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

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

2020-10-31 10:32阅读(60)

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清朝能控制蒙古,要先从明朝开始说起。明朝初期,蒙古是这样的↓当时的蒙古仍然是一个完整体,控制着整个草原。如果清朝碰到的是:

1

清朝能控制蒙古,要先从明朝开始说起。

明朝初期,蒙古是这样的↓



当时的蒙古仍然是一个完整体,控制着整个草原。如果清朝碰到的是这样的蒙古,别说是控制了,连自保都很难。

不过好在明朝为了打击蒙古,在客观上替清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朝驱逐元朝后,一开始想灭了蒙古,但发现不成功,于是就改变思路,仿效当年元朝打南宋的策略,既用军事手段打击,又以金钱攻势相拉拢,搞得蒙古内部离心离德,不断有人跳槽到明朝。

虽然明朝并没有打败蒙古,但经过明朝长时间的分化之后,蒙古各部落的小首领对大汗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到了明末清初时,原本是一个整体的蒙古汗国就分裂成了三大块: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喀尔喀蒙古


而这三大块本身也只是联盟性质,每一大块中还分为若干小部落联盟,每个部落联盟之下又还有若干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互不相干,打起仗来各顾各的,一点都不团结。

所以努尔哈赤兴起时,跟他同时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势众,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正是这种形势,才给清朝后来逐步击破,最终控制整个蒙古创造了前提条件。

下面按征服顺序逐个的说,先说漠南蒙古。

内蒙古由于离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开战的就是居住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联盟。当时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个小部落联盟,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正根后裔,是所有蒙古人的首领。但是他这个身份没卵用,根本没人搭理他。林丹汗当时的地盘很小,只有察哈尔一隅之地。

面对这种日落西山的局面,不能忍的林丹汗发动了一系列统一蒙古的战争。结果他忙乎了大半天,一个部落都没有被他降服,而像科尔沁等部反倒还跑到了后金一边,与努尔哈赤结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

截止到努尔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后金眉目传情,就差拥戴努尔哈赤取代林丹汗当蒙古大汗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崇祯元年,皇太极征讨察哈尔,在后金军西征前,林丹汗得到消息,他知道自己打不赢,就提前率部逃到了内蒙古的河套,只留一小部分人守察哈尔。可这点人怎么可能抵得住后金军呢?

所以在当年九月,察哈尔就被皇太极带兵吞并了。林丹汗失去根据地,势力大大受挫。

被后金军揍了,无家可归,林丹汗就昏了头的打明朝的大同,想在明朝身上把自己损失的再找回来。结果大同没打下来,自己损兵折将不说,还得罪了明朝,为后来明朝对他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

崇祯五年,屡攻关宁防线不克的皇太极调转锋头,二征林丹汗。临行前,皇太极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开会。这些归顺后金的小部落不敢不去,便凑了十万人,配合皇太极一起浩浩荡荡围剿林丹汗,打得林丹汗丢盔弃甲,狂奔三千里,逃到了青海。

当时,后金军倾巢出动,明朝是可以趁机偷袭后金老巢的。但是明朝方面由于愤恨林丹汗五年前打大同之举,便故意不救,这导致林丹汗最终病死在了青海。

林丹汗死后,后金军撤回。看到后金军走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就偷偷率残部返回河套地区,想东山再起。

不久后这个消息被皇太极得知,他立刻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各领兵一万,以斩草除根之势,痛殴额哲。

最后额哲抵抗不住,便带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向后金军投降。延续了四百多年的蒙古帝国也正式宣告灭亡。

额哲投降后,带领漠南蒙古四的十九个封建主一同尊奉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也就是说,漠南蒙古人堕落到给自己找了一个女真人当大汗)

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的第二年,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国。



清朝建立后,皇太极将漠南诸部分化,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三藩之乱时,察哈尔部的首领布尔尼举兵反清,遭到清军镇压并屠杀。因而林丹汗的后裔现在就没有了。

不过,漠南蒙古人虽然打不赢满清,但是在嫁女人这方面很成功。清朝的前三任皇后都是科尔沁部落的郡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孝庄皇太后。



而当八旗子弟堕落之后,漠南蒙古的骑兵部队也成了满清统治中原的绝对中坚力量。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就是科尔沁的蒙古骑兵。

再说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人其实不是正根的蒙古人,他们的祖先是“札剌亦儿部”,早年为了争夺牧场跟蒙古人多有矛盾。后来札剌亦儿人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的世仆。

蒙古人征战四方,离开草原后,这些人就霸占了草原,成为漠北草原的新主人。

明朝末年,喀尔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则南下,被称为“内喀尔喀”。

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时,“内喀尔喀”东部诸集团也臣服于清朝。而在草原上的喀尔喀人则只是接受了册封,没有正式归顺清朝

