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代中国真能拉出百万大军吗?

古代中国真能拉出百万大军吗?

2020-10-08 23:01阅读(70)

古代中国真能拉出百万大军吗?: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以现代战争来衡量古代,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现代战争的后勤太多了,也太复杂。别的不说,大家知道,美军维: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以现代战争来衡量古代,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现代战争的后勤太多了,也太复杂。

别的不说,大家知道,美军维持1个前线士兵1个月最基本的物资供应,要运输多少物资吗?

非战斗期间,只是日常巡逻,每个士兵每月最少耗费1.5吨物资。

战斗期间,即便是轻步兵的物资消耗量,也是会是平时好几倍。

这还是士兵,如果算上重武器,就没边了。



但古代战斗相当原始,物资消耗量有限。

以蒙古西征大军来说,他们只有最低的物资供应,也就是赶着大量牲畜的支援部队、铁匠和医生。

在前线连续作战时,蒙古士兵依靠乳制品、干肉和羽箭、长矛就可以持续作战。


而“大楚兴陈胜王”的陈胜他们农民军,压根就是揭竿而起,把树枝削尖就是长矛,可以作战了。其余的就是四处搜集粮食,维持士兵生命即可。

就后勤补给来说,轻松了太多。



在秦国灭掉六国的战役中,双方使用百万大军的战例也不罕见。

这主要是当时冷兵器时代,武器技术太差,所以士兵人数有着很大的意义。

1000精锐的士兵战斗力极强,但也对付不了三四千临时征召的士兵。

所以,这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各国都是倾全国之力。

一旦输了,就是亡国灭种。

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军参加总兵力45万,秦军大约60万。

这基本是倾全力了,赵国全国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口。

那么,根据人口比例来说,赵国正常最多只能拿出三四十万部队,再多就会严重影响本国的农业生产。


可以说,赵军将适龄甚至不适龄男丁,大部分用于长平之战。

当然,这45万不全是作战部队,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民夫、后勤运输部队之类。

结果,此战赵军基本全军覆没。

于是,一瞬间,赵国全国都是哭声,父母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孩子哭父亲。

电视剧《寻秦记》中,项少龙穿越到赵国,被当做秦国人,差点被村里一群大爷大奶乱棍打死。

为首的大爷说:我生了4个儿子,都被秦国狗贼杀害。

显然,这是血海深仇,项少龙被人殴也是寻常事。


而秦国此次也损失20万人,元气受损,无法继续进攻赵国,一举将其消灭。



而秦国灭楚之战也是如此。

开始李信吹牛逼,使用20万精锐秦军去攻打楚国。

结果大国楚国倾巢而出,在项燕指挥下用40万大军猛击秦军,后者大败。

依靠蒙恬拼死抵抗,秦军才有几万人突围成功,没有全军覆没。

此战大败后,王翦再次攻打楚国,这次倾全国之力使用了60万人,这才大败40万楚军。


不过,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各国逐步开始编组精锐的职业军队,而不再单纯强调数量。

这是因为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军队的装备杀伤力已经越来越强,数量并不再是绝对很重要的。

相反,聚集大量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士兵,反而会耗费补给,还会动摇军心。

以淝水之战为例,前秦名义上有80万大军,其实嫡系部队只有30多万,其余不是临时征召的农夫,根本不愿意打仗。就干脆是心怀鬼胎的其他民族部落武装,时刻准备窝里反。

面对东晋8万精锐的北府军,前秦的30万军队开始作战不利,主动后撤。

然而,其余50万大军借机一哄而散,导致前秦80万军队竟然一败涂地。

而淝水之战,前秦其实包括被追杀的,只损失15万人,完全有可能获胜。

道理就是这样。


然而,后代想要编组精锐部队,数量太多是不可能的。

弓箭手需要训练多年,弓箭和羽箭都要精心制作;骑兵更是花钱,马匹、装备都是巨额资金投入,骑手也至少要训练好几年。

仅仅以骑兵一项,能够训练装备1万人就很了不起啦。

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很牛逼?动辄就是十万以上。

他们天生就有编组骑兵的优势,农耕民族比不了。

2

全家??战场!军事战略懂得吗?

