌和致病的牙菌斑环境,具备细菌代谢的底物(糖),在易感的牙面和牙齿上酸或致龋物质积聚到一定浓度并维持足够时间。

1、细菌

是龋发病的最关键因素,没有细菌就没有龋。致龋菌主要是指具有致龋能力的细菌,它们能产生有机酸、蛋白水解酶等有害物质,使釉质的无机物溶解、有机成分分解。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菌是变形链球菌族,其次是乳杆菌、放线菌、韦荣球菌、奈瑟球菌等。牙菌斑是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及细菌产生的细胞外多糖等基质构成的致密的薄膜状物,附着于牙或牙龈的表面,由于菌斑的深层处于缺氧状态,利于厌氧菌代谢,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堆积在牙齿与菌斑的界面,不易被唾液稀释,致pH下降,牙齿脱矿。

2、食物

尤其糖是致龋的物质基础。糖的种类、黏度、进食糖的时间和频率影响其致龋作用。

3、宿主因素

牙的解剖形态、结构、排列及其成分等都与牙齿的抗龋能力相关;唾液是影响龋病发生的次要因素,它通过机械清洗作用、缓冲作用、矿物质成分(钙、磷、氟等)及抑菌物质(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减慢龋病的发展速度;唾液也是菌斑细菌营养的主要来源,有多种原因可造成老年人唾液流量的下降,如头颈部放疗术后、服用抗组胺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降压药等。此外,口腔卫生习惯、饮食组成、微量元素、全身疾病、内分泌、遗传等也是影响因素。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者,其日常口腔卫生维持能力差,患龋的风险增加。

4、时间因素

从牙菌斑的形成到龋病的发生大约需要6~12个月,从初期龋到临床可查出龋洞一般需1~2年的时间。

对于老年人易患的牙根面龋,除了以上因素外,牙根面龋的发生与乳酸杆菌数量、菌斑指数、唾液缓冲能力、饮食习惯及暴露根面数有明确相关关系。正常根面与根龋表面的菌斑成分不同,根面菌斑中,无牙根面龋者变形链球菌流行率及比例低,内氏放线菌流行率及比例高;对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及乳酸杆菌,牙根面龋患者高于无龋者。

牙龈退缩与牙根暴露是牙根面龋发生的先决条件,细菌产酸导致牙骨质脱矿是根面龋的始动因素,根部有机质的破坏、降解是根面龋发展的关键。同时,牙根面龋具有再矿化的潜力,其再矿化受多种因子调节。

由于牙骨质有机基质含量远大于牙釉质,牙根面龋进展速度快于釉质龋。在牙根面龋的形成过程中,有机质降解是一个渐进和不可逆的过程,是牙根面龋发生的重要病理特征,主要涉及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的水解、破坏。

(二)发病机制

从临床角度观察,龋病病变的基本过程有3个基本环节包括:变浊、变软;色素沉着;组织崩溃。

5

症状

龋病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患者牙齿色、形、质的变化和患者感觉的变化。牙齿表面色泽的改变是临床上最早可以注意到的龋的变化,早期呈白垩色,进一步发展可见墨浸样的改变,提示龋已经位于牙本质深层。龋最显著的临床特征是形成了不能自体修复的、牙体组织的实质性缺损。临床上可以看到、探到或检查到龋洞。龋的表现还有牙体组织质地的改变,龋造成的实质性的牙体硬组织缺损,称为龋洞。只波及牙釉质的早期龋损,患者可以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一般是当龋损发展到牙本质层并出现龋洞时,患者才有冷、热、甜、酸刺激时或食物嵌塞时的敏感症状,但都是一过性,刺激消失,症状随之消失。当龋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时,症状会明显一些,患者一般也是这个时候就诊。