后来准噶尔汗国兴起,噶尔丹率三万精兵突袭喀尔喀,把喀尔喀打的大败,这部分蒙古人顶不住,便开会决定举旗投清,寻求清朝出兵保护。(《康熙王朝》里面的宝日龙梅就是喀尔喀人)



康熙皇帝听说喀尔喀蒙古归顺,很高兴,他出兵十万,逼走噶尔丹,然后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齐集于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在会盟期间,康熙宣布保留喀尔喀各部首领汗号,在喀尔喀地区实行札萨克制。于是外蒙古便成为清朝的一部分,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PS:札萨克制是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将军、都统的监督。

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后,外蒙古北部还有很多鞑靼人,这些鞑靼人没有归顺清朝。后来沙俄东扩,雍正皇帝便与沙俄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签了两份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共同瓜分了外蒙古以北地区。

注意了,这两份条约清朝做了巨大让步,放弃了很多土地。但条约本身是平等的。因为在雍正的眼里,这不是割地,而是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的条约



接连征服、吞并漠南和喀尔喀蒙古后,最后就只剩下漠西蒙古了。

漠西蒙古主要有两群人,一群是成吉思汗当年册封在西域,并在西域建立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这群蒙古人后来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从漠北草原西迁的瓦剌人,当时这股西迁的蒙古人又分成了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

这五大部中,名气最大的是准噶尔部和土尔扈特部。不过这两部名气虽然最大,但起初实力最强的不是这两部,而是和硕特部。并且和硕特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因而和硕特部凭借实力和血统的优势,就担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

皇太极暴揍林丹汗的时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寻求清朝的支持,就采用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皇太极荣登蒙古大汗的时候,也遣使向皇太极归顺。于是清朝建立伊始,漠西蒙古在名义上也归顺了清朝。

之后,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发展,并在西藏建立政权。而它原先的地盘就留给了准噶尔汗国继承。

准噶尔吞并和硕特故地后,实力大涨,汗位传到噶尔丹时,疆域面积达到了大约四百万平方公里。

噶尔丹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认识到准噶尔地盘虽大,但扩展空间有限(受到清朝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如果居安不思危,日后必然完蛋。于是噶尔丹就以成吉思汗当年创立的伟业为目标,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

按他的设想,先打服喀尔喀蒙古,然后招揽漠南蒙古。待统一蒙古后,再灭掉清朝。就像当年成吉思汗消灭金国一样。

然而,噶尔丹运气很糟糕。他率三万精兵刚离开准噶尔,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在后方就篡位了,断了他的退路,导致他失去后援,只能靠自己带去东征的几万人跟整个大清帝国血战。

后来,噶尔丹战死。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他要是不输才不正常。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在一段时间内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

不过由于沙俄蚕食准噶尔地盘,北面压力越来越大,策妄阿拉布坦为了转移压力,便向南灭掉了和硕特汗国。(历史上的十四阿哥出征西藏,就是因为这件事)

前面说了,和硕特汗国当年臣服了清朝,准噶尔灭和硕特,一方面是在挑衅清朝,一方面也壮大了实力。所以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朝和准噶尔就断断续续的打了几十年。

一直到1760年冬天,乾隆当皇帝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清朝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灭国后,其领土的西北部和北部,很多都被沙俄蚕食。这些领土属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俄联邦的一部分。中部、南部和东部则并入清朝,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清朝对付蒙古部落的策略主要是三点。一是靠联姻和分封拉拢,漠南蒙古和喀尔喀就是靠此稳定的;二是武力征服,漠西蒙古就是这样被消灭的;三是持续性分化瓦解,不允许蒙古人拧成一股绳。整个清朝时期,草原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2

从周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以机动性强,骁勇好战著称,从秦汉开始骚扰内地,成为历代统治者头疼不已的心腹大患。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入侵,历代王朝甚至不惜消耗海量的资源来修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入侵与反入侵,几乎成了中国北方两千年来的主旋律。

在南宋以后,蒙古部落迅速崛起,很快南下入侵中原。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国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即使在元朝灭亡以后,退到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时常入侵中原,还一度俘虏过明英宗。几百年来,蒙古一直是盘旋在汉人政权上的一块云,久久不能消散


但当历史前进到了满清统治的时候,蒙古却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乖乖虎,服服帖帖被满清政府呼来喝去,跟随清军出征,再也没有敢掀起什么波澜。与之相对的,清朝也再也没修建过长城,对蒙古完全不设防。

那么,满清统治者对蒙古势力到底用了什么魔法,才能让桀骜不驯的蒙古人如此老实呢?