3

对于古代中国,动员百万人参加战争,这个并不难;但投送百万大军,这个难度太大了。

先来普及一个知识: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投送战场的军队只是一部分,相关的后勤保障、后勤运输、后方驻守的军队,各地动员起来的守备壮丁都要列入其中。


(清军征准噶尔运输图)

比如朱棣在永乐二十年北伐,率领五十万大军北进(五十万应该没有,兵力在二十万以上问题是不大的)。俗话说内行看后勤,我们就来看下当时的后勤规模:

张辅负责后勤,张辅是朱棣爱将张玉的儿子,父亲在靖难之役中阵亡,张辅自己也战功卓著,平定交趾,属于大明为数不多开疆拓土的大将。


(张辅是靖难功臣)

作为一代名将,对后勤供给应该是炉火纯青,这应该也是朱棣把重要任务交给他的缘故。

张辅迅速提出方案:后勤分前后两个批次,第一批次随大军前行,第二批次专门后勤部队负责。

第一批次总负责人武官是隆平侯张信,文官是一个尚书、一个侍郎。下面分为车运队和骡运队,车运队领队25人,骡运队领队26人,泰宁侯是车运队的,镇远侯是骡运队的,都是每队负责人。可以想一下每队的规模有多大,

第二批次总负责人是两位侯爵,各率骑兵1000,步兵5000员负责押送。


(远征对后勤要求很高)

两批次总计数量很高。《明史纪事本末》的统计:凡前后运用驴三十四万车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挽车民夫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粮凡三十七万石,并出塞分贮。

明朝当时的规定:每马一匹日给草一束,料豆三升;每军丁一名日给盐菜银三分,本色米二升。(《度支奏议》)

按照这个标准:一个士兵五十天的口粮是一石,三十七万石大约是37万人五十天的口粮。这些粮食是储存到各补给点的,也就是运量人的消耗还没算进去。

大体可以估计朱棣的军队在三十万人上下。运粮动员23万多,后方筹备应该也不低于这数。加上沿边戒严,动员起来的总数应该在百万上下。

至于说动员百万大军,出塞作战是不可能了,后勤压力太大。靖难时期南军依托运河运输,大体在前线能维持五十万上下的部队。

4

中国古代起每临战争就喜欢搞号称,二十万号称八十万,四十万号称百万,尤以二十万号称八十万的居多,不管正史野史均如此,系列例子就不举了。

何解?兵不厌诈也。用气势威震敌胆心理战也。结果交战双方彼此都心知肚明,彼此都是此战术心理,所以彼此也没被吓退,最后还是拚得叮里咣当,胜负另说了。

《孙子兵法》各国都熟读,三十六计各国都用,至于效果,看天时地利人和了。

讽刺的是,写《孙子兵法》的国被别国灭了。

5

答案是可以!以隋朝为例,隋炀帝东征高丽调动了130多万人,这可不是虚数,这是实数,号称200万,分为24军,分左12军,右12军,从24个方向进攻平壤

有人觉得那是隋炀帝吹牛皮,其实真不是,隋朝全盛时期人口6000多万,抽100万人,才60分之一,不说兵源,炀帝修长城、挖运河,调集的人力将近200万。

炀帝第一次东征高丽时调动兵力是100多万,后面的两次加起来也是40万左右,而且你要注意一个问题,炀帝第二次东征时,杨玄感起义,被逼回来镇压,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人力和兵源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这炀帝还搞了第三次东征,甚至还想搞第四次。

综上,古代确实能调动百万大军,但是代价很大,一般朝代真的承受不起,所以隋朝,亡了。

6


个人认为古代中国是很难一次拉出百万大军的,原因很简单,可供拉的人口基数一般都不能支撑百万大军。但确实有一些特殊情况,在某些时候某些人搞出过百万人大军,如秦朝曾以五百万民养了近百万大军,还有一些时期的游牧民族因全民皆兵也免强算有百万大军,但一些正常时期多数都没有一次能拉出百万大军作战的情怳。即使是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等乱世也没有哪个人能拉出百万大军。