龋的好发部位与菌斑聚集部位和发育薄弱部位有关,如牙面上的窝沟裂隙部位,两牙相邻不易清洁的部位。常见的不易清洁的部位如牙列不齐时,修复体和正畸装置边缘,都是龋的好发部位。好发部位还与患者的年龄有关。3岁以前的幼儿多为前牙的邻面龋,与饮食有关;3~5岁则多见乳磨牙的窝沟龋,与牙齿初萌有关;而8岁左右,乳磨牙的邻面龋开始增多,与颌骨生长后牙间隙增大有关。青少年多发恒牙窝沟龋和上前牙的邻面龋,而老年人则多见根面龋。龋病的好发牙齿包括上前牙邻面、磨牙窝沟、义齿基牙、排列不齐的牙齿。老年人常见的龋病为根面龋。根面龋是指发生在牙根表面的龋。一部分是由于患者患牙周病而导致牙根较早暴露,另一部分是由于牙周组织的生理性退缩。临床上常见到有一部分患者,牙冠的部位很少有龋,但到了中老年牙根暴露则多发龋。龋损部位多围绕牙颈部,可有龋洞,也常见于牙根表面广泛的浅表损害,病变区域的颜色可为黄色、棕色、或黑色。牙龈退缩后,牙根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龋损,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邻面和颊面釉牙骨质界处多见。根面龋早期表现为具有界限清楚的一个或多个退色小点,呈黄白色,多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结合处。根面龋一般沿牙根表面水平方向扩展,与邻近较小的龋坏相融合,以至于可形成环绕整个牙根的环形损害。活动龋坏呈黄色或黄褐色,色浅,较湿软,没有明显龋洞形成,用挖匙挖之成片剥脱;当局部口腔卫生状况改善,浅表的龋损或开敞的龋洞可获得清洁,细菌不能停留,龋进程减慢或停止发展而成为静止龋,静止龋呈棕色或棕黑色,表面常有光泽,探诊光滑而坚硬。无论是活动龋,还是静止龋,都可有龋洞形成。老年人由于缺牙常进行活动义齿修复,因而增加了基牙龋坏的机会,且发生的根面龋范围广泛,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6

并发症

龋对牙体组织的破坏会减弱咀嚼力,妨碍消化。前牙发生龋,还会影响美观。食物残渣在龋洞内腐败会产生口臭等不适。龋继发的尖周炎还会引起病灶感染,病变区的有害代谢产物或细菌的毒素,可被血液或淋巴带到身体其他器官,如对心脏可产生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内膜炎;对关节可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对肾脏可引起慢性肾炎等。

7

实验室检查

非破坏性的、敏感的光学诊断方法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光纤透照法

光纤透照法(FOTL)用于检查早期龋的原理是,龋损部位的光透射指数较周围正常釉质低,故看起来较周围暗。早在80年代,Peltola和Mitropoulos等就用FOTL来检查邻面龋,可诊断出78%的牙本质龋和37%的釉质龋。诊断出的龋损数是临床检查出的2.5倍。此法虽简单,但只适用于邻面早期龋,且不能精确地定量,敏感性不高。

2、紫外光照射法

为了增加龋损与周围健康牙体组织的反差,Shrestha等人(1980)首先推荐了紫外光照射法(UV)。此法的根据是,有矿物质丢失的牙面在UV照射下发出的荧光较少,故较周围暗。此法较临床的探诊、视诊敏感,然而,对UV辐射须采用保护措施。

3、荧光染料法

多种荧光染料(FD)被用来增加龋损与周围健康组织的反差。FD能被早期龋损组织摄取,在长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下可看到滞留于多孔釉质区域的荧光指示剂。此法较敏感,但应用于窝沟早期龋的诊断误差较大,同时,FD的毒性和安全性尚不完全明了。

4、光散射法

光散射法(LS)的原理是釉质晶体的光散射与其周围环境有关。早期龋损较正常釉质含有较多的水分,存留的矿物质晶体包埋于水中,较正常釉质的光散射指数高,故看起来较周围釉质亮。根据此原理,Borsboom等(1982)研制出光学龋病监察仪,并用于体外人工龋脱矿的研究。此仪器包括:①光探头:内含46根光纤,光纤随机分成两束,一束连接到光缆上,作为牙面的照明,另一束连接到放大器上,收集牙面的散射光;②放大器;③记录仪。Brinkman等(1988)将此仪器进行改进,应用于天然牙龋损的定量研究,并与MR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很好。后来,Agaad等(1994)用此仪器对正畸患者前磨牙带环区域的牙面在带环前、带环期的脱矿和去除带环后的再矿化进行了监察。Angmar—Mansson等(1994)用此仪器对氟中毒所致的釉质多孔性改变进行了定量检测。实验结果均表明,此仪器敏感性高,可用于临床,但只适用于平滑面龋。

5、激光荧光法

激光荧光法(LAF)是用蓝—绿范围的可见激光作为光源,激发牙产生荧光,根据龋损釉质与周围正常釉质荧光强度的差异来定量诊断早期龋。此法最早是由Bjelkhagen等(1982)介绍的。Sundstrom等(1985)用不同波长和能量的激光照射釉质和牙本质,比较其荧光光谱,结果发现,488nm是诊断早期龋的最适波长。近年来,对LAF定量诊断早期龋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Hafstrom—Bjorkman等(1992)就LAF与MR对早期龋矿物质丢失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LAF较MR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分辨域。Emami等(1996)进一步发展了此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可估计龋损深度。deJosselin、Al—Khateeb等(1995、1996)将LAF与CCD微型照相机和计算机影像分析系统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追踪检测体内龋模型的脱矿和再矿化,结果发现,在不同时间,损害大小、矿物质丢失都有显著差异。Al—Khateeb等(1997)用此法评估了含氟牙膏对原位早期龋损的再矿化效果。LAF以其敏感性高、对人无害,可用于窝沟龋和平滑面龋等优点而倍受重视,可望成为体内监控早期龋矿物质变化、定量诊断早期龋和客观评估防龋措施的有效方法。