一、和蒙古斗狠、以毒攻毒。

满清统治者搞定蒙古势力,总的说来就是“两硬、一软、一分”。

两手硬就是,手段硬、以毒攻毒,还有一硬是洗脑硬、政治思想教育;一软是用和亲的办法把拉近彼此的距离,用温柔乡把桀骜的蒙古人彻底泡软;一分是分而治之。

蒙古人就像草原狼、攻击性强,野蛮好斗,跟日本人有点相像。跟日本人不能讲道德,他们什么都不服,只服强者,见到弱者,他比谁都凶残,见到强者,他们就死心塌地拜倒你脚下。美国人要不是在太平洋战争把他们打残,他们怎么可能对美国俯首帖耳像奴才一样?

古人所讲得“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是这个道理。

满清统治者出身蛮夷,也是天生的刀尖舔血的狠角色,比狠斗毒,蒙古人自叹不如。而且到了明末清初的蒙古人,虽然勇武,但不懂兵法,装备也不行,跟八旗兵较劲占不了便宜。

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金就对蒙古人多次发动战争,全力收拾蒙古,每次都打得蒙古军丢盔卸甲、鬼哭狼嚎。对于出尔反尔、采取“敌退我进”策略的蒙古人,康熙和乾隆的政策就是三光,彻底从肉体上进行灭绝,“全行剿灭”,斩草除根。

满清几代皇帝对蒙古都心狠手辣,毫不手软,以乾隆出手最狠。1959年,乾隆平定准格尔叛乱的时候,下令“一人不留”,尽情杀戮,该部落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几十万准噶尔人瞬间灰飞烟灭,千里大草原被鲜血染红,看不到一线生机。

经过多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蒙古族人口急剧下降,其它民族的人口相对增加;此消彼长,蒙古人沦落为少数民族,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中原的满清政府构成威胁。

二、联姻、泡软他们的斗志。

虽然满清从肉体上消灭了那些蒙古死硬部落,可是不可能把整个蒙古民族从地球上抹去;对那些不那么死硬的蒙古人,他们就采取拉拢的政策,束缚他们的手脚,瓦解他们的斗志,用联姻把他们变成自己人,用花花世界和女人,泡软他们的野性。

满清的联姻是实打实的,不像汉朝皇帝弄个宫女或者远房亲戚的女儿来冒充公主嫁过去。因为满清在没有入关的时候就有跟蒙古人接亲的习惯,再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因此满清皇帝联姻都是把亲生女儿、准公主嫁过去,而皇帝老儿也亲自把那些蒙古美女娶过来,给以名分,以显示满蒙一家不是喊口号的。

清军入关后,满清公主嫁给蒙古王公,满清皇帝和王爷娶蒙古贵族女人成了家常便饭,满清不少皇后都是蒙古人,皇后顺治的亲娘孝庄文皇后就是蒙古人,乾坤的女儿古伦公主就嫁给了蒙古贵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靠着和亲政策,蒙古贵族成为了清朝皇室的姻亲,被拉拢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己人”

联姻虽然有效,但只局限于对蒙古的上层统治者,对于大多数蒙古人,尤其是那些桀骜不驯、脑后长反骨,可能为患一方的好战分子,满清皇帝则采用了政治思想教育,进行驯化,把他们从“野生”变成圈养养。

三、磨灭斗志,思想驯服。

佛教早就传入蒙古,但影响有限,那些勇猛、斗狠的蒙古人没有工夫也不会去信佛。

但满清皇帝入关后,对蒙古人开始了大力推广喇嘛教的尝试,从康熙开始,把在蒙古推广弘扬喇嘛教当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来抓。19世纪时,蒙古共有喇嘛庙一千两百八十多座,信佛人数占蒙古人口的七成以上,平均每户都有一个青年或少年男子出家,而出家的人是不能生育的。

这样一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时,蒙古人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彻底改变。这就像把一头野外的小虎关进笼子里圈养,长大了放出去的时候,已经成为小绵羊了。经过佛教佛经的熏陶,好战好斗的蒙古汉子,个个都成了温顺的佛教徒,即使给他们一把刀,也连一只鸡都不敢宰杀了。

四、分而治之。

清朝统治者在思想腐蚀的同时,还没有放松对蒙古各部的管控,对他们进行分割统治,以防他们进行串联。

满清把蒙古部落共被分为了二百多个盟和旗,这些盟旗只能在自己地盘活动,不能来往不能合并。满清统治者在各区域还部署有一到两名特派员,一旦发现有联系,马上报告,立刻严惩。

在草原上,天灾经常导致草场退化,牧民们需要进行游牧才能养活人口和牲畜。而清朝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区域管控制度,事实上终结了游牧的可能。这让蒙古部落抵抗天灾的能力变的很弱,导致蒙古人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满清统治者为了搞定蒙古可谓是煞费苦心,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再没有对满清统治构成威胁。可是这种弱化其他民族的政策是落后的,错误的,是值得谴责的。在现代社会,蒙古族早就已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

3

清朝之所以能消除了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主要是政策应对得当:

1,清朝用武力震慑了蒙古反叛势力。

2,清朝采用谋权术,平衡了蒙古各部的利益,不让蒙古有势力能一家独大。

3,清朝也注重维护蒙古上流社会的利益,懂得利共而不独。

4,清朝也注重与草原各部的利益交集。①维护蒙古贵族的世袭富贵。

②加强草原与内地交流,极大的保障了草原的生活物质供应,促进了草原的安定祥和。

③,在草原推广文化交流,鼓励草原民众读书,鼓励草原民众参加科举考试。

④,在人才任用上一视同仁,对于为清朝建功立业的草原人士,也委以重任。

总之,清朝在民族政策上的操作,是历朝历代中最为成熟老练的。既注重防范,也注重团结。

其实,以前中原王朝在很多方面,做得的确不如清朝好。倘若在中原王朝一统天下时,大力促进文化交流,大力促进经济交流。推行文化融合,推行民族融合,也许草原与中原的战争,就会少很多。

4

蒙古一直是古代活跃在我国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在十三世纪之后崛起,扮演着蒙古草原霸主的角色,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至从朱元璋把蒙古贵族从中原地区赶回北方草原之后,蒙古却一直不断兴风作浪,多次南下侵扰明朝。明初朱棣五次深入大漠攻打蒙古,把蒙古打得四分五裂,都还是不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蒙古甚至在一次“土木堡之变”中,还把明英宗朱祁镇俘虏了。要不是忠臣于谦的力挽狂流,明朝也会变为第二个南宋。但是,满清政府就能把强大的,曾经称雄欧亚大陆,桀骜不驯的蒙古部落治理得服服帖帖,到底是用什么手段呢?现在一一分解:

武力征服

清朝建立初期,蒙古各个部门依然有着“骚动”的叛乱野心。偶然也想发动反抗清朝统治的叛乱。对于蒙古部落的叛乱,清朝也做毫不犹豫去打,打到诚服为止,绝不姑息迁就。

明朝末年,蒙古主体一共分为三大块:漠南蒙古,一共有十六个蒙古部落;漠北蒙古,一共有十二个蒙古部落;漠西蒙古,一共有五个蒙古部落。这些蒙古部落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兴起时候女真部落一样,都是一盘散沙,没有强有力的领导。

  • 征服漠南蒙古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最早亲征这些蒙古部落,他先征服漠南的科尔沁部蒙古族人。之后,科尔沁部蒙古族人就进献美女表示臣服当时后金的统治。之后,皇太极就娶纳了蒙古族美女海兰珠和她的侄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太后。

之后,漠南蒙古由于离后金是比较接近的,努尔哈赤就与漠南的蒙古开战。当时漠南蒙古的汗王是林丹汗,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是,林丹汗却很难团结漠南蒙古各个部落的力量,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不承认他自封的汗位,远在新疆的漠西蒙古部落与与他公开分裂。所以,林丹汗的势力仅在漠南的察哈尔蒙古这一带。就连科尔沁等漠南部落,与努尔哈赤都对他。于是,在崇祯元年,继任努尔哈赤皇位的皇太极征服蒙古察哈尔部。当汗王林丹汗失去了根据地,势力也受挫。之后,皇太极在崇祯五年,率领顺从后金的各个蒙古部落第二次征伐林丹汗。于是漠南蒙古的科尔沁、扎鲁特等十几个部落,大约十万兵力与满洲八旗一起剿林丹汗。林丹汗寡不胜众,只能逃到青海,之后病死在青海。他的儿子额哲率领余下部落势力,带着传国玉玺投降了后金。这样,漠南蒙古帝国正式宣告灭亡,

  • 征服漠北蒙古

当漠南蒙古被清朝灭亡之后,漠北蒙古继续对清朝称藩进贡。在清朝康熙年间,噶尔丹率部落将领突袭漠北蒙古的本部,大败漠北的喀尔喀三部。之后,喀尔喀部落在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倡导下,正式对清朝举旗投降。当时,康熙皇帝联合内蒙古与外蒙古各个部落的首领,在多伦诺尔聚集举办会盟。在这个时候,清朝才真正把漠北蒙古统一。

  • 征服漠西蒙古

清朝对漠西蒙古的征服,也比较困难。当时漠西蒙古的实力比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还要强大,强有力地威胁清朝统治。漠西蒙古的和硕特部,与清朝关系比较好。在皇太极登基时候,归顺皇太极。之后,和硕特部在青藏高原发展。可是,在原来漠西蒙古的和硕特部地盘上,准噶尔部落就发展起来了。当时,准噶尔部落的大汉噶尔丹征服漠西蒙古的各个部落,建立四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与清朝对抗了七十年。