据有关人士统计汉朝时常备军队大约维持在六十万人左右,唐朝军队大约维持人数是六十三万人左右,宋朝据说军队最多时达到一百四十万人,但这种说法似乎不准确,令人怀疑,明朝军队人数最吓人,据说最多时国家养着二百八十万军队,但没听说哪次战争,明朝出动过百万大军。清朝时,人口基数比较大,但军队最多时也就是八十万左右。

关于古代中国能否有拉出万大军的战争,似乎没有,因为它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以上是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7

当然不能,古代的百万大军大多数都是有水分的。特别是在一些非常棘手的战争中,所谓的“百万大军”无非就是恫吓对手的宣传而已。

行军打仗,不是说随时就能出发了,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军事动员。

军事动员,既包括调动、集结士兵,也包括准备好行军打仗所用的武器、粮草、医疗物品等一切相关物资。

如果想要调动百万大军,把这些人集结在一起就需要一定时间,而准备供这些人使用的武器和粮草,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古代有这么高的行政效率吗?

举例来说,在两汉时期,全国动员即便要调动30万军队,即使用1年的时间也都不够。根据《汉书·王莽传》的记载:

莽将严尤谏曰......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

汉朝时候,已经是如此。那么比汉朝更古老的时期呢?动员能力只会更低。

如果汉朝时期,30万大军的动员都至少要1年左右的时间(都不够),那么100万大军,你觉得要准备多少年?

好的,就算你花了几年来准备100万大军,请问这场战争还能打吗?

任何的战争都讲究一个时效性,你的对手会老老实实等着你集结好100万大军?不,他们会在你准备的过程中抢先下手。

由此可见,古代是很难调动出100万大军的,大多数都是空口说出的数字,用来威吓对手。例如——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号称有56万大军,但同样根据《史记》的记载,等到出发时只有“步卒五万人,骑五千”。

换言之,刘邦把自己的军队数量抬高了10倍。这是古代很常见的操作。

8

在冷兵器时代,古代军队短兵相接、厮杀争斗,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我国古代可以在短时间内召集百万大军吗?这着实让人产生兴趣。

一、古代征兵制是召集百万大军的重要因素

古代征兵制大体上分为三种,即征兵制、募兵制和兵农合一制。

早在春秋时期,征兵制就形成了。征兵制是指王朝以强制性手段,针对符合年龄的男子进行征兵。在秦朝,开始了大规模征发兵役,大量的成年男子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数以万计的男子征召入伍,导致秦朝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在汉朝往后,征兵制开始普遍,规模也一次次变大。如三国时期,曹操的青州军,唐朝安史之乱大规模征兵,等等都表现了这一点。有诗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募兵制自宋朝开始,通过招募兵勇达到征兵役的目的。宋代面对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更迭频繁的局面,北宋皇帝让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然而,募兵大大加重了宋代的财政负担,造成了财政危机。而且,募兵所招募的大多是泼皮无赖,毫无战斗力可言。其中,募兵制主要在宋朝、元朝和清朝较为常见。

兵农合一制是指颁给军人土地,平日耕种,战争时可以迅速投入战场。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和明朝。这样的话,大大减轻了对于朝廷的军事财政负担,而且颁发土地,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但是,在王朝中后期,这些军人大多要肩负很多的劳役,因此战斗力会急剧下降。

如果要召集百万大军,征兵制比较适合。首先,征兵制以国家强制手段进行征兵,可以保证有充足的兵源。这些军人加以军事训练,就可以快速投入战场。其次,募兵制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给军人工资,还要管理后勤保障。对于百万大军而言,可能会导致朝廷严重的财政赤字。最后,对于百万大军而言,兵农合一制会让朝廷给兵卒很多的土地,这恰恰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征兵制应是召集百万大军的方式。

二、运输兵源与后勤保障

对于百万大军而言,运输兵源与后勤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征调环节就很艰难。先是皇帝谕旨传给兵部,兵部印发命令,下达各州郡,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接着,地方州郡开始执行,征调壮丁、补齐粮饷、计划路程,少说也得几个月时间。最后再由官吏押送壮丁,到指定地点汇合。