8

诊断要点

1、按病变深度的诊断

浅龋可发生在牙釉质或牙根面牙骨质。可发生在牙齿各个牙面。发生在牙根面的浅龋,多见于老年人牙根暴露的情况,表面可呈棕色,质软探查时可以感觉表面粗糙。浅龋时,一般患者自觉症状,多数是在口腔检查中发现的。中龋病变在牙本质的浅层,遇冷、热、酸或甜刺激时出现一过性敏感症状,去除刺激,症状消失,无持续性疼痛。临床检查时可以看到或探到明显的龋洞,或在X线拍摄时发现。由于牙本质具有小管样结构,小管内有管液,受到刺激后可以向牙髓传导,或直接通过埋在牙本质中的成牙本质细胞胞浆突传至牙髓,引起相应的牙髓反应,可形成修复性牙本质。牙髓温度和牙髓活力测试时,患牙的反应与正常的对照牙类似。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为深龋,患者有明显的遇冷、热、酸、甜敏感症状,也可以有食物嵌塞时的短暂疼痛症状,但没有自发性疼痛。临床检查可见到明显的龋洞,探诊龋洞洞底达牙本质深层,患者有敏感症状,去净腐质后没露牙髓。温度诊检查时反应正常。

2、按病变速度诊断

急性龋的发展速度很快,病变部位的牙本质质地湿软,范围较广,颜色较浅,容易用手用器械去除。由于病变速度快,可以早期侵犯牙髓,引起牙髓病变。急性龋多发生于儿童和易感个体,儿童由于新萌出牙齿结构疏松,矿物质少,而且食糖多频率高,口腔卫生的良好习惯未养成,使局部致龋率增强。成年人中当患有唾液分泌方面的问题如分泌量过少时,则影响唾液的清洁缓冲功能,使局部菌斑的pH值较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低水平,致龋力相对加大,也可以出现急性龋的情况。急性龋的一个特殊类型是猖獗性龋。表现为口腔在短期内(6~12个月)有多个牙齿、多个牙面,尤其在一般不发生龋的下颌前牙甚至切端的部位发生龋。可见于儿童初萌牙列,患者涎腺功能破坏或障碍如头颈部放疗后的龋损增加或患有口干症。由于头颈部放疗后导致的猖獗性龋又称为放射性龋。慢性龋一般情况下均呈现慢性过程,病变组织着色深,病变部位质地稍硬,不易用手用器械去除。多数情况下成年人发生的龋都是慢性龋。由于病程缓慢,在牙髓腔一侧可有较多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此外,还有一种龋损,由于致龋因素消失,使得原有隐匿的病变部位变得开敞,患龋部位可以在口腔咀嚼时达到自洁,病变脱矿部位由于唾液的作用而再矿化,从而已有的病变停止进展,病变静止成为静止龋。临床检查时病变部位可以有轻度着色,但质地坚硬同正常组织或更硬,表面光亮。

3、按病变发生的组织和部位诊断

釉质龋是发生在牙釉质的龋,病变区呈白垩样色泽变化或呈位于釉质的浅洞。牙本质龋是病变发展到牙本质的龋。由于牙本质成分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因而致龋过程不同于牙釉质,既有无机物脱矿,还应有胶原蛋白的溶解。牙骨质龋是发生在牙骨质的龋坏,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根面龋的早期,牙龈退缩,牙根外露,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发生龋。

4、按病的发生和牙体修复治疗的关系诊断

未经治疗的龋病称为原发龋,在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称为继发龋。临床可见修复体边缘牙组织着色变软,拍X线片显示修复体周围牙组织密度降低。已对原发龋病病灶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损称为再发桶,用以与继发龋区分。

9

鉴别诊断

1、浅龋与正常窝沟的鉴别

窝沟点隙处的浅龋多无自觉症状,不被患者注意,一般在常规临床检查中发现,要与正常的窝沟点隙相鉴别。窝沟在正常情况下也有黑褐色色素沉着,但着色不弥散,而已有浅龋的窝沟则呈墨浸状。探诊正常窝沟,尖头探针不易插入,而龋坏的窝沟点隙较易插入,且易勾挂卡住探针尖,还可探查到沟底的质地较软,有卡住探针的感觉。对一些较深的窝沟,一时难以鉴别,可以将其视为可疑龋,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观察其发展变化。