当时,四十多岁的康熙皇帝就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不顾朝野大臣的反对,三次出征讨伐噶尔丹。当噶尔丹绝望自杀之后,策妄阿拉赞布坦又成为准噶尔部落的统治者,继续发动叛乱战争。他先向南灭掉了和硕特汗国,之后继续入侵清朝。在雍正和乾隆皇帝两个朝代,清军步步逼近,对准噶尔汗国做穷追猛打。于是,在1760年冬天,准噶尔汗国在清军接二连三地打击之下,正是宣告灭亡。清政府就在原来部落王国的范围内,设立伊犁将军管辖该地。

这样,从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乾隆,清政府用了一百多年时间,对蒙古诸部落的征伐战争财正式宣告结束。漠南、漠北、漠西三个蒙古势力彻底屈服于清政府的统治。

至此,从努尔哈赤开始到乾隆,历经100多年,对蒙古诸部的战争才告结束,漠南、漠西、漠北三大蒙元势力全部臣服于清朝。

当1771年,蒙古族的土尔扈特回归清朝的时候,这也意味绝大多数蒙古部落也化为清朝的版图之内。为此,乾隆皇帝诗兴大发,做了一首诗:

《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事》:“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挑拨蒙古部落之间的矛盾,使蒙古力量难以凝聚

清朝在治理蒙古内部错综复杂矛盾时候,一个高明做法就是挑拨彼此之间关系,制造蒙古部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使这些蒙古游牧部落不团结,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如在清朝时候,噶尔丹为了争夺草场,与其他蒙古部落做了长时间的内斗,造成蒙古部落内部的四分五裂。在火拼内斗过程中,也削弱了实力。其他小族群的蒙古游牧部落,也间接或者直接地臣服了清朝,在康熙年间是这一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同时,蒙古部落之间战乱的过程中,也造成蒙古人流连失所,使蒙古草原富饶的资源被破坏,损耗了草原上养殖业和畜牧业的生态,使得生产也难以恢复和发展。蒙古部落在没有财富作为武装力量支持的情况下,军力也必然会削弱,这是之后蒙古军队战斗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实质上,蒙古部落实力的削弱,也不是清朝一代能够做到,也是明清两代共同努力结果。当年,明朝征服蒙古的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将,如蓝玉、徐达、常遇春等,朱棣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将领,对分散蒙古部落的实力都有重要重要,不是清朝一代的结果。

和亲联姻政策

明朝汲取了宋朝的教训,不与蒙古王公弄“和亲”。但是,清朝也吸收了明朝的教训,在合适时候与蒙古联姻,通过政治婚姻化敌为友。

如努尔哈赤把自己的最小女儿聪古伦,嫁给了蒙古的贵族固尔布锡,然后笼络归附。皇太极把自己十四个女儿中九个女儿,康熙皇帝把二十个女儿(其中十二个女儿幼年夭折)中六个女儿都嫁给了蒙古王爷。与以前汉族皇室公主联姻不同,这一种联姻是一种双向的。当清朝把公主嫁给蒙古王爷的时候,也会从蒙古王爷的女子为妻子。如努尔哈赤先后娶了蒙古王爷科尔沁贝勒明安和孔果尔的女儿为自己的妃子,也命令自己的

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第十子德格类、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等都娶了蒙古王公的女儿为妻。

当时,在大清皇帝的后宫里,很多科尔沁蒙古女人都占领了大部分。就是通过和亲联姻和武力政府这一种软硬双结合的政策,把蒙古化敌为友,不再是清朝威胁,反而愿意与清朝合为一家,做清朝的坚强后盾。

如在1853年,太平天国派出名将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一支两万多人军队北伐。这一支队伍打到了天津附近,咸丰皇帝就命令当时蒙古贵族僧格林沁剿灭。蒙古贵族僧格林沁歼灭了这一支孤军深入的太平军,可以看到蒙古贵族与清朝是心连心的。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年时间之内,蒙古王公很多都在各自领地里安分守己,不再对清朝疆土有叛逆的念头。甚至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一些蒙古王爷也组成为联军,南下勤王辅政。这样,清朝通过与蒙古的武力镇压和怀柔政策的相结合,采用和亲和封赏的手段,使蒙古贵族与清朝亲密无间。这样,使清政府初年解决了以往汉王朝的少数民族问题,长城抵御外敌的功能也丧失。

理藩院

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个理藩院来有效管理和约束蒙古贵族。理藩院的作用,就是负责蒙古贵族的事物,如管理蒙古地区的征税、贸易等。如

理藩院的附属机构包括稽察内馆、外馆、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各地均有理藩院的派出机构与司员。乌兰哈达、三座塔、神木、宁夏等处派驻司员各1人,分驻塔子沟笔贴式1人,主管蒙古人诉讼之事。察哈尔游牧处理事员外郎16入主管察哈尔民众诉讼之事。张家口、喜峰口、独石口、余虎口、古北口等处,驻扎司官和笔帖式各1人,主管蒙古邮驿政令。围场总管1人(康熙四十五年置。乾隆十四年始隶理藩院,嘉庆七年改热河都统),左、右翼长各1人,章京、骁骑校各8人,主守木兰围场,专司巡察。