众所周知,古代的运输条件明显不如今天。在古代,骑马、乘马车是比较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然而,数百万大军只能步行出发,少则数百里,多则上千里,路途甚为遥远,很可能发生减员的事件。这样的话,动员百万大军,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对于百万大军,后勤保障也是关键。百万大军所需的兵器、盔甲、粮草极多,所以都需要提前准备。而且,在运送途中,或因寒冷而死,或因饥饿而死,非战斗减员也是值得注意。因此,在征发兵役的时候,可能实际征发的人数要多于一百万。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关系到全军的安危。

三、古代战争,百万之众甚少

古代战争,征发的全部都是数十万的兵力,因此,百万大军的召集是困难重重的。说不定,还会迅速地损耗国力。

在楚汉相争中,彭城之战的刘邦只帅兵约五万人。有史料记载,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在最著名的彭城之战中,刘邦兵力只有五万人左右。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李从珂为了发动大规模战役,下诏全国动员,每七户出一人,凑齐了三十万军队。当时举全国之力才凑足了三十万兵马,民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因此,召集百万军队绝非易事,甚至不可能做到。

在明清的全盛时期,士兵的数量达到了百万之众。然而,这些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要担负守城、运输保障的任务。因此,在短时间内完成百万之众的军队,可能是天方夜谭。

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是古代战争的主要方式。在短时间内召集百万大军,困难重重、天方夜谭。

9

还真能,但是这个答案得分朝代。

先举个例子,白起,好称“人屠”,整个春秋战国几百年,因战争死亡人数不过两百万人左右,这哥儿们一人就干掉一百多万。比较有名是夷陵之战、华阳之战、伊阙之战,无不是出兵几十万以上,长平之战所出动军队之多,动员之广,更是创下了记录,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种,秦赵两国出兵高达百万以上。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自秦朝以后,鲜有朝代能拉出百万大军了!即便是有,维持的时间也非常短暂,而且也不是正规军。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今统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欲与足下会猎于江东。

曹操自称百万雄兵,这事弄的太夸张了,实际上也就二十万。根据古代农耕文明的生产力计算,出兵率顶多是十抽一。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完全站稳,其人口有五六百万就不错了,根本就拿不出百万军队。

前秦苻坚也说过类似的大话,把士兵的马鞭子扔到黄河里,这边就堵住了!哥儿们,这得养多少马啊!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军队数量是呈逐渐下降的走势的。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反应了一种“吃大户”的心态。

以秦末为例,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贩夫走卒无不投靠,迅速拥兵百万,但都是一些乌合之众,很快就被秦朝击溃。

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参与起义呢?

说白了,秦并六国,对列国贵族及门阀改造的并不彻底,随着秦始皇的驾崩,那些东方列国的残余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演变到后期,甚至普通百姓都看到了秦朝的虚弱不堪,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本着“建功立业”的心态参与了战争,或者说被迫参与了这个游戏。

这个规律,在朝代更替的时候尤其明显,人生如草芥,不搏一下哪来的封侯拜相,秦末如此,汉末亦然,汉献帝刚登基时全国尚有六千万人口,到了三国迅速降到千万。

所以,古代是能拿出百万军队的,不过这都不是常态,只能说在朝代更替的混乱时期短暂出现。

10

古代中国的战争,号称百万大军的,往往投入战场的兵力根本到不了这么多,一般来说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那剩下的人都去哪儿了呢?真的只是虚张声势吗?有时候是虚张声势,几万人谎称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但有时真的是起倾国之兵,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投入战场,而是作为劳工,出现在后勤补给线上,比如运输给养、粮草、军械等。

此外,前线部队所到之处,沿途的道路、要塞必须随时警戒,进入战争状态,这些人也要被算入大军的总人数中。

如果这些人数全算上,能够到达百万的话,基本上真正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真的连三分之一都到不了,估计也就20万人上下。

而且,如果中国古代真的能做到起兵百万,无论哪个朝代,那就肯定是把全国适龄的壮丁基本都征发干净了,说不定还征发了一些不适龄的壮丁,地方的农业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民间的积怨也会处在沸腾的边缘,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战争属于倾国之战,对赌国运,一般来说不是走投无路,就是好大喜功,很少有统治者会做出这种变态加疯狂的决策。