2、龋与牙釉质发育异常性疾病的鉴别

牙釉质矿化不良可见于任何牙齿和任何牙面。这是因为该牙齿在牙胚发育的某一阶段,受到了局部的干扰因素或全身疾病的影响,导致相对应区域的釉质晶体矿化障碍。因此与早期釉质龋的鉴别主要在于病损区的形态和质地的不同。釉质发育不全的牙齿表面除了有白垩色或黄褐色板块的改变外,还出现点状、带状、陷窝状的釉质缺损,缺损形态不规则,可止于釉质层内,也可见于局部釉质完全缺如而致牙本质暴露,探诊质地较硬,缺损边缘的釉质有光泽。这种病损起因于牙齿发育期间,由于局部或全身的干扰因素影响了同一时期发育的数颗牙齿以及其对称部位釉质基质的形成,进而使釉质的形态出现缺损。病损常见于牙列中对称的牙位,前牙发生于唇面和切缘,后牙发生在咬合面,常累及牙尖,临床可见牙尖有片块状釉质剥脱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这种釉质缺损容易与龋鉴别。但是,这种缺损也可能并发龋,表现为局部组织脱矿变软,这是因为缺损部位菌斑不易被清除,进而成为龋的好发部位。氟牙症又称为氟斑牙,表现为多数牙对称发生病损,牙面呈现白垩色或黄褐色横线、条纹或斑块,也可见于合并有釉质的缺损。儿童在七岁前饮用水含氟超标,机体较长时期摄入过量的氟,氟抑制成釉细胞的分泌活动,阻碍釉质基质的形成,同时干扰釉质晶体的正常矿化,进而导致在该阶段发育的牙齿不同程度的釉质发育不全和矿化不良。

3、龋齿与楔状缺损等可以导致牙本质敏感症的非牙体硬组织疾病鉴别

楔状缺损是发生在牙颈部的具有特征性楔形形状的牙体组织缺损,病变部位质地与正常组织相同,表面光亮,但若缺损局部清洁不够,菌斑积累后也会并发龋损。酸蚀症、牙齿磨耗等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患可以导致牙本质敏感,应特别注意与发生于隐匿部位的中龋相鉴别,仔细检查患牙的邻面、根面等部位,以免漏诊或误诊。

4、深龋与可复性牙髓炎、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相鉴别

从疼痛症状而言,三者均对冷热敏感,但深龋和可复性牙髓炎绝无自发痛病史,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有自发痛病史;温度测试时,深龋患牙的反应与对照牙相同,可复性牙髓炎患牙有一过性敏感,当深龋与可复性牙髓炎难以区别时,临床上可按可复性牙髓炎处理,而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由温度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程度重,持续时间较长久。深龋和可复性牙髓炎患牙无叩痛,X线片显示根尖周影像正常,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患牙多出现轻度叩痛,根尖片有时显示根尖周牙周膜间隙轻度增宽。临床上,有时深龋、可复性牙髓炎和慢性闭锁性牙髓炎一时难以鉴别,可以先采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即用氧化锌丁香油酚糊剂进行安抚治疗或用氢氧化钙间接盖髓治疗,在观察期内视其是否出现自发痛症状再明确诊断。

5、深龋与死髓牙相鉴别

从病史上说深龋无自发痛史,死髓牙有自发痛史。深龋探诊敏感而死髓牙探诊无反应;深龋温度测验和电活力测验正常,而死髓牙对测验无反应;深龋患牙叩诊无叩痛而死髓牙可有叩诊不适或叩痛较重;深龋患牙牙龈正常,死髓牙根尖周有病变者(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牙龈可有窦道口。X线片上深龋患牙的牙冠部龋损低密度影像与髓腔不相通,根尖周影像正常,死髓牙的牙冠部龋损低密度影像可与牙髓腔相通,根尖周膜影像可有模糊、增宽,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可以出现根尖周低密度影像。

10

治疗

龋齿的治疗应做到以下几点:

1、早期治疗

对于未形成窝洞的牙冠部浅龋,牙根面浅龋,无自觉症状,可以通过去除病原物质、改变局部环境和再矿化的非修复性治疗的方法处理,并应定期复查。对于已形成龋洞,只能修复性治疗。