通过理藩院,能有效处理蒙古民族各种矛盾,消除满清与蒙古族之间矛盾。

宗教

蒙古人都信仰佛教。所以,满清就在蒙古人种大力宣传佛教,提高喇嘛教的地位和待遇,引导蒙古人去喇嘛院里出家。如清朝就下令每一家蒙古人都要至少都要派遣一个男丁去当喇嘛,家里的人都要供养这个喇嘛。通过大量蒙古人信仰佛教和当喇嘛,使蒙古部落人口大量锐减,使佛教理论消磨固有的野蛮和剽悍的性格,把蒙古人由野狼变为绵羊。而且,大量钱财用在喇嘛教的寺庙上,也使蒙古的生产停顿,

减丁政策

满清在蒙古也实施野蛮的减丁政策。对于一些凝聚力比较强的,人口比较多的蒙古部落都做减丁,也就是限制人口,防止他们人口数量太多威胁满清统治。在满清限制下,蒙古人口数量急速下滑。在巅峰时候蒙古人口大约有一千万,满清末年蒙古只有一百多万。

分化

满清对蒙古各个部落,也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用小利引诱更大的诱惑。如蒙古各个部落由于天灾造成农作物歉收,就南下中原区抢夺资源,年年都是这样。明朝末年,高拱就在北方建立了互市,牧民们可以在互市里买卖牛羊和生活用品,以便灾年也能熬过去。生存问题解决了,蒙古也不会滋生抢夺的念头。在大清时候,清朝皇室与蒙古各个王爷互亲,给予蒙古王爷重金,民众也获得一些福利,有一些时候也与晋商做买卖。这样,也能解决牧民的生存问题,也没必要去抢夺。

就这样,清政府初年,很成功解决了历代汉王朝没能处理好的北方游牧民族问题。我国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疆土,都是清朝带来的。

参考资料:

《大清一统志》《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事》《清史稿》等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5

这个题目表述不准确。

清朝从来没有消灭蒙古势力的威胁。一直到清末,蒙古骑兵还是清军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剿灭捻军、抵抗太平军北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格林沁带领的蒙古骑兵,几乎是清廷唯一可堪使用的军事力量。

反过来讲,这些蒙古骑兵,也可以威胁清廷。

实际上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开始,清兵与蒙古就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斗争,时间长达百年以上!

清廷通常是两种手段。一是拉拢,通过和亲,建立满蒙同盟。化敌为友。因此,清朝皇室有很多蒙古妃子。康熙他奶奶孝庄皇后就是蒙古人。二是打击。对那些不臣服的蒙古部落,清廷毫不手软,持续开展军事打击。比如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长期战争,从康熙一直打到乾隆年间,双方都动用了强大的骑兵、炮兵和火绳枪部队。战争之激烈残酷,在当时的东亚地区无出其右。

其后,由于八旗兵的腐朽堕落。蒙古骑兵又重新崛起,成为清廷最依赖的军事力量。直到清廷开始编练新军。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跟你说满清永久性消灭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

听说抗战期间,有个伪蒙疆自治政权吗?

这就是内蒙古的蒙奸实力,勾结蒙古,攻击中国。

早在1933年,内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栋鲁,联合西蒙古各王公,宣布成立蒙政会,要求自治。

随后干脆勾结日军,通过日本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经费,酝酿成立伪内蒙古国。

1935年,伪军头领,蒙古族的李守信在日本支持下,占领察哈尔省东部的张北县、宝昌县、康保县、尚义县、沽源县、商都县、化德县、崇礼县等8县,并控制了察东的正蓝旗、镶白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太仆寺旗、明安旗、商都旗等8旗。

德王和李守信合作,在1936年建立了伪内蒙古政权,以察哈尔部的蒙古人8旗为核心。

随后,他们大局进攻绥远,妄图吃掉绥远后连同察哈尔省一同建国。

然而晋绥军领袖傅作义,在百灵庙战役中重创伪内蒙古伪军,暂时保住了绥远省。

但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德王、李守信仗着关东军主力的援助,侵入绥远,

10月14日侵占了归绥(呼和浩特),1937年10月17日侵占了包头。9月13日侵占山西省大同市。

1937年10月27日,伪蒙古军政府迁入归绥,更名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以归绥为首府。

德王和李守信做着建立伪内蒙古国的美梦,可惜日本人却不是傻蛋。

日本人随后开始削弱德王和李守信的权力,将他们逐步架空,还强迫他们派兵进入长城作战。

由此这个伪内蒙古国徒有其表而已。

即便如此,这也不能改变绥远和察哈尔省建立了伪内蒙古政权的事实,而伪内蒙古军也确实入关作战。

至于所谓消灭蒙古人的威胁,不是归功于满清,而是归功于马克沁老先生发明了重机枪。

自从重机枪诞生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不再是烧杀淫掠了。

7

笔者并不认同问题中的观点,即清朝永久解决了蒙古边患!明朝自建国开始,一直与元朝的残余势力及后边崛起的蒙古人进行持续的战争,历经数代君主,最终与蒙古达成了互市的方式,进入相对和平期!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最终还是解决了双方的持续攻伐!

清朝解决了蒙古边患了吗?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及后边的嘉庆,史书上都有蒙古部族叛乱的记录,而康熙乾隆和嘉庆三位清朝的皇帝都是在位比较长的皇帝,三人加起来超过150年,加上在位十余年的雍正,清朝的这四代人皇帝,在将近两个世纪都在处理蒙古部族骚乱的问题,试问?清朝是如何永久解决蒙古边患的呢?

从时间长度来看,清朝将蒙古各部彻底降伏或者相对进入和平,使用的时间要远比明朝更长,清朝若能称之为永久,那么明朝就可以被称之为彻底!

不过清朝对蒙古的治理要远比蒙古更好,这是因为清帝国的统治者本身就是来自于游牧民族,自身人口实力本就不济,在建立国家之初,就有意识的分化归顺的人口和部落,诸如,清帝国对蒙古各部采取的分而治之的办法。与一些蒙古部落采取和亲的办法,清帝国的皇帝和贵族,也大多迎娶蒙古各部的女儿,通过这种联姻的方式,让清帝国喊出的满蒙一家大量的吸引着蒙古人!例如,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就是蒙古,而孝庄太后的姑姑也是皇太极的妃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8

感谢邀请。

蒙古对于大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因为蒙古一来是清帝国的兵源地,二来蒙古关系到清帝国的国土安全,三来是清帝国需要蒙古作为战略缓冲。

大清时期蒙古分为三大部分,主要是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和漠西卫拉特三个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归附清帝国时间比较早,被清帝国直接控制,喀尔喀三部则在皇太极时期通过九白之贡的方式同清帝国建立宗藩关系。

清帝国还没入关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与蒙古的政治同盟,皇太极五宫当中都是蒙古女人,而且顺治的后妃当中也一堆蒙古大妞,两个皇后也都是蒙古女人,可见清初蒙古的重要地位。

因为蒙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兵源地,为清军提供骑兵武装,而且还是轻重骑兵都要的那种。主要原因在于,满洲本身骑兵力量并不强,军士大多是下马步兵而非是专业的骑兵武装。虽然精锐的摆牙喇兵有重骑兵,但是数量较少。

所以从清太祖努尔哈齐开始就大量把蒙古人编入八旗,清太宗皇太极控制蒙古之后要求蒙古提供仆从军。即便是后来清朝完全控制蒙古,也在各部严格编审壮丁,并禁止蒙古人私自去当喇嘛,以及禁止各部相互攻伐。

康熙年间,清帝国通过三次对准噶尔的大规模征伐将喀尔喀蒙古纳入版图,并把喀尔喀从三部变为四部。在乾隆年间,达到全盛的清帝国彻底灭亡与其争夺蒙古宗主权的准噶尔汗国,将卫拉特蒙古纳入帝国统治。这时候清朝彻底完成了对蒙古的开拓,三部蒙古被清帝国彻底降服。

清朝下定决心解决蒙古问题的另一个动力是沙俄的南下。沙俄自从16世纪扩张到西伯利亚之后,就不断在蚕食蒙古,杀戮、驱赶蒙古牧民并修建城堡、移民。如果清帝国不去征服蒙古,那么必然会被沙俄征服。

如果任由俄国征服蒙古,那么俄国的南部边界会向南推进的更远,那么对清帝国来说会陷入战略被动,需要在北部部署大量的军事资源以及武装力量。但是如果蒙古被清朝征服,那么完全可以利用蒙古的人力、物力去防备沙俄。以蒙古作为战略缓冲,绝对比让俄国征服蒙古划算得多。

所以清朝帝国拼了祖孙三代皇帝也要解决蒙古问题,而且最后清帝国笑到了最后,在准噶尔这个蒙古复兴最后的希望被清帝国无情的消灭后,整个清朝蒙古彻底成了兔子,清帝国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如果敢对清帝国尥蹶子,那么准噶尔就是榜样,毕竟准噶尔降而复叛的壮丁被清军全部处决,妇孺被作为奴仆赏赐给有功的蒙古王公。

当然,正如谭其骧先说所说,一时的军事胜利并不是征服,征服还需要政治、经济等方面得政策进行辅助。清帝国频繁的和蒙古王公联姻,把宗室子女许配给蒙古王公,并给与蒙古王公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进行拉拢。

同时开放内地和蒙古的贸易,清帝国为了方便蒙古和内地的贸易往来甚至拆除了长城的部分城墙,基本上每个蒙古王公底下都养着一堆内地商人。通过贸易让蒙古王公依赖于清帝国,进而控制蒙古王公,再通过控制蒙古王公控制蒙古,这一条清朝玩的很不错。

这体现了清朝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这种优势只有少数民族王朝或者是受少数民族影响极大的王朝才能做到。

全文完

9

边界问题可以说是每一个封建王朝都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轻则战争不断,重则国家灭亡、改朝换代!