2、修复性治疗龋病的原则

保存牙髓活力,尽可能去除龋坏的组织,尽可能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制备一定的洞形,选用适宜的修复材料修复缺损的牙体硬组织,恢复功能,恢复美观,是治疗龋齿需要遵循的基本生物学原则。这是因为感染的牙体组织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细菌毒素,修复前如果不能将其彻底去除,会导致感染扩散,不能阻止龋病的进一步发展,是造成龋复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脱矿后的牙体组织渗透性增加,如果不能去尽腐质势必导致洞缘的封闭性降低,增加微渗漏,增加外界刺激对窝洞深部组织的刺激,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3、器械治疗

目前治疗龋齿时,主要使用高速旋转的器械去除病变组织和制备窝洞。机械操作时的压力、器械摩擦产生的热、冷却过程造成的组织脱水以及治疗所用药物和材料等因素都可能对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尤其是牙髓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对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保护。临床操作中要十分轻柔和仔细,避免过度用力,避免牙齿脱水,避免长时间切削等。同时,要充分了解所用材料和药物特性,避免药物及充填材料对牙髓的刺激。备好的窝洞应当及时封闭,避免牙本质小管的二次感染。

4、修复

为了获得固位形有时不得不牺牲部分正常的牙体组织,但是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始终应当是牙体治疗追求的目标。粘接修复技术比较以往的银汞合金充填术和嵌体修复术能够较多地保留健康组织,是一项十分有前途、需要改进和发展的技术。龋损修复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功能和美观,功能的恢复除了外形的考虑之外,咬合的考虑不可忽视。修复完好的牙齿应有良好的咬合关系。对美观的考虑,主要是外形和色泽。目前的直接粘接修复术和间接嵌体修复术均可达到较理想的美观修复效果。

5、固位和抗力的考虑

龋洞修复充填治疗,需用生物兼容性好的材料,保持充填材料长久不脱落,选用有效的固位方法,目前获取固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机械固位和化学粘接固位。

11

日常护理

1、饮食

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多食含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高的食物,有利于牙的矿化,提高牙的抗龋能力。

2、漱口

能除去食物碎屑和部分软垢,暂时减少了口腔微生物的数量。方法将水含在口腔内,闭口,然后鼓动两颊及唇部,使溶液充分,反复冲击口腔各个部位。

3、刷牙

是预防龋病最有效的方法。选择良好的牙刷和正确的刷牙方法能刷除菌斑、软垢、食物碎屑及部分色素。

4、剔牙

牙间隙易滞留食物,是龋齿好发区,剔牙能较好地清洁这一区域。

5、氟化物

氟可抑制龋菌,促进牙釉质的再矿化,从而能预防龋病。含氟漱口液、含氟牙膏等氟化物在预防口腔龋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6、龋病患者的饮食护理

限制蔗糖摄入的频率,食糖后要漱口刷牙,在睡前不吃糖及糖的精制品;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少吃零食,平常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纤维素性食物,避免过冷、过热食物对牙的不良刺激;注意饮食的质量,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12

防治措施

1、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为针对病因的预防,通过去除病原和增强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在疾病早期,通过人为干预,促进自身愈合,即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功能障碍。

三级预防则是在龋病的阶段,通过有效的治疗和修复措施,恢复美观与功能,防止龋病的发展。

2、口腔卫生宣教

让患者了解菌斑的危害和自身的口腔卫生状况,指导患者有效控制菌斑。龋病只有在菌斑存在的环境中才能发生,有效地清除或控制牙菌斑是预防龋齿的主要环节。刷牙是主要的清除菌斑方法,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使用牙线的习惯,以有效地清除邻面牙菌斑和嵌塞的食物碎屑。手动作不方便的高龄老年人,如偏瘫、帕金森病患者,最好选择电动牙刷和冲牙器,因疾病而卧床者或某些昏迷患者或植物人,可由他人用棉签蘸化学抗菌剂擦洗牙面和口腔。

(1)氟化物是临床证明有效的防龋制剂

对于活动义齿基牙等龋病易患部位,可进行局部涂氟处理。氯己定含漱液具有较强的将活动性根面龋转化为静止龋的特性,它能直接抑制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

(2)牙龈萎缩是牙根面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保持牙齿根面釉牙骨质界的完整性对预防牙根面龋尤为重要。为此,老年人应该戒除吸烟的习惯,治疗牙周疾病及影响牙周健康的全身疾病例如糖尿病。

(3)注意饮食结构

限制糖的摄入或改变糖的摄入方式,可以起到减少龋的效果。同时要强调进食后刷牙或漱口的重要性,鼓励进食含纤维的食物,除了本身不具有致龋性之外,其纤维对牙面的摩擦作用利于清除牙面的菌斑和存留的糖。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