而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清在对待蒙古问题上却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为什么可以说大清解决了和蒙古的边患问题?

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清朝与蒙古的基础可谓固若金汤!从当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抗大明开始,就与蒙古族扯上了关系,因为满清和蒙古同为北方的少数民族,两者在地理上又十分接近。所以说,在1636年的时候,称帝前的皇太极就受到了蒙古各族大小49个部落的承认,可以说是一起起兵谋反的战友,这个时候的漠南蒙古已经纳入清朝的版图!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经过三次北征葛尔丹,在1691年,康熙皇帝与漠北蒙古的各个首领在多伦诺尔会盟,此时,漠北蒙古也成为大清的一部分,这就标志着整个蒙古已经完全成为了清朝的版图,蒙古各部落首领也完全承认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所以说,在清朝建国不到40年的时间里,蒙古已经成为了清朝的一部分,为后续稳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同为少数民族,大清对蒙古的政策实惠优待!因为,满清本身与蒙古族都属于少数民族,在封建社会的其他王朝时都属于被征讨的对象,所以天然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所以,大清的皇帝们在对待蒙古的问题上非常友好。

一是积极的和亲政策。这里的和亲是真正的没有高下之分的和亲,不像之前汉族王朝的公主和亲,多是象征意义,而且只是公主和首领。清朝和蒙古族的和亲,贯穿到贵族的各个阶层,既有王公大臣,也有贵族首领,据统计,整个大清期间,蒙古和满清的和亲人数有上千人!

二是吸收蒙古人位八旗成员。从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开始,就大量吸收蒙古各族的精英进入到八旗系统中来,优秀的蒙古人都成为了清朝军队的一部分。

3.允许蒙古自治,对蒙古各族分而治之!清朝在蒙古实行了盟旗制度,就是将整个蒙古的土地进行划分,每个不同的蒙古部落有自己的地盘,不允许互相游牧。一方面赋予了蒙古贵族的权力,来管理自己的地盘,另一方面也是分而治之,防止有一方势力做大做强!

正是利用良好的基础和正确的政策加上必要的防范,清朝做到了对蒙古问题的永久性解决!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10

清朝解决蒙古边患的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武力打击,第二是政治拉拢,第三是宗教手段。由于手段得当,清朝解决了明朝耗时二百余年都未解决的蒙古问题,三大蒙古都被清朝纳入版图中。

明朝末年时,蒙古的主体已经瓦解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游牧于内蒙的漠南蒙古诸部,游牧于青海、西藏、新疆的漠西蒙古诸部以及游牧于漠北的漠北蒙古诸部

在清朝入关前,皇太极已经率领骁勇的八旗铁骑征服了漠南蒙古16部,包括其中最为强大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成吉思汗直系后裔)。清朝入关后,漠北蒙古4部受到准噶尔汗国(漠西蒙古)和沙俄的武力压迫,主动归顺于清朝。

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用武力击败了和硕特汗国(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准噶尔汗国(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取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

在清朝前期,军力空前强大,因此可以诉诸于武力解决蒙古边患。但为了防止叛乱再起,清王朝也使用了一些政治手段。

第一、满蒙之间世代联姻

清朝通过满族与蒙古贵族的联姻活动,拉近了蒙古族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满蒙一家”的局面。其中,清朝有名的孝庄太后就是漠南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子,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由于满、蒙世代通婚,所以蒙古族与清朝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不再像明朝时期一样相互敌视。

第二、大量册封蒙古贵族

清朝皇帝除了是满族的首领以外,还兼任蒙古大汗的位置。为了笼络蒙古贵族,清朝将大量的蒙古部落首领安置在北京,对其封官、封王,享受与清朝王爷一样的待遇。在清朝的封疆大吏、高级将领中,不乏有蒙古人的身影。例如,晚清时期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就是漠南蒙古科尔沁部的人。由于蒙古各部的首领大多都居住在北京,所以蒙古的叛乱自然就被解决了,这是明朝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推行宗教

满族虽然是骁勇的渔猎民族,但蒙古也是骁勇的游牧民族,如果始终用武力来应付蒙古边患,那么清朝自己也吃不消。因此,清朝统治者在蒙古草原造了大量的喇嘛庙,鼓励蒙古族信教,规定“蒙古家庭中的男丁都要信教、当喇叭”,这样一来,宗教就改变了蒙古部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大大削弱了蒙古